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风水内涵揭秘(三) 作者: 周易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32:03
《天下舆图总考》云:“天下之山三大干,北干起自昆仑阗颜至白登西,一枝为壶口、太岳,南析城,历恒山、钟燕山,转天寿,尽于碣石、海堧。”从《天下舆图总考》可以得知北干龙起源于昆仑山,终止于天寿山,所以天寿山为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北京城就位于北干龙之上,而天寿山是北干龙的正结,即北京城的龙脉镇山(玄武山)。

    那么就是说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经太行山从西南走东北山脊,蜿蜒逶迤的太行山山脉自南向北奔腾而来;浩浩荡荡的燕山山脉,重峦叠嶂,自西向东排列。天下最长的龙脉就是北干龙,它的龙脉发自昆仑山的中脉,延绵数千里至于阗,历经浩瀚的大海,出夷入歙,又经万余里,到达燕然山处,又向东行数百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于是,天寿山成了北京皇城的龙脉。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故宫的龙脉起自昆仑山,昆仑山接连天上的元气,就似气上通天,那故宫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气。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有了元气就有生气,那么北京城即故宫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永固的基业。在明清时代诸多的典籍中,许多学者都在论证北京城即故宫的山脉的走向与昆仑山相连,实际上就是在论证中国人对于宇宙的认识和所形成的宇宙哲学思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确定了国都气上通天,有了充沛的元气后,就要把元气纳入一个天地阴阳交汇的中心点——即风水所言之穴中。这股元气所藏之地,实际上就是山脉所栖止之处,就是从万里而来的山脉潜入地下之处,山脉被当作了龙脉,那么山脉所潜之处自然就是龙穴了。元气被留在国都之中心处,国都则生气永驻。穴是天地、山川、阴阳交汇之处,万物化生之根,气是风水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气所凝结之处便是穴,明朝缪希雍《葬经翼》定名为:“夫山止气聚,名之曰穴。”是说山脉止住之地,就是气的凝聚之处即穴,而山能通气,是指山止之处则气聚成穴。气聚之处为穴的说法,最早源于托名为汉代青乌子所著的《青乌先生葬经》中所提出的“穴暖而生万物”之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而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子所说的“穴”,有两层含义:一是内气萌生之处,所说的内气也就是生气,有了生气,穴才会温暖,才能生成万物,这是穴的本质;二是外气成形,所谓“外气成形”,就是说山川的走向和起伏,为气所凝结,山川是穴的“外气”,只有内外相乘,风水才能自成。“内气是本,外气是形”,所以外气在定穴位的时候显得十分重要,所谓“龙以脉为主,穴以向为贵”,是在讲外在的山川走向,是构成主从、朝揖、拱卫秩序的主要因素,它决定着穴位的尊贵。古人常常在水的环绕处求穴,是因为穴是为了藏住生气的,而生气有时随山脉而潜伏于地下,有时又会随水脉而流动于地表,若遇到风吹,则生气会有荡散之患。寻找穴,就是寻找生气,穴是为了给人用的,无论是死去的人,还是活着的人,所以只有在吉祥地理中才可以把生气留住,吉祥的地理必须要有完备的山川,左右环抱如城廓,人们才能够修造陵墓或建筑城市,让穴中的生气永远为人所用。北京城就建在三座城垣相套的形式中,即宫殿、皇城、内城,宫殿位于全城的中心,它被皇城、内城高大的城垣团团围住,因为穴就在宫殿内,高大的城垣,一层又一层,穴藏在其中,再也不会荡散了。

    穴位是阴阳融凝即孕育生命之处,是阴阳二气相交会的一个场所。阴阳二气原出自太极即一元混沌的气体中,古人认为,万物的萌生,完全得之于阴阳二气的产生。有了阴阳二气,才有了天地,有了天地,才有了四季,才化生万物。其公式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交通”、“阴阳交会”产生了生气,而所容纳生气之处就是穴。

    明白了穴为何物后,我再来探寻故宫的穴位藏在何处。在此根据上面,总结穴具备的条件如下:山水环抱、城廓环抱、天地交通、阴阳交会、深藏不露。

    故宫的万岁山和金水河作为人工建造,它所含有的意思就是山所终止的地方变成了龙脉,水所凝结的地方就成了穴,使它具备了使山脉在此处凝结、使水在此处融会的功能,这样就符合北有山,前有水的山水环抱的条件,就可以把生气关锁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故宫就建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故宫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城、外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生气永远留在故宫之中。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还不能找到故宫的穴位所在地,最重要的是故宫的穴位必须符合“天地交通”、“阴阳交会”、“深藏不露”的条件。根据资料得出乾清宫建筑群是故宫的穴位所在地,而交泰殿则为故宫的穴位。

    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根据风水理论,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交通之处,本身就是阴阳交会之地,但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前朝三大殿和后寝三宫中,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上方悬轩辕镜,这代表什么含义呢?交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 “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含义源自《周易》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和”之意,朱熹解释为:“大和(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所以交泰殿和太和殿内悬轩辕镜,象征阴阳和谐,永远融洽无偏,意思就是指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所以说“交泰”就是天地阴阳相交,万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交泰殿还符合龙穴深藏的原则,龙穴必须藏在最隐秘之处,才能达到不被风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纵观故宫的所有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又具有保密性,则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实。因为中轴是天轴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穴必须定在中轴线上,才能端崇尊贵。交泰殿位于后廷,但它没有太和殿那样外露朝阳,它处于一个封闭的乾清宫建筑群之中,被建筑层层包围。

    没有山,明人则建造一座山,取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则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镇一样,水好似金城环抱,顺山寻水,把天寿山龙脉引入故宫之中,把龙穴定在交泰殿。故宫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正北的天寿山是全中国的主山,那么交泰殿龙穴就成为全中国的龙穴,它位于子位,端崇尊贵,承载着上天的浩浩元气。中国古代风水建筑,是在有山有水的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平衡,蕴含了丰富辩证思维的天才智慧,把事物演变发展的有机整体观念,运用于建筑法则中,在严格遵循古代礼制的条件下,进行创作,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所呈现出的是平衡、和谐的静态之美。

    此处关于万岁山,还有有段渊源,需要特别提出来做说明:

    万岁山,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清代改称景山),是元代延春阁旧址,明代堆土筑成。此山五峰耸峙,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匀称大方。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然而景山,在明代初年之所以称为“镇山”的原因,其实是为了期望起到“镇王气”或“煞王气”之用,相传元朝的宫殿就被埋在它的下面,所以称为煤山,象征这里可以挖掘出已经沉没经年的古老遗物,元代一去不复返,已经成了煤这样的化石。后来它又改作“万岁山”,直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才改称“景山”。据《北京形势大略》载:“景字从日,言日在京也。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也。山形五台(五座山峰),应天五气(五方之气)捧日也。”景山上修建的五座亭子,把“景字从日,言日在京”的意境,塑造得淋漓尽致。但这里的“日”,不是实指天上自然之“日”(太阳),而是象征地上京中之“日”,即所谓“天子”。景山之“景”字,既是“日”在“京”上,又是“京”在“日”下。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望长安于日下”的诗句。以后,人们就把“日下”比作京都。

