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轨迹苏宗文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8:01

历史的轨迹

苏宗文着

本书特色:文笔简洁、流畅;作者用极生动的文句,把每人生活重点以及所做的事功,跃然纸上,让读者读罢对所描写的人物,能获有深刻的认识。各篇文稿,均用极鲜明与生动的大题目、小题目,分段加以叙述。要是读者时间有限,可选择各该篇的小题目或分段阅读,也一样得以登堂入室地达到目的了。

 

 

吴序

林序

第一章中国基督教摇篮——马六甲

第二章从马礼逊看今日差传

第三章毕生献身中国宣教的戴德生

第四章论戴德生所受父母的影响

第五章传教伟人梁必所留给我们的榜样

第六章基督教文字事工先驱——李提摩太

第七章诗巫开埠功臣黄乃裳

第八章我所知道的宋尚节

第九章终生献身华人教育与宣道的安礼逊

第十章鞠躬尽瘁祖国宣道陈维屏

第十一章可歌可泣的萨特兰

第十二章忆宗念孤寡

第十三章我所认识的叶谷虚

第十四章林存固其人其事

第十五章杜景祺的血泪书

附录:陈维屏自传

我为什么写“历史的轨迹”?

成功者的右铭------

 

吴序

闻名于新马基督教会和文坛的苏宗文先生要我为他所撰的“历史的轨迹”做序,首先未敢答应,后来却乐意的接受了,因为宗文先生虔诚、恳切的态度感动了我。

人是历史中的角色,亦是历史的产物和创造者;但是依苦苦基督徒的信仰而论,所有人类的历史都是上帝意旨的演绎。宗文先生选择了十四位神忠实的仆人,把他们的生平事略用简洁浅白的文字写出,做为传道人和基督徒效仿的楷模。先生的苦心用意,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神用了历史的演变和各尽其才的人来教导并启发后人。从这几位先贤的生平及历史事略看来,认识历史的教训可以给我们力量,当我们遇到困苦患难的时候,即可得到鼓励,安慰和盼望。宗文先生这本书,就基督教会历史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值得大家阅读。

吴德耀写于新加坡南洋大学

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二日

林序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笔者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基督徒写作团契在吉隆坡举办的写作玉,能够有机会与来自星马各地热爱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关心文字圣工的华人基督徒齐集一堂,是生平一大乐事,而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会场中拜识我的母校----政治大学----的前辈学长苏宗文长老。他在事务繁忙之际特由梹城赶来,虽跋涉路途;但仍精神奕奕,全力赴会,看着一位前辈如此谦卑的参予文字事工的训练工作,衷心至感钦佩。次年十一月星马华人基督徒第二届写作班在梹城召开,笔者再度前往参加,苏长老以地主身份策划安排,往返奔走不遗余力,对星马地区文字事工之发展竭智尽力,并于写作班结束后,排除万难抱病陪伴笔者访问马来西亚各地华人教会,介绍宇宙光杂志出版社之书刊给星马地区的同工,苏长老古道热忠心爱主的榜样,更使唤笔者感动不已。

苏长老不仅热心支持文字事工的训练发展工作,多年来也不断的提起笔来为主写作,曾出版“科学的故事”等书籍,卫道传道笔力雄伟。近年来,苏长老热心研究中国教会史中之传道先贤,悼念资料巨细糜遗,常在港台星马各地报刊,发表论文造就信徒,裨益教会。今择其相关者共十六篇结为一集,付梓出版,承苏长老不弃,得先拜读原稿,条分析,论证详确,对诸传道先贤平生事迹,重要教训及足资吾人学习效法各项,有清楚之陈述。关心教会历史发展者读之,可作为教会增长指南针;一般信徒读之,可培养灵性,得一遵行效法之榜样。而文字浅白流暢,结构完整严密,更为本书的优点。笔者不才,不敢言序,钦佩之余,谨向读者诸君慎重推介。

                                          林治平写于宇宙光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第一章中国基督教摇篮——马六甲

             ——踏勘传教先贤的脚迹——

一、马六甲简史

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新加坡和柔佛州的西北面,东南与柔佛为邻,北界森美兰,西南临马六甲海峡,总面积为六百三十平方里。

四百年前,马六甲是满刺加的首都,拜里米苏拉在此建立王国。那里马六甲王国非常强盛,称雄于南洋群岛;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他的舰队便停泊在此。拜里米苏拉曾经跟他到中国朝见明成祖。传到苏丹马末,因和葡萄牙发生战事,结果在一五一一年被葡总督阿布奎率领的舰队攻下海口,苏丹马末逃亡,马六甲王朝从此死亡。一六四一年荷兰人把马六甲从葡人插嘴抢夺过来。一七九五年拿破伦在欧洲称雄时荷兰本土沦亡,便把马六甲托英人管理,后来又归还荷兰。一八二四年,英国把苏门答腊明古良殖民地与荷兰交换马六甲,从此马六甲归入海峡殖民地,与槟榔屿、新加坡鼎足而三。二次大战后又归入马来亚联邦,一直到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遂成为联邦的一州。

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当罗阇斯干陀被满者伯夷王国打败时,逃亡到马来半岛来。他先到蔴坡,以后由于蔴坡不适宜居住,曾迁移了好几次。有一天他到峇淡河支打猎,看见自己的猎犬追逐一只鼠鹿而下入河中。他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块吉祥之地,因此便决定在那里建都立国。由于当时他是站在一棵“马六甲”树下,因此他就把这块地方称为马六甲。这是马六甲名称的由来。以后他所建立的王国便叫做马六甲王国。

一四〇三年,中国中国明成祖派遣使者到南洋。马六甲王便趁这个机会派使者到四国进贡。一四〇五年,明成祖册封拜里米苏拉为马六甲王,马六甲王国从此与暹罗一样,成为明朝的潘属。

二、教会沿革

葡萄牙人统治马六甲其间,曾经在圣保罗山建筑圣保罗堂,天主教的圣芳济便是于一五四五年八月前来马六甲布道,至一五四六年一月才转往澳门。氏于一五五二年逝世,其遗体便葬于上述之圣保罗堂。其他如最早来华之利玛窦等天主教士,变尝道经马六甲转往中国。惟在此时期并无新教之活动。一六〇四年,葡人被荷兰夫驱逐,而且把圣保罗堂焚毁。该堂的废垣残壁迄今犹存。到了一七五三年,荷人建基督堂于马六甲,为崇拜之所,可以说这是我们基督教在马六甲创立之始。该堂为长方形,长八十二尺,阔四十二尺,天花板高四十尺。堂中不加间隔,可?数百人。今日之读经台及讲台之栏杆,还是荷兰时代的古物。地面上有好几块古墓碑,其中有一声系主后一五六二年所刻,可算是基督教在印度洋以东最早的遗迹之一。堂内还有几个银盘,亦为荷兰时代之遗物。迄今遇有重要节期,才拿出来陈列或施圣洗之用。基督堂内有一块石碑,纪念米怜牧师。来华传教无际动马礼逊博士来华传道,备尝艰难的困苦。迄一八一二年,伦敦传道会才选派米怜到澳门,以分其劳。当时中国政府与葡萄牙总督都不准他驻节四国或澳门,于是米怜伉俪始转道前来南洋,最后定居马六甲,从事布道工作。马六甲华人传道事业实启始于此。他于一八一四年到达马六甲,接任基督堂正牧,前后历七年之久。

三、米怜与英华书院

米愯牧师除为基督堂牧会之外,还替马礼逊翻译并印刷圣经;这时梁发是他得力的助手,他于一八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在马六甲为梁发施洗。此外,他还开设印刷所,印行圣经及救世言行等。

原来米怜牧师于一八一四年抵达马六甲后便锐意创办一间英华书院,先从教养一般华巫儿童入手,以达宣教目的。马礼逊牧师曾经从他节约的欵项中慨捐一千英镑充建校基金。于是便以一八一五年由政府批准的一块广阔的土地为院址,并于一八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由马六甲驻军司令州长华盖少校亲临奠基。

这英华书院,底层是学校,其中一间指定作图书馆,藏书好几千卷。院长年俸一百五十英镑(马礼逊牧师仆人曾捐助每年一百镑,以五年为期),供给房屋及油火等。另有一名讲师,年俸相等,惟无津贴。上层为差会工作人员住所,因这座建筑物当初就指定供差会使用。教会的礼拜堂则系自由捐献而来。每逢主日,有四次崇拜聚会:华语崇拜上午十时半,葡语下午二时,马来语下午五时,英语下午七时。

书院拥有七十名男生,系以英语讲授。另有五个马来班;其中四班经费由伦敦公会负责,另一班则由私人捐助。此外,华语班最大部分的经费,亦系伦敦公会所资助;其余五个葡语班经费则由私人所捐助。

一八四三年英华书院迁至香港九龙,现在九龙的英华书院谅必还会记得马六甲便是它的诞生地吧!在马六甲英华书院受过训练的,除梁发外,中国基督教的第二位牧师何福堂(进善)也是该院的毕业生。何福堂的哲嗣何启,日后成为香港名绅。可惜英华书院的旧址,现已荡然无存,仅有图片一张,保存在马六甲博物馆。笔者木然站在博物馆这第图片之前良久,凭弔先贤脚踪,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不胜影像之至。

此外,米愯死后,都思和理雅各均曾担任过该院院长。

四、中国报业开路先锋

中国报业发展史与基督教的文字事工有着密切的关系。戈公振在他著的“中国报学史”中,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誉为中国近代报界的鼻祖。根据历史的记载:星马华文报业的起源应追溯到一百七十多年前,英国传教士米愯,奉马礼逊之命,自广州化缘偕刻工梁发、蔡高两人到马六甲,于一八一五年八月五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这刊物是书本式的,可是内容刊载新闻和新知识,确是一份新闻性质的报纸。不过宗教气味是相当浓厚的。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时,内文第一页为发刊词,但称作序,都是论神道的话语:

“无中生有者乃神也。神乃一,自然而然。当始神创造天地,人,万物。此乃根本之道理。神至大,至尊,生养我们世人。故此善人无非敬畏神。但世上论神多说错了。学者不可不察。因神在天上而现著其荣,所以用一个天字指着神亦有之。既然万处万人皆由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由此可见这刊物的宗教色彩是很浓厚的。况且他在创刊号中自述办报的宗旨称:

“本报虽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然其他各端亦不敢视为缓图而掉以轻心。知识科学之与宗教,本相辅而行,足以促进人类之道德,又安可忽视之哉。中国人民之智力,受政治之束缚而呻吟憔悴无以自拔者,相沿迄今二千余载。一旦欲唤起其潜伏之本能而发扬蹈励夫岂易事。惟有抉择适当之方法,奋其全力,竭其热忱,始终不懈,庶几能挽回于万一耳。作始虽简,将毕必钜,若干人创之于前,若夫发挥光大,则后之学者责无旁贷矣。”

该刊出版至一八二一年,因米怜肺病转剧,不能再主笔政,遂告停刊,而米怜亦于翌年不治逝世,遗体安葬于马六甲之原,惜其墓今已失其踪迹。察世人共出版了七卷,五百七十四页。这刊物最初不过印五百份,后来逐渐印到每期二千份,风行于槟城,丁加奴,婆罗洲,爪哇,苏凫,越南,暹罗等华人荟萃之地区。

米怜去世之后,他的同事麦都思于一八二八年在马六甲创办“天下新闻”,其内容包括中国及外国的新闻,与有关科学、历史及宗教等的报导。“天下新闻”采用活版印刷的,同时也是首先采用白报纸印刷。这些条件,在旧时算是创举,可惜仅出版一年便给停刊了。

五、结论——一些建议

马六甲这块土地,既是中国基督教的摇篮,也是本该宣教士前来东方传教的跳板;同时更是诱导近代新闻事业的开路先锋。吾人踏勘了先贤们的脚踪,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衷心不胜钦佩,景从不至。可是诚如林治平先生在他“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序文里所说的:“在过去的一百七十年中,基督教在中国历经奋门,痛苦挣扎,迄今仍未能获得充分之发展机会,也未能与中国文化由仇视、冲突、及至互相排斥的紧张对立中,取得和谐。虽然本色化的口号已呼喊了将近六十年,但一直今天,基督教在中国发展方向仍在争论不止。基督教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前途,仍然充满了坎坷,遍布着危险的炸药,随时教会有引火爆炸的可能……。”笔者深愿藉此机会呼箫海内外信徒,学者,专家,在马六甲设立威风凛凛研究机构及图书馆,来纪念这历史性大事件。同时并继续踏勘,发掘史迹,以及研究基督教在中国今后发展之归趋。惟兹事体大,非少数人之力所能及之。笔者因写稿,一时有所感触,发为梦想,趁这机会向大家提出,仍望海内外信徒,学者专家,提供宝贵意见,进而擬具计划,付诸实施。报载:台北有位捡拾废纸的老人王贯英氏,自少就立志要建立一所图书馆,每天凌晨六时出外收集废纸,忙到晚上八时才回家,天天拾荒,天天节俭。他说:“如果我有三块钱,两块钱买书,一块钱过日子。”积渐地,他拥有一万二千多本书,于是便把这小书室改为图书馆,业经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五日正式启用。这一件真实的故事,对我们基督徒来说,可不是值得鼓励和效法吗?

