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致毛泽东平生唯一一次被自下而上的罢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6:40
2010年09月29日 10:05 炎黄春秋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9条
核心提示:“七大”的结果使毛泽东非常失望,他原想通过争论,弄清原则,统一认识,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特别是陈毅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使他非常恼火。他怒斥陈毅搞折衷主义,表示不取消陈毅主义他决不回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落选,使毛泽东受到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自下而上的罢免。

红军会议旧址 资料图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00年第2期 作者:赵广瑞
1929年春,受党中央的委派,从苏联刚回国的刘安恭,来到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工作,直至同年10月在战斗中牺牲。在仅半年的时间里,他曾担任过临时红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二纵队司令员等职。
由于刘安恭背负历史的十字架,被人指为“托派”。多年来,刘安恭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1985年4月,总政有关单位经过认真核查和证实,从实事求是出发为刘安恭重新定论,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为其立传。民政部还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85年6月28日,萧克将军来南京开会,得知刘安恭的女儿刘邦昭住在此地,于是专门接见,同她谈了很多。50多年前的往事,萧克还记得那样清楚。当谈到有的人至今还说刘安恭是“托派”时,老将军有些动感情的说:刘安恭怎么会是“托派”呢!他是在革命的低潮时来到红四军的,我一直和他在一起。他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牺牲在战场上,是革命烈士嘛!
刘安恭,字季良,重庆永川人。他出生书香门第,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其父刘英山思想开明,倾向进步。
刘安恭小时很爱看书。由于父亲从事教育工作,家里有不少藏书,这为他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刘安恭18岁那年,刘英山决定将他远送德国去学习,期盼他能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强大国家。新婚不久,刘安恭就告别了父母,在父兄的资助下,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
刘安恭是1918年赴德国留学的,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第二年,他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
他到了柏林后,除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外,还广泛的接触社会,跑了好些个国家进行考察,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德国期间,刘安恭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
1924年,刘安恭学业结束,告别了七年的欧州,踏上了归国的征途。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大革命的洪流。
1924年,离开祖国七年的刘安恭回到了家乡。这里依然是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当时,占据成都、主持政务的是四川军阀杨森。杨森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扩展实力,正网罗人才。刘安恭肩负着中共秘密使命,在杨森的军部当了个参谋。杨森听说刘安恭是在国外学习电机工程的,遂委任他为成都市电话局长。刘安恭在任电话局长期间,推行新制,励精图治。曾任成都西城区政协委员的肖丽生老人回忆:刘安恭在电话局里平易近人,同职员的上下关系融洽,享有较高的威信。刘家的老人还记得,刘安恭做电话局长,是有一定身份的人,配备有供其使用的轿子(相当于现今为领导干部配备的小车)。可他从来不坐。刘安恭还十分喜欢踢足球,他经常在少城公园里参加足球赛。
军阀混战,杨森被逐出成都,驻扎在万县。杨森要刘安恭署理兵运事务,为自己招兵买马。这时,朱德来杨森部队做统战工作。同志相遇,分外高兴,他们又在一起进行党的工作了。
9月5日,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万县惨案”。为了声讨英帝国主义军舰炮轰万县的罪行,中共重庆地方党组织,组织了“万县惨案雪耻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迫使英舰及其侵略分子不得不撤离四川。刘安恭同朱德等人参与了这场斗争。之后,他利用自己搞兵运的有利条件,积极策动杨森的一个团易帜,因机密泄露,杨森下令通缉,刘安恭迅即潜往武汉。没过多久,朱德也离开杨森部队去了武汉。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任团长,刘安恭任副团长。
<<上一页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