    另外,古都北京的内城、皇城、皇宫也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修建的。

    民间关于故宫的宫殿九百九十九间半的原因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时,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当然,这仅仅是民间的口水故事,故宫宫殿九百九十九间半用数字表示即999.5,三九为泰,九为至阳,意即三阳开泰,又为九五之尊的意思,典故来自《周易》,这些都是经过建城师的缜密考虑而得来的。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全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与之相对应,故一卦含有六画。六画不是别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根据这段话,古人认为,宇宙有“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之产物故在天地之间,具体到中国神州大地,则天在南,地在北,人在南北之间。

    据此,明朝皇帝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南建有天坛,北有地坛,北京内域位于天地二坛中间。又如古都北京的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皇域位居天安门与地安门中间。再如,皇宫内南边第一道大门,其明朝初年原名奉天门,清朝中期改为太和门,皇宫内北边第一道门叫顺贞门,按周易讲,坤为顺为地,所以顺贞门象征地门,皇宫内的宫殿都处在奉天门(天门)和顺贞门(地问)之间。再如皇宫后宫三殿,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据周易乾为天,坤为地,后宫三大殿仍居天(乾清)、地(坤宁)之间。

    由此可见,古代人们从《周易》中已经深谙“天地人三才”之道,并将其运用在都城建设中。古人用天地人三才之道设计和命名建筑,目的就是达到“天地人”合一,使人得到“天地”的保佑,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古人认为,在先天八卦方位中,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叫四正方位,其他四方位叫四隅方位。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是一种和谐稳定的平衡状态,顺则吉,逆则凶。古都北京的一些建筑就是按先天八卦方位设计的。如,北京内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这是非常明显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又如,皇城四个门,南为天安门,北为地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如前所述,按先天八卦方位,离为东为日,坎为西为月,故从天安门、地安门这种排列可以判断,这种排列仍为先天八卦方位。再如,皇宫内廷后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东为日精门,西为月华门,中间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又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位。上述几种情况有力说明,古都北京内城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的。

    而皇宫中除按先天八卦方位建筑外,有些建筑是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建造的。后天八卦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古都北京内城按《周易》后天八卦方位设计和命名的建筑有皇宫四宫门:南门午门,午为离为火,北为神武门,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年间为避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之讳改为神武门,玄即黑,水为黑,玄武即北方坎水之位;东门东华门,东为震为木,西为西华门,西为兑为金。从皇宫的南门午火,北门玄武可看出皇宫四宫门是按后天八卦方位排列和命名的。   

    元代元大都有11门,东门三门曰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震为东为木为仁,巽为“齐”为木;南门三门曰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离为南为丽为文明、故“丽”、“明”象征南方离火;西门三门曰平则门,和义问、肃清门,兑为西为义为肃杀,故“义”、“肃”象征西方兑金;北门二门曰健德门、安贞门。《周易""说卦》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意思是说,北方坎卦之位为万物劳倦需归而休息之处,故为“安”,“安”象征坎水,所以安贞门即北方坎位。由上可见,元大都城门名称基本上也是按后天八卦命名的。

    《周易》特别崇尚“中”“正”。《周易·文言》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意思是说,伟大啊乾阳,刚劲强健,“居中得正”,可谓至纯粹至精美。《文言》又曰:“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意思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曰:龙,有德而行道“既正且中”之大人也。

    古代的皇帝认为,乾为阳为天为君王,刚健中正,皇帝做为“皇天之子”而受命于天,亦应和天一样,中正刚劲强健,皇帝是一国之主,都城是国家的统治中心,皇宫是皇帝坐朝理政的地方,皇帝要“居中正坐”,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尊严,为此,皇帝把皇城皇宫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轴线上,中正威严,危襟正坐,虎视天下。我们知道,古都北京有一条南北中轴线,这就是永定门、正阴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鼓楼、钟楼一线,北京古城以中轴线为轴线,东西域对称,这设计也是基于《周易》。周易历来强调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古代皇帝在都城南面而坐,在皇帝看来,左为东为阳,右为西为阴,只有东城西域对称才能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则万物和谐。所以,古都城池形状对称,城门对称,一些地名也对称。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东便门、西便门、左安门、右安门等。

    在皇宫中轴线的正中位置上,是皇宫内最大最重要的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太和殿的前边,南为太和门,东为协和门,西为熙和门。在三大殿之后是皇宫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在三大宫南为乾清门,北为坤宁门。太和殿是明清两朝新皇帝即位登基之地,是皇帝册立皇后,派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节日及国家其他重大庆典时,皇帝举行仪式和百官朝贺的地方,中和殿在太和殿之后,是皇帝在举行大典之前暂坐休息等候上朝时辰的地方,在接受百官祝贺后再去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后,是皇帝册立皇后,册立太子、大臣上表时举行仪式受贺之地。内廷后宫的乾清宫是后宫正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活动和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皇帝生日等节日,皇帝在此举行皇族家宴。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是皇后每逢大典及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坤宁宫在交泰殿之后,是皇后的寝宫和皇帝大婚洞房之处。

    从皇宫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用途、活动和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三大宫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宫殿,是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宫内的中心建筑。

    如此重要的宫殿及其门阙用“太和”、“中和”、“保和”、“太和”、“协和”、“熙和”与“乾清”、“坤宁”命名,足见“和”、“乾”、“坤”几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太和”两字取自《周易》的《象·乾》,“乾”、“坤”两个字是周易经文中前两卦卦名。《象"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乾道即天的法则时刻都在变化,在此变化中孕育生成的万物各按其本质规律被正确确定其生命和本性,保全合住宇宙“太和”之气,保持自然界的大和谐,万物方可沿着既定的生命轨道正常发展变化。“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中和”即阴阳中和平衡,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只和“和”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只有“和”才能使帝王江山永续不断。乾清宫的“乾”为天为轻清为动,坤宁宫的“坤”为地为静,乾为君,“乾清”即君主永远“清正英明”之意;坤为地为母,“坤宁”即皇后永葆“宁静贞正”之意,“交泰”即乾坤相交,天地相交吉利平安地化生万物之意。

    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出依照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建造的依据。以中轴线为标准分左分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理念,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更出现了现在建筑知识里所谓的“对称美”。    

