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合──对联的故事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5:21
苏东坡妙联显才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千百年来,
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对联的故事。
    “坐”与“茶”
    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时,一次,只身一人穿着便服去游莫干山。时值盛
夏,苏东坡走得又渴又累,便到山中的一座庙宇内歇息。庙里的主事道人见
其衣着简单,便漫不经心地说:“坐!”又对道童随便吩咐道:“茶!”
    待两人落座交谈起来,道人发现,来人言语不凡,学识渊博,暗想:此
人决非等闲之士。于是便请客人进厢房叙话。进屋后,道人热情地礼让道:
“请坐!”又吩咐道童:“敬茶!”经进一步交谈,道人方知客人是当地的
刺史苏东坡,于是连忙起身施礼,引苏东坡走进客厅,并连声说道:“请上
坐!”又嘱咐道童:“敬香茶!”
    看看天色已晚,苏东坡起身告辞,道人取来纸笔,执意请苏东坡题字留
念。苏东坡稍加思索,一挥而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此联以道人之语联缀而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字如芒。道人见了,
悔不该“见人下茶”,落得个出乖露丑。
    “神来之笔”
    某地有个颇有点名气的老员外,是个秀才,平日里十分自负,言谈之中,
连苏东坡也不在他眼里。有一年,正值他头房夫人六十大寿之时,听说苏东
坡即将从这里路过,他想:何不趁此机会和苏东坡一会,到时候出个题目将 他难住,岂不更加显出我了吗?但是,究竟出个什么题目呢?思来想去,他
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寿堂上:
    这房老婆不是人
    三个儿子都作贼
    苏东坡路过时,老员外忙将他请到家里设宴款待。席间,老员外指着那
副对联假意谦虚道:“老朽才疏学浅,力不从心,此联写得不佳,请苏学士
点石成金。”苏东坡知道这是有意难为自己,遂命取过笔来,在那副对联上
刷刷点点,写毕,自顾自地喝起酒来。
    老员外忙朝那对联看去,只见对联已变成:
    这房老婆不是人,好似仙女下凡尘
    三个儿子都作贼,偷来仙桃献母亲
    老员外看完,连忙冲着苏东坡躬身下拜,口中说道:“苏学士不愧一代
名流,所续之联,意及天庭,真乃神来之笔,老朽甘拜下风!”
    巧用《诗经》解难题
    苏东坡有个朋友有意用难题考他,对他说:“我有个十分简单的上联,
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的工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
    苏东坡说道:“哪里要用一顿饭的工夫,如果是五个字,只要你说出口
来,我便可以立即对上。”
    那朋友以为自己的对联十分难对,就说:“既然如此,我给你半顿饭的
工夫吧!如果对不上,你要输我一席酒宴!”
    苏东坡答应了。这位朋友就把对联的上句说出:
    三光日月星
    上联一出,苏东坡不禁愕然。因为这是“绝对”。上联的数目字一定要
用数目字来对。这上联的“三光”两字,用了一个“三”,下联当然要用其
他数目字。但是,“三光”之下,跟着又注明了“日、月、星”三样东西。
那么,难题就来了: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着提出的具体事物,
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这样的对联,确实难极了。但是,苏东坡不
肯服输。他熟读《诗经》,从《诗经》里得了“救兵”,随口答道:
    四诗风雅颂
    这真是妙对。其妙处就在一个“四”字。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是,如果在“四”字以下跟着提出四样东西来,那就不可能跟“日、月、
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所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
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所以通
常又称为“四诗”。
    苏东坡巧用《诗经》,解决了难题,真是十分机智而又饶有兴味。
    智对黄山谷
    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郊游归家时,时值红日西坠,但见晚霞似火,映
红江面。黄山谷胸中涌上一联,便停步对苏东坡说:“想那曹子建当年七步
成诗,成为千古美谈,你我三步一联如何?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
东坡点头应允。黄山谷吟道: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联中嵌入《满江红》这一词牌子,贴切自然,颇有趣味。黄山谷吟罢,
即奋力拖东坡快走,东坡却蹲下身来不动,任黄山谷怎样拉扯也不走。黄山
谷急了,用力拽住东坡的胳膊,东坡一甩臂,黄山谷冷不防跌出老远,未等 站起身来,便听东坡吟出下联: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
    联中也用了一个词牌子,既和上联相对,又含戏滤之意:黄山谷摔了跟
斗,引得“普天乐”。
    又一日,苏东坡与黄山谷泛舟江上,饮酒谈笑。黄山谷见河岸上一醉汉
骑驴,模样甚是可笑,便戏吟道: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苏东坡一时无以为对,正苦思间,忽见前面一摆渡的梢公送客人上岸,
接过船钱,正向那客人施礼,于是,便对道:
    梢公摇橹,打拱作揖讨船钱上下两联,都即景而生,足见两人才思之敏
捷。
    巧用谐音对妙联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经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文往来。一天傍晚,他们二
人泛舟长江之上,对酒倾谈。
    时值深秋,两岸景色如画,美不胜收。酒至半酣,苏东坡偶尔向河岸望
去,只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着一块骨头,便借着酒兴,随口吟出一联,请佛
印对。联曰: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知是东坡在取笑于他,略加思索,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
扇子扔入水中,同时脱口对道:
    水流东坡诗(尸)
    吟罢,二人相视大笑。
    事隔不久,苏东坡到寺中去拜访佛印和尚。进门后,一股鱼腥和酒味直
冲他的鼻孔。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极好吃鱼饮酒,并且每次都给他留一份。
但这次佛印和尚却若无其事,不露一点声色。东坡明白佛印是在故意逗他,
便在屋子里四处观察起来,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整个屋子里除了一只大
罄以外,再没有可藏东西的地方。东坡断定那鱼就在罄里边,但却不说出来,
他冲着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如对得上,我就吃鱼,对不上,我就
不吃。”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大户人家常用的对联,人人皆知,佛印不知东坡用意,便脱口
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听罢,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为何不拿给
我吃?”
