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万春圩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3:54
  置身这万顷良田之中,翠波绿影,鸭鸣牛哞,源远流长的农耕气氛扑面而来,令人陶醉,感慨万千。
      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芜湖,也是名副其实的圩田之乡。圩田,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自古、尤其是唐宋以来直至明清两朝,圩田在南方几条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迅速兴起,一个圩小者有几十亩,大者可达万亩、十万亩以上,也可相连成片,组成产粮区。
      如太湖地区塘浦圩田、江南圩田、洞庭湖与鄱阳湖区圩垸、珠江三角洲基围等等。由于有圩垸水利做基础,上述地区后来都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达地区。
       江南圩田里,芜湖圩田占有独特地位。
       据芜湖县志记载,早在东吴赤乌二年(二三九年),孙权就从江北招来了10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围湖造田,芜湖市东40里的咸保圩,就是当时所筑。
       芜湖圩田里,又属万春圩最为著名,它也是长江南岸的大圩田之一。而且,万春圩之上,还矗立着一位伟人,即北宋科学家沈括。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是工程师、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也无所不精。
       他的《万春圩图记》,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圩田专著。尽管万春圩工程由他哥哥沈披主持,但是这部著作的诞生,却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万春圩原名秦家圩,是唐朝末年地方豪强所建,982年毁于大水,宋嘉祐6年重修时由宋仁宗赐名万春,万春圩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1025年到1101年,即北宋徽宗年间,也先后筑起了易泰、政和、陶辛和行春等地4个大官圩。
      芜湖圩田非常讲究工程质量,如万春圩,圩坝宽6丈,高1丈2,呈梯形,圩坝基础宽广厚实,圩坝外侧缓坡上栽有杨柳,坝下种有芦苇,起到了加固圩坝的作用。
      圩里的稻田每100亩为一方,水沟环绕四周,每4方为一区,水渠为界,渠里可行小船。由于可见,芜湖圩田由圩坝、多级渠道和节制闸门组成。
      1065年,长江下游发生水灾,宣州、池州等地区多达1千多个大小圩田惨遭淹没,万春圩却安然无恙,岿然屹立。
      围田和圩田的区别是,围田多在湖边,是与湖争田,圩田多在江边,是与江争田。由于长江枯水季节与汛期水位落差较大,圩田的圩坝也普遍较高,圩内的耕地、堤防、水道都是根据地形高低分级设置的,形成完整的可以排水、灌溉、通航的工程体系。
      芜湖圩田,是治田与治水高度统一的产物,实现了治田必治水,治水为治田的古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古代农民顺应自然规律的创举。
      圩田不仅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为引进优良稻种提供了条件。芜湖圩田是我国引进、种植和传播越南占城稻的主要基地。占成稻是灿稻,产于越南,有抗旱、抗涝、早熟、适应性强等优点,米色纯合,味道鲜美,宋朝时期由福建传入,自芜湖开始传向长江流域。
      站在万春圩,很容易想象出当年的情景:稻米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扁担河,出东梁山,经长江由峪溪口进濡须河,直达巢湖,供应合肥。
     可以说,芜湖圩田成就了芜湖的现代农业,作为我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它的农业历史背景便是万顷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