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搐”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6:46

说“搐”字

黎良军

 

0“搐”字最常见的用法是构成复合词“抽搐”,此外它还能单用,能构成“搐风|搐筋|搐动|搐缩|搐搦”等复合词。不过由于使用频率远不如“抽”字(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搐”字用例,古代汉语支库64条,现代汉语支库774条;“抽”字用例,古代汉语支库有5436条,现代汉语支库有27115条),加之元代以后“搐”字读音与“抽”字趋同,“搐”也往往被写作“抽”,“搐”字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频率日渐萎缩。单用的“搐”和复合词“搐×”,都不同程度地被“抽”和“抽×”所代替。但由于有“抽搐”一词,“搐”字是永远不会被“抽”字吃掉的(CCL语料库的“搐”字用例,古代汉语支库中有“抽搐”6条,占10%;而现代汉语支库中有“抽搐”707条,占91%)。既然如此,就应该充分利用“搐”字的辩词功能;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搐”字统读为chù,对于充分发挥“搐”字的功能以减少同形同音词又颇为不利。

1“搐”字音义和用例

1·1搐字《集韵》敕六切,其义为“(肌肉或筋腱等)收缩牵动”,元代以后,其音与“抽”字趋同,为chōu。

《汉书·贾谊传》:“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颜师古注:“搐谓动而痛也。聊,赖也。搐音丑六反。”这个“搐”字《汉语大词典》释为“肌肉或筋抽缩牵动”。

对普通话词典的编撰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国语辞典》(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商务印书馆1937-1943,删节本为《汉语词典》1962)的“搐”字就只有chōu音(该词典用的是注音符号ㄔㄡ),原文是:

 

【搐】chōu,同“抽”。(按:释义可商。抽字的含义比搐字复杂得多)

【搐风】chōufēnɡ同“抽疯”,如“看着是搐风的来头”,见红楼梦。

 

1·2“搐”字的单用之例见于《金瓶梅》等文献,都是“(肌肉或筋腱等)收缩牵动”之义,此义把“肌肉痉挛”义也概括在其中。

(1)如意儿实承望孩子搐过一阵好了,谁想只顾常连,一阵不了一阵搐起来。(《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2)月娘众人见孩子只顾搐起来,一面熬姜汤灌他,一面使来安儿快叫刘婆去。(《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3)连月娘慌的两步做一步,迳扑到房中。见孩子搐的两只眼直往上吊,通不见黑眼睛珠儿,口中白沫流出,咿咿犹如小鸡叫,手足皆动。(《金瓶梅》第五十九回)

       (4)罗田令治朱女,未周岁,病惊风。方用泻青九,服之而搐转甚。盖喉间有痰,药末颇粗,为顽痰裹住,粘滞不行之故。(历代古方验案按)

       (5)口渴,加麦门冬、瓜蒌、天花粉;身痛发搐,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历代古方验案按)

       (6)善治咳嗽上气,喘急不定,嗽声不转,翻眼手搐,昏沉不醒等症。一服即全,因九制胆星、全真牛黄莫能及此。(历代古方验案按)

       (7)有牧童见而笑曰:“牛斗力在角,尾当搐入两股间,今掉尾而斗,谬矣。”(清代王士禛《分甘馀话》。此例之“搐”指牛尾收缩)

(8)端五以赤白丝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南宋陈示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此例之“搐”指收缩彩线)

 

       2单用的“搐”有时被写作“抽”

       2·1辞书

       《现代汉语词典》把“抽”字处理为两个同音字,其中一个也应是“搐”。原文是:

      

【抽1】①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从信封里~出信纸◇~不出身来。②从中取出一部分:~|~肥补瘦。③(某些植物)长出:~|谷子~穗。④吸:~|~水。

【抽2】①收缩:这件衣服刚洗一水就~了不少。②打(多指用条状物):~陀螺|鞭子一~,马就跑了起来。

 

       【抽2】的义项②本应归入【抽1】。因为【抽1】的基本意义是“拉”或“引”,“条形物”义是“拉”或“引”的结果,义项①和③也都蕴含着“条形物”的意义,如“抽剑|抽筋|抽薹”;此义动用,就引申为“(用条形物)打”了。这样,【抽2】就只剩下“收缩”一个义项。而这个含义的“抽”本当作“搐”,只是字义有所引申而已。

       2·2书证

“搐”字本义指“(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到筋肉之外的事物(如牛尾、彩线之类,见1·2节例7~8),字义也就泛化为一般的“收缩”。但在现代汉语文献中,“搐”字很少单用,即使偶尔单用,也只是“(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之义,而且多见于医药文献。泛化为一般“收缩”之义的用法则几乎绝迹。例如:

