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详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2:50

对“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历...”的评论

评“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历史照进现实,中国改革百年回望,变法图强,如...”

心情指数:受益匪浅   阅读场所:书桌旁 沙发 办公室 图书馆 发表于 2010-04-11 20:18

中国的改革史,从先秦一来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围绕着改革发生了太多的故事。而这次作者将大家的目光引领至清朝末年。从18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改革的探索延绵了一个半世纪,主题就是“救亡”、“启蒙”、“富强”,内容也几乎大同小异:攘外与安内、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治、专制与民主、国有与民营、效率与公平、钱权交易与反腐败……
清朝末年,光绪与慈禧太后先后归天,慈禧生前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三岁的溥仪,执政的是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生父。这时清朝的权利掌握在寡妇幼子加上一个志大才疏的亲王,但是他们能够把中国带到何处?
是继续维持现政,还是锐意改革?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位志大才疏的亲王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载沣去看望张之洞的时候,张之洞提醒他小心民变,载沣很骄傲的说“有兵在”。张之洞提醒他要注意民意,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意人心向背。可这位亲王偏偏认为对于人民而言,只要我掌握军队,人民的意愿是大可不必考虑的。
不能说清朝是没有改革意愿的,首先觉得机构肿胀,开始进行裁员,改革措施连续出台,不但没有弥合社会的鸿沟,反而是加剧了国内相互对立的态势。原先大清国的干部队伍来源,一是科举,二是保荐,三是捐纳,其中,科举是最为公平的,八股面前人人平等;捐纳次之,基本能做到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至于保荐,则是最容易产生黑箱操作、无规可循的。原来“不拘一格降人才”反而为掌管干部任免权的官员们提供了更多的寻租机会,而且,“公卖”转为“私售”, “官价”称为“黑市”,比改革之前更为混乱与腐败。1909年,御史谢远涵就在奏折中剀切指出:“变法至今,长官但举故旧,士夫不讳钻营。请严定章程,以贪劣闻者,反坐荐主,加以惩处。”(《清史稿》)。更为要命的是裁员却引发了旧官僚的不满,而六部的合并,更使得满族官吏从前期的满汉势均力敌,到了满人独大、真正掌管六部。不但如此,各个要害衙门、军权政权都掌握在亲贵的手中。在这场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清朝的组织人事制度日渐失范,严重削弱了其本就薄弱的执政能力。
机构改革没有成功,那就开始探讨体制改革,但是改革的前提是保证政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是想搞宪政的要求就是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因此实质只是把宪政的名字引入了中国,但实际上仍然是皇权至高无上。
在这种情况下,载沣纳闷:老百姓到底要什么?其实也没要什么,只是一些清廷承诺但给不了的东西。而老百姓慢慢清楚了按照这样下去,清朝给不出他们要的东西,最终只能要靠自己去争取。
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可以说满清是死定了,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不同意作者把晚清载沣的改革失败归因于体制外的不理智与革命的怪圈,应该说清朝灭亡是必然的,因为那个时候汉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在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抬头了,被压抑了近300年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爆发,加快了灭亡的进程。

回复(0) | 查看其他用户评论(79) | 举报 分享到: 开心网人人网

有6人认为此评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