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风水内涵揭秘(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8:07:14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所以说“交泰”就是天地阴阳相交,万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交泰殿还符合龙穴深藏的原则,龙穴必须藏在最隐秘之处,才能达到不被风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纵观故宫的所有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又具有保密性,则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实。因为中轴是天轴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穴必须定在中轴线上,才能端崇尊贵。交泰殿位于后廷,但它没有太和殿那样外露朝阳,它处于一个封闭的乾清宫建筑群之中,被建筑层层包围。

    没有山,明人则建造一座山,取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则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镇一样,水好似金城环抱,顺山寻水,把天寿山龙脉引入故宫之中,把龙穴定在交泰殿。故宫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正北的天寿山是全中国的主山,那么交泰殿龙穴就成为全中国的龙穴,它位于子位,端崇尊贵,承载着上天的浩浩元气。中国古代风水建筑,是在有山有水的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平衡,蕴含了丰富辩证思维的天才智慧,把事物演变发展的有机整体观念,运用于建筑法则中,在严格遵循古代礼制的条件下,进行创作,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所呈现出的是平衡、和谐的静态之美。

    此处关于万岁山,还有有段渊源,需要特别提出来做说明:

    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然而景山,在明代初年之所以称为“镇山”的原因,其实是为了期望起到“镇王气”或“煞王气”之用,相传元朝的宫殿就被埋在它的下面,所以称为煤山,象征这里可以挖掘出已经沉没经年的古老遗物,元代一去不复返,已经成了煤这样的化石。后来它又改作“万岁山”,直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才改称“景山”。据《北京形势大略》载:“景字从日,言日在京也。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也。山形五台(五座山峰),应天五气(五方之气)捧日也。”景山上修建的五座亭子,把“景字从日,言日在京”的意境,塑造得淋漓尽致。但这里的“日”,不是实指天上自然之“日”(太阳),而是象征地上京中之“日”,即所谓“天子”。景山之“景”字,既是“日”在“京”上,又是“京”在“日”下。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望长安于日下”的诗句。以后,人们就把“日下”比作京都。

    另外,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也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民间关于故宫的宫殿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原因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时,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的口水故事,故宫宫殿九百九十九间半用数字表示即999.5,三九为泰,九为至阳,意即三阳开泰,又为九五之尊的意思,典故来自《周易》,这些都是经过建城师的缜密考虑而得来的。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其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中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而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

    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出依照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建造的依据。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分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理念,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更出现了现在建筑知识里所谓的“对称美”。    

    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出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8公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长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的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4公里到前门,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 “T” 字型宫廷广场,名曰 “天街” 。广场的南部收缩在单调的 “千步长廊”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豁然开朗。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于 “T” 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伟的 “承天门” (清改“天安门” )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至此,只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是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展开了一个狭长的、深远的空间。左、右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旨向第二个高潮午门。它宏伟壮观,令人赞叹!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侧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64米,进深37米,高27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满布着精致的白云、龙、凤浮雕,把大殿装点得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明代的北京城的城市规划的设计和布局,就是以《周易》阴阳八卦的思想为基础进行的。就外城和内城格局而言,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 “ 天地安位,山泽气 ” 的象征。其次,就城门的配置来说,外城七门,即: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安、东便、西便门。七为少阳之数。内城九门;南三门为正阳(俗称 “ 前门 ” ),左崇文、右宣武;北二门为东安定,西德胜;东二门为南朝阳、北东直。九为老阳之数。在城门的配置上,为什么内城用九,外城用七?这是因为城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天子居 “九五” 之尊位,所以内主外从,内用九,外用七。内城的在门门配置,南设三门,面为奇数,为阳;北设二门,北为偶数,为阴。另外,内城的主门 —— 正阳门的门高为九尺九寸,正是老阳之数的体现。这些情况说明,在城门的配置和设计上,都是以《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的。第三,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以《洛书》中戴九履一的观念为基础设计的。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的南北垂直线,纵贯北京城的中心,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面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 “九经、九纬” 就是以中主轴为对称轴。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月坛,西有日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祭祀土地、谷物稷神。对称的中心占,就是风水穴。在风水观念看来,阴阳极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称、明朗。

    解放后,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城,打破了旧的格局,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人民首都政治生活的心脏,而旧日雄居于全城之中的紫禁城,则已退居到“后院”的位置。但是,新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仍然保持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而天安门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台、旗杆与旗帜,则成了中心点。如果说首都北京城是全国的焦点,那么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焦点,而如今,紫禁城前的天安门却成了紫禁城的焦点,于是,天安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更成了整个首都整个国家民族的焦点与标志,凝结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愿望与辉煌。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九八九年,国家曾邀请《易经》学家——后来在人类史上开创了人体工程学的千古奇才李建军先生专门为天安门前的国旗调整高度,旨在能够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由此足以看出,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文化的超高度重视。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永远“居中得正”并化生万物、藏养万物。而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据《周易》。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所以才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更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另外,古都的中心,布政决策的殿堂被称做“ 太极殿 ” 。为什么会叫“太极” 呢?《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 指“阴、阳” 和“天地”。天地相交,阴阳相配,于是生化万物。所以,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整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用它做主殿的名称,意味着天子无限的权利。

    综上所述,使我们认识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人类也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