    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以上两联,巧用谐音,平添了许多情趣。
                                     
                            黄庭坚答对
       
    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先生。他自幼天资聪
颖,年纪轻轻就颇负盛名。他觉得当地已无人堪与自己相比,应该走出家乡
的小天地,游历名山大川,一来长长见识,二来显显名声。于是,便离开老
家修水,首先来到当时江南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九江市)。     当地的一些文人学士听说修水才子黄山谷光临,便一起相邀陪同黄山谷
游览当地名胜,想乘此机会吟诗联对,试试他的才学。
    这天,他们来到甘棠湖中的烟水亭上,只见亭上有个游客正在吸水烟。
一同来的书生触景生情,心生一联,请黄山谷作对。联曰: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联中的“烟水亭”原名“浸月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
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朝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
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
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
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上联既含此名胜,
下联亦须以名胜对之。黄山谷毕竟博学多才,听罢,立即想起刚才游过的“浪
井”来,灵机一动,随口对出下联: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众人听了,连称“绝妙!”原来,此井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公
元前 201 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
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朝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浪
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
    黄山谷听到大家的夸赞,不觉得意起来,行至思贤桥的时候,他神气十
足地对众人说道:此次出游,承蒙各位垂爱相陪,现在我也有一联,聊助各
位雅兴,请不吝赐教。”说完,即念出上联: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联中的“德高刺史”,指的是曾做过江州司马,后又做过杭州和苏州刺
史的白居易。白离开江州后,当地百姓十分思念他,便建了一座“思贤桥”,
以资纪念。
    此联一出,众皆愕然,谁也没有想到黄山谷突然有此一举,一时间,竟
无人能对。黄山谷见此情景,颇有些得意地说:“各位不必为难,这里已有
了现成的一联。”遂念道: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马泪沾襟
    联中的“情多司马”指的仍是白居易,他在任期间,曾于此亭送客,夜
闻琵琶声,作《琵琶行》,亭因此得名。
    大家见黄山谷年纪轻轻,竟如此知多见广,才思敏捷,不由暗暗吃惊。
    随着众人游逛了一阵子,黄山谷愈加得意起来,心想:这江州府素享人
杰地灵盛誉,可眼前这些文人士子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便面露骄矜之色,
说道:“久闻江州人才济济,敢问诸位,有何难成之对示教,也不枉小弟至
此一回。”
    面对黄山谷傲气凌人的态度,大家都愤愤不平,决意要找机会将他一军,
让他出乖露丑。
    又行一程,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人趋前一步,对黄山谷道:“不久前,
本地有位才女,新婚之夜,仿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举,以此楼为题出一上联,
要新郎对出下联,否则不准进入洞房。可那新郎却未能对出,竟至后来因此
郁郁而死。我辈才疏学浅,也一直无以为对,今幸先生大驾光临,务请赐教,
以开茅塞。”说罢吟出那句上联: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
    君子君不恋     黄山谷毕竟聪明,那人话音刚落,他就觉出了弦外之音。心想:我正视
他们如草芥,他们却将我比做痴女献媚,真是可笑可恼,若不想个妙句回敬
一下,他们必定小瞧于我。正思索间,他抬头看见延支山上叶落花残,顿时
文思泉涌,于是,便语带讥讽地说:“可叹那位新郎心窄命薄,死得可怜,
我来替他对上一联,让他在九泉之下也得以瞑目。”言罢吟道: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
    春风春难留
    众人听了,不由暗暗叫苦:黄山谷在对句中自比春风,把他们比作依附
春风的花草树木,但却文辞精妙,不露些微痕迹。因此,虽然被他捉弄,但
又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学超群,于是,便争相恭维起来。这个说:“久闻先生
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尊颜,果然名不虚传。”那个道:“先生如此青
春年少,竟然这般才华横溢,将来定是鹏程无量。”……
    听着这些奉承之言,黄山谷不由更加陶醉起来,自以为小小江州府,不
值得久留。于是,便辞别众人,乘一叶轻舟顺流东下,想去吴越苏杭一带一
显才华。他站在船头,望着天光水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不觉诗兴大发,
旁若无人地吟哦起来。正这时,在桅杆下扯着篷索的少年非常谦恭地问道:
“敢问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修水才子黄山谷吗?”
    黄山谷诗兴正浓,不料被人打断,心中十分不悦,因此,也不吭声,只
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算是回答。
    少年系好篷索,走过来说道:“适才见先生吟诗,本不该打扰,只因家
父在世时曾留下一上联,许多年来,一直无人能对下联。听说先生才学盖世,
尤善妙对,我恐失此良机,急切之下,唐突冒犯,不知先生肯赐教否?”
    黄山谷听说是一句多年无人能对的上联,又见少年态度恳切,顿时来了
兴致,点头应道:“既然如此,快请说来我听。”
    少年歉意的拱手笑道:“请教了!”便念出那上联:
    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
    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黄山谷听完哈哈大笑道:“这种俗俚之联,我本不屑一对,不过,念你
心诚意切,我也只好凑此俗趣了。”于是,便低头默想起来。想着想着,猛
然悟到:上联中,数词一至十均已用过,而下联必须以数对数,且不得有一
字与上联相同,到哪里找许多数词与上联对仗呢?这时,他才幡然醒悟:天
外有天,人上有人,自己年纪轻轻,不该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于是,立刻
请船家调转船头,改变了去苏杭的打算,回家乡刻苦攻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