    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贯穿出一条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开始,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于清初重建的鼓楼与钟楼,全长8公里。沿着这条中轴线,修长筑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当时从永定门御道北上,朝见天子,依次要见到两旁的天坛和先农坛的空阔而神奇的远景,走4公里到前门,经过内城正阳门,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清朝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在今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随即进入 “T” 字型宫廷广场,名曰 “天街” 。广场的南部收缩在单调的 “千步长廊”间,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的北部突然张开左、右两翼,使人豁然开朗。太庙和社稷坛(现在的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两组高大的建筑群对称于 “T” 字形广场的东西两侧。迎面耸立着雄伟的 “承天门” (清改“天安门” )城楼,楼前有精美洁白的汉白玉石桥,桥下流着清澈碧绿的河水,两旁耸立着玲珑剔透的华表。至此,只见蓝天白云与金碧辉煌交相辉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宫阙之感,这是第一个高潮。步入承天门后迎面是端门,中间相距较近。两旁是一个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是气氛顿然凝重。过了端门又展开了一个狭长的、深远的空间。左、右旁排列着众多的朝房,一直旨向第二个高潮午门。它宏伟壮观,令人赞叹!从午门到太和门之间,在宽广的正方形庭院两侧有崇楼高阁对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64米,进深37米,高27米。它造型雄伟,气势凝重,布局森严。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汉白玉栏杆,满布着精致的白云、龙、凤浮雕,把大殿装点得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进入午门之后,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其中,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及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明代的北京城的城市规划的设计和布局,就是以《周易》阴阳八卦的思想为基础进行的。就外城和内城格局而言,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 “ 天地安位,山泽气 ” 的象征。其次,就城门的配置来说,外城七门,即:永定、左安、右安、广渠、广安、东便、西便门。七为少阳之数。内城九门;南三门为正阳(俗称 “ 前门 ” ),左崇文、右宣武;北二门为东安定,西德胜;东二门为南朝阳、北东直。九为老阳之数。在城门的配置上,为什么内城用九,外城用七?这是因为城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天子居 “九五” 之尊位,所以内主外从,内用九,外用七。内城的在门门配置,南设三门,面为奇数,为阳;北设二门,北为偶数,为阴。另外,内城的主门 —— 正阳门的门高为九尺九寸,正是老阳之数的体现。这些情况说明,在城门的配置和设计上,都是以《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的。第三,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以《洛书》中戴九履一的观念为基础设计的。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的南北垂直线,纵贯北京城的中心,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建设是以整体平面布局、建筑群巧妙联接、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连接组合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明朗、对称。其指导思想就是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 “九经、九纬” 就是以中主轴为对称轴。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也是阴阳对称观念的反映。对称就意味着调合。以北京为例,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月坛,西有日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祭祀土地、谷物稷神。对称的中心占,就是风水穴。在风水观念看来,阴阳极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称、明朗。

    解放后,作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城,打破了旧的格局,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人民首都政治生活的心脏,而旧日雄居于全城之中的紫禁城,则已退居到“后院”的位置。但是,新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仍然保持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而天安门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台、旗杆与旗帜,则成了中心点。如果说首都北京城是全国的焦点,那么紫禁城就是北京城的焦点,而如今,紫禁城前的天安门却成了紫禁城的焦点,于是,天安门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更成了整个首都整个国家民族的焦点与标志,凝结着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愿望与辉煌。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九八九年,国家曾邀请《易经》学家——后来在人类史上开创了人体工程学的千古奇才李建军先生专门为天安门前的国旗调整高度,旨在能够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由此足以看出,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文化的超高度重视。

  对称,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譬如各种动物(人体、鸟兽、蝴蝶、蜜蜂等)皆呈左右相对。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在古都北京除一些象征性的祭坛外,古都北京三重城池全部都为方形。比如金代金中都城池是方形,元代元大都是长方形,明代内城、外城、皇城均为方形。总之,方形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亦是古代北方城池建设的特点。为什么古都建成方形呢?按照周易河图和后天八卦原理,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土居中央。皇帝居中正坐,五行属中央土。前面谈过,坤为土地为母为方,为了使中央土与坤为地为方的特点相一致,所以都城皇城,皇宫都建成方形。皇宫内前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处理朝政大事的地方,这前朝三大殿均建在三层基座之上,且三大殿的三层基座连成一体。特别有意义的是,这三层基座由北向南和从上向下看来,正好组成一个“土”字型,而且“土”字“居中得正”。这正说明,皇家自认为是“中央土”,“土”——永远“居中得正”并化生万物、藏养万物。而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筑具有特定的颜色。比如,宫殿顶用黄色硫璃瓦,宫墙用红色,社稷坛中的土为五色土。前面谈到,皇家属中央土,按照周易五行原理,土为黄色,古人认为黄色为正色,为尊贵之色,所以皇家建筑都用黄色,黄色是皇家建筑的专用颜色。从高处看皇宫简直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世界。

    在色彩应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宫墙,殿柱用红色,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用于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所有单体建筑,也因性质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瓦、黑墙,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室内,上层为通间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

    建筑风水布局,还表现在名称上合于《易经》之理。南端的丽正门,合于离卦的卦辞“日月丽乎天”。顺承门、安贞门在北部后宫,合于坤卦“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安贞之地,应地无疆”。皇帝的乾清宫,皇后的坤宁宫,合于乾、坤之义。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于森林结构的防灾。

    皇宫的墙用红色有两种解释:一是红色为火,火生中央土,皇宫用红色饰墙是为了火生土,便皇家天下有稳固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二是,明朝的“明”字为光明为火,红色宫墙意和“明”火之红色相一致。再加上明朝皇帝姓朱,朱者,赤也,赤为火。红墙又表示明朝天下姓朱。

    明清两朝社稷中用五色土完全依据《周易》。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处。所以才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乾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此外,在数理上,也合于易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称为“潜龙”)。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阔九间,深五间,含九五之数。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规定军民不许九五间数。“九五”为皇帝专用,成为一种规定。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宫廷古建筑,高低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更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另外,古都的中心,布政决策的殿堂被称做“ 太极殿 ” 。为什么会叫“太极” 呢?《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 指“阴、阳” 和“天地”。天地相交,阴阳相配,于是生化万物。所以,太极是天地未分的整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用它做主殿的名称,意味着天子无限的权利。

    综上所述,使我们认识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城,皇城,后宫在设计和命名中所遵循的重要思想,人类也只有沿着《周易》这条脉络去研究中国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北京故老相传着一句话,其实在北京的朋友也会经常看到“上风上水上海淀”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北京的风水虽然是天下第一,但在北京,上等的风上等的水上等的风水都是在海淀。

    是的,北京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风水,是因为北京被山脉环抱的层数最多。风水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山环,山环抱的层数越多,标示拥护的人越多(中国历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中国地图上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发源于昆仑山脉的左右两侧山脉都是环抱北京的,从世界的范围内看,北京左边从里到外被朝鲜、日本、美洲大陆环抱,右边从里到外被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群岛和非洲大陆环抱,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像北京一样被如此众多的山脉环抱着。

     北京被永定河、黄河、长江、珠江环抱。水环抱的重要作用就是产生冲积平原,从北京往南,分别是北京小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肥沃的冲积平原养育着中国庞大的人口。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前面有如此广阔的平原。     北京的南面有泰山、秦岭和南岭作为朝山与北京遥相呼应,从世界范围看,遥远的澳大利亚与北京相呼应。好风水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朝案有情,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被如此众多的朝山。北京的水质特别好。玉泉山的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泉,是特别借重风水的大清乾隆皇帝所最爱喝的水。

