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周刊杂志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9:07
5位艺术家,500位嘉宾,600万元

请当代艺术来长沙一趟


文/章润娟
<<新周刊>>第311期




2007年,艺术列车直奔长沙;2009年,艺术航班空降星城。“艺术长沙”不像艺术展,更像艺术事件。2007年,有人说首届“艺术长沙”不过是艺术市场旺盛期的一锤子买卖;而2009年,虽然在艺术市场低迷期不计成本地狂砸钱,“长沙难成气候”的议论还是无处不在。




  “艺术长沙”高调开幕。2009年10月,岳敏君、隋建国、曾浩、“他们组合”、杨福音携作品现身,宣布这个“史上最烧钱”的展览在长沙拉开序幕。虽然只有5位艺术家参展,规模却不输任何双年展与博览会,花费超过600万元人民币。

  “从北京到长沙,包了一架南航专机,加上从其他城市来的嘉宾,共有500多人。”“艺术长沙”工作人员说。500多位嘉宾全部入住五星级酒店华天大酒店。除了在专机上举办新闻发布会,还邀请汪涵、张丹丹主持23日下午的开幕式。活动的奢侈程度超过了北京、上海双年展,也许主办方要的不是展览规模,而是轰动效应。

谁为天价展览买单?

  这个天价展览的主要买单者是谭国斌。“‘艺术长沙’开幕之际,花费就已经超过600万。活动还有一个月才结束,目前还无法统计总花销。” 谭国斌告诉《新周刊》。他说,90%的费用是自己掏腰包,10%的费用由朋友赞助。朋友在长沙经营房地产,也搞艺术收藏。

  出手阔绰的谭国斌收藏瓷器、古典家具、杂件多年,2005年,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在长沙诞生,至今收藏当代艺术作品逾百幅,大多是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毛焰等人的绘画。谈到为什么要办“艺术长沙”,谭国斌强调:“做这个事情,不是为了扩充自己的藏品,不是为了炒作,是为了推广当代艺术,提升长沙的文化品位。”至于资金的来源,谭国斌答道:“主要是炒股或投资其他领域赚来的。”

  尽管投入不菲,谭国斌却没要求艺术家上交作品或给其他回报。谭国斌说:“我不想把这事当商业来做,也没有寻求商业赞助。如果艺术家愿意作品被收藏,我就会收藏,如果他们不愿意,我也并不强迫。”隋建国认为这样很纯粹,“对艺术家没有回报要求,很了不起。”岳敏君也说:“内地的城市能办起这样规模的艺术活动,不容易。”

  谭国斌充当着买单者和策展人的双重角色,两届“艺术长沙”,都是他自己在选艺术家。但谭国斌是位专业的买单者,却不是一位专业的策展人。这5位艺术家的展览,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缺少必要的学术梳理和策展理念。

  艺术家曾浩在博物馆展厅种下一圈树,美其名曰《美丽的树》。尽管在展厅植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观众迈进展厅时,还真以为误入了博物馆树丛中。“他们组合”出道还没几年,青年艺术家赖盛和杨晓刚希望抛弃“自我和个性”。他们想表现都市生活的物质泛滥和欲望膨胀,将蒙太奇、超现实主义手法统统糅合在画中,并在作品中翻着花样移植名画,但在观众眼中,这不像油画,更像杂志插图。国画家杨福音展出作品最多,在周围的当代艺术面孔中,国画似乎很不合群。但杨福音的笔墨简约有力,颇有八大山人的遗风,倒让观众喜闻乐见。

熟悉的艺术家,陌生的艺术

  岳敏君的参展作品,90%都是首次亮相。这位以画光头大脸著称的艺术家,这次不画大脸画风景。他的21件风景画,图像资源全部来自革命时期诞生的名画:《毛泽东在井冈山》、《强夺泸定桥》、《黄河颂》、《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我为祖国放骏马》、《你办事我放心》……岳敏君将这些画中的人物全部抽离,只留下历史场景,并将展览命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想找到它和真实的现实是有距离的。”岳敏君这样向《新周刊》表述他的创作初衷。
《强夺泸定桥》是1996年创作的,一直没拿出来展示,岳敏君说是没有好的机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一片红色经典。如此集中地对红色经典进行改造与挪用,岳敏君说纯粹是“碰巧”,他说:“主要也是为了好的时机,让大家了解过去的艺术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将模仿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也放到展览中,是为了揭示超现实性:这些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幻的。”

