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附片、生姜临床应用举隅(附:话附子,议火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50:19
大剂量附片、生姜临床应用举隅(附:话附子,议火神)

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之“朱卓夫篇”——摘自《危症难病倚附子》

朱卓夫(1893-1969),字先敬,湖南湘潭县人,著名中医学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医不救,悲而学医。1957年组建湘潭市中医院任业务院长,1959年受聘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朱氏擅用附子,主要表现在阴阳疑似证的辨识、剂量轻重的把握和含附子方剂的运用3个方面。特别是阴阳疑似证的辨识最为关键,本篇所附医案多有“沉思久之”或“举室皆骇”之语,阴阳之别岂易哉。至于朱氏选用之益元汤、回阳返本汤、二加龙骨汤、镇阴煎、全真一气汤,其识证遣方皆非易事,读者宜再三玩味焉。

《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选录朱氏用附子之医案10则。这里摘录医案1则。

 6:阳虚伤食

邓某,湘乡人,离朱家有三十余里之遥,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不能入口已两星期。近地诸医皆束手,有奄奄待毙之势,请朱氏星夜临诊,及至其家,见其大小潸然,均以此子不可救药。诊其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泻后痛减。溯其病之由来,因元宵日食粉糰后,遂尔痛泻交加。朱氏沉思良久,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之沉细、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证论治,拟用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人参二钱、野白术五钱、干姜三钱、附片六钱、大黄五钱、厚朴三钱、枳实二钱、芒硝三钱、炙甘草三钱),晨饭后服完一帖,大便连泻两次,于是痛遂减少,汗亦旋止,继用附子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邢斌按: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按脉有力,显然食积实证之象;然六脉沉细,冷汗如雨,四肢逆冷,声音低小,又是一派阳虚之征。如何处置?难怪朱氏沉思良久。有是证用是药,既现复合证候,自当用复合式方剂,故以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病竟霍然。有关复合式方剂的阐述可参看编者论文《方剂结构新论》,载《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http://jiranju.bokee.com/5851927.html

2009年05月18日 星期一 21:58 大剂量附片、生姜临床应用举隅

黎昌琼

笔者先师卢永定先生为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的再传弟子。郑氏著有《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传世,被任应秋先生誉为南派伤寒论代表。先师秉承郑氏学术思想,在60余年临床中,善用大剂量附片、桂枝、生姜等辛温之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尊为“卢火神”。

笔者于多年临证中,亦常用大剂量附片、生姜等,屡愈顽疾。举案如下:

一、刘××,男,48岁。

五年前口唇四周及下颌部、额部、双手背腕横纹附近出现黑斑,其色由浅变深,从皮肤渐至肌肉深层,影响美观。数年来遍求于市各大医院、医学院、研究所等均未获明确诊断,中西医屡治无效而其色泽愈深,前来就诊。

证见鼻以下、口唇四周及下颌部呈深紫茄色,色较晦暗而透达肌层,额部及双手背腕横纹附近有多个不规则条形深紫色黑斑,其色泽较口唇四周及下颌部略浅。局部不痛、不痒,有知觉,舌质略淡,自苔,脉沉细微紧以双尺脉为甚。饮食、二便正常。

患者身体健康,无特殊家族病史及不良生活史,一直居住于本市。20岁起曾在西藏当兵8年,其间常住雪地帐篷,有时涉水于刺骨冰河之中,回内地后未曾出现过关节疼痛诸症。

此乃风寒之邪长期浸淫肌肤,年轻时阴阳气血俱盛故未出现病症。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肾阳及脏腑功能渐衰,久蕴于肌肤的风寒之邪渐滞于胳脉,气滞血瘀渐久而成此症。法当温经散寒,通络逐瘀,后期宜温补肾阳,固正扶本。方用制附片75克(先煮二小时),桂枝30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当归尾15克、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生黄芪30克、淫羊藿20克、灸甘草6克、生姜75克。

四剂后黑色略减,继用肉桂l5克、五灵脂15克、炮姜15克、红花10克、砂仁15克等随证加减。20余剂后额部及双手背横纹处条形黑斑完全消失,口唇四周及下颌部黑斑颜色明显变浅,已隐约可见黑斑下正常肌色。60余剂后,肌肤完全恢复如常,至今未再复发。

二、赵××,女,40岁。

初中起大便困难,数日一行且不畅。10年来逐渐加重,每服通便药方解。近年来大便更为艰难,已遍服市售各种通便药,而且用量日益增大至常人数倍,乃至十倍方能一行,若数日不服通便剂则数日不解。

证见:舌质正红,薄白苔,双寸、关脉微滑,双尺脉弱以右尺为甚。

此乃“脾约”之证。初为湿热蕴积于肠,肠道燥热,津液损伤所致。由于长期服用清热通便之品,致肠中津液更加耗伤,大便日益艰难。而每日忧心忡忡,肝气失于条达致传导失司,久而成虚而大便更加秘结。经云“肾司二便”、“久病穷必及肾”,法当温肾暖脾,润肠通便。方用制附片75克(先煮二小时)、白芍15克、制黄精30克、淡大云25克、肉桂15克、蜜柴胡十克、洒军10克、炒麦芽20克、灸甘草6克、生姜75克(去皮)。