     但是,北京风水的财位,却是在北京城西北部的海淀地区。海淀区政府的一个区域推广的路牌,上标“上风上水上海淀,融商融智融天下”十四个醒目大字。其实,海淀曾经是水乡,而且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元代初年的古籍中,海淀曾被称作“海店”。在未开发之前,这里本是一片水域,来自玉泉山和万泉庄一带的泉水,顺地势流下,汇聚到这里,形成了南北两个湖泊,分别叫做“南海淀”和“北海淀”。其后经这一带人的苦心经营,广开水田,改变了自然面貌,逐渐呈现出“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江南景色。元代蒙古人称湖泊为海子,而海淀,因湖泊“海子”众多而得名。

   元代兴建大都城后,海淀湖上逐渐成为都下文人吟咏赋诗流连忘返的好地方,并给它换了一个典雅的名字,叫“丹棱片”。

   到了明代,这里游人盛况空前,“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海淀的秀美风光一经文人墨客的渲染,引得达官贵人也纷纷而至,不仅踏青赏景,而且占据大片田园修筑亭台别馆。

   到了清代,从康熙到乾隆,130多年间,在海淀周围建造了许多离宫别馆。从清康熙中期起,朝廷开始在海淀大兴土木,历时百余年,终于建成了以“三山五园” (三山指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五园指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亦即后来的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群体,成为除紫禁城之外的又一政务中心。海淀镇也随着“三山五园”的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京西重镇,名“海淀镇”(1952年新中国设区时又因镇而得名)。这时的海淀,园林密布,园内湖光粼粼,树影婆娑;园外水荡甚多,荡中风荷摇曳,田中稻花飘香,一派江南风光。“忽牵野兴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蓬壶”,是清人咏未名湖前身景色的诗句;而乾隆皇帝的“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嘒,轻舟满领稻风香”,则描绘了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美景。底蕴深厚的园林艺术和文化遗迹解说了海淀的历史文明,记载了海淀的文化沉淀;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御苑、宅府、坛庙;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属文,著名的《红楼梦》就是在西山漫山红叶的陪伴下来到世间的。近现代,许多名人也在海淀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李大钊、朱自清、齐白石等。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双清别墅筹建了新生的共和国。建国后,海淀逐渐成为著名的教育、文化、科技区。区内高校林立,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科研院所,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改革开放后,因得天独厚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高科技在海淀中关村率先发展起来。1999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占地面积51.44公顷的高科技商务中心区——“中关村西区”建设破土动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和“中关村西区”的开发,引来了当今世界的高新技术和博雅之士,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新的生命元素。

   北京城内也盛传着一个说法,说海淀区是北京市的财位,一个家庭有财位,一个城市也有财位,而海淀则是北京的财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我们从传统地理风水学的角度可以进行一定的解析: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是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西部山区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0余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只有香山北面的打鹰洼主峰山峦向东延伸,至望儿山止,呈东西走向,海淀在北京的风水地位就相当与北京在全国的风水地位。

    而海淀又在北京西北方,西北为乾为天;而“三山五园”也都在海淀,北京为全国之首的天子位,而海淀又是北京之首的天子位。所以说“上风上水上海淀”是有一定原因的,又因为西北为乾为金,所以金属电子类经济特别发达,自从海淀大力发展电子软件以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其以电子电脑为名的中关村闻名世界,一些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更是由此兴盛,长久不衰。

    这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了盛传已久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地域规律总趋势的说法了。

    现如今的东区,依旧繁华而“富”气冲天。东方,为传统民俗中青龙坐镇之方,青龙象征喜庆、吉祥,常言紫气东来,东方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所以,北京城的发展兴盛,历来便与东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东区的东城和朝阳门是北京涉外机构和公司最多的区域,是北京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窗口。王府井一带自然不必说,CBD、朝外等商圈的急速发展,带动了其附近大片区域甚至通州地区住宅项目的开发。从品质上看东部地区新开公寓项目占据六成左右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普通住宅;从价格上看,东部地区新开盘项目的加权平均值在四个区域中是最高的。高档次项目的开发带动了整个东部地区的全面发展。此外,东区商业地产的发展势头也非常讯猛,以CBD板块、燕莎板块、朝青路板块为依托的东区商业地产,成为北京城最为繁华的商业地产区。

   而现如今的西区,同样是坐拥山水,贵气逼人。西方,为传统民俗中白虎坐镇之方,白虎象征威严、正义,武功……其实,这里拥有西山、八大处、香山等景观的西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环境也十分良好,一直是北京最适宜居住的区域。在古时候西区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众多达官贵人所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京西地区素来是中央部委、军队系统住宅相对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的集中地带。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西区都无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这里拥有良好的地脉传承,是自古以来皇家青睐的修养胜地。自然景观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区域的地段价值。周边山有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水有昆明湖、长河、永定河引水渠。皇家园林、现代旅游胜地比比皆是。而位于海淀区的数十个高等学府,为西区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秀的人力资源。附属于这些高等院校的中学、小学等为居住在此的人们提供了完善的教育配套。中关村步行街、欧尚、百安居、家乐福等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西区的生活商业配套添上了极具分量的一笔。西北,在后天卦位里对应着乾卦,乾为天,亦为空,乾为天门,亦为空门,乾主纯阳、光头,乾卦正是佛教的象征标志,所以,在这里,盛行着无比崇圣的佛教文化,历史上的顺治皇帝,到头来引其归宿的天泰寺,亦坐落于此,正所谓“英雄到老皈依佛,将军不言当年勇”。

   不过关于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很多,老北京有这么一段传说。说在北京西郊的这这座天泰山上有座寺庙叫慈善寺,老乡们都叫它魔王老庙。庙里的门窗全用朱红的油漆刷过。这座庙有三四十间殿房,前边是凤凰山为屏障,东北方就是香山主峰鬼见愁,背后是挂甲塔山为依靠,树茂林深草密,鸟语花香泉清,真是神仙住的好地方。据当地老乡们讲,这座庙的墙上,有顺治皇帝的题壁诗。话说有一年,顺治皇帝来西山上看祈雨,第一次登上天泰山就感慨万千,住了三个月不愿离去,与山中的和尚很投缘。顺治皇帝回到京城后,仍然总是惦念这个慈善寺,所以,他就下御旨拨了不少钱粮,来修缮寺庙和买香火地。在顺治皇帝25岁这年,他得了一场病,吃什么药也医治不好,于是在大光明殿与当朝的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焚香盟誓,命四大臣辅佐幼主,找了个替身代他入殓,自己化装连夜奔了天泰山,并在天泰山的殿内墙上写了一首长诗,从此这殿内谁也不许进。直到他八十多岁坐着圆寂之后,头还歪歪着望着北京,遂成了肉胎活佛。人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身后有一首题壁诗,诗云: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乃山河大皇帝,忧国忧民事转繁。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来去昏迷总不知。          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欢喜亦无悲。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又知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但愿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每日清闲无有事,空在人间走一回。          口中吃的清淡味,身上穿的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宾客,逍遥佛殿任僧栖。          莫道僧家容易得,皆因前事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亦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又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世事如同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辈,南北山头卧土泥。          恼恨当年一念差,龙袍换去紫袈裟。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从此,人们把这殿叫成老爷庙或老佛爷庙,每年三月三日(农历)供善男信女上香瞻仰一次。因此天泰山香火十分兴盛。从此,清代皇帝都称自己为“老佛爷”,特别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更是乐意人称她为“老佛爷”。“老佛爷”的来历就是从这里来的。     

    当然,这个仅仅是坊间传说,不足为据,不过顺治皇帝在天泰山避世为僧,却确有其事。    海淀,就是在这里集中体现了西区的高贵与尊严!

