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学网-- 江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31:46
江淹
发布时间: 2007-12-13 14:56:44 被阅览数: 264 次 来源: 摘自咀华庐
文字 〖大中小 〗 )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国南朝文学家。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江淹出生于刘宋,年少时即因文章而声名显著,一生为官历南朝宋、齐、梁三朝。晚年他仍担任齐、梁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质量却大不如以前,被认为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说他“江郎才尽”,至今传为文坛掌故。
生平
幼年·初仕:江淹幼年家境贫寒,十三岁时父亲去世,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他在刘宋朝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州郡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助理一类的职务。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可能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随从的官职,关键在于所跟从的主子。江淹当时跟从的是建平王刘景素,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很有希望。
陷狱和陈情:但是,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发现江淹与此事有关,因此也被投入监狱。于是,江淹就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江淹在陈情书中说:他本来是一个出身普通的布衣平民,因为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他,他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的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他一个普通人。如果他的确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他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后来,他又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劝谏与去官:公元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无人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刘景素当时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但是刘景素没有被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划。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十五首诗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不过似乎无用。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因为正好南东海太守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令。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京城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杀,但是江淹可能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上三年后,似乎就脱离刘宋朝廷,去官为民了。
再仕·一路升迁:宋顺帝升明(477年~479年)初年,江淹再次应召入仕为官。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然后,他又具体分析了萧道成能够取胜的因素,和沈攸之必然失败的因素。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公元479年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479年-482年)初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
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初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复任骁骑将军,后来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和御史中丞。江淹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当时正是齐明帝萧鸾当宰相,因此就称赞江淹说:“刘宋朝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
三仕·晚年:南朝齐末年,齐帝东昏侯荒淫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很多官员和士绅都拿着名片去拜访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服膺他的远见。公元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江淹此前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秘密前去投奔萧衍,萧衍让他担任在齐朝的官职不变。
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进封醴陵侯。这时的江淹功成名就,非常满足。
公元505年,江淹逝世,当朝的皇帝萧衍为他素服致哀,礼遇极高。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诗品·齐光禄江淹》记载了一个故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这个故事试图解释江淹晚年作品质量下降的缘由,但是可信度终究有限,只能当作一种传说。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一天晚上梦见有个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另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同的是结果“尔后为诗绝无美句”,就是说没有“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
后人不满足于《诗品》和《南史》的故事,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1、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2、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3、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4、江淹真的才尽了,归还五色笔和锦的梦就是“才尽”的征兆。
近年人们对江淹“才尽”的看法仍然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类说法:部分研究者坚持认为江淹确实“才尽”,只是“才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才尽”只是江淹远离祸患、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并非真的才尽。
主要作品
江淹以诗赋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文集:江淹的作品,根据《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此足矣”,则有十卷,这是江淹任南朝齐的中书侍郎时的记录。根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以知道后来他又有了很多作品问世,自己辑录为前后两个集子。《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时《前集》已经失佚一卷。但是《旧唐书》记载的却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新唐书》与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补充辑录了一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
现存江淹文集已经不是《隋书》记载的《江淹集》和《江淹后集》,有三个不同的版本:
编入《四库全书》的江淹文集,采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考城梁宾根据明朝汪士贤、张溥刊本,和睢州汤斌家钞本参互校订而成的,共四卷。
编入《四部丛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乌程蒋氏密韵楼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时版本,共十卷。
清朝乾隆年间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现存江淹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齐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这些作品都收录于江淹担任南齐中书侍郎时,自行辑录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后的作品在唐朝之后就散失了,具体原因无法稽考,现代学者曹道衡认为是江淹的后期作品质量不佳所致。
辞赋:《恨赋》、《别赋》、《伤爱子赋》、《哀千里赋》、《四时赋》、《丽色赋》、《丹砂可学赋》
诗歌:《杂体诗三十首》
散文:《狱中上建平王书》、《袁友人传》
史书:《齐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又: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
在江淹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中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江淹为官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兴乱,萧道成问江淹说:“天下纷纷作乱,您说怎么办?”江淹满腹韬略,侃侃而谈,纵论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梁天监四年(505),江淹去世,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素服举哀,谥曰“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