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悬在半空的升学“奶酪”(附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2:55
60%——悬在半空的升学“奶酪”(附照片)    樊丽萍
    “优质普通高中”、“60%”、“平均分配”……4月初,当年轻妈妈徐佳听到电视里传出的消息,一下子竟没有反应过来。“真以为听错了,市重点中学60%的名额以后将平均分配,怎么可能呢?”家住重庆南路的徐佳,业余时间都花在“陪太子读书”上。这天晚上,她登录网上的家长论坛检索消息,发现论坛里的活跃分子早已挖了很大一个“坑”
——讨论异常热烈。
    “争取到2020年前,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部分招生计划按学生人数平均分配到初中,名额分配将达到60%。”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传递的信息。据悉,完成60%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将是一个远景目标,需花费近10年时间来实现。而这一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抑制“择校热”,同时切实为学生减负。
    虽然60%名额分配的细则还没有出台,但这一政策的利益相关群体——校长、老师和家长,都敏锐地嗅到:招生名额分配方式的改变,必将意味着现有的生源格局被打破,从而改变很大一部分家长为孩子择校的思路。
    在很多家长眼里,“60%”绝对是块大奶酪。作为坚定的“择校派”,徐佳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为孩子择校,择的就是升学率,但如果以后每所优质高中都能把超过一半的招生名额用于分配,家门口的普通初中也能分到很多名额,哪里还要舍近求远花大笔的钱去读民办好初中。
    但徐佳这类家长对于招生新政策的理解,恰恰是有偏差的。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解释这一招生政策走向时附加说明:目前上海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已经有45%的招生名额分到初中学校,具体的分布是:15%按生均比例分配到初中,另外30%则是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40%的自主招生名额中由各初中学校推优的学生。
    然而,细究60%招生名额的具体切分方式,作为“圈内人”的中学校长之间,也有明显分歧。
    沪上某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校长常红(化名)说,目前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招生名额,主要分为四大块:地区生均名额;各地区初中的推优生;高中自主招生;中考“裸考”。除了中考“裸考”进校外,前三种途径从文字理解上,都可纳入“名额分配”。
    据悉,从2007年起,本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现代化寄宿制高中10%的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此后两年,这一比例又由12%扩充到今年的15%。因此,按照常红的理解,未来很可能是在现有15%的基础上再加15%,即扩大地区初中名额分配的比例。
    另一些中学校长则预测,调整优质高中招生录取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均衡义务教育,那么未来的名额分配极有可能是“调结构”:降低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自主招生或者地区初中推优生的名额比例,同时提升地区分配名额的比例,由此改变目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大面积“抢夺”优质生源的局面。“留给初中推优、自主招生和地区分配的具体名额比例,现在都不好估计,很可能以后不再保留地区推优生,直接分为地区名额分配和自主招生两种,合计比例为60%。”
    对很多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家长来说,当前最惹眼的话题莫过于:自家的孩子如何才能沾上“中大奖”的运气,躲过激烈的竞争,领到“分配”就读优质高中的入场券。
    徐佳和一些“精明”的家长,很快洞察到了招生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机会:如果孩子成绩只是中上游水平,在办学质量较好且竞争激烈的初中就读,很可能拿不到学校的推荐生名额,“裸考”进名牌高中的竞争十分激烈,败北概率较大;相反,如果进一般乃至办学水平更差的初中,孩子冒尖并拿到推荐名额就读名牌高中的概率就大多了。
    在黄浦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执教多年的杨老师,迅速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得出了和家长们差不多的结论。
    黄浦区目前有5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6所左右的初级中学。按一所优质高中一年招生300人且15%名额用于地区分配计算,他的学校总共获得的名额约10个左右。但如果地区分配比例在未来几年内扩大,再加15%的增量,那么他的学校就可以拿到超过20个进入市优质高中的名额,其中不乏跨地区招生的“四大名校”。“根据我们的实际升学情况,最好的学生通过中考进入光明中学、敬业中学没问题,但要进上海中学、复旦附中这样的名校,难度是极大的。但以后,我们肯定会有学生被‘分’进去。”
    但不少优质高中的校长态度却完全不同,他们纷纷呼吁抵制“均分”。
    大约两年半前,常红所在的高中,第一次出现了拿着地区分配名额前来就读的学生。其中,一位来自本市远郊一所薄弱学校的“状元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中考成绩509分,整整比这所学校的投档分数线低了80分!从高一的第一场考试开始,“状元生”就一路垫底,多门学科跟不上,分数定格在10-20分左右,目前已经被迫留级。
    “这些学生当时兴高采烈地进名校,现在却和他们的家长一起经历着大喜后的大悲……”常红和他的校长同行们打电话“交流行情”,结果发现地区名额分配生跟不上高中学业而成为留级生的情况,多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均已出现,并成为一个教学管理中的难题。
    有校长认为,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如果“一刀切”,无助于一些初中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而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招生上的不公平。
    从2008年至今,很多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始坚守“底线意识”——划拨给地区分配的招生名额稳步增加的同时,也要求名额分配生的中考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在上海中学,该校近两年划拨给地区分配的名额已经从12%增加到15%,校长唐盛昌明确表示,这批学生的中考成绩可以比上中的投档分数线略微低一些,但必须在底线之上。唐盛昌说,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有特色化和多元发展的需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任,不可能为了适应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降低办学要求和进度。
    “谈到教育,很多家长包括某些政府部门领导就喜欢拿‘公平’说事,且不知育人也必须遵循基本规律。”另一位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校长谈及眼下的招生,不得不拿篮球赛作比。“一个孩子身高1米6,在校队打比赛勉强可以,现在非要送进人家平均身高1米8的国家队,接受高强度的训练,你说他能行么?”
    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也是“底线意识”的拥护者。因为他发现,最近三年“试点”地区名额分配过程中,一些初级中学往往也是“田忌赛马”,鼓励最好的学生考“四大名校”或者其他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却把一些处于中等水平、只能上普通高中或者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学生推荐到他的学校。光明中学拨出了足额的招生名额,生源却不如以往好,穆晓炯不得不寻求“托底保障”。
    但一些办学实力尚有待提高的薄弱初级中学,却十分反对高中招生时额外设置的分数“门槛”。在这些学校看来,要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捷径就是生源“换血”——只要有分配名额,就会吸引到一部分好学生,而好生源又会直接带动升学率,进而吸引更好的生源,留住好的老师……
    “照理说,最差的学生最难教,可现在所谓的好老师都集中在实验性示范性中学,他们看见几个差学生进来,马上就受不了了!”在薄弱学校执教的老师十分感慨,“不是我们不会教,而是教的学生基础太差。要是未来能教到一点学业基础尚可的学生,或许我们也能亲手送学生进名校,体验一把当老师的成就感。”
    无论名额最终如何分配,家长们已经蠢蠢欲动。“60%的重点高中名额以后要平均分配啦,小儿现在上四年级,让他以后读家门口的普通初中呢,还是花钱让他进民办初中?”彷徨中的徐佳,不得不继续在网上“挖坑”讨论,请家长中的高人分析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