    说及海淀,不得不提及海淀文明遐迩的历史文化建筑——“三山五园”,

    而三山五园的声名,尤以颐和园、圆明园为最。前文说过,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五园中建造最早的是畅春园,地处圆明园之南(现北大、清华一带)。是在明代李伟(明神宗的外祖父)的清华园旧址上修建的,在康熙二十九年(1691)建成,建成后,康熙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康熙曾有一篇文章,名《畅春园记》,赞美此地绝妙环境: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奔腾[豸虎] [豸虎],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踌,澄波远岫,绮合绣,盖神之胜区也。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康熙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其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许多人认为这是园名的由来,但事实上园名真正的由来应该是根据雍正的号。雍正号园明居士,康熙不过是根据其号抒其意而已。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以经嘉庆、道光年间的续建,前后经过151年建成。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成为举世闻名的皇家营苑,因其在建筑与园林方面的杰出造诣,被世人誉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占地4400亩。乾隆继位以后,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皇家园林区。被英法联军破坏后,1902年重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近二十年里,慈禧、光绪长期在这里居住处理朝政,颐和园实际上成为的清政府的政治中心。由于皇室常住在圆明园和颐和园,王公大臣也都在海淀镇附近建造园林。

    关于雍正帝大兴土木建造圆明园,也还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雍正帝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不仅宗教俱通,而且显密兼融,还躬行禅修,被公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的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他在国师章嘉的指导下于康熙五十年(1711)实行禅坐,相继破初关、重关,第二年透最后一关牢关,自述“达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庆快平生”。他自号圆明居士,俨然以法王自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集人王与法王之尊于一身的帝王。他登基以后,在最后几年,御制一套120万字的佛教典籍,包括他亲自编著的佛教禅宗语录《御选语录》(十五卷,其中卷十二是他自己的《和硕雍亲王圆明居士语录》),他亲自汇编的佛经摘录《御录经海一滴》,以及《御录宗镜大纲》和《御制拣魔辨异录》等。此外,他还给一些佛教经论写过不少序跋。雍正帝还是贝王时就十分仰慕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的章嘉胡土无图,称章嘉活佛“梵行精纯,圆通无碍”,并将其延为雍亲王(胤禛封号)府中的座上宾。正因他对佛教有如此天赋及天分,他才会兴建圆明园使园内寺院就多达二十多处。

    不过,更鲜为人知的秘史是,雍正帝除了潜心礼佛外,还十分热衷于中国命理学的研究并且时常应用,也是一位精通中国命理学的命理大师。其实他的父亲康熙皇帝,也时常借重番僧喇嘛、和尚道士占验事件。

   《圣祖实录》载康熙帝不用占验,该段文字云:“朕亦有用喇嘛和尚、道士处,并不令伊等占验。”然而康熙帝真的不占验吗?据《清稗类钞》载一位善于风角占卜《易经》命理的河南人刘禄就随侍驾侧,时常为他占验。如果认为野史传闻之辞不足为凭信,那么故宫档案中就有铁证可以判明了。康熙六十年驻跸热河行宫时,曾召见川陕总督年羹尧,令他至京时找罗瞎子代算一命。年羹尧在六月九日的密褶(详见于《掌故丛编·年羹尧褶》)中答道:

    臣到京后,闻知其人在京招摇,且现今抱病,臣是以未见伊。理合附奏,非臣敢于违旨也。

    究竟为谁算命,不详。康熙在这个密褶上的朱批是:“此人原有不老诚,但占得还算他好。”康熙早知罗瞎子“不老诚”,可见平素在这方面颇留意。

    此外,故宫档案中还有乾隆皇帝的命书,他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排成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命书上的批语是“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的,“惟幼岁总见浮灾”。当时是康熙六十一年,则必定为康熙令人推算了。

    至于雍正皇帝故事,则比较多了。

    故宫档案中有未登基前雍正帝与门下戴铎的通讯密件,读此亦可略知端倪(参见《文献丛编·戴铎奏折》)。戴铎奏折三(康熙五十五年)云:

    奴才路过武彝山,见一道人行踪甚怪,与之谈论,言语甚奇,俟奴才另行细细启知。

    雍正在该奏折上的朱批是:

    所遇道人、所说之话,你可细细写来,做闲中往来游戏。功名甚淡,尚非其时,古人云:“炉中若无真种子,总遇神仙也枉然。”

    道人所说,当是雍正之命“贵不可言”等一类。雍正虽然欣喜,却因时运还没到,因此说“功名甚淡”。

    戴铎奏折四(康熙五十五年)云:

    ……至所遇道人,奴才暗暗默祝,将主子问他,以卜主子。他说乃是一个“万”字。奴才闻知,不胜欣悦。其余一切,另容回京见主子时,再为细启知也。

    朱批为:

    你如此作事,方是具见谨慎。所遇道人所说之话,不妨细细写来。你得遇如此等人,你好造化!

    后来雍正果然登上了大宝,验证了道人的预言,因此更加热心于中国命理学的研探,并在宫中蓄养了不少命理高士、道人,或与之占卜,或与之谈论修身正命之法。以下再举一些实例,来证明雍正帝与中国命理学的渊源。

    雍正帝一生坚信命运,认为人的休咎荣枯,甚至品操能力,在他诞生时就早已决定,因此只要推算八字就能够知道。据故宫档案七五箱、四一包、一四七三三号载,鄂尔泰是他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雍正四年在云南任职。雍正听说他身体不适,在鄂尔泰所呈的请按奏折上批道:“你好么?将你八字随便写来朕览。”鄂尔泰读朱批后,答复道:“闻臣勤瘁则廑忧怜,知臣健旺则致忻悦,并着臣将八字便呈御览,捧诵累日,浃骨镂心。”雍正的朱批是:“朕因你少病,留心看看,竟大寿八字,朕之心病已痊愈矣”(故宫档案七九箱三一六包,零六一九六号)。