第二章马礼逊看今日差传

迩来,笔者翻译宣教先贤马礼逊的传记,封其人仰慕弥深。当日满清政府严禁外人传教,并明令:“国人凡协助西人传教,印刷或分发传教书报文字者,严刑处罚,重者斩首。”但马氏在严刑峻法下性命危险,向华人传教,印发文字布道书刊,并不因危险、困难而却步,亦不以屡经挫折而退后,反而百折不挠,再接再厉,尽力以赴,遂使中国基督教历史延续至今。目睹今日海外华人宣道事业似已热烈展开之际,而其他地区却又重陷基督死后教会遭受逼迫之苦况中。缅怀先贤过去之牺牲精神,诚不胜感慨系之,而不禁要呼喊:宣教伟人的精神哪里去了?这么多海内外每人信徒,谁肯挺身而出,毅然应主之召,说,“我在这里,差我,差我”?

今谨就所见先贤之心志与学养对我们今日可资借镜者简略提出,以与主内同道、先进共勉。

一、心志

马氏生长于虔诚基督徒家庭,父为长老会长老,自幼受父母爱主的心薰陶与潜移默化。后来,他读了宣道杂志和海外布道期刊,大受感动,于是决心到海外传道。他这种心志不因慈母谢世而动摇,不因父亲健康日衰、生意每况愈下而改变,也不因别人耻笑而放弃。曾有人用讽刺的语气对他说,“马礼逊先生,你真的以为你能改革那老大帝国拜偶像的陋习吗?”但马氏怎样回答呢?他说,“不能;我信上帝能。”

他本来打算到非洲去传道,但那个团体解体,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很多亲友甚至劝他找别的工作,那就是要他改行,但是他在日记中怎样表明他的心迹呢?“耶稣啊,我已经舍弃自己,献身为你服务。不过我的问题是:我将在哪里服事你呢?我知道你曾吩咐门徒往天下万国传福音……。主啊,我愿意到最需要这种工作的地方去。也许有些地方比他处较为困难,但无论到哪里去,我自觉都是不合适的。……但你若加给我力量,我便觉得没有做不到的事。主啊,求你引导我。啊,……使我估计代价,然后毅然以赴。”

最难堪的恐怕是他收到老父的信,要他扳家帮忙工厂业务的时候。老父的要求怎能拒绝呢?要传福音的心志终于助他克服了这种困难。他的复信表现孝心与礼貌以及父子的亲情,但他同时表示“手扶犂不能后顾”的大义和绝不改变的初衷。

后来,他已投入工场,但格于情势,要在东印度公司服务,那里待遇优渥,大可以改行,连伦敦传道会的董事也有所怀疑。其实那是权宜之计,目的是使他可以传福音。他也会办教育,创办“英华书院”,“马来亚书院”,又设立基督徒图书馆,但他不是为教育而办教育,他是要藉此传福音。他这种心志一直保持,直到他离开世界,真是难能可贵。

二、学养

马氏有了心志,要到海外传福音,他便入贺士敦学院深造,为作宣教工作准备。甚至伦敦传道会已接受他作宣教士的申请,他还入高士坡宣教学院受十四个月的训练,以后又往伦敦致力于医药、天文、及中国语文之研究。他知道光有热心是不够的,他要在各方面充实自己,以应付各方面的需要。他后来的同工米怜牧师,曾用如下的话形容他,说他有“不容征服的耐心,从不疲惫的勤力,战战兢兢的的谨慎,及自自然然要求隐居独处的读书习惯。”从他流传下来的著作,就确知他是真才实学的人。

他除传道及翻译圣经以外,还编著有“真道问答”,“中文法理”,“华英字典”,“杂志”,“基督教在广东”,及“广东文物”等,充分表现他是个饱学之士。但饱学之士往往有几种缺点,就如自高自大,与食古不化,但这些缺点他都没有。我们且看当时一般西方人士对他的印象:“马礼逊毫无假伪,他的行为,风度至为老实、简朴,不尚虚文。”他在我们中国人眼中的评价又怎样呢?“马礼逊交友有道,得人欢喜。他天赋品性,最得中国人敬爱。其行为风度,端正严肃,正是中国圣贤所嘉许、所赞扬的。”

马氏满腹经纶,既不以此骄人,亦无食古不化之缺点,只举翻译圣经一事就可以概见其余。他翻译圣经在当时就有他独特的见地。他说,“我的翻译工作中,我尝苦心研究怎样可得忠信、明晰及简易诸端好处。我宁愿采用易解的通俗字,而舍弃深奥的经典字。”不但英国人承认他是翻中文圣经的第一人,连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这样承认。本来天主教教士亦曾翻译了一部分中文圣经,但一直到十九世纪之初都没有译本印行。这极其难巨的任务还是留待马氏来完成。马氏有此特荣,实当无愧。

马氏还有很多长处,就如奖掖及提拔后进之胸怀,苦恼与毅力,在供后人效法。他在教内外都有好名声,无怪举行葬礼时,英驻华商务总监律劳贝与在憅之欧美人士都前往执绋,亲送灵柩到码头,转澳门安葬。

一九七二年,笔者率领大马基督徒团三十二人赴东京参加第七届亚洲基督徒大会,路过香港时,曾特地到澳门马氏墓园凭弔。目睹马氏、夫人莫马丽、及子女均同葬于一教堂的后花园中。怀想百多年前西方宣教士如马氏者,历尽艰难险阻,热爱中国人民,锐意为拯救千万华人失丧的灵魂,用无比的爱心与忍耐,完成宣教大业,严禁不已。古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有在马氏身上也是很合适的。

第三章毕生献身中国宣教的——戴德生

一、动人的生平

当他仅仅五岁时,德生父亲在讲述中国的情形,他便会感到很有趣。他父亲曾经这样激昂他说:“我们为什么不派传道人到中国去?我们应该以这个人烟稠密,民性强悍而好学的国家做布道的目标呀!”这印象,深深地有雕刻在德生小小的的心灵中,十五年之后,当他在乡间休养时,他听见来自天上的声音:“你为我到中国去!”他一点也不知道,他那远在七十里外渡假的母亲,正跪在床边,竭尽尽力,恳切地为他祷告。而他更不知道,在六星期前,他那十三岁的妹妹安美丽牙雅,即已决定一天要为他祈祷三次,直到德生的心意转向上帝为止。因为安美丽雅对上帝是丝毫不怀疑的。只有上帝能改变她哥哥的心志,所以她便决定每天为他哥哥祈祷三次,直到事情的成就。

为了要到中国传道,德生只身到伦敦学医。有一次因不小心,他的手指刺破一个小针孔的伤口,因而破伤风,害了一场大病,已濒于死亡,医者说:“你最好雇辆马车,尽快回家料理身后事吧!因为你已是无可救药的了!”原来已有两位同时受传染的,都已死去。为什么只有德生能保全性命?他深深觉得,那便是因为上帝要留下他,派他到中国来传教。

二、一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德生十九岁时,在五个夜晚,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天主教徒,突然从老远的地方到来拜访他,要求他去为他病危的妻子祈祷。他说:“这样黑夜,为什么还在附近请一位神父为你妻子祈祷呢?”那人答道:“去请过了,神父说要先收下十八人便士才做。十八便士做一次祷告,对他来讲,是毫无办法的。因为他们全家大小,正到了挨饿的死亡边沿里!”德生又怪他为何不去请求救济机关帮助呢?那人很悽惨地说:“我已去过了。可是,该机关的职员叫我早十一时再去。可是我的妻恐怕无法挨到明天清早便会殆去呀!”

这时德生口袋里,仅存有半克郎(即英幣二先令六便士),这是他两天的伙食。他默默地跟这位陌生人走到目的地。他所看到的,是多么悽惨的景象!昏暗的烛光,又无窗帘的窗户,和几乎完全没有家私的房子。在地板的草褥上,正躺着一个瘦弱而疲倦的妇人,她的身旁,睡着五个出征不满两天的婴孩,还有四五个赤着脚,衣不称身的孩童围立或橫卧在地上。这群人都睁大着,茫然无神的饥饿眼睛,在注视他们的父亲和客人。德生开始结巴巴地说:“你们目下处境,虽然十分困苦,但是切不可灰心失声,因为我们有一位天父,他爱护和眷顾我们,假使我们信靠他的话……”这时他喉咙好象给什么东西塞住,再讲不下去了。好象天上有声音在说:“你这伪善的人呀!你告诉他们天上有一位仁慈的父,而你自己却不肯牺牲一枚半克郎去信靠祂!”他于是向那人说:“你请我来为你太太祷告,现在我们祷告吧!”当他跪在地上时,他感觉到,原来祈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天上再发出谴责的声音说:“…你口袋中那枚半克郎哩!”他勉强念完祷告词,而自己发觉得很可怜,便站起身来。当他站起来时,那人绝望地说:“先生,你已经看见我们的处境是何等悽惨,请你为上帝的缘故,帮助我们吧!”这时德生懔于基督耶稣登山宝训,他慢呑呑地伸手进口袋,这仅有的半克郎,不得不割爱了。“你也许以为我很富有,其实我所有的钱,便只有这一点吧了!”于是德生的半克郎便由自己的口袋中转移到那人的口袋中了。此刻他觉得他自己讲及信赖上帝的话时,可以极有自信了。他心中极感愉快。当他们分手时,他昂首阔步,得意洋洋,口袋中虽无钱,却一无挂虑地走着,嘴里提高了嗓子在唱圣歌。当他回到水渠街的小房间里,拿起粥来吃时,却快活得象一位皇帝!

三、准备到中国传道

德生的家庭,虽非富有,但也是小康之家。他曾经在一个严冬的晚上,当他祈祷的时候,他听到上帝的号召说:“你为我到中国去!”他便晓得,这命令非服从不可了。于是他除读神学外,还去学医。他的意思是医术对他传道是会有大大的帮助。在学医时,他住到贫民区去,锻炼他朴素的起居饮食生活。每天三餐,他只吃小片的面包和开水,因为他只知道信靠上帝便不会缺乏什么。他深深知道,天上的乌鸦送食物给先知以利亚的这事实。也就因为他这么节俭,所以他在学医时,遇到手指破伤风,身体潺弱,大病不起,差点送掉性命。因为他深信:“惟有在艰难困苦的鞭策下,才能培养起自信与刚强。教会开路先锋的工作,需要品质坚强的人来担任的,绝非骄生惯养,柔弱无能的人物所能胜任愉快的!”同时,他是走信心的道路,他确信:“凡事只要祷告祈求,上帝必不会使唤他失望。”他大病不死,靠祈祷;他到中国来,搭乘的大帆船快要触礁沉没了,靠祈祷,得以转危为安,终于抵达上海。他祈祷,让一位一向冥顽不灵的老人,除了结婚那天进过结婚那天进过教堂外,四十年来,从来也不肯进教堂,而在德生替他诊病完毕,竟然会躺在病床上虔诚地闭目学习祷告上帝哩。

四、热爱中华,艰苦奋门经过

德生到了中国,历尽无数次的艰难穷苦经过。有一次他写信给他家人:“假使我有告吹镑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他到上海,人地生疏,言语不通,他跟艾约瑟僱了小船沿河挨户传福音,分发福音单张。夜来无处住宿,甚至睡在破庙中与乞丐共眠。他随身带来的药品,做他传福音的帮助,可是不幸,在一场大火中统通烧掉了。他的中国仆人,甚至捲逃了他全部财产。许多人劝他去官府告状,德生不肯。他想:我是到中国传教的,怎可为了这点向外物去开罪中国人?他祷告说:“亲爱的主耶稣!求你饶恕我的无知,求祢给我恩典和力量,帮助我遵行祢的旨意,步武祢的后尘!”有一天,突然有艘邮船自英国抵埠,有一位非常赞赏德生工作能力的人,讬伯驾医生寄给他一张四十金镑的支票。这数目刚好是被他那位仆人所捲逃去的财产总值。这时他又得到一对刚抵中国的青年佐恩赐夫妇,全力将一间店铺,改装成一所极好的礼拜堂。在这期间,傀伯驾医生则负责管理医院,每天德生便忙于讲道,诊病和探访慕道的中国家庭。

五、果实累累

有一位叫聂先生,据说他的父亲寻求真理二十年,至死还是无法寻得。有一天来听德生讲道,甚感兴趣。他责问德生:“为什么贵国得闻福音已数百年,何以到现在才来介绍给我们?”后来由于聂先生不断热心地宣讲耶稣的事迹,于是便有一位姓王的制竹篮的匠人也信主了。亚王不但信主了,他还带领了一位农夫也信主。不多久,亚王又带领一位漆匠来信主。

四十年后,德生回到英国度假,他决心创立中国内地会,他演讲,接受名流邀约宴会,发表演说。他说,中国有数万万的灵魂,沉缅于黑暗的深渊为,无法得到福音。他需要廿四位传道人,到中国内地各省去传福音,挽救活生生的灵魂。他的祷告上帝听了,后来要求到一百人,所需的二千英镑也得到了。回想在五十年前,他最后的那半个克朗舍去了,方才使他踏上信心与顺服的道路。这时在白列顿海滩,当他求神差遣廿四名精练、苦干青年,甘愿献身的工作者时,他只做了一次生命中最简单的祷告,而中国内地会便创立起来了。他说:“凡事无论大小,只有上帝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完全信靠祂!”

