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52:30
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为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我们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
那么,班主任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学生呢?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才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每次考试结束,按照惯例要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请家长签字,再把试卷交上来。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们也从未有过异议。
这次成绩刚一出来,就有几个女同学到钱老师的办公室来看成绩。她们几个都是优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看到小洁的分数时,其中一个叫起来:“呀,62分,看来又得挨她爸爸一顿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吗?”钱老师吃了一惊。“怎么不打,上一次她因为考试刚及格,叫她爸爸签字,被她爸爸打了几个耳光。”那个心直口快的女生说道。“竟然有这种事?”“当然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考好挨过爸爸的打。”“那他们为什么不对我说?”“他们不敢告诉您呗。”钱老师不由得愣住了。
下午放学前,钱老师发下试卷,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这张试卷我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让父母签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钱老师,有的怀疑,有的惊讶。钱老师微笑着继续说:“愿意让父母签字的同学,可以带回家给父母签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办公室申请。”“耶!”没想到同学们一起欢呼起来,真像过节那样高兴。“不过,每个同学得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保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响亮的回答。
放学了,钱老师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申请不签字的学生就陆续来敲门了。钱老师都同意了他们的申请,学生们一个个欢天喜地地走了。看来,这些都是曾经挨过打或怕挨打的学生,还有几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想考好一点儿再给父母看。
看着他们难得的笑脸,钱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是因为小洁们不再挨打,更是因为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同时也因为自己成功地走近了学生的心灵。
二、理解学生的“忘乎所以”
学生因痴迷而“忘乎所以”是童心的一种表现。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写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老师又继续写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赵老师“告状”。赵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赵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赵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赵老师说:“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以后,赵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小雨渐渐转变了: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赵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由于赵老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们,而孩子们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为了沟通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我们要善于进行心理移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使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意图和做法。
那么,班主任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理解学生呢?
一、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
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才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
每次考试结束,按照惯例要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请家长签字,再把试卷交上来。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学生们也从未有过异议。
这次成绩刚一出来,就有几个女同学到钱老师的办公室来看成绩。她们几个都是优秀,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看到小洁的分数时,其中一个叫起来:“呀,62分,看来又得挨她爸爸一顿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吗?”钱老师吃了一惊。“怎么不打,上一次她因为考试刚及格,叫她爸爸签字,被她爸爸打了几个耳光。”那个心直口快的女生说道。“竟然有这种事?”“当然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考好挨过爸爸的打。”“那他们为什么不对我说?”“他们不敢告诉您呗。”钱老师不由得愣住了。
下午放学前,钱老师发下试卷,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这张试卷我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让父母签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钱老师,有的怀疑,有的惊讶。钱老师微笑着继续说:“愿意让父母签字的同学,可以带回家给父母签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办公室申请。”“耶!”没想到同学们一起欢呼起来,真像过节那样高兴。“不过,每个同学得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保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响亮的回答。