   故宫档案七九箱三三七包,零七六一四号载:另一名为雍正所宠爱的大臣李卫,雍正五年在浙江任职,元月十七日所呈的密折上,提到他前因担忧政事而致吐血的事,雍正的朱批也是:“将你八字随便写来朕看。”李卫在三月廿四日的密折上答道:“臣系戊辰年正月初一日午时生,因未交春,故依照丁卯、己酉、乙亥、壬午为八字,理合声明。”雍正为李卫推算八字后的结果如何,不详,但李卫一帆风顺,始终眷爱不已,相比雍正认为他的八字是相当不错的。

   不限于封疆大臣,就是普通官吏,雍正也往往要查看八字。陕西巡抚岳锺琪时常进呈下属的八字。雍正六年四月十五日的密折上,岳提到了提臣冯允中、镇臣袁继荫、张元佐三人的八字,朱批是:“八字录留中矣。”同月廿九日,岳又呈一折,说:“副将王刚四十六岁,四月十六日子时生,系癸亥、丁巳、戊子、壬子。”朱批是:“王刚八字想起来是好的。(故宫档案七七箱六零八六九号)”如非雍正授意,上官当不致将下属八字进呈。岳所进八字自然不止上述数人,这只是档案中残留下来的一部分而已。

    雍正在探听某人八字时,往往不会让其本人知道,这可以拿李卫的密折来证明,故宫档案七九箱三三九包零七六七七号载:时在雍正六年六月十三日,该折上的朱批是:“将李灿、秦煯二人八字写来朕看。随便问来,不可令知朕意。”李卫在八月八日的密折(故宫挡案七九箱三三九包零七六八六号)上答道:

    谕旨询问李灿、秦煯八字之处,臣已托词询问,秦煯年四十一岁,系戊辰年十月十四日酉时生。李灿已赴温镇之任,臣令人写其八字代算,系四十九岁,庚申年八月十三日申时生。

    查询八字,雍正何不直接询问本人?这是怕人捏造,也许臣下知道皇帝重视命理学,故意改为好八字来哄骗提拔,这可以拿出山东布政使费金吾的密折来说明,该折上黏有黄色浮签一张,雍正御笔亲书(故宫档案七七箱五一五号一九五六九号):

    将你实在八字写来,随便送进朕览。不可捏成来!汝等汉士大夫多有此风。欺人乎?自欺也。

   可见伪造八字的事,常有发生。

   官员们知道皇帝讲究星命,有人甚至于将命理论述之辞大胆上奏,时在雍正元年三月十一日,给事中缪沅的奏折上这样写道:

   臣今年命运不亨,五月十八日以后,有孛星飞入命宫,与臣为难,动而多咎,……求皇上鉴臣愚忠,曲赐保全,勿以文章之事差臣。挨过灾年,自守无运,皆沐圣上大恩(故宫档案七八箱三零七包五七零零号)。

    雍正为人严格,臣子奏折稍有不当意,就会骂得狗血淋头,而对于缪沅的言辞,竟然没有加以批评,可见雍正帝时命理学之风十分健旺。

    以上仅仅存录雍正史趣二三,使人知晓雍正帝非但是佛学宗师,更是一代命理大学者。不过,雍正皇帝虽然堪称一代命理大师,而且于儒道释三家均有成就,但他晚年却太迷恋道家丹法,还曾写了一首《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这首诗中,又是铅砂,又是炉火,烟雾缭绕,功兼内外,就好像一幅活灵活现的炼丹写真图。从中可以看出,雍正很早就对炼丹有所认识并有些研究了。雍正晚年为了能长生久视竟然令朝臣遍请道教高士且不惜在宫内宫外疯狂炼丹,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推拿炼丹等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作用,但是迷信其中甚至为之疯狂,则势必物极必反,最终,雍正因食用大量“金丹”引起重金属中毒而身亡,不免有些令人惋惜了。

    前文叙述,都是北京城自古以来尤其是元明清时候北京城的一些面貌。而今日北京城的规划又有什么样的面貌格局了呢?

   北京任明清两朝的帝都达五百年之久,直到今日,它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旧北京市区街衢井然,章法分明,城区中间的中轴线由外城正中的永定门起,向北经内城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紫禁城午门、过故宫六大殿、出神武门、穿景山、抵鼓楼和钟楼,约长8公里。

    新市区的规划建立在旧城区的基础上,以中共扩建的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至福定庄,南至南苑,西至石景山,北至清河,除了旧有的南北轴线外,还有一条东西轴线。东西轴线由东西长安街向西延伸至石景山,向东抵达通县八里庄,共长38公里,将市中心、城区、新市区三区连成一体。

    市中心大街两旁聚集政治、党务、经济、外交等机构;新市区为外侨使馆区及观光饭店区,林立现代化的高楼建筑;市中心与新市区之间所夹的城区部分则保留北平传统狭窄的胡同及四合院民居,呈现各种不同风貌。

    位于南北轴线上的宫殿、城楼、园林现已辟为古建筑保护区,其中部分的宫殿、王府宅院开放供游客参观,而部分园林则辟为公园。

    其中西部的门头沟区十分重要,值得一提。它位于太行山脉与军都山脉的交汇部位,西北缘和北缘的灵山、黄草梁高亢平缓,南缘和东南缘的百花山、清水尖、九龙山山地挺拔高耸,其间低山河谷相间排列,永定河出山后形成冲积平原。

    门头沟区有“两多两少一高一低”之说,指的是山峰多、植被多;人口少、污染少;地势高、气温低。门头沟区山地占全区面积的98.5%,其中海拔高度大于800m的中山占山地面积的一半。北部中山面积最大,占全区中山面积的2/3以上,平均海拔在1400m以上,其中有名的有东灵山(2303m)(以下简称灵山),黄草梁(1735m)。南部中山平均海拔1000m,其中有名的有百花山(1991m)。

    东南部中山面积小,平均海拔850m,有名的是九龙山(858m)。东北部的中山以妙峰山最负盛名,海拔1291m。整个中山普遍存在三级夷平面:

    第一级夷平面海拔2000m左右,有灵山、百花山、白草畔(2035m),顶部平缓;

    第二级夷平面海拔1400——1600m,有黄草粱、南山鞍一线,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呈平坦梁状中山分水岭脊;

    第三级夷平面海拔1000——1200m,构成较低一级平台,向东北渐变为分水岭,高度降至800——900m,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本区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水岭大部分海拔1200m以上。百花山──清水尖──妙峰山一线是东南湿润气流从低空入境的主要障碍,形成了气候的重要分界线,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由于地形的抬高也起着一定作用。大部分降水落于山前,年降雨量500─800mm分布不均匀,永定镇,门头沟,军庄镇,上苇甸一带最大,年均675mm,向西北方向逐减,黄草粱,黄土嘴一带最小,年均500mm。是亚温带向温带过渡的气候。