(1)陈飞霞在《幼幼集成》一书中新立误搐、类搐、非搐三门,以搐易惊,指出误搐即为急惊风,类搐是由于暑、疟、痢、丹毒等病失治而造成的惊风证,而非搐为慢惊和慢脾风。(任培荣《浅谈陈复正以搐易惊说》的内容提要,载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解热镇惊、祛风止搐。用于感冒发热,惊风痉挛,呕吐,绿便,脾胃虚弱等。(娃娃宁的“功能主治”,见于互联网)

       (3)祛风化痰,定痫止。用于痰阻脑络所致的癫痫,症见抽搐昏迷、双目上吊、口吐涎沫。(医痫丸的“功能主治”,见于互联网)

       而“抽”字“收缩”之义的用例古今都只是偶有所见,而《现代汉语词典》却为它立了这个义项。

       (4)不想到这样一个人竟自能屈能伸,有抽有长。(《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5)这件衣服刚洗一水就~了不少。(《现代汉语词典》用例)

 

       3 复合词中的“搐”也有被“抽”取代的趋势,证据是由“(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义的“搐”字参与构成的“搐×”往往被写作“抽×”。

       3·1chōufēnɡ:“搐风”“抽风”和“抽疯”

       “搐风”除见于《红楼梦》,还见于其他文献,都是“肌肉痉挛”义。见于其他文献的用例如:

(1)当其搐时,置一竹簟铺之凉地,使小儿寝其上,待其搐风力行遍经络,茂极自止,不至伤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儿科(八))

(2)治产后搐风一则:产后口歪并眼斜,生芪四两驱阴霾。芎川芎归当归桃桃仁红红花皆重用,芥穗炒黑使能谐。此皆阴风入窍里,治血一旺乐无涯。(清代龙之章《蠢子医》)

(3)吐白沫、搐风者加紫石英”。 (马明磊《中药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57例》,载《陕西中医》1995年03期)

(4)亚可布是我班上一名十岁男孩,他的课业成绩不是很好,最近在医院诊断出患有涂莱德氏症候群﹝Tourette's syndrome﹞。这是一种遗传疾病,会在紧张时引起搐风,动作和声音会突然失控。(张笃群译《化雨春风》,见于互联网)

       “抽风”见于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的仅有2例,含义与“搐风”相同;而见于现代汉语支库的有50条,其中17条为“吸出空气”义,33条含义与“搐风”相同。

(5)我黑下睡觉,别惊动我!我有一种病,一惊动我就要抽风,不拘你们店里有什么事,也得等天明早起再告诉我。(彭公案(四))

(6)没想到方杰六岁,父亲去世了,又出了天花,还抽风,这一来孩子可就够呛了!(雍正剑侠图(下))

(7)本病重症,以高热、烦渴、汗出、昏迷或四肢厥冷、抽风为特征。(中药药方,见于互联网)

(8)维吾尔族姑娘古丽患癫痫病近五年,由于频繁抽风,无法工作,生活也不能自理。(人民日报1994)

(9)他说,如果你不这么抽风我就会想一想手术的事,给我一点儿时间。(铁凝《大浴女》)

       CCL语料库中却没有“搐风”,其现代汉语支库有“抽疯”的用例28条。这说明似乎有不少人不知道或不认可“搐风”这个写法,但又觉得写作“抽风”也不合适,他们便创造了“抽疯”的写法。如:

(10)夜里睡半截觉,谁谁发烧了,谁谁肚子疼,抽疯了,叫起来一弄就几个钟头。(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1)因为裤筒里爬进了几条虫子,没个掩身之地可以脱下裤子抖抖,吓得抽疯昏厥了。(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12)他撕开胸前的衣服,跺脚,像害了抽疯病一样。(杜鹏程《保卫延安》)

(13)固然原来搞得那么潦倒是有点不合适,现在抽疯似地提了又提,左一个头衔右一个头衔,显然也太过分了。(王蒙《名医梁有志传奇》)

       个中原因,也许同字音有关。杜鹏程、王蒙等作家应该是尊重口语的。口语中有chōufēnɡ,而“搐”字从1963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总表初稿》起就只见chù音,未见chōu音,因此写作“搐风”似乎于音不合。

 

       3·2chōujīn:“搐筋”和“抽筋”

       “搐筋”在CCL语料库中的用例为0,但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可得到含有“搐筋”的网页数百篇(有重复),一般都是“筋腱痉挛”义。

(1)    我的脚搐筋和什么有关?该怎样治疗?

(2)    睡觉起来经常会筋。

(3)    全身筋是怎么回事?要做哪些检查?