六、走上光荣的路程

最后,他从英国安返中国湖南内地会总部。有一天他对湖南省已信主的中国男女讲道。下午在花园的草坪上,接见自全省来拜访他的各地教士,整天中,他的心境非常愉快。正当他仆人把晚餐送到他房中时,还来不及食用,他便无病无痛地安返老家,睡在上主怀中了。这一批年青的传教士,蜂拥进德生卧室,要看个究竟,也渴慕要跟他谈话,可是德生却离开他们而去了。于是一群年青的传道人,围在他身旁这样地喊着:“老牧师,我们真敬爱你!今天特地来拜访你,渴慕与你会面。我们都是你的孩子。老牧师啊!老牧师,你为我们开阔天路,你爱护我们,多年来为我们祷告,今天有幸能够见你一面,你好象很快乐很平安。呀!你在微笑哩!你的面容是如此欣欢。虽然今晚你不能对我们讲话,但我们不要你回来,我们要跟你去,我们一定会来。老牧师,在不久的将来,你要欢迎我们!…………”

第四章论戴德生所受父母的影响

“关系我本身与神准许我做的事,我欠所敬爱的父母一笔说不尽的恩债。他们已进入永久的休息,但是他们行事为人的感化,永远不会消灭!”——戴德生

一、曾祖父结婚之日得救

戴德生,是继马礼逊之后,前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一位非常杰出的宣教士,对中国教会贡献很大。他的一生经过,深具传奇性。当然的,自小直接受了父母的苦心熏陶,教养并潜移默化。间接也受了先代,代代相成因的影响,其与一般人的功成名就,胥有不可同日而语也。

德生曾祖父戴雅各,据说是在结婚之日得救的。原来在一七七六年二月一日,这天老德生是和他的依利沙白小姐结婚佳期。他清早起身,到田里去收禾捆,却把结婚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他一个人跪在麦桿上思想着:“至于我和我的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等到老戴从梦中惊醒,日晷已到响午,新娘和来宾已经是等得既惊讶又焦急。这才从两英里外,跑步回来,他却是一位新造之人了。结婚仪式非常简单,牧师也没说什么劝勉的话,终于新郎步入教堂内堂签名,戴雅各和钟生小姐已结为夫妇。婚礼既毕,立刻把早晨的经过告诉新娘,众亲友和来宾,声明他已献身事主,今天虽是婚庆,可是决不跳舞,也不作其他娱乐。不久新娘受丈夫的感动而归主,和老德生欣然同心事奉主,宣扬福音。因此受了他们家乡恶者的逼迫,丈夫更是屡次被人欺压,用石头和糞土打伤。甚至把他倒拖在污泥中。被人救出之后,还是毅然地去传道。有一次,他从聚会的会场回家,路上遇到两个人,假装和他亲热,一个和他谈话,一个把污泥和玻璃碎擦进他眼睛,要叫他终生做瞎子。恰在这时候,他的老板白克德露,刚好路经该处,急施拯救。白氏力劝老戴控告,他说:“不!神会对会付他们的。”过了不久,其中一个必重誓的凶徒竟然瞎了双眼,另一凶手事后潦倒一生。一七八六年六月卅日,八十三高龄的老布道家卫斯理约翰,到戴雅各家乡,巴因斯力开布道会,会毕在老戴家中住过一晚,宾主促膝谈道,两老满心喜乐。

二、祖父热心带职事奉

德生祖父约翰,才干过人,长于音乐,愉快活泼,笑容可掬。祖母的父亲是卫斯理布道团员资格最老的一位团员,对卫斯理贡献极大。女儿玛利亚,仪容秀美,举止大方,内心热忱,外表恬静,镇定、事主虔敬。两人真是天生的一对佳偶。于一七九九年五月结婚。结婚之后,戴约翰因得了贤内助的帮忙,生意兴隆,事主更加热心。夫妇各领圣经班。旋开办主日学,报名参加的人数竟然达六百人。从前反对办主日学的人,这时却自动捐款,教会复兴,信徒不断增加。这时眼看礼拜堂太小了,于是兴建堂会,于一八一〇年举行献堂典礼。那时小雅各便是戴约翰之孙,尚未满四岁哩!年纪虽小,却记得十分清楚;多年之后,仍然乐于提到当日的盛会,犹历历在自,心油然响往。

三、父母教养教养、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德生父亲是一位殷实的商人,虽业务忙迫,可是甚好学,凡对神的话能够加增他的亮光的书,都乐于研读,尤其爱读的便是圣经。每逢星期天,邻近村落去传福音,村人因而信主的,大有人哉。教会当局,看见他大有能力,便举他作巴因斯力教区的布道员(德生祖父便是这区的第一位布道员。)这时,他才十九岁。地方上的人士,公认他是一位好商人兼有力的布道家。母亲是他们新建钜宅对面赫德生牧师、七子女中的长女,名阿美丽雅。秀外慧中,声音绝美,待人诚恳、做事彻底、富有同情心,遇乡人有苦处,都肯帮助。家人和邻居都很敬爱她。十六岁,就出门担任家庭教师,帮助弟妹们的教育费。因为是天生的一对,当雅各十七岁,阿美丽雅十六岁便订婚,而于一八三一年四月五日,假圣马利亚教堂结婚。婚后不久,雅各手中拿着圣经对他妻子说到出埃及记及民数记的“凡头生的都是我的,他们定属于我,都要分别为圣归我。”这时他俩夫妇,正对着腹中的儿子,恳切谈论很久。他们心中没有留下一件好的不给主。如果小孩真正属主,父母和这小孩的关系,岂不是更加密切?后来德生的母亲曾经写回忆说:“我们跪下来,庄重地作此奉献,并祈求神丰富地施行感化,叫我们的头生子,自从那时候起,真正归给耶和华。”一八三二年五月廿一日,这位蒙恩的孩子诞生了。命名为纪念曾祖父、赫德生纪念外祖父。嗣后到了中国,才称戴德生,以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德生小时,天资聪颖,而身体孱弱,因为要锻炼他成为大器,准备将来可负起对神的责任,所以虽有困难,仍然不能放松。小孩在慎重教养下,积渐长大。父亲在快乐平安的时候,从来没曾忘记德生将来的使命。他俩夫妇的德性和爱主的心,也因教导小孩而得到进步。据说:“德生祖父约翰,非常喜欢他;如果他安静,就必定在礼拜完毕的时候,被抱到祖父的怀里,去受他的夸奖,然后坐在家中祖父的膝上烤火或饮食。到了五岁,已添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三个小孩。礼拜天晚会,哥哥讲道,弟弟恭恭敬敬地听道。听见曾祖父戴雅各在大布道家卫斯理时,所作的事,和目睹父亲的榜样,的确激起了德生对传道的无穷兴趣。这时,他听到父亲说:“东方有个具有优良文化的大国,人民数亿万,都没曾信耶稣,德生大受感动,因此他下决心说:“我长大成人,必定要到中国去传道上。”同时他祷告说:“主耶稣呀!求你帮助我做你的好兄弟,到中国去做你的辛苦的工作。”

德生的母亲,时常跟他在一起,看顾教导他,不断地对他发出光和爱。她的感化力非常之大,子女服从她已成为第二天性。她静默寡言,说话做事,态度安娴,效果宏大。比如好说:“亲爱的孩子们,吃午餐的时候快到了。”小孩们,即刻知道必须洗手、梳头,快到餐厅去等候父亲。家里的陈设,清洁整齐,一点都不乱。物无大小,才有一定的位置。做事必须按部就班,有始有终。做好一件,才能开始做第二件。该做的,当天就做,不许等到明天。小孩们的手脸衣服,必须时常干净。平日在家,必须把指甲修剪,把衣服刷好,把皮鞋擦亮。凡此种种,是母亲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自尊心。父母不在家时,也要认真读书做事,不许阳奉阴违。下午她做针线,兼课子女读书,生字及难记之名,必须熟习牢记。德生日后做事勤谨、精细、不辞劳苦,便是小时候,从母亲学来的。

德生父亲虽威严性急,然而他影响德生的品格非常之大。他确是一位笃信教导的家长。他认为迁就小孩的好恶,叫他开心,绝非正当,必须训练小孩,怎样尽一生的责任,成一世的事功。他有无上的责任感,也是最有信心的。必须孩子们时时尽责,做完每天的工作,成为第二天性。他以身作则,培养子女守时的习惯。他有一个格言,叫他子女遵守的:“试看能不能减少一点享受?”这教训,目的在训练儿女节制和自强的能力。嗣后他解释说:“许多时候,你们不能对自己说‘不’,可是对你最喜欢的东西说个‘不’字是不容易呀!所以要趁早练习,使得养成坚定的习惯。设小孩们做不到标准,父亲并不责备他们;如能做到,便奖赏他们,而母亲在晚上,早预备好一些奖品——几粒杏仁或葡萄干,一只红柿或几个额外的香吻。

对于小孩的灵性,父亲尤其注意,每日早餐之后,必须做家庭礼拜,全家大小必须参加。读经之后,父亲肜最切实简易的话加以说明,叫小孩也能知能行。他必须将全部的话,依次讲给小孩听,一点也不漏去。礼拜日,虽然很忙,也必亲自领导子女读经,详加解释。父亲必在每日一定的时间,恳切为子女祈祷,并教小孩们做祷告。每一个时期,每天,父亲必带德生和妹妹阿美丽雅,到他的房里祷告。三人跪在床边,父亲双手抱着子女,把他的心事,一一吐露在神的面前。小孩有了这种经验,是终生不能忘怀的。父亲将他虔诚,坚固的信仰,种在儿女的心田中,并教他们尊重神的话。要笃信不疑。神不会说谎,神不会领你走错路。祂不会失败!于不知不觉中,小孩都这样坚信不移了!

德生父亲,时常和一些爱主的朋友谈到国外布道的事,尤其注意中国的需要。他感叹说:“我们为什么不派传道人到中国去?这么多的民众,精明强悍,博学的民族,应该是我们注意的目标呀!”德生受此影响,便立志要到中国来传道了。后来全家屡读巴彼得的书“中国”,更奠定下他浓厚的兴趣、与坚强不拔的志愿。先生父亲也十分注意一件家教——小孩必须服从,家长必须训练子女迅速诚实地服从生身的父母,然后他们才会顺从神的旨意。真正服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连起,将来必长成刚愎自用,恣情任性的野人。小孩有时心中不服,德生母亲便从旁劝说:“亲爱的,他是你的父亲,他是出于爱心,希望你长大了,成为有用的人才。圣经说:“当孝敬你的父亲!”