放学了,钱老师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申请不签字的学生就陆续来敲门了。钱老师都同意了他们的申请,学生们一个个欢天喜地地走了。看来,这些都是曾经挨过打或怕挨打的学生,还有几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想考好一点儿再给父母看。
看着他们难得的笑脸,钱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是因为小洁们不再挨打,更是因为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同时也因为自己成功地走近了学生的心灵。
二、理解学生的“忘乎所以”
学生因痴迷而“忘乎所以”是童心的一种表现。
课堂上同学们正认真地听讲,当老师写板书时,忽然响起几声笛声,老师一回头,笛声戛然而止,吹笛子的小雨装模作样地坐得笔直,不露半点声色,其他同学都抿着嘴笑。老师又继续写板书,而笛声又响了,老师再回头,笛声又止。如此反复,使课上不下去,任课老师只好向班主任赵老师“告状”。赵老师经过调查,知道是小雨上课吹笛子,便把他找来,笑着对他说:“听说你很爱吹笛子,我也很喜欢,把你的笛子拿来,吹支歌给我听听。”小雨非常高兴,取来笛子,吹了一曲。赵老师称赞他吹得不错,接过笛子也吹了一曲,并教他一些技巧,小雨十分佩服。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赵老师问他最近功课如何,小雨惭愧地低下头说:“不好。”赵老师说:“上课要专心听讲,才能学好功课。吹笛子是正当爱好,但上课不能吹,要把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处理好。”小雨点点头,记住了老师的话。以后,赵老师经常利用星期天教小雨吹笛子,同时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小雨渐渐转变了:上课不再吹笛子,而是聚精会神地听讲,作业认真,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一次全校文娱晚会上,小雨的笛子独奏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赵老师具有一颗“童心”,他理解小雨上课吹笛子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吹笛子入了迷,以至于忘乎所以。由于赵老师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才知道应当如何去引导他们,而孩子们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理解学生的“难言之隐”
体谅学生的“难言之隐”,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
“老师,强强又忘带作业本了。”一大早,小组长来向栾老师报告。栾老师顿时火了:太不像话了,这已经是两周以来强强第四次忘带作业了,一定要问个清楚。“强强,到底是怎么回事?”栾老师大声地问道。强强低着头,涨红了脸,却不作声。
平心而论,强强不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反倒是有点儿内向。栾老师决定给他一次认错的机会,于是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你再找一找,如果真的忘了,下午再拿来。”强强有些为难地打开书包,开始翻找。在一叠书中间,栾老师很清楚地看到他那本蓝皮家庭作业本。这时强强如果拿出来,即使真的没完成,只要认个错,栾老师也会原谅他。但他迟疑了片刻,终于没有,抬头胆怯地看了栾老师一眼,摇了摇头。
栾老师终于按捺不住了:不做家庭作业,还敢撒谎,完全不把班主任放在眼里!栾老师一把夺过他的书包,将那本蓝皮作业本抽了出来,翻开一看,果然是没完成,就将本子“啪”地摔在他面前:“你说,这是什么?”
强强傻了,脸也更红了,整个上午,都坐在位子上没有抬头。栾老师心想,看来他知道错了,他是该好好反省一下。
出乎意料的是,下午上课前,强强的爸爸拉着哭泣着的强强来找栾老师。从这位朴实的农民口中,栾老师得知:半个月前,强强的妈妈突然患病住院,正赶上秋收季节,强强家果园里的果子要尽快采摘。看到爸爸一个人忙里忙外,懂事的强强放学后就去帮忙,每天都干到很晚,作业自然顾不上写。他不想让老师和同学们知道这件事,就想着先撒个谎,随后再把作业补上,没想到被栾老师逮着了。同学们的鄙视让他很难堪,他跟爸爸说不想上学了。
没想到,戳穿了一个谎言,却伤害了一个学生的自尊。多好的孩子啊,为什么不先问个清楚呢?栾老师想。
下午的班会课上,栾老师充满深情和歉意地向大家讲述了强强的故事。同学们对强强充满了敬佩,纷纷表示愿意帮助他。
栾老师对他们说:“强强主动帮助爸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男子汉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人的体贴,希望每个人都能向他学习!”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望着强强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栾老师暗暗地想,要不是强强的爸爸来学校,自己怎么会意识到对一个学生的伤害呢?它伤害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自尊,而且很可能是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庆幸之余,栾老师深切地感受到,要了解孩子,必须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孩子是善良的,他们犯错误时,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些,深入地了解情况,不急于下结论,也许会发现在错误的背后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四、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心灵减负。
临近考试了,小英担心考不好,十分焦虑,以至于晚上睡不好,头痛病又犯了。班主任罗老师到小英家去看她,关切地问她:“头还疼吗?”小英说:“快考试了,我老在想,我是班干部,考不好可怎么行呢?结果昨晚越想就越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却一直做噩梦。所以今天上午头疼得上不了课。下午放学回来,又静不下心来学习,于是就特别想哭。”听了小英的话,罗老师知道她是担心得太多,整天把自己搞得很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身体承受不了,于是就对她说:“小英,今天罗老师特批你不做任何家庭作业,你今天的‘作业’,就是安心地睡个好觉。做得到吗?”小英点了点头。
接着罗老师告诉她:“考试前有点紧张是正常的,但不要过分紧张。假如你花很多时间去担心,你的精力就会被占用,这会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事情会因为你担心就往好的方向发展吗?”“不会。”“对,事情并不会因为你的担心而往好的方向发展。过于紧张,睡眠就不好,那么第二天的学习肯定受到影响。现在你才读五年级,身心正处于发育期,要学会自我调节。在学习上,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听了罗老师这一番话,小英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理解沉重的学习负担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要善于引导他们,给孩子的心灵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