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意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31:01

       归于平淡 在“超级女声”大热之后,不出所料的是图书市场果然闻风而动,一下子冒出了好多有关“超女”的书籍。同样在意料之中的是,那些主题图书大多停留于写真、画册、纪实的层面,几十分钟大概可以翻阅一遍,印刷质量也实在抱歉。当然,这不是说这类书没有市场了,相反,它们的存在(甚至泛滥)倒又一次证明了应景之作的商业价值——“赶场有利,捧场有理”。尤其对于图书来说,有时候“买”的消费意义是大于“读”的行为意义的。关于这一点,“玉米”、“笔迷”或“凉粉”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前些天,读朋友寄来的一本书《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这本书由蒙牛前市场总监也就是“超女”真正幕后推手孙隽先生所著,讲的无外乎是“超女”台前幕后、策划执行的事。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在'超级女声’的产业链上每一个人都是赢家”。是的,正如我在另外一篇《作为营销事件的“超级女声”》的文章中所认为的那样,当一些评论家们热衷于从文化学、传媒学、社会学等视角对“超女”进行解读并自得其乐的时候,事实上,它是作为“营销事件”的真相而存在和发展着的(文化的以及其他的只是营销行为的衍生品)。“超女”的成功营销至少暗示了三个趋势的到来:第一,企业从原先单纯买时间打广告将逐渐转变为和媒体合作共同打造品质;第二,明星代言并非是“万灵膏”,找准产品定位和找对代言人才是关键;第三,过去单一的宣传套路将被电视、网络、短信等立体式整合营销所取代。或许,这些趋势早已为商业观察家所获悉,但对大多数埋头于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和知识阶层来说,“超女”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实用的内涵——文化可以是门生意。
  之前读过冯久玲的《文化是好生意》。这本书写得不算太好,但和其他诸如《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产业评论》、《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文化产业蓝皮书》相比,它还算比较好读。书写得不深,基本用随笔札记的笔法去挖掘一些文化事件背后的商业契机。好莱坞与《卧虎藏龙》、意大利咖啡与北京大碗茶、美国汉堡与中国大饼油条……比较并寻找差异。我们关心的已不再是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娱乐、多少口感和热量,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些产品如何可以被现代化商业进行有效的整合,而这影响着我们未来生活的品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个月前,迪斯尼落户香港,文化的生意经实现了它的“中国攻略”;再一个月前,“哈利·波特6”浮出水面,文化的传播轻易地跨越了国界;甚至再一个月前,《大长今》空降而至,文化的大众消费商机无限……回到图书市场,我们已经不缺广泛而深入讨论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时代意义等宏大主题的图书,我们缺的其实是一些微观地或者技术地研究如何用商业意识运作文化,如何用经济手段营销文化的书籍。最近偶然找到菲利普·科特勒和乔安妮·雪芙合著的《票房营销》,这本书主旨在于为那些从事艺术表演管理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市场化发展策略和有效的营销管理的方法。说白了,它的创新之处是把用营销产品的理念转置在了文化之上,而后者在大多数场合其实就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