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Qzone精彩由你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47:33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评论(0)发表时间:2007年2月27日 20时24分
[%repeat_0 match="/data/option"%] [%=@title%][%=@count%]票 [[%=@percent%]%]
[%_repeat_0%]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每年中的這一天,我國各地都有吃“湯圓”的習慣。
元宵節源于漢代。漢惠帝劉盈死後,政權一度為呂后所篡奪。呂后死後,一周勃,陳平等爲首的朝中權臣一心保漢,協力掃除諸呂,并擁立劉恆爲主。劉恆博采朝臣建議,施仁政,濟災民,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很快又強盛起來。因清除諸呂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這天到來時,劉恆都要着便服,走出皇宮,與百姓同歡樂,以此表示紀念。在古代,由于夜同宵,正月又稱爲“元宵”,所以劉恆就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在當時,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還吃一種用糯米做成的帶餡球形湯團或水餃,以象徵闔家團圓,美滿幸福。這種帶餡的湯圓,初時稱“浮團子”,後來人們又稱它為“元宵”。這種稱呼一直延續到清代。
辛亥革命以後,禍國殃民的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大總統的位置后,認爲“元宵”的諧音是“袁消”(袁世凱滅亡的意思),覺得對自己不吉利。于是,在1913年的元宵節前,袁世凱下令將“元宵”改爲“湯圓”。故此,有些地方至今仍然稱“元宵”為“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