德生父母教导子女虽严,全出乎至爱,所以常常让小孩们享受正当的娱乐。礼拜六下午必定领他们到野外旅行,或让他们自己到树林中去采花、观察昆虫飞鸟。可是最快乐的时候,乃是礼拜天。这一天,德生母亲必为小孩喜乐而用优美的声音和孩子们一同唱歌,讲圣经故事给孩子们听。下午必有好水果吃。母亲嫣然含笑,态度安逸,便是家庭快乐的因素。

四、结论

平心而论,传教伟人戴德生,当他长大成人,前来中国传道,历尽艰难困苦、受尽凌辱、鞭挞、尝尽非人生活,唯一目标:是在于背负救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为要救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灵魂。这伟大的心志,允是中外人士所同钦,尤其是为我辈华裔的子孙所景仰。考其后来的中国所成就的丰功伟绩,虽是靠他纯洁无疑的信心和坚苦卓绝的精神的毅力。然而,倘使没有他的祖先如曾祖父戴德生,祖父约翰,以及出身父母之善于启导,严谨管教;公正无私的父亲,贤明慈爱的的母亲,锐意督促,以构成其顺从上帝,养成无讳的牺牲,奉献自己于基督的祭坛上,成为吾辈信徒所当效法的千古完人。其重要秘诀和因素无他,乃在于严父慈母之能够身体力行,用伟人大人格之感召,以及旦夕苦心之锻练与督导使然也。吾辈南洋海外华人基督徒家庭,身为父母者,由于所处环境是商业社会,往往因事务忙迫,忘记带领子女参加教会各种聚会,实行家庭礼拜,忽略了督促儿女归向基督。甚或放任他们去走世界的宽阔大道。到头来,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儿女不能见证耶稣基督,抚心自问,宁无愧怍!笔者研读中英文戴德生传记,一而再,再而三,除衷心钦佩、景仰、感慨不已外,特将其得能成功传教伟绩的根源,实由于德生先代,尤其是生身父母所影响,发为蒭议,俾与海内外华人信徒来分享。同时深愿大家来效法德生父母的榜样。

第五章 传教伟人梁发所留给我们的榜样:

他代代为农民,原是佛教徒,读书不多。等到他信奉基督以后,屡次冒了性命的危险,而刻字、写作、印刷基督教的文字,亲自分送给秀才,政府官员,且用口头传道。好几次被关进监牢,被谕令斩首,均不能叫他停止传福音。他是华人第一位牧师,第一位文字布道家。他不是学者,却是中国新闻界鼻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基督徒。

梁发于1789年在中国广东省高明县出生,世代务农,信奉佛教。初学造笔,后改习雕版;曾经读了四年的私塾,勤于学习,在文学方面尤其专心研究,这便是他后来从事著作的根基。

1816年,米怜牧师聘请他为伦敦传道会助手。1821年,随米怜牧师前来马六甲,刻华文书报。1823年12月,受封立为教士,是中国第一位宣教士。1825年回国,为宣传教义,特刊印小书,分赠诸亲友。当时清廷认为是异端,乃捕梁发,笞之十鞭,且没收小书及木板等,全部加以焚毁。越两天,马礼逊牧师设法为其保释,再度前来马六甲。1834年,官庭以其在内地分发教会书报又再逮捕他;幸得马礼逊的儿子,当时在英国领事馆任职,为他出资干旋,才得释放。这时亲友多劝他应来马六甲避难,梁发便携儿子再度来马六甲,也到新加坡,勤奋工作,未尝稍停。1839年再返广州,逐日向他的同乡讲道,老而不倦,至咸丰五年逝世,葬广州河南凤凰,时为1855年4月12日,享年66岁。

综观梁发一生,自受洗加入教会至安息主怀,计39年,无日不勤劳为主工作,为基督教文字事工奋门不懈,获有辉煌之成就。他所著的书有“救世摄要略解”,“熟学圣经略谓”,“真道问答浅解”,“圣书日课”,“初学使用劝世良言”等书。这“劝世良言”一书,后来曾由洪秀全加以翻印,传播极广。假如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近代报纸的鼻祖,那么“梁发便可称为中国第一位报人了。他不但协助马礼逊和米怜两位博士从事翻译圣经工作,他还经常为“察世俗”选稿,写一些宗教理论和地方新闻。在他临终时,他已晓得洪秀生率军北伐,处处捷报传来,老怀欢慰。这便是他卖十年前在广州教分送“劝世良言”的结果。据闻林则徐当两广总督时,也是“察世俗”的忠实读者。他所编辑的“华史教言”及其幕魏源的“海国图志”便是取材这刊物的。满清政府得能熟悉马六甲及南洋各种情形,便是根据“察世俗”所刊载的资料。

1850年“曾有一位青年名叫周学、对梁发所讲的道,深感兴趣,从东莞来到广州城。当时梁发的诚恳传道,给了这青年很深刻的印象,他学了一年道之后,便在梁发牧师手下受洗归主。后来周学继承梁发到处传道,而被聘为宣教士,旋被按立为牧师,寻且也栽培了若干位宣教士,并感化许多人信主。如是代代相继,绵延不绝,梁发牧师所开疆阔士的宣教事业,继续拓展海内外了。

梁发死后五十年,岭南大学由澳门迁到广州河南惠康,大学当局把梁发的遗骸迁葬于该大学校址的中央,即大学礼堂的所在地。1920年6月7日,该校举行成立纪念会,便把梁发的墓园划为尊敬之地。

谨将吾友香港合一堂主任牧师张祝龄牧师(已故)对这位中国传教传人的评语转录于后,以供我们信徒行事为人的的参考:“(一)笃信顺命:查梁发自信道受洗之日起,致死不变.随所在、随所遇、靡不竭力作工;不以戚友之劝阻与困苦之逼迫而叛信。并且不以丧朋之痛而障碍其布道之精神;命往南洋,命往内埠,皆立即起行。其笃信顺命,信可比媲亚伯拉罕,可法者一。

(二)忠心至死:未受职前,已能尽本分,无忝职守。已受职后,盖表忠贞,至死不渝。非以悦己,非以求荣,惟求上帝之荣耳,洵可媲美摩西,可法者二。

(三)勇敢牺牲:以当日社会之黑暗,政治之暴戾,官府上下,咸视入教者为蛇蝎,遇则非杀即逐。兼有天主教先入为主,推波扬澜,助纣为虐。然梁公之著书、刻版、印刷、手派、口宣,与马礼逊、米怜二博士互相助理,无稍恐怯。非但绝大勇敢,抱约大牺牲者,不克有此。洵足媲美彼得,可法者三。

(四)勤劳无间:观其天国而忘私家,足踪遍澳门诵习中英文,亲自刻版、翻译、著书、传道,无一息休暇,与他人养尊处优,袖手裹足而放弃职守者,相去何啻天壤,洵可谓直接效法督基,可法者四。

(五)坚忍受难:其因布道派书,印书之故,屡被凌辱驱逐,遭鞭挞,受处罚,数次被幽囚,然越磨炼,越坚刚,其心越高兴,视为荣幸,如当耶路撒冷之信徒,可法者五。

(六)精研真道:考其信主未久,便能做个人布道之工,且能以文字发挥尽致。非平日精研圣经,深明真道不可。能听道、学道、信道、随即行道。如食物入胃,能一一消化;如受五千、二千金之仆役,能运用生息;如活地之种了,能结实多倍。他不但自己研经,更能劝友研经,入宝山不空手归。灵之粮,道之光,圣神之利器,靡不一一取而实用。且以供他人,洵足美提摩太,可法者六。

(七)著述传世:能以余暇作文字布道,辑之成书,虽今失传已久,然当日竟然鼓动人心,移风易俗,则其文字感动之力不少。以一手民之梁发,能为非常之事,非有灵助不可,洵不愧与保罗媲美,可法者七。”

1978年8月18日于星洲旅次

第六章 基督教文字事工先驱——李提摩太

我们晓得,19世纪,西方宣教士,象马礼逊、戴德生、米怜诸人,先后前来中国为传教的先驱。而李提摩太博士,是继马礼逊牧师之后,前来中国传道的另一位非常杰出的宣教士。他传道的方法及态度,固具有博爱的心肠,活泼的手腕,所以很得当时中国人民的爱戴,及地方官吏,甚至高级官绅的信任,而给予种种的便利与支持。论其传教事业的成就,恐怕会较诸其他先进的宣教士都要来得大。现在本文不谈传道事业。仅就李教士,自他廿四岁前来中国之后,参加了基督教文字事工,所表现了辉煌的成绩加以论述。

原来1877年,在华各外国宣道会,在上海举行第一届宣道会议,会中议决成立一个出版教科书的委员会,为当时的各级教会学校,编印教科书及一般读物,并推选伦敦宣道会,苏格兰的宣教士韦廉臣为委员会秘书,负责推动这个计划。可是这计划没有成功。1884年,韦廉臣另行组织一个团体,定名为“中文书籍和单张会社”,他用这名义向各西文募款,作为在上海办一中文出版社的经费。1887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些信徒,所组织的圣教书会因故解散,就把所有的印刷机器,捐赠给上海韦廉臣教士,韦教士便联络一般同志,组织广学会,为继续格拉斯哥未竟之功。用意在天广为译著有益书籍,发挥基督教义的精神。韦教士乃创办广学会的另一人了,广学会原名为“基督教及普通识传面具地”

除韦谦臣教士外,还有赫德(当时是中国海关部税务司)、丁韪良、林乐知、花之安、艾约瑟、慕维廉等人。

这时候的中国,对于从西方传入的文化,还少有人注意。而广学会的一般同志,便开始办报,译书,特别注意感动一般有学问,有地位的人士,唤起改革并谋维新。1889年,广学会发行一种公报,名“万国公报”由林乐知主选,嗣后这报销行最广,号召力也大。中国维新份子受这报的鼓动者,不在少数。在分报出版的越年,眼看印刷业务,由自己经手,必有赔累,便把印刷机件卖给汉口苏格兰的圣书会,韦氏于同年秋后因病去世。

组织广学会的几位同志,各有自己的职务不能在会中负专一的责任。韦氏一死,无人主持,会正总税务司赫德,跟同志商决,请要提摩太教士继承其职,任广学会总干事。李氏遂于1891年到会视事。

1892年,代寄公函给各处教士领袖,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于当时中国最最需要的是何种书籍。曾经有人廿人,应允要认真帮助广学会译书。惟最主要问题乃出书之后的销售问题,结果这责任也要放在总干事身上。

同年北京有顺天乡试,李氏晋京分送他著的“救世教益”和“教会公报”均归李氏主编。这时“泰西新史揽要”已著手编译,这书出版之后,在中国各省大著功效。

1893年,为清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各省举行恩科乡试。同时有德国教士捐助一千二百元,为印送“自西徂东”之印刷经费,分赠各省的举子。另外分送一些书,约为六万册。这年,接洽各处的教士象北京、奉天、天津、西安、南京、烟台均有广学会的代销机关,其中推“万国公报”销路最多。

1894年,几省的都抚大臣,咸予广学会赞助。张之洞捐助一千六百元,山东的聂道台也捐助银两。招商局的一位高级职员购去“泰西新史揽要”二百部,分赠他的朋友。到了1902年,聂道台晋升庫浙江巡抚又捐助一千元。以后他在浙江巡抚任内,劝本省官绅,每年购广学会报达一千六百两银之钜。中丞的夫人,是曾国藩的小姐,她有位儿子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领袖。另一儿子是长沙市的热心信徒。聂中丞夫人,亦于1914年领洗入教。

同年英商汉璧札多马捐银六百两,充作县赏征文,讨论中国如何改良币制,建筑铁路、广充邮政、用机器制茶、制丝。又敦睦外交,禁止鸦片等大问题。用意在于激进诱掖全国文生,对于国内要事大政,发抒改良的建议和计划。汉先生常捐款赞助广学会,而他在临终的遗嘱,捐银二万五千两,充广学会购地建筑办事处,也就是上海广学会会所。李氏和他的一般同事,眼看人家这样情捐助巨款,于是大受感动。从此更大力推行这初创的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

1895年,英商李德立先生和夫人,跟李提摩太师母四人商议。立天足会,鼓吹改革妇女缠足恶习。原来女教士已在厦门设有天足会。这时李氏更用广学会的机关报章鼓励全国,革除这不良恶习。并发行许多小册和劝世文,散给各省。李德立夫人亲身经过南北几省,到处开会演讲,这样有十余年的功夫。又晋谒督抚大员与皇太后慈禧,请出示谕,劝诫各省女子放足。虽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可是成就的效果很大。李氏和他的夫人,有份于这工作的是很显著的。

同年李氏遇到一位少年教士叫李思伦白约翰,颇具才能,请他编译论文“人类的教育”由蔡尔康先生的助译出版之后,遂呈一册给张之洞制台,获得称赞。又捐银一千两,请广学会译一部“西国通史”。白约翰费了几年工夫,译成出版,呈送张制台一部,又捐银三千两为助印刷通史的费用。这书销售全国,风行一时。嗣后维新潮流,受这史书的影响,殊非浅鲜。当时广学会,虽有几位同志,参加译书,到会任事,仅李氏一人而已。论基金,为数不过几千元,真是一小小机关。旋逐渐扩大,经过了廿五年,直到李氏辞了总干事那一年,广学会所有财产和基金已有二十五万元。李氏自己的译著,大大小小书籍,都百余种。用书劝人和亲身会面,统计中国官员仕绅,受氏的感力,多至不可胜数。

李教士来华传教前后五十年,超过了其他西方宣教士——传教传人马祀逊,在华传教也不过廿一年而已。他深入民间,兴办教育,办理华北账灾,著有功效。启迪出清廷,开办现代化学校,提倡科技,开矿,修建铁路,发展国民经济,创办山西大学等。几乎全中国到处都知道李氏的事功。他是一位传教士。在中国工作,与华人相处了半个世纪。集基督教传道家,文学作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以及身体力行的社会工作者于一身,努力使东西文化溶冶于一炉。在服务人群与敬奉上帝两方面,均达致了美满的果效。

他于1916年告老回国,回到家园才数月,英国威尔斯大学赠他法学博士。闻该大学早有此意,待他归来。始亲行赠予,1895年,美国大学赠他神学博士。不久,美国大学又赠他文学博士。清廷亦赠有颂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赠三代。他在外所得的殊荣及学位,固然令他喜欢,而本国大学的得能尊敬他,承认他在客邦所成就的事功,越发叫他满怀愉快了。

1919年春,他和夫人决计于秋后再来中国,并且已定了舱位,准备动身。后因病,到4月17日药石罔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举行火葬,举丧之日,有前在华、现已返英之老友、本地朋友、日本公使、中国公使、浸礼会两位牧师、各方的代表、广学会等都有代表参加丧葬典礼。当丧礼进行中,曾经有人这样说:“假如李教士死在中国,送葬的人和热闹的场面,当多出十倍于此。盖教士一生五十年来,在其本国很多人不知道他所完成的事功。但中国,上而朝廷大官、权贵、下而绅商士农,几乎没有不知道李提摩太博士名字的,一旦逝世,不难想见会有千万中国人为其同声哀悼呢!