(4)    腿脚无力,人慢慢消瘦,吃过中药,腿老是筋。

“抽筋”,古代汉语支库用例27条,无一例外都是“抽出筋或筋状物”之义。现代汉语支库有用例190条,164条为“抽出筋或筋状物”之义,26条与“搐筋”相同,为“筋腱痉挛”义,占14%。

(5)这员外有件毛病,要去那虱子背上抽筋,鹭鸶腿上割股,古佛脸上剥金,黑豆皮上刮漆,痰唾留着点灯……(冯梦龙《喻世明言》)

(6)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西游记》第八十三回)

(7)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娟妓还要下贱!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遇见有权势的人,他装王八给人家踹在脚底下……(刘鹗《老残游记续》)

虽然互联网上的“搐筋”不少,但还没有被收入辞书和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搐筋”,而“抽筋”有两个义项:①抽掉筋:剥皮~。②(~儿)筋肉痉挛:腿受了寒,直~儿(按照该词典的体例,这应该是两个同形同音词,应分别出条,正如本词典有两条“抽风”那样)。义项②本应写作“搐筋”,但由于口上说的是chōujīn,而一般词典的“搐”字没有chōu这个音,也就只好写作“抽筋”了。

 

       3·3 chōusuō:“搐缩”和“抽缩”

       “搐缩”不见于CCL语料库,从互联网上可以查到一些文献用例。个别用例是“抽搐”义(例1~2),多数用例是“收缩”或“皱缩”(例3~4):

(1)他眼看……对国家造成了好大的损失,他的心一搐缩,想道:“这都是我作的祸害。”(草明《乘风破浪》二一)

(2)吐泻之后,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外肾搐缩,不省人事者,元气不接,脱阳之证也。(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3)师曰:世有闭目存想某神自某方来,有按摩搐缩运内气与外气合者。噫!皆妄矣。(元代道士赵宜真等《道法会元》)

(4)记者走进其中几间病房,看到十余人整个面部和四肢已被烧成碳色,暴露在外的手部已呈搐缩状,药膏涂满全身。(《烧伤者好皮肤不能浪费一厘米  北京医生急赴宁夏》,载人民网2001-12-11

       “抽缩”,CCL语料库古代汉语支库1例,现代汉语支库30例,其中16例是“抽搐”义(例1~3),14例是“收缩”或“皱缩”义(例4~5)。

(1)醒来的人盯住他肩章上少将官阶的金星,全身抽缩起来,吐着白沫,像自言自语地哆嗦着:“县参议员……”(罗广斌《红岩》)

(2)他苍白的脸上,肌肉一阵抽缩,嗄声道:“他现在已变成什么模样?老四,你说给我听听好吗?”(古龙《小李飞刀》)

(3)大地在战士们肚皮下,猛烈抽缩、抖动。(杜鹏程《保卫延安》)

(4)阳光立刻射了进来,射到床上大青蛙的身上,这动物宽阔的嘴突然就抽缩了,变小了,红红的,四肢伸开,样子极可爱。(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5)从衣袋里摸出个沉甸甸的小布包,双手捧托着在李东山眼前一晃,忙抽缩回去。(冯志《敌后武工队》)

       看来这两个词形的分工还不大明显。我们想,“抽搐”义可以提倡写“搐缩”,“皱缩”或“收缩”义可以提倡写“抽缩”。

 

       3·4 chōudònɡ:“搐动”和“抽动”

 “搐动”,古代汉语支库0条。现代汉语支库有34条,都是“(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义,见于冯德英、巴金、欧阳山、姚雪垠、王统照、王朔、刘心武等人的作品。

(1)他绝望地躺在血泊里,搐动着重伤的衰老身体。(冯德英《苦菜花》)

(2)只见他的喉骨上下搐动着……(《刘心武选集》)

(3然而在这时,他竟然控制不住,不住地鼻翅搐动,几次用抽头揩泪。(姚雪垠《李自成》)

(4)他用手按着伤口,尖锐地叫了一声,便倒在地上,身子搐动了一下,就死了,地上剩了一滩血。(巴金《家》)

“抽动”,古代汉语支库有用例6条,其中2条指“(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现代汉语支库有303条,其中51条是自主动词(例1~2),其余252条是“不由自主地牵动、拉动”之义,其中至少有27条是“(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义(3~5)。

(1)棺材也由一人一个变成全村一个,底是活的,可以抽动,到火葬场时把尸体漏出,下次再用。(李芳苓《喜丧》)

(2)只有抽动了它的导火线,它才会天崩地坍的爆炸。(冯德英《苦菜花》)

(3)百晓生的双眼怒凸,瞪着李寻欢,脸上的肌肉一根根抽动,充满了惊惧、怀疑和不信……(古龙《小李飞刀》)

(4)我看见塔拉巴特尔脸上的疤痕抽动了,蓦地便皱起了眉头。(冯苓植《雪驹》)

(5)驼背老头很惊慌,只见胡子和嘴唇连连抽动,吞吞吐吐,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姚雪垠《李自成》)