医嘱服药期间停服其它通便药,忌食辛燥之品,服药期间大便调畅,一日一行,偶遇停药则2—3日方解便一次,选用鹿角胶25克(烊化冲服)、制首乌30克、杭巴戟25克、砂仁l5克、淫羊藿20克随证加减,60余剂后停药。改用黄附片120克(炒炮)、鹿茸粉l0克、制黄精120克、砂仁15克、酒军15克、淡大云30克、制首乌30克、杭囊,1克/粒,早晚各服5—7粒,以固后效。随访至今年余,大便调畅,一日一行。

体会:临床常见病情迁延多年的患者,症状虽异,但究其病理,多与肾虚有关。“久病穷必及肾”而肾阳耗伤。《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衰则五脏失其温煦而气化失司,诸病丛生,治之颇为棘手。大剂量附片能起肾中之真阳,与生姜为伍,其效更佳,而且生姜能解附片之毒,二药相配,可谓相得益彰.再辅以温扶肾阴肾阳之品,五脏得以温煦而其气化功能日趋正常,四肢百骸皮毛得以濡养,顽疾可愈矣。

大毒大效话附子,是非成败议火神——之引言

远志中医原创)


日前,笔者采用Google搜索引擎以“火神派”为关键词,对话框里跳出“约有2,140,000项符合火神派的查询结果”的字样;以“火神派”、“中医”为关键词,则显示“约有198,000项符合火神派中医的查询结果”的字样。足见“火神派”真的火了!用百度搜索引擎以“附子中毒”为关键词,对话框里跳出“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85,600篇”的字样。由此看来,“火神派”真得火了!
自郑钦安著有《医理传真》、《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为后世崇尚“火神派”的理论指导。近年来,“火神派”及其传人或倡导者所著“扶阳”书籍层出不穷,市面有张存悌著《中医火神派探讨》(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人民军医出版社)、卢崇汉著《扶阳讲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祝味菊、陈苏生著《伤寒质难:火神师门问答录》(人民军医出版社)、范学文、徐长卿编《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学苑出版社)、唐步祺著《郑钦安医书阐释》(四川巴蜀出版社)、庄严著《姜附临证经验谈》、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及邢斌著《危症难病倚附子》(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等等,可谓蔚为大观。足见当世“火神派”之火,“扶阳”理论影响之大。此现象对于暂时处于发展低潮的中医药界来说,火起来固然是一件幸事、好事!无论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发展与推动,还是对某些寒性疑难病证的诊疗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上述诸书皆大力弘扬“扶阳”理论,然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初学者及自学爱好者对之褒贬不一,互联网上评论、争议之声此起彼伏,温热、寒凉、平淡诸法,孰优孰劣,如何取舍,难以定论。不管怎样,这把"火神"之火愈燃愈旺,成为现今中医界的一种时尚。
“是药三分毒”是对中药毒性的一种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表述。“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亦将药物称为“毒药”。附子历来被认为属大辛、大热、有毒之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然而中医药界对附子毒性问题的认识却一直存在争议。鉴于附子的卓著疗效以及对其应用不当又极易发生毒副作用,故恽铁樵云:“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
笔者认为应辨证地认识附子毒性,一些似懂非懂的患者和少数浅尝辄止的医生将"火神"的这把"火"与附子的用量直接划上等号,三、五十克附子信手拈来,甚至成为某些医生相互攀比、衡量医疗水平高低的“标准”。这些理论的误导或温热药物运用的不当,严重偏离了"火神"鼻祖郑钦安思想本意,长此以往,流毒无穷。面对这样一些非理性的盲目狂热追捧“火神派”及长期、大量滥用附子的反常现象,笔者经过系统研究与冷静思考,结合个人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客观地提出“附子多服久服有流弊”的观点,以安抚无数“浮躁而疑惑的心”。今后,笔者将以跳出是非争议圈外的“第三者”眼光,以轻松、自然、客观的笔触,结合临床实际病案,将当前非理性、滥用附子的反常现象一一冷静剖析,将客观、理性的思考一一阐述,并将临床实用、值得借鉴的附子运用经验娓娓道来。
希冀借此呼吁广大医患理性看待“火神”现象,科学运用附子类温热中药。并希望通过笔者的系列博客文稿,能为过于狂热的“火神”之火,注射一剂“滋阴降火汤”甚或是一剂“釜底抽薪汤”,为当今滥用“火神”的“硝烟”流弊带来一场春天的小雨。
博客文稿均系笔者日常所见所闻及个人读书临证整理而成,系个人观点、体会,一家之言,定有不当之处,偏颇之所,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文稿中所引用案例、资料,除笔者个人原创者外,尽量注明原出处,对原创网友、博友所做出的贡献,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忱!
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zyynbgzs
交流QQ:44161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