(附注:本文乃参考辅侨出版社的李提摩太传及许教授的广学会的历史及其贡献。)

第七章 诗巫开埠功臣黄乃裳

一、童年生活及其教养

黄乃裳诞生于中国福建清县,时为1847年7月。父亲世代务农。他是四史居大。家贫,十七岁之前,尚未曾受正式教育。越年,即清同治五年,基督教传至乡邑,他便开始参加每日的祈祷会和布道会。当时的牧师便是福建人所熟知的薜承恩氏。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虑后,乃裳便接受洗礼,成为一位基督教徒。同时帮助教会传道,使得好多的同乡改信基督教。他的父母还算开明,并未反对他信基督教。不过,两位老人家却不肯成为基督徒。

在美国传教士协助下,乃裳开始认真读书。当他十九岁时,勤于研习,是个有为的青年,仅仅三年间,他便能够把部分的圣经,和好多赞美诗歌,吸美以美会教会小册子从英语译成福州话。后来,他更勤读中国古书,到了1894年,他终于考中举人。他曾经跟从许扬美牧师研习,勤读新旧约圣经,膺勤士职,随习传道七年,并考进福州年议会。因学有根底,历充福音、培元、英华等书院教席。课余,帮助本教士译书,如但以理注,哥林多注,纲例,庇里亚问答,天文图说,圣经图说,卫斯理传,丁大理传,依经问答,美国史略等书。

他立志要把基督教义,深入上流社会,于是更加发愤读书,深研八股文,以期青一衿,登圣贤书,藉以笼络朝野权贵,皈依基督。其护教,传道的忠诚,于此可见。年廿九,以第二名入泮,四十,以卅名考中举人。从此为士林所重。从前,中国社会均普遍轻视教会并无文人学士,至此,因了乃裳在学问上的成就,遂改变了一般人的观念。

二、屯垦诗巫与开埠经过

时当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正在锐意开发北菠罗洲British North Borneo之际,一位青年从中国的福建省福清县,因了满清政府嫌疑他,曾经是支持康有为维新运动的人,迫得要逃亡到新加坡来。当乃裳于1900年抵达星洲,会见了许多华人领袖,藉悉北菠罗洲砂朥越地方的白人土王拉惹布鲁克,正在物色华人劳工到砂朥越来开发。于是乃裳便转道到砂朥越,由华人甲必丹王长水,把他介绍给砂州第二代白人拉惹查尔斯布鲁克。不久,乃裳便跟布鲁克签订了一项垦殖合约,招聘福州人到砂朥越第三省的诗巫Sibu周围一带垦殖耕种。布鲁克贷款三万元给乃裳,充作船费。以便他从中国招募劳工前来砂朥越。这贷款合约规定五年期间偿还。黄乃裳还贷款之用,直到全部债务还为止。

黄乃裳到了诗巫一带拓殖地。诗巫县长便建了六间茅屋,供给最早一批垦民居住。这六间茅屋,四间建在美拉河的东岸,另外两间则建在河的西岸。

到了1900年底,总共有七十二名福州人抵达美拉河。他们便把这家园称为“新福州”。这批福州人是由黄乃裳命力昌从福州带到诗巫来的。当中有一个年仅十八岁的青年叫丁与俊的,后来成为诗巫最富有与最重要的家庭之一。嗣后丁君回忆他们那一批人,当年乘小少、汽船到砂朥越来的情形时说:“虽然从中国到新加坡的一段航程,船上非常挤迫,但每个人一想到就要到南洋开始新生活,便都很快乐和兴奋了。从来不曾拥有过土地的农民,盼望在砂朥越能取得耕地种植,大家都感谢上帝,我们一路上都没曾发生过什么意外。”

当这批拓荒者,抵达新加坡时,有妒忌乃裳的人,故意散播谣言说:“黄乃裳已经把他们当做猪仔卖给英国人,使到其中一些人感到害怕。可是乃裳很快地便把这些劳工信任他的良善本意,保证他们一旦抵达砂朥越,必会受到热烈的欢迎,因此,大家方才安定下来。

1900年12月24日,跟着这批拓荒先驱之后,又有五百名福州人到诗巫来。他们在动身之前,曾经集合在福州苍前山天安教堂,祈求上帝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到达砂朥越,并保佑他们未来的新家乡富裕兴旺。这批人于1901年1月26日安抵诗巫,马上便定居下来。

这时,美拉河上筑起了一座桥连连河岸两边的两个拓殖区。乃裳也到中国去筹募经费,俾便给拓殖区人民提供充分的医药照顾。同时,也在这地方设立了一间学校,给拓殖人民的子女就读。在这早期的阶段里,尽管有好多人死亡,可是福州人的社会,却积渐壮大起来,上述这学校,于1901年开办,它和设在河迪河畔的光华学校,成为砂朥越许多福州人学校中,最早成立的两间。

此后,福州人自行散布到拉让河两岸一带的地方,古田人在河的右岸。土地是白人拉惹给予的,其条件是拓垦的人,必须耕种稻米,及其他的粮食作物。这些拓垦人,都能遵守条件行事,直到后来发现这地区能够适合种植更有经济价值的树胶時,情势便有改变过来。

在这些地区,还有其他种族人民,如伊班人、马来人和美拉瑙人,他们都对中国来的新移民很友善。

1901年,黄乃裳再从拉惹手中获得第二批贷款一万元,用来招募更多福州人前来砂朥越。他把这笔款交给力昌保管。万料不到,力昌竟然卷逃到台湾去,无法追踪,命得乃裳处玕极度困难的境地。

为了要补救给力昌卷逃去的巨款,乃裳遂于1920年,又从中国带了一批移民五百四十名到砂朥越来,然后着手在拉让河下游地方,设立一间税关局,向农民及商人征税。此举令得他遭遇到麻烦。他被指未得拉惹的许可,擅自向人民抽税,随即遭到县长逮捕,侥幸,不久即告开释。他于获释之后,向拉惹保证,他代表当地福州人社会借贷的债款,将会如数归还。可是,后来由于连年收成不佳,农民很难履行还款任务,拉惹终于放弃了收回贷款成命。

1906年,乃裳回到中国,未几,他得以目睹满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国宣告成立。当他于离开砂朥越时,把管理诗巫屯垦职务交给美以美教会的美国牧师富雅各动身前,他告诉当地的福州人说:“新珠山(新福州)是我们拓殖的基地,希望永远铭记为要!”

三、工作果效及其殊荣

黄乃裳在砂朥越期中,领导中国人拓殖农田,增产粮食,利国益民,为北菠罗洲诗巫的开埠功臣。中国人前来砂州屯垦的开山老祖。在他逝世前夕,已获知福州的同乡们已在民那丹(1902年),泗里奎(1910年),桑和加奴威(1910年),拉让与峇南(1920年),加帛(1921年)等地安居乐业了。1925年,第一批福州移民抵达砂朥越第四省民株鲁镇,如今他们已散布到砂朥越的各个角落了。今天,诗巫有一条街道,用黄乃裳命名,永远记念他建立诗巫的功绩。此外,又有一间中学,用他的名字做校名。虽然,黄乃裳在砂朥越仅是居留了六年的光阴,可是他对砂朥越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把最有魄力,勤谨劳苦的民族之一,移殖到砂朥越来,因而长期影响了砂朥越发展与繁荣,诚然可说是砂朥越伟人之一了。

1925年,黄乃裳于回国渡假期中。病逝家乡闽清,享年七十有八岁。

黄乃裳亦曾在桑梓,与办学校,推广教育,热心传教。他创办了小学三十四间。南来砂朥越后,除督导福州移民屯垦农田外,复致力于传道设教。为砂朥越卫理公会之元勋。为世人所称道。

要1949年5月,距乃裳逝世已有十二余年,砂朥越乡人为其创办五十年大典,建福州公会所,特辟一楼,立像以记念。崇其功德也。卫理公会,于1960年鉴于五十年来教会发达,福音广被,发动庆祝,典礼至为隆重,为纪念乃裳功勋,且为其立传。凡此种种,都是黄乃裳一生的殊荣,为邦国奠下根基,为桑梓人民留下优美的楷模。

附注:本文资料来源:

(一)马来西亚卫理公会七十五周年纪念刊。

(二)“南钟”双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三期。

第八章 我所知道的宋尚节

一、身世及童年的生活

尚节诞生于1901年9月27日,福建莆由凤迹村;乳名“主恩”,排行第六。父亲宋学连,是当时在他家乡任美以美会宣教士,具有学问根底的人。好学,家中藏书非常丰富,亦任兴化福音书院副院长。当尚节已达学龄时,便就读于教会学校,学名为“尚节”,从此便用这名字。他曾经自己写自传书说:“我未出母胎,祂已分别我为圣了。幼年,他跟随着父亲,到处去传道,趁爸爸闲空时,最爱听父亲说古道今,滔滔不绝地讲一些德育的故事。偶而讲起他的身世,便格外地听得津津有味,父亲也就越讲越出神。有一次父亲讲自己重生的故事,他进福州神道学校,读了两年,只不过是做个时间表的奴隶。到第三年,他快毕业了,他上罗马和约翰福音两本书的课业中,得着圣灵的指示,发觉出所有的罪来,就是连埋藏在心中的黑暗,统通被灵光照出来了。当时恰好是十八岁。母亲原是不信主的。于生产尚节五哥后不育,便染上大病,医生和有经验的人,都劝父亲应准备后事。可是因为父亲再次恳切祷告。突然,听见天上有声音说:“妇人起来,吃你的饭和肉吧!今晚我要赐给你新生命。”她听过了这呼叫,便蓦地里坐起身来,并且喊着说:“请给我饭和肉吃吧!”父亲便飞也似地跑去煮饭烧肉,端来给她吃。经过这场大病的妈妈,从此热心敬拜上帝,同心乐意跟父亲同背十字架服事主。

尚节的出生,还是在父母亲彻底蒙恩后的事。他在六岁那年,父亲任兴化福音书院副院长,便在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书,每礼拜日有主日学,他很喜欢去参加。主日学班上的老师,教授有方,令得尚节感到很有趣味。事后,尚节回忆说:“我在讲道时,常常用来喻解真理的,大部分是取材自当时主日学所听到的故事。”有一次,他小妹妹,突然因病去世,一家大小,都非常伤心流泪。在尚节小小的头脑中,便推想了:“人死了要到那里去?”后来他回忆说:“一直等到他得了新生命的那一天,方才悦然大悟哩!”他九岁时,亲眼目睹在兴化召开震动全中国的复兴会。那一次奋兴会的主领人是一位壮年牧师,受圣灵感动,大有能力,无论谁都爱听。讲题是:“橄榄山下客西马尼园中的耶稣。”他所讲的话,一声声,一句句,犹如一支的利箭,向每个听众的心坎射着。在尚节小小的心灵上,仿佛看见主耶稣被捉时的情景。也恰好像是一幕幕的电影放映在眼前。也好象他的心都快要炸裂地想哭泣了。这次的奋兴会,尚节虽还在稚龄,可是他往后的日子里,能够顺服与牺牲,却是基于这景象的反应呢!