“(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之义,或作“抽动”,或作“搐动”。“抽动”义项多,所以出现频率高,把“(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这个义项分离出来写作“搐动”,是当今许多作家和一般网民的用字倾向。

       “抽动”的义项多,“(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之义应作“搐动”。

 

3·5chōunuò:“搐搦”和“抽搦”

 “搐搦”,古代汉语支库2条(另有一条“搐搐搦搦”),现代汉语支库10条(其中9条源于医药学文献),都是“肌肉痉挛”义。

(1)闻浮光有朱元经尤异,公卿尊师之者甚众,然卒亦病,死时中风搐搦。但实能黄白,有余药、金皆入官。(苏轼《东坡志林》)

(2)殷师曾云:“风引”,意即中风抽掣牵引之谓,后世亦称“搐搦”、“痉挛”,多由肝阳暴亢化风所致。(《历代古方验案按》)

“抽搦”,古代汉语支库0条;现代汉语支库有用例2条(另有8条引自辞书),都是 “肌肉痉挛”义,均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当是古代用例。

(3)心热则惊悸,肝热则抽搦(《历代古方验案按》)

 “抽搦”与“搐搦”完全同义,社会用字倾向于“搐搦”,特别是医药学文献是如此。

 

       综上所述,“(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义的“搐”字以及“搐风|搐筋|搐动|搐搦”等复合词中的“搐”字,都应该念chōu;把它们写作“抽”应该属于“苟简”,是人们图一时方便的做法,不应作为汉语的规范加以推广。

遗憾的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了“搐”字统读为chù,废除了搐字的chōu音。这样就得废除“搐风|搐筋|搐动|搐搦”等写法,否则,只能把它们念作“chù×”,而这种念法又与口语的实际念法不符。

徐世荣《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搐】chù(统读)”条说:

 

《初稿》审“抽搐”一词,定“搐”音chù。《订本》仍之,“统读”。因《集韵》此字反切为“敕六切”,因而有chùchōu两音。旧字典有只注chōu音的,如50年代《国语词典》:“搐,chōu,同‘抽’。”并附词条“搐风,同‘抽疯’”。此解依据《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四回:“(巧姐儿生病)王夫人道:‘看着是搐风的来头,只是还没搐出来呢。’”这一“搐”字在口语中单用,当然不能念chù,而以chōu音符合口头说法。但又有“抽搐”一词,岂能念为chōu chōu?“搐”当是书面语用字,应遵审定的chù音。统读涵括,因尚有“搐动、搐缩”等词。(《红楼梦》“搐风”一词,是作者用字问题,那时,口头也当说chōufēnɡ, 而不会是chùfēnɡ。)

 

徐先生撰写《释例》,意在说明《审音表》的合理性,但本条似乎达不到这一目的。《初稿》只审“抽搐”一词,定搐读chù,犹可说也。《订本》把搐字的chù定为“统读”,废除了搐字的chōu,就大有问题了。

首先,抽搐之搐定为chù音,也并不是只有这样才行。徐先生说:“‘抽搐’一词,岂能念为chōuchōu?”似乎抽搐先天注定不能念成chōuchōu似的。话说得太绝对。例如,与chōuchōu距离最近的例子就有“仇雠”念chóuchóu。“仇雠”一词虽不常用,但不少人大约是见过的。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补编》有:

 

【仇雠】chóuchóu<>仇敌:勿为亲厚所痛,~所快。

 

CCL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支库中还能查到当代人的“仇雠”用例11条。《广韵》仇字巨鸠切,雠字市流切。仇雠二字也是由不同音变成同音的。既然仇雠可以念chóuchóu,抽搐怎么就不能念chōuchōu呢?抽字丑鸠切,自然音chōu;搐字《广韵·屋》敕六切,念chōu同样合理。因为《广韵·屋》的粥字之六切,念zhōu;轴妯碡三字直六切,念zhóu;六字力竹切,念liù。它们原来也都有另一个音(读音)zhù、zhú、lù的。况且《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个词条【抽抽儿】呢(笔者总觉得如果追究来源,这个“抽抽儿”与“抽搐”恐怕脱不了干系)!

徐先生说“《红楼梦》‘搐风’一词,是作者用字问题,那时,口头也当说chōufēnɡ, 而不会是chùfēnɡ。”这话说得好。只是《红楼梦》的用字应该予以肯定,并且作为规范。如果“搐”字仍有chōu音,表示“(肌肉或筋腱)收缩牵动”之义,则上述与“搐×”意义相同的“抽×”,就都可以从规范词典中删除,或在“搐×”的释文后加一句“不宜作抽×”。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搐”字的功用,使之与“抽”字有所分工,而且也更加符合汉语书面语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