    在明代,门头沟是京畿重地,是京西的天然屏障,守护之本。

    以门头沟为主要区域的京西,关于门头沟的名字历史不过百年左右,在明清时期,龙泉镇是婉平县的玉河乡,当时门头沟专指:从圈门向西,到官厅的一条山沟,形成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即是沿着此沟向西,通往区境的腹地斋堂川,远行山西以及内蒙。道路的开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仅仅居住于此,发展成为村落。形成了北有九龙山,南为南大梁,山下埋藏丰富煤矿资源,到了辽代开始,煤矿的开采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繁荣,由东乡西的得居民点有:闷头口宽街、炉灰坡、东店、冉家楼、西店、孙桥、梁桥、横岭、天桥浮、拉拉湖、匣石窑、官厅等,号称“十三里长街”。

    门头口位于沟谷东段的出口处,向东逐渐宽阔,键入平原,因而是西去的咽喉之处,明朝修建了三座过街楼,由东向西依次排列,过街道,扼守于河大道,装入关城,下部为关城,建有拱券性门洞,上部为神庙,因而此地被称为券门,后写为圈门,圈门以西成为权门里,圈门只处成为闷头口,意为:券门之头一道关口,进而将通往券门的这条山沟称之为门头沟。古玉和达到既是沿着门头沟西行,平时外大道,雨天行洪。明清时期,檐沟两侧小煤窑盛行林立成为京城的重要燃料供应基地,康熙年间,拨款解决此地排水问题,当时还没有门头沟称呼,而称此沟为“泄洪沟”、“排水沟”。民国初年地质考察时把这一代称为“门头沟煤田”。从而在文献著作中第一次出现了门头沟的名子。

    1917年终迎合办裕赣煤矿改名为“门头沟煤矿公司”。此后,门头沟就随着煤矿外运销售春播到了外地,民国三十六年,北平特别市在此设立“门头沟镇”,于是1947年以来第一次作为了行政区的地域名称使用。

    1949年1月,北平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将穆门头沟镇、城子镇、里十三小区、外十三小区组成了门头沟区,这是门头沟作为区域名城的开始。195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宛平县全县、房山、良乡两县一部以及北平市13 、15 粮区组成京西矿区,1958年5月区境调整后,改称门头沟区。于是“门头沟区”名称沿袭使用至今。

    门头沟的京西地区,据悉占地1540多平方公里,山地占98.5%,可用耕地仅仅有1.5%,山间寺庙最多时多达300多座。成为北方最大的佛教道场。前文说过的戒台寺、潭柘寺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寺院了。

    北京城自明朝定都以来,以天安门为皇室中轴格局,以后海、北海、中海、中南海四海护都,严格依照东西南北方位规矩建城,居民群分划清楚,尊卑有别,民间素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以潭柘寺为首的明清佛教重地,以香山为主的民国以及现代领袖和将领的休闲暂居,以玉泉山为中心的现在国家行政领导的避暑要地等等,无一不诠释了京西在对外蒙、俄罗斯、西北以及东北防务的重要和天然之利。

    说到香山双清别墅,这里也简略谈谈香山的双清别墅的历史故事,因为双清别墅在历史上也是藏风聚水的好去处。

    香山,早在金代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就已建成皇家园林。清代,乾隆皇帝又于乾隆十年(1745年)大兴土木,建成了拥有二十八景的“静宜园”。这座香山静宜园,又曾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及1900年遭八国联军两度劫掠焚烧,乾隆时期兴建的楼台亭阁大部分被毁,昔日的皇家园林内,遍地皆是断壁残垣。

    1917年,河北省发生特大水灾,大批难民涌入北京。当时,曾于1913年至1914年任过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被北平各界推举出面主持赈灾工作。为了安置滞留北平的400多名受灾孤儿,熊希龄在香山创办了香山慈幼院,并自任院长(香山慈幼院旧址即今香山饭店所在地)。而双清别墅,就是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期间,在香山为自己建造的住所。

    双清别墅在现在香山公园内的东南部,得名于院内一座石壁下淌出的两眼泉水。这两眼泉水,始凿成于金代金章宗时期,初名“梦感泉”。乾隆兴建静宜园时题名为“双清”,乾隆所题“双清”二字,至今还镌刻在院内石壁上。双清泉水流入院中,汇为一个池塘,南岸是乾隆时建造的“松坞云庄”,如今只余石砌台基,北岸有一排十几间平房,即是熊希龄所建双清别墅的主体建筑。

    1949年1月20日,古都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此次会议上决定,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往北平。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后不久,即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警卫部队,分乘11辆吉普车和10辆大卡车,从西柏坡出发,途经河北省唐县、保定,于3月24日到达涿县。3月25日凌晨,由涿县乘火车,于中午抵达北平清华园火车站后,换乘汽车前往颐和园稍事休息。当天下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西苑机场举行了入城仪式,检阅了解放军驻北平部队,会见了前来迎接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北平各界代表。当晚,毛泽东住进了香山双清别墅。这一住,毛泽东就相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好风景,成了他的寓所了。他将会议室设在那排平房正中的大房间内,办公室和卧室分别设在会议室的两侧。会议室门前的池塘边,有一座六角凉亭。池塘中栽种着莲花,近旁的石壁上攀爬着古藤,整座院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间,故而乾隆时曾将此院落命名为“松坞云庄”。毛泽东住进双清别墅期间,正值解放战争行将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转折之际。1949年4月8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双清别墅会见了国民党和谈代表团团长张治中。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国共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在双清别墅签发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起了渡江战役。解放军一举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那张著名的毛泽东阅读印有“南京解放”大字标题的《人民日报》的照片,就是1949年4月24日上午,由摄影师徐肖冰在双清别墅池塘边的六角凉亭中拍摄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篇,就是在此时作于双清别墅。

    为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多次在双清别墅会见民主党派负责人。那时常来双清别墅的座上客有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柳亚子等人。毛泽东还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老朋友柳亚子一同游览了颐和园,归来后,于1949年4月29日在双清别墅写下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落花时节”,即指当时北平4月下旬的暮春时节,“三十一年”,指毛泽东1918年第一次来北平(曾由李大钊安排在沙滩北京大学红楼工作和学习),至1949年又来北平,整整是三十一年了。

     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在双清别墅给住在上海的宋庆龄写了亲笔信,邀请宋庆龄来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事”。此信由邓颖超专程送往上海。1949年3月25日至8月23日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居住了5个月。

    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期间,也曾多次进城,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但工作结束之后,还是返回香山双清别墅住宿。直到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在中南海召开之前,毛泽东才于1949年8月23日,告别了香山,定居在中南海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自1949年3月25日,至8月23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居住了5个月。如今,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住过的那排平房中,还保留着当年陈设的原貌,见证着开国前夕那段除旧布新、风云际会的历史时刻。可以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领导解放战争和筹划了新中国的建立。

    在人文自然居住环境方面,京西门头沟还有七有七无之说:

    有清新空气无污染;有适宜温度无酷暑;有鸟语花香无嘈杂噪音;有适度的人流甚至人烟稀少,而无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之情状;有特定的任务组合没有日常环境的压力;有天然的矿泉水和天然的绿色食品没有污染;有绝对休闲的环境没有其他的干扰——这就是京都繁华之地,闹中取静的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门头沟山灵水秀,三山一涧一湖一潭,阅尽人间春色。百花山、灵山、黄草梁:三山相望三足鼎立;灵山与黄草梁之间有龙门涧,还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绝壁高30——40米,最宽只有2米,峰峦相距一米。堪称——鬼斧神工一线天。 