有一次,父亲患病非常沉重,家人都在悲伤中哭泣。母亲轻轻地附着尚节右耳朵说:“别哭,赶快替父亲的病祷告吧!”于是他便祷告说:“慈悲的上帝啊!求你留下我亲爱的爸爸性命,直到养大我成人!我重复地呈献给上帝用这几句的祈祷。”一会儿,他父亲咽喉里便有喀呛的声响,咳出哽噎着的痰,这时塞住在胸头上的气也平下来了。还有一次,尚节九岁那年的一个秋天,发高热奄奄一息,命在旦夕。侥幸,上帝垂听他的祈祷,立刻见效。这么一来,尚节便永远深信,上帝是听人祷告的上帝,医活人们疾病的上帝。他在十二岁那年,便帮助父亲,做两三千名信徒的牧师。原来,奋兴会过后,他们家乡的礼拜堂,仅是容纳六百人的聚会,一时要建筑可容纳二、三千人的大礼堂,谈何容易。只得想出一个将就的办法。那里尚节居然充任一位临时执事,帮助爸爸按照四乡信徒的远近,分配时间做礼拜。每主日上下午,分三次聚会。每次平均五六百人,使得那些从远处地方来的人,不至失望。因此,除宋学连牧师主领讲道外,小小年纪的尚节,便得登上讲台讲道了。

尚节自小,便具有爱读书、阅报刊的癖性。他最喜欢的,便是他父亲有一间自己的图书室。除上学或做事外,一有余暇,便躲到书斋里埋首读书。他学了父亲的榜样,也天天写日记。同时因为书刊读得多了,也就写文章、翻译,帮父亲编刊物。此外,他也很积极地参与乡村布道的工作。平日,他也很喜欢读圣经,登山祷告等成为他经常的习惯。这优良的癖性和习惯,便是他以后在受高等教育,以及为人做事,得能获得飞黄腾达与成就,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二、教育背景及其成就

尚节在兴化中学读书,逐年都是成绩优异,冠于全校,所有师生都敬爱他。他原计划要到南京金陵大学升学,惜因姊姊突然逝世而受了挫折。可是,对升学的志气,却没曾消沉。他转想要到美国去读大学。有一天便向爸爸提出这意思。登时,宋学连牧师便连连摇头,表示不赞成说:“不可梦沉沉啊!莫以为我有血汗金钱给你去吃洋墨水出风头,你不要以为我是谁,不要忘记你爸爸并不是兴化县长,而只是教会一个穷传道吧了!……”。尚节听了,当然非常失望。然而他想,地上的爸爸不答应,他还有一位天上的爸爸,可以呼求哩!于是,他便跑到山上,向天父禀告到美国升学的志愿,并且他说明出洋留学的目的,是要将来终身事奉主,作传道的工作。这样,继续不断地祷告,大约有一星期之久,他从西教士手中接到康女士寄给他的一封信说:“她风闻尚节有志出洋升学,因困于经济不能如愿。她深知尚节是好学的青年,所以他愿意写信美国俄亥俄卫斯理大学和他们商量,给他一个免费的学额。她并且答应,在尚节到了美国之后,帮忙他找一个工读的机会。因为家境实在穷窘,父亲做传道薪金既少,一家兄弟姊妹又众多,费用浩繁,连路费都没法筹措。等到父亲的一般学生,风闻老师的儿子要出洋留学,大家纷纷借给尚节旅费,或二十,或三十。不多时,赴美川资都已筹足,统计五六百元,不但充足,而且绰有余裕。于是他便做了一套西装,并添置一些衣料、鞋祙,决定买楫放洋。动身日期为1919年2月10日同行的还有七位同学。

他到了美国,按址去找卫斯理大学,该校果然保留着他的免费学额,可是他因举目无亲,而这时康女士还逗留在北平未返。住宿大学,每天须交一元美金。他身上只剩六元,如何能够负担?后来他祷告上帝;先是在一家布店工作,工资不多。旋改在一家工厂工作,因经理同情他,派他管理制造锅风的机械,工资每小时一元左右。暑假过去了,尚节净得六百元,已够一学期的费用。因他必须半工半读。后来他要求学校当局让他所有功课,赶于三年中读完大学的学分。这愿望是达到了,而且在考试后的成绩,名列首榜。

大学毕业后,他是不会满足个人的求知欲。他说过:“在我学业循环没有停止以前,我的心不会有学欲饱足的一天。”因此他得了学士,想硕士,得了硕士之后又引领望博士学位了。在获得硕士后,他继续在化学实验室研究了1年零9个月,他读完博士的功课。当尚节荣受博士学位的一天,礼堂点缀得富丽堂皇,花篮堆得象一座小山,汽车塞满了球场,济济一堂的来宾都争相来跟这博学多才的学人庆贺。

卫斯理大学拥有学生一万多人,原有国际学生会的组织,因乏人主持,遂至无形停顿。尚节看准这组织,可以加强起来,用分工合作办法来唤起会员的兴趣,使得每人都有服务的机会。活动范围,有音乐。开音乐晚会并筹募经费。邀请女同学调理烹饪。这个国际会,参加的人,处处有生气。同时他特别邀请了黑人学生加入,使得这组织黑白合一,撤除去种族的藩篱。这音乐晚会,因为组织好,办得有声有色,除去开销,剩下来的钱,全数拨充国际学生免利贷款基金。这么一来,全国各报争相刊登,且大力鼓吹称赞,尚节大名便名闻全美国。嗣后新闻转载到欧洲大陆,于是全球便闻名了。

后来欧洲大陆的德国某大学,也就供给奖学金,要尚节到德国一面工作,给予优厚的报酬,一面做高深的研究工作。他虽获得这样的殊荣,然而未尝忘记,当时他从兴化要来美国的前夕,向上帝祈祷的话:“上帝啊!求祢让我到美国求学,我是学成之后要回来为祢传道!”他不敢违背诺言,他是上帝所痛爱而顺从的孩子。他知道:“我就是赚得了全世界,没有生命,又有什么用!”他也深知,天上有声音告诉他:“我要废弃智慧人的智慧!”他更深知:人算什么!金钱、名誉、地位,甚至连我们肉身都是上帝所赐的,有一天上帝说:“我要收回你的身体,叫你回天家,什么人都无法抗拒,就是尊贵如皇帝,也无法再拖延片刻了。尚节深知,上帝的命定旨意是无法违背的!他是一位顺服上帝的好仆人哩!

三、目睹异象献身事主

尚节是普通人,他也是血肉之躯,具有一般人的欲望。他赴美求学,原是向上帝祈求,如获成功,他是要返国传道的。这时,有人劝他要传道,应读神学。于是他接受了。并且进入协和神学院。可是,不幸得很,他进这神学院不久,便被误会说他是神经不正常。学院当局硬硬地把他送到疯人院去,受尽种种的折磨和痛苦,为期193天。于1927年8月30日,得到他最知己的美籍西教士向学院当局担保出院。当然的,他是求知欲很强的人,眼看协和神学院的许多措施,无法满足他求知的欲望,诸如他说:“在协和学到的宣道法和解经法是用哲学解经不行了,便用科学来证明,科学不能证明出来的,算他不过是理论上的庽言;最普通是用各人的心理学来做宣道法。在任何科学不能解释时,我们便提高了嗓子喊几声‘不可信,不合理’,把一概的真理,轻轻地抹煞了。”笔者想,这便是尚节被学院当局送去纽约疯人院的理由吧!不过,他在疯人院的期间,有两点对他后来的传道事业是助益的:第一、他有充分的时间在院中休息。第二、他在院中读完新旧约圣经四十遍。

尚节看见异象:当尚节在美国参加福音队被邀请到Smithville去布道,有一晚,住在一位信徒的家中,他似梦非梦地看见一个奇妙的异象。在异象中,他遨游兴化东岩山岭,那是他在家乡时,没有一天不跑上这山岭。这里是他往日的祈祷室,面对上帝的地方。无端地走上那山岭,正在四处瞭望的时候,恍如真地听见一片凄怆的呼救声,参杂着山脚下的一泓清溪潺潺流水声,浮上山岭而传入他的耳朵。他眼看着,四面找那凄楚声音发自何处?终于看到那声是由那山麓下的溪流所发出的。他一发觉有人溺水中,便奋不顾身,连跌带冲地要跳下去救人。脚下的奇石崛起,四周荆棘从生,委实找不出一条平坦的道路下得山去。可是,他仍然鼓起勇气,拼命地挣扎着要下去。好容易,从崎岖的曲路上,疾藜的包围中走到山下,已是周身血迹斑斑,可是他一点不觉得痛,是为了救人的缘故。

哦!不好了,小溪的水已逐渐地澎涨成一片汪洋。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沉溺着各种民族,自然的,漂浮在海中的人所发悲哀的呼救声,也随之而格外鼎沸了。这一声音的凄凉,悲惨,任你怎样的铁心心肠,也会怦然动其恻隐之心。尚节说:他当时站在水平线上,俯瞰海岸相去甚远,但海潮还是不停地在汹涌澎湃,要想救海中的人,诚非易易!那愈来愈高的凄楚声音,愈久愈不易听,一直到他的手脚失措,口中方才压出一句祷告之词说:“上帝呀!我愿奉祢的使命,得祢的帮助,去救起那与恶波汹浪在挣扎着的千万人呀!”

在他祷告后的一刹那,环顾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同时发现他自己是个罪犯,全身被金索、金键、铁钥束缚得紧紧地失却了自由,他却仍然想要开步向前走去,结果不但寸步难移,而且更觉得有人把他向后牵动,一步步地退下去,于是他颓然丧志。

突然地,从天边远远地飞来一只鹰,自远而近,自近而下,飞近跟前,待定睛一看,方才知道显得瑰丽炫耀,煞是可惊,又复可喜!

十字架上写着八个大字“仰望十架,往前奔跑。”墨痕清新,秀色可餐。

转眼间,十字架翩翩地飞过他头上,翙翙的声音,犹如武士在高歌他胜利之歌。登时,他的锁链也都不吹而断,哗啦哗啦地跌落在地上。

这时恢复了自由身,再向前勇往直奔,想找一个万全的方法,来拯救可怜的海中人。稍不留神,扑通一声,跌在海潮万丈的巨涛中央。不由得他不心惊肉跳,因为他甘愿与众人一同溺毙。被海浪卷入涡流,自己知道命在顷刻,便大声呼吁上帝,接收尚节的灵魂吧!

祷告之后,觉得脚跟着地似的挺身站起,站在那巨鹰飞来的十字架上。那时的十字架,已泊在海中心,好象一块磁石,能吸引了一般荡漾在水面的人们,凡漂浮到十字架旁边来的,没有一个不被引上十字架的。被吸引者,没有一个的铁链不断开的。那十字架横在海上,慢慢地扩大开来,被救起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直到数不过来。

十字架扩展到大海的全面,终于再也看不到海和半点水,欲是成了一片鸟语花香的乐园。正在尚节欢笑雀跃的时候,忽然听见号筒吹响,十字架的面积所在,顿时改变了一个四时皆春的乐园,每个人都尽情地欢乐歌唱。

上面这个异象,对尚节后来的传道关系是非常重大的。他懔于上帝的命令和旨意,他顺从,他把金钱、学问、名誉,一切的一切,均视如粪土,一心一意遵从上帝的命令来传道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尚节一向没有好仪表,亦乏有待人接物的风度。为人爽直、诚恳、坦白。可是他虚怀若谷,非常谦卑。他虽乏交际手腕,然而心中是诚恳待人。虽常常招人误会,但他只讨上帝的喜悦,而不去理会人们的喜悦。是一个百分之百顺从上帝命令的一位好仆人。

这里有一件事是值得提的:

尚节回忆,他获得重生之后,曾经有一个素昧生平的人,后来才知道是瑞典人,凭空送他一个地球。他虽接在手中,却毫不解其意。正在狐疑之际,他心中接到圣灵的指示:上帝叫他为了传道的缘故,要走遍全球,他这样说:

“我谢了送地球的人,回到自己的房子,再细看这圆形的球体。渐渐地,这球变幻成长方形,似乎是一个长条的人身,背负着大十字架,头部有帕勒斯坦字样,胸部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十字架上的人身上,显露无遗。远远的,隐约看见一些古怪可怕的兽型人类。我眼睛本来近视,所以我贴近些看个详细,才看清楚那些可怕的人物,原来都是我曾经崇拜,敬仰过的牧师、会督和神学院的大教授们……”

四、传道的秘诀与原则

尚节除了顺从上帝旨意,懔于异象所给他的指示。可是他传道的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效法的。我们研究尚节传道所得的结论是:他的秘诀——祈祷,热切祈祷,仰望圣灵,顺从上帝的旨意。他深深知道,他接受上帝的灵,对他启示,要明白奉献的真义:“你能背诵保罗达罗马人书12章1节吗?”“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他有很坚定不移的座右铭:“我现在是得人心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这是何等坚强,伟大的意志与毅力!我们眼看许多传道人,难免要走世界的道路,常常去讨人们的喜悦,而忘记应当要讨上帝的喜悦。是这样的传道人,应向宋博士好好地学习哩!