  不画大脸画风景,岳敏君没有任何不适应,观众却很不适应。有人认为这是在故弄玄虚,而有人站在画前,却无法将作品与岳敏君联系起来。对于观众的联想,岳敏君解释道:“也有影像和艺术的关系,在新的场景中引入原来的影像,带有合成的意味,这个过程也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

  雕塑家隋建国更多时候像个观念艺术家,他特意为“艺术长沙”制作了《长沙的沙》,将之置于湖南省博物馆前坪。《长沙的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它是一个装置或者观念艺术作品。

  今年4月,隋建国到长沙考察,走到橘子洲头,想起毛泽东的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种时空倒转的感觉”。他也想游泳,但橘子洲头立了毛泽东像,不能游,隋建国就在橘子洲尾捞起一把沙。今年7月,隋建国挑出一粒沙,“通过三维扫描、建模,放大到5米高的尺寸,将激光切割的考顿钢板,焊接成网格状,总共花了两个月时间,耗资近40万”。隋建国告诉《新周刊》,最终呈现的网孔钢状物,在长沙人看来更像工业品,如果不看题目,实在难以想到这是长沙的一粒沙。也许这就是艺术陌生化的效果,变成有别于人们日常视觉经验的产物。

  隋建国希望这件作品被收藏后,能留在橘子洲。而谭国斌透露,有人想收藏《长沙的沙》,正在谈。倘若真被留在橘子洲,《长沙的沙》又会成为一件类似城市雕塑的公共艺术作品。

潦草的研讨会与借光的外围展

  谭国斌邀请了几大美术学院的教授在博物馆共议“当代艺术如何能在长沙发生”。这些与会批评家有来自中央美院的易英、殷双喜、邹跃进,来自中国美院的吕澎,以及从广州美院过来的谭天等人。尽管对长沙来说,他们来头不小,但是研讨会仍然没引起足够关注。参展艺术家只有隋建国、杨福音参与了研讨会,其他大腕并没出席。长沙本地的听众说,专家讨论的话题太专业,听不懂。因此在很多观众看来,整个研讨会成了批评家们的独角戏,大多出席者更想顺道在博物馆看一眼马王堆。

  原定一天的研讨会,只开半天便匆匆散去。当天下午,谭国斌安排了几辆大巴,将“艺术长沙”嘉宾载到位于郊区的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这里有个“一键还原”艺术展开幕式,参展的15位年轻艺术家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展览与“艺术长沙”并没多大关系,但仍被冠名为外围展。谭国斌想帮这些年轻艺术家,“外围展多一点,对本土年轻的画家有帮助”。谭国斌在媒体上为外围展做宣传;在嘉宾下榻的酒店,在宣传单、宣传册上为外围展做推广。尽管如此,到外围展的嘉宾大概还不及1/5。参展艺术家只有隋建国到了现场给年轻人以支持,“像这样的外围展,年轻人一直没机会,没资金帮助,‘艺术长沙’是个动力”。

  15位艺术家共享一本朴素的画册,与“艺术长沙”艺术家人均一本精装画册相比,寒碜许多。虽然艰难,他们还是很认真地在做实验艺术。架上绘画不多,他们更钟情影像、装置与行为艺术。开幕现场行为艺术家文鹏甚至把自己浸泡在人工湖中,直至身体虚脱。策展人刘洵是一名并不仅仅在湖南活动的艺术家,在北京也有工作室。

  主办方希望“艺术长沙”将长沙变为艺术高地,挑战北京、上海等艺术中心,或重庆、广州等艺术副中心。然而,一场艺术狂欢后,专机空降的嘉宾与大多数湖南籍的艺术家纷纷离去,长沙这座艺术资源匮乏的城市又恢复了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