    荒草梁东边的珍珠湖是永定河的第二大水库,顺着109国道,十八潭就是水的珍珠项链,二叠系瀑布高二十余米,潭潭有树、潭潭有水、潭潭有鱼,一年四季不干,长流不息,登高远望三山,领略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意境,走遍三水,使人明白山是水之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是山之剑,山再高也要劈开,冲出山回归到大海气势。

    以天安门为中心的长安街以西,最早首钢的建立和地铁通向苹果园,造成了地面的地气阻隔,文革形成了以首钢为中心,以西山煤矿为外围的局势大炼钢铁,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工业迟滞,污染了整个京城的东部以及东南部的环境,也造成了中国建国以来政局的蹇涩不通。

    也幸在当年陈希同案子带出一个首钢周冠五和周北方的腐败大案:周北方曾动用首钢5000万美金在法国为自己做生意导致亏损。周北方行贿案件的爆幕,终于引发了首钢的搬迁。客观地说,周北方的落网,也间接地给北京人民带来了撤出污染的好处,终结了北京人民每年接受1万8千吨污染颗粒的天空下生活的历史。首钢的搬迁,从传统堪舆风水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对西部直通东部的障碍的清除,或者说是东部祥气与西部发源地的终于沟通,接通,相通,畅通;西客站快速道通往西六环,直达到门头沟的京西群山,使西部起点距离北京中心天安门的长安大街仅仅二十分钟车程,23.5公里的直通距离,形成了东西顺畅直通的格局。

    而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搬迁到了门头沟,也无疑是将压在龙脉脊梁的土包陈气移出,直接清除阴沉、浑浊的空气对城市的污染,才使得天蓝气清。

    地下龙脉地铁直通苹果园老北京旧地城区,暗合了阳通阴合的概念。就以交通论,北京以天安门为内围得井字正方为格制,东西南北二环作为旧北京的城墙位置,不允许有快速道交通穿插,形成了地下铁通畅无阻,地面二环以内交通缓慢阻塞的局面,而长安街,自西至东,是唯一的,可以由西向东直通推进或者自东向西长驱直入饮誉世界的宽阔大道。

     我们再看看以天安门为中心向西现代典型建筑对京城的象征意义也即风水影响:

   国家大剧院——歌舞升平,文化的传播;

   中国银行——民生根本;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命脉的管理机构;

   军事博物馆——革命的纪念;

   中央电视台——政令传播;

   中华世纪坛——祭祀、祈福;

    由此可见,北京西部地区将在新时代再一次接通天地之气,成为中国北京开元要地,成为北京政治、经济、文化新气象的元始通泰之地。

    然而,北京城虽然地理环境各方面在历史上均是绝佳之地,但近代以来或多或少却被人为地遭到破坏,令人痛心。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也显得日趋突出和紧迫,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不少现代建筑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违背了尊天敬地、天人合一的传统格局,给古都风貌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于是有人开始质问:难道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吗?

    尝听人说,今日北京的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全非了。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更是每况愈下。数十年前,北京城还保留着她雄浑壮美、令人震撼的古都格局。以规整、恢宏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体,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崇高、辉煌。而现在的北京城却在“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大都市”之间痛苦挣扎。位于王府井路口的“东方广场”原设计方案为建筑高度70多米,建造面积达8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这座体量4倍于人民大会堂、高度2.5倍于天安门城楼的庞然大物将使天安门广场上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变得矮小,导致城市中心偏移。作为妥协的产物,东方广场被拦腰截断,呈现粗壮矮胖的身姿。其实在北京城,尤其是在“皇城”内和周边,无论是对高度的竞争还是对体量的追求,都是对古都的一种反叛。

    对照历史,尤其是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的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但是到了今天,却常见风尘漫天:近50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先是在“大炼钢铁”和“向山河湖海要粮”等口号下,毁林烧炭、毁林开荒,就连北京植物园的名贵植物也曾一度被毁而改种粮食;接着是北京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林木荒疏、植被破坏、生态恶化、水面锐减。随着大部分护城河段变为暗河,以及西直门北面的太平湖被改为地铁用地等重大举措,使北京城的水体面积急剧缩小;同时,北京城的绿地面积也因各种原因而一度急剧下降,加上北京郊区和西北省区对植被林木的严重破坏,“风沙逼近北京城”的警告已成为严酷的现实;严重的问题是,北京夏天的气温超过了过去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这恐怕也与上述不适当的人为活动不无关系。近几年,随着电力和通讯事业特别是移动电话事业的迅速发展,物理污染中最为严重的电磁污染更是日趋严重;近三十年来,中国北方严重干旱,水源奇缺——这与拦河堵坝,大搞水利工程,破坏生态平衡有关,使在京畿汇流的六大水系受到严重损害。就连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也断了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传统堪舆地理学以“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但总没有真山真水来得真切。国家大型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已经启动,将分东线、中线、西线三路向华北和京津远程输水,当然,这将使京畿六大水系得到补充,丰润北京的龙脉;天安门不但是北京的象征,并且还是中国的象征。最初天安门及其广场(即传统堪舆地理学所谓的明堂)的设立是非常讲究并完全符合古代风水原则的,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天安门广场左右两侧的建筑与古代风水理论有所出入——右侧白虎位的大会堂高于左侧青龙位的历史博物馆,但是,还好在左右两侧至正阳门形成合抱局势,总算对整个格局有所弥补;记得在世界著名《易经》学家李建军先生一篇学术随笔《从中国文化理念看国家大剧院设计》里提到——如果大家没有忘记的话,还会记得,人民大会堂西侧曾经是一个闲置了十多年的大坑。十多年前发生“六四”学潮时,人们一时迷惘,有人就曾从风水的立场断言,这个不吉利的大坑是造成国家动乱的原因。后来,人大常委会决定要在这里建造一个永久性的办事机构,挖掘一条地下通道,把人大常委会与人民大会堂连通起来。但这个建筑物一旦建成之后,就与北侧的中南海遥遥相对了。于是又有人说,如此以来,人大常委会与中南海将形成“北旺南弱”的局面,难免不与中国共产党发生冲突……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地理风水学有意无意里几乎已被当做糟粕给剔除掉了。然而正是在这种丢弃了传统地理风水学的背景下,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功利工程蜂拥而起,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下,包括母亲河黄河在内的许多大江大河被拦腰斩断,许多水流的自然走向也被认为地改变了,劈山造田一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做法长期得不到纠正,天然草原、天然森林已经逐渐减少——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无一例外地都违背了中国传统地理风水学的原则!在各种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的情况下,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大声疾呼:我们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即便当今,我们也常听见北京老人们在感叹“风水走了”,然而风水是否走了呢?他又为什么走了呢?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