同时,他传道还有一个原则。他在某一次,有三五位同学邀他去参加一个奋兴会,在讲台上讲的,却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女,她身穿白衣、白裙、白鞋、白裤。尚节记载说:“一会儿,她捧着金边的圣经,打开来高声朗读,读毕,便请全堂会众静默片刻。静默时,尚节也低头沉思,觉得会场空气神圣严肃,与平常不同。静默之后,尚节抬起头来,心中愉快非常,恍如置身人间天堂。

她的声音清脆洪亮,讲法透彻清楚,把救恩的大道探索无遗。“委婉地宣布天国的奥秘,声声地敲着救世的警钟,高高地举起基督的十字架。”目中无人的尚节,这时也受了感动,使他的确象“渴鹿一般的心灵”,也获得一些溪水的的滋润哩!

最后令得尚节不能忘怀的是,讲完以后,跑到台前去痛哭认罪的那些人。其中有伟大的民族领袖;赫赫的政府元老,鼎鼎大名的教会牧师,也都哭得象泪人一般。这情景,的确叫尚节受了极大的感动。可是协和同学们,却不约而同地捧腹大笑呢!

尚节对这位少女十分佩服,他心里想:“我真学得她才配做一个神学院的院长或教授呢。最好我们的院长,要谦卑些,跟她学习一点真理,才有资格来担任院长。换句话说,要是有她那种属灵的心志、才能,虽则做了道貌岸然的神学院长,可不是和纸糊的人一般的无用而虚伪吗?”在重生之后,他还说:“只要我有她那种有生命的讲道,有能力的祈祷,管它是迷信也吧,感情作用也吧,我都接受,我都愿意。”

后来尚节再追述上面的异象时说:“那晚上,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灵命生日,我不能忘记!同时我受了主的使命:去向万民作未世的见证。主说,我改名叫约翰,其用意是这样的:当日施洗约翰是给主开路修道的先锋。这个时代,主不久即将再来。在将再来而未来之前,主也要选召先锋。主再来与初来不同,先锋不只一人。神召我作先锋之一,宣传天国近了,主必快来的消息。”

尚节更肯定地说:“上帝要我在这末世里,也象这女孩子一样听不见,看不见,说不出。因为要作上帝仆人的,若不是眼睛完全看不见世界和财利,耳朵听不见人的讥讽和辱骂,并且人骂我,讥刺我,我若是还口,就不配背十字架跟从主。惟有这双手,每日要做上帝要我做的工,去完成祂的旨意。愿上帝叫我每天的生活,真能对世界看不着,只仰望祂;对一切声音听不见,只听见祂的声音;对一切逼迫,不还口,只日日宣讲福音;但愿我的一切举动,都能显出主的慈爱;但愿我能和保罗一样,与基督同钉在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这是何等诚恳,迫切而伟大的心声呀!

五、果实累累

尚节奉上帝的选召,他坚守诺言,他屡见异象,他追求高深教育,来为传道之用。其脚踪所至,遍及中国好多省份。虽穷乡僻壤,他都无远弗届。他又一而再,再而三,轮番来往于闽南与南洋,以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布道、培灵、查经、训练、造就兼而有之。他只知为上帝工作,而不知有劳苦、疾病。受人辱骂、驱逐,甚至受性命之威胁,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凡此种种,他都忍受了并且一概置之度外。他以使徒保罗自居。对耶稣基督,至死尽忠。对传道,救人灵魂,不但克尽厥职,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自己知道,他不善交际,为人耿直,动辄得罪人。讲道时,有翻译不好的,弹琴的,快慢不如他意的,便光起火来,立刻赶他们下台。所以他遇到身罹病患时,便会很谦卑地说:“这是上帝在管教我,我常常发脾气,骂人,赶走人。这是上帝在责罚我。”

尚节在台上讲道时,往往到紧要关头,便突然指向在座的某方向说:“某某人犯了什么罪,应该悔改,某某人行为不好,应当认罪。诸如此类,的确使得在场参加的人,下不了台,无地自容。其实,他并不认得某某人,更不知道他是来自何方。他如此公开揭发,公开指责,我们无法解释,惟有像是某作家说:“神人宋尚节!”上帝的灵在他心中,主的灵在引导他如是而已。也就因为他在台上公开指摘,公开怒骂,也的确招致了很多的麻烦。有的人心有不甘,胸中愤怒,采取行动,骂他,要打他,甚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处处可见,随时都会发生。幸赖上帝权能的手保护他,每次都化险为夷,安然地逃过难关。可是,那些被他公开指摘,叫名责骂人的,却大都在事后认罪悔改的,成为好信徒,优秀的传道人,教会主要的工作人员,比比皆是。他自福建本省,开始传道,后来受邀请到潮汕、上海、苏浙、江西、山东、东三省、宁夏、蒙古、新疆、湖南、广东、广西、平津。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到南洋的星马、印尼、中南半岛、菲律宾。亦于日人严密监视下,来到台湾布道。引领了好多万的迷羊来信耶稣,为基督精兵,为教会做了坚固的柱石。现在还在向前迈进的菲律宾中华基督教会布道团,旅菲中华基督教会,星洲布道团,新加坡金练灵修院,梹城布道团,每年一度星马基督徒的守望台聚会等,便是尚节当日南来布道所结的果实,至今还在繁荣滋长哩!

六、我所目睹过的事实

笔者于1934年,厦门大学即将毕业,跟家母约好,由厦门港渡海到鼓浪屿参加七昼夜的尚节培灵布道会,自清晨7点多至晚9点多。在英华书院足球场,临时搭盖的露天会场去听道。会众坐的排椅,是用极简陋的小竹板扎搭的,每排约可坐五六人。这7天7夜的聚会,计算起来大约有7千人。自清早至晚上散场,所有男妇老少,均静坐在这竹板长椅上。大家把座位占得紧紧牢牢,不敢轻易离座。7天之中,均属如此。因为前来听道的人,太多了,一有离座,便马上被人占去。早晚三餐,大家也就在会场胡乱地吃些大饼和油条。何以这次鼓浪屿的聚会,会这样拥挤?据说,尚节先在对厦门布道会,曾经有人恶意散布谣言说:他在聚会时,曾有妖言惑众之类的话,治安当局以职责悠关,便下令驱逐离境。因此乃将布道会移到对海的鼓浪屿聚会。在这七日七夜聚会中,尚节一登台,既不修边幅,人又矮小,穿着一挂篮布长衫,足登布鞋,头发又显得荒乱,仅是双目耿耿发光;脸无笑容,远远望去,犹如演大戏的小丑。那里象是一位化学博士,当日伟大的传道人、布道家,当他一开口,尽讲一套兴化国语,发声又是沙哑,讲道像是费尽吃奶的力量,把肚子里的声音,很费力地大声喊出来。然而,他越讲越动听,越讲越有能力。不但如此,还象具有磁铁般的,能够吸引七千听众,大家从清早到晚上,会场中从来未闻有吵杂声,或交头接耳的现象。大家真真是全神贯注在听。他便愈讲愈起劲,自朝至暮,了无倦容。不过,远远望去,他那条蓝布长衫已是湿淋淋的了。相信每天不晓得要换掉多少件布长衫哩。尚节讲道最喜欢,每每夹上他自编的短歌,其中他最爱唱的一首,同时也是所有男妇老少所欢迎的一首:

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

我众罪都洗清洁,唯靠耶稣宝血!

不但字义切当,就是音调,节奏都很吻合。嗣后闽南许多教会的聚会,也都采用尚节短歌集,历久不衰。在讲道中,用这种短歌,即可调节会众的长久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尚节自己的疲劳。说不定,他因唱这类短歌,更能够增进他讲章的意境与能力哩!现在中国国内,南洋好多布道会,也大都采用这唱短歌的方法,用意殊善。

当尚节讲道达到最高潮时,是叫人悔罪,他谴责罪恶,声嘶力竭,毫不留余地,当场指向场中某个角落说:某地方、某牧师、某传道、某长老…侵吞教会公款、行奸淫……等,诸如此类的罪行。同时还当场命令受指责的人,要当众企立,让大家认认庐山真面目。身受者,真是羞耻已极,无地自容,不期然而然地无法抗拒地企立,痛哭流泪。受谴责的人,往往认罪悔改,重新做人。嗣后还做了很好的传道人和有益于教会的圣工哩!批评尚节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固有人哉。不过,他这“当头棒喝”,的确收效很大。会场中七千会众,没曾有一人知道那一位是如此罪大恶极的罪犯,就是身受者本人,在还没被突如其来的棒喝,也没曾料到会当场挂彩!所以我前面说过,有人说:神人宋尚节!

这布道会最后一晚是为病人祈祷。我目睹许多男妇老幼的患者,有的自己慢步进入会场,有的由亲友扶持而入。甚至有些还用担架抬人的。这晚不讲道,专门为病人祷告。开始时是为全体会众祈祷,接着的是个别为病人按手祷告。不多久,那些患者,曾几何时,一个个,脸露笑容地离开会场回家去了。刘翼凌先生在他著的“宋尚节传”这样记载:“南宿州有一个瘫子,眼睛呆滞,手不能动,足不能立,人抬他到尚节那里听道,会后尚节叫他认罪,他先认出做盗贼的罪,手就会动了;认出杀人的罪,眼睛又会动了;再认所有的罪,就居然会站立起来。”

1979年8月30日

第九章 终身献身华人教育与宣道的安礼逊

一、父亲是中国国父的救星

19世纪下半叶,正当英国国运最与盛的时期。礼逊诞生于1876年7月18日的伦敦郊外景胜顿地方的一个虔诚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长老会的长老。外祖父是英国国教的牧师。外祖父是先祖即是德罗齐达伯爵五世。后来礼逊的舅父继承了伯爵的封号,母亲也荣膺了伯爵女儿的地位。他的家谱,上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以至征服者威廉哩!

1896年10月11日,星期天早上十点多钟,伦敦市正笼罩在浓雾的街上;一个短发留有两撇短须的中国人,离开了他所住宿的旅社,在街头漫步。看样子,年纪轻轻,身上穿了刚刚裁好的西装,俊秀而端庄的脸上,目光炯炯。一望而知,他是以伦敦,这陌生的街景吸引了他的好奇。可是异地漂泊的情怀,使得他心情沉重。他看看手表,已是十点半了。他不自觉地脚步,向覃文省街四十六号走去。他晓得,他的老师康德黎博士夫妇正在等着他一同到教堂去做礼拜。

当他抬起头来,再次端详四周的街景,前面走来了一个留有长辫子,身穿华服的人,用华语问他:“请问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时中山先生答:“我是中国人。”那人再问:“你是那一省人?”他答:“我是广东人。”那人便改用广东话跟他很亲热地交谈。一会儿,又遇到两位华人,大家很热情地请他到家中去坐谈。正在推拉之间,已经来到一幢房屋门前,当房门大开,他左右两人,立刻把他挟持进去。里面早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英国绅士在等着他。这时他便慢吞吞地对中山先生说:“这里是大清使馆,你到这里,就等于到中国。我们知道,你便是朝廷缉捕的要犯孙文,我奉命把你留在此,等候朝廷处置的命令。”

礼逊父亲,罗伯爵士,这时担任了伦敦警局的副总警监,兼苏格兰场总长。当他听得中山先生的老师康德黎博士和孟生博士的热心奔走营救这位中国革命青年,于是便巧妙地运用他的职权,立刻派警探监视清使馆,以防止中山先生被偷运反华,然后积极设法营救。终于同年10月23日下午4时半,把孙文从囚禁的清廷使馆搭救出来。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12天,至此吉人天相,获得自由。据孙先生后来回忆这段经验丰富说:“当他在绝望的时候,他想到上帝,想到祂的能力和慈爱,不禁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自那一时刻起,他确知上帝垂听了他的祈祷,他勇敢地挺起胸膛对天而祷:“上帝啊!求祢再给我一次奋斗的机会。”

二、从小立志献身中国

礼逊最初中国感到兴趣,是他在八岁那年,那时正是他在爱尔兰渡假的一个夏季,最年轻的姑母凡妮带他去听一位内地会宣教士讲道,这位宣教士是母亲的远堂表弟,他说起中国的需要和在华的机会,言词是那么恳切动听,居然在年幼的礼逊想象中激起了强烈的兴趣,令得他在此后的求学期间,从未忘怀那辽远的中国。礼逊少年英俊,象他的兄弟们一样,在学校里,是一位运动健将。在中学时期已经是校际足球队和棒球队的队长,以后身材又高达不平凡的六尺二寸的高度。

在大学中,他是一位热心的基督徒。1894年,他十八岁那年,进入剑桥大学的宾勿洛克学院,其时哥哥已经是大学三一学院的第三年,他得以和哥哥最要好的朋友交游,他们都是一般很好的基督徒,那正是剑桥大学院际基督徒团契鼎盛的时期。礼拜天早上,他参加长老会崇拜,中午参加查经班,晚上又有基督徒团契布道会,他也尽可能参加每天的祈祷会。团契有一个由四位委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他在大学第三年即任该会的委员兼司库。

廿岁那年,他和弟弟格拉罕同赴利物浦的海外宣道大会,讲道的有约翰慕迪博士和另外几位闻名的教会领袖。他们很受感动,弟弟便决定了一生从事海外宣教工作。翌年,为主工作的呼声已经明显了。1898年,他进剑桥大学的卫斯敏士学院,从事神学的训练。同班的八位要好的朋友,于离开学校后,都担任了海外的宣教事业,其中一位到土耳其去,三位到中国,礼逊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卫斯敏士学院最后的一个学期里,泉州的文高能牧师返英渡假,他向这般年表人恳切到中国需要他们。他在和礼逊的个别谈话中,特别强调泉州需要一所基督学校,那里的牧师们曾经虔诚地为这件事祷告,求神差遣担任这项工作的人。1900年,母亲的一位堂史弟连同妻子和一个小孩,在义和团的事件统通被杀掉。这件事的确激起了年表的礼逊,对中国的工作的无穷兴趣。当时有两个地方来函聘请他到英国波恩第斯和印度孟买去工作。可是他向主呼叫:“主啊!你要我做什么?”不多久,他推却上面两地的聘请,毅然要到中国泉州来。

1902年11月,礼逊被按立牧师后,即启程前来中国,翌年正月到了厦门和麦魏梧牧师同住鼓浪屿。恰好这时英华书院校长出缺,他被邀请任代理校长。越年5月,洪显理到任,礼逊便动身到泉州去。

三、两位少校,拔刀相助

时当1911年,中国革命怒潮在澎湃中泉州城,不幸发生了军火库爆炸,城防司令官需款孔急,要把军火库廉价卖掉,居民都说:“因为军火库错误炸死好多青年志士,说不定死者的幽灵还在那废墟上盘桓哩!”由于此,便根本没人要这块土地。于是礼逊便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二千一百元(合当时二百四十镑)购得约三英亩在泉州城里的美地,后来成为培元壮丽校园的核心。

有了校地,礼逊便进行向差会请款一千镑来建筑。1912年,有一位名叫陶生少校闻知此事,首先慨捐三大量镑,其余七百镑便由差会负担。原来礼逊在神学毕业后,应汉森博士邀请在他们马利芝文教会,每月讲道一次。有一位圣公会会友,陶生少校夫人很喜欢听汉森博士讲道,这天早上刚好是轮到礼逊讲道,少校夫人带着女儿前来听道,却是听到礼逊所的。当天晚上少校夫人便写了一封信给礼逊的母亲,非常夸奖他。后来对培元的发展具有很大贡献的罗励仁先生能够来泉州,便是由这位少校所资助而成的。

励仁先生在剑桥大学研究古典文学和哲学,获得荣誉文学士学位。他原属卫理公理,却乐意改归长老会,并且被按立长老。他成为差会在闽南的宣教士中杰出的汉学者。除了在培元的工作外,还做了许多教会的圣工。经常跋涉作旅行布道。他能讲一口很流利的中国语,向泉州一带政府官员宣道,成为他主要工作之一。励仁先生,当时便是由陶生少校,除捐培元建校基金外,复捐出二百镑让他得以来泉州工作。陶少校原答应支持罗先生五年,后来竟然一直付了十一年之久。

这时礼逊和文高能牧师,都觉得有为圣经书院盖一所房子的必要,需款为三百镑。两人为这件事祈祷后,文牧师即函告一位友人,得到他认捐一百五十镑。礼逊也写一封信给爱斯理少校,因为他在一年多年曾经向礼逊表示乐意帮助在华事工,可是始终未得复信。礼逊于1912年自费返英和母亲同住克斯威维克的一家旅馆一星期,少校恰巧也住在同一旅馆。虽然天天晤谈,他却未曾提起礼逊给他的信。当少校要离开克斯威维克的那天,适值天下大雨,礼逊和母亲只好改变游湖计划,而决定送少校到车站去。在旅馆出发的送客车上,礼逊正挤在少校身边的座位,少校忽然问起:“一两年前,你不是来信说起需要三日镑做圣经书院的用处吗?”礼逊答:“是有这回事,但是已经捐到二百镑了。”“啊!可能你还需要三百镑哩,也许还有别的用途呢!”他又问,“聘请一个在中国做事一年需要多少镑?”答:“一年需要二百镑。”“我的妻子和我都乐意在这件事情上帮忙呢!”到了车站,少校立刻由送客车走进候车室,出来时手中拿着一张五百镑的支票给礼逊说:“三百镑给圣经书院,其余二百镑可以聘请一位新人,这次我总算没有忘记这件事,是吗?”请到的新人,就是温德禧先生。过了几天,少校来礼逊庽所,礼逊说:他从那三百镑中提出五千镑做温先生的治装和旅费,少校却回答说:款项自然是任凭你使用的,不过现在就从那整数中提用一部分,似乎可惜点。他便另外使出五十镑来。

爱斯理少校给培元的更大帮助,还是在以后的岁月里。1916年,礼逊重返英国渡假,正值第一次大战期间,只好走绕道南非好望角这漫长的海道,能够留在英国的时间很是短促;临行返中国的前一天,行装还没有整理好,少校邀请他和妹妹一同午餐。道别的时候,少校忽然说:“可是,我还有几句话相和你说呢,把你我之间的事情做一个长久的安排,比较妥善些,是不是?”他建议由他捐出五千镑做培元的基金,年利五巴仙。接着又说:“另外给现金一千镑,有什么用处吗?”查这五千镑的基金,现在还一直由差会保管,可是培元在现状下,不能动用它。少校和他夫人这样地热爱华人教育,将永被人们所追念书。

温德禧先生是牛津大学荣誉理学士,任职培无十三年,担任化学和物理,很能干地参加学校生活各方面,对培元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圣经学院的师生人数逐年增加。1926年,已有学生二十名。它为闽南教会培养了许多宣教士。就是前来星马教会任职的,已有二三十位。连任长老大会会正八年之久的吕天亮牧师,便是这圣经学院的毕业生。

培元的校训是:“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的”,演释出来便是:“求学应该是追求真理,得到真理一个人的思想和能力,甚至整个人生都可获得解救;而一个解救了的人生应该用于为人群服务。”礼逊先生的伟大基督徒人格,就是这校训的表现,所以能够感人至深。

其后,1918年差会派礼逊到马来亚的柔佛考察,在短短的几个星期中,礼逊获得中国友人捐赠培无叻币八千元。除了建筑那所壮丽的菲律宾楼之外,还拔出一部分资助培英女校增办中学。永春的育贤学校也分得款项扩建新校舍。惠安的一所教会学校(笔者按是时化学校)也得到资助。1920年,他又南渡爪哇。他以一个英国人,而献身于华人教育事业,其崇高人格到处受人敬佩。所以足迹所至,侨胞慷慨解囊,捐款达十二万荷盾。爪哇泗水黄仲涵和许汉智两位先生,亦各捐荷币两万盾,时值约为美金各一万余元。所有捐款人,其中九十巴仙竟然是非基督徒呢!

四、晚年致力星马宣道

礼逊壮年来华,在福建兴办学校,作育华人子弟,数以万计。他常常跟一般年表人说:“这学校是你们年表人的,要继续发展,应当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来担任。教学和行政,也都应当由校友们来负责。1931年,礼逊年届五十五岁,英国差会征得他同意,调派到马来亚来宣道。行前,因为他已经有了周详的计划和准备。于是便很轻松地离开了泉州,转移阵地到马来亚来。

初来马期间,便在柔佛州的哥打丁宜。经过他一番惨淡经营,于1940年,已经能够在该地经常聚会礼拜。后来,他找到一所适当的房子,地主索价十一万二千元,他便用自己私人的储蓄金加上向银行和朋友的借款,凑足金额购买下来。除了用做崇拜聚会外,还有店面出租入息,年得二镑。其后在安息天家时,便把这产业捐赠基督教星马长老大会。

后来,在丰盛港设教,是得到该地中华总会会长陈君的大力支持。陈君因感于礼逊的献身中国教育与宣道而信主的。他曾经有一次亲自到新加坡迎接礼孙牧师到丰盛港家中。当晚在他家中聚会,请礼逊牧师讲道。接着,陈君起立举起右臂说:“我的妻啊!我的儿子啊!朋友们!好久以来,我的内心要信奉基督,今天我便下决心做基督徒了!”他复诚诚恳恳地力劝亲友们都要面对基督的号召。陈君就在丰盛港市区,布置一所崇拜的地方,长老会也派了一位专任的传道在那里工作。传道的薪金,一半是由陈君负担。

柔佛州的笨珍经过礼逊于多次访问后,在1933年开始经常的崇拜聚会。后来,人数不断增加,便自已建筑了礼拜堂,这便是长老会的笨珍乐恩堂会。

1939,礼逊牧师和吕天亮牧师联袂到吉兰首府哥踏峇汝视察之后,也在那里设立了教会,是为吉兰丹长老教会。1940年,他和吕牧师又在离该城百英里的丁加楼长老教会。

在星马期间,他仍然没曾忘记年青人的教育事业。新加坡嘉东俊源学校得能有今日发展的规模,便是礼逊牧师大力赞助的。他曾经有原来的该校小学英文部觅地扩建,并为之捐款建筑礼堂。后来既获得胡文虎、文豹兄弟的捐助,完成扩建计划。又获得政府的补助。然而,当时政府的条件是:要教会应该为女学生们设立学校,礼逊牧师便又为此事奔波。这次得到李光前先生的慨允资助,把这所英文女校命名为“国专”,以纪念李先生的先翁。

五、终身不娶与儿童为伍

礼逊牧师,献身华人教育及宣道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终身不娶,好象妇女们对他都没有缘分。他温和、谦逊、和霭可亲。待人接物诚恳、热情,一生所有动作和谈吐,莫不带有幽默感和滑稽性。特别跟孩子们非常合得来。在他步上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教会工作是减少了。可是他一样对孩子们的工作,仍然继续着。他日以与一般儿童玩耍,引为是无上快乐的事。难怪他终其一生而不婚娶。晚年自马来亚移居新加坡嘉东地方,经常两只大裤袋中,装满了金属玩具和圣经故事、画片等,坐着巴士到各处分送给小朋友们,跟他们打交道。讲福音故事给他们听。整个星岛,大部分的地方,都有他老人家的脚踪哩!他生前最后两年,移居马来亚麻坡,从那儿,以至邻近各村庄,均继续分送玩具和圣经故事画片等给小朋友们,乐此不疲。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听说距他病危不起的前一星期,还是一天再次;坐上培元校友馈赠他的一辆小汽车,到各处找小朋友。他于1959年十二月二日,安返天家,遗体安葬于星洲后港基督教坟场,享年八十有三。

六、与我的一段渊源

约当1925年,笔者在鼓浪屿福民高小毕业,因慕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便婉转违拗慈母之命,不到泉州培元而改行投考集美中学,幸而考取,便进入该校就读。想不到越年学生闹风潮、罢课,风起云涌。比较年长的学生组织纠察队,把守教室、礼堂和交通要道码头,严禁所有学生返家。眼看,有些学生因思家心切,星夜偷偷离开宿舍摸黑匍行到码头,却被纠察抓回者。当时我年纪尚少,不敢造次。在争执不决之间,独资创办人兼校主陈嘉先生,从新加坡电达集美学校当局,斩钉截铁地说:“绝不让叶渊校长辞职,宁可把所有各级学校!”于是,集美各校全部停课。笔者便跟数千同学星散,赶返鼓浪屿家中休息。这时家母目睹我无书可读,便把旧事重提并亲自护送我到泉州,进入培元中学做揷班生,正式接受基督教学府的教育。经过一学期之后,放假返家。有一天礼逊先生突然到我家相访,并劝我返培中仅仅一学期跟他见面很少,说不定他还不大认识我,何以会亲自出马,屈驾到舍下来看我,又如此优沃条件待我。无他,这是他虚怀若谷谦卑,爱才若赤。当然,也许我在培中的一学期考试成绩优越,又先父生前在惠安担任牧会,著有劳绩,而在职身故。然而,可恨之至!我当时竟然眛于什么新青年、新思想、新潮流,认为集美中学才是一所跟得上时代的学府,而忍心地不认抬举,竟然拒绝再返培中。迄今思之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