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新闻:海西经济区 2020年GDP目标是4万亿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28:35
海西经济区 2020年GDP目标是4万亿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29 20:50:41  

  中评社北京7月29日电/中共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体会议29日在福州审议通过了《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文件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要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新华社报道,根据两份文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到201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海峡区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卢展工在会上表示,两份文件阐明了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福建要有所作为,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多年来,福建一直积极充当对台先行先试角色。此次《实施意见》根据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率先之举、探索之策:比如,提出推动放宽台商投资的股比限制,落实增加对台合作的用地指标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开办对台离岸金融业务,逐步建立两岸资金清算中心;探索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率先探索两岸避免双重征税安排、建立两岸税务纠纷处理机制;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办法,尽快启动福建省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签注;探索台湾地区居民报考福建省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研究员接受采访说,国务院5月14日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味着整个海西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对福建来说是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意见》有170多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此次福建结合实际进一步出台具体举措,将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加速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向更深入的阶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海西经济区 需重定角色与作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21 00:24:17  

海西经济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评社香港7月21日电/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唐永红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上发表专文《两岸一体化先行先试区——新形势下海西经济区的角色与作用》。作者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深化发展,随着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的中国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台海局势趋于缓和,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正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与主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正在实现的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台优势与作用将发生较大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对台角色与作用。”文章内容如下:
 
   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海西经济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机遇 

  其一,新形势下两岸迈向和平发展的轨道,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与角色有望发生相应改变,有可能从两岸对峙与斗争的前沿转换为两岸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的前沿。这意味着长期以来阻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及其对台优势发挥的潜在威胁得以消除。
 
  其二,新形势下“三通”直航得以实现,先前对“小三通”的政策限制也得以解除,台湾海峡将从两岸往来的天堑变成两岸往来的通道,成为连结海峡两岸与国际航运的黄金水道。这不仅意味着“小三通”管道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发挥,而且意味着长期以来抑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与作用发挥的“三通”不通因素得以解除。

  其三,新形势下 两岸迈向和平发展的轨道, “三通”直航以及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不仅将显着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而且使得闽台之间潜在的地缘经济优势、地缘文化优势、地缘政治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有助于闽台各种交流、合作的扩展与深化,特别是有助于闽台经贸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的发展(例如,有助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对台招商引资、闽台产业对接与合作、闽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闽台港口物流合作发展、闽台旅游业合作发展),使得“闽台共同生活圈”、“海峡经济区”有望形成。

  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面临上述机遇,意味着可以重新定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角色与作用。

  (二)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挑战 

  其一,两岸全面“三通”意味着大陆所有对外开放的港口都可以与台湾所有对外开放的港口直接通航,意味着 海峡西岸经济区失去了先前独享的“试点直航”与“小三通”政策优势,从而将相对削弱“试点直航”与 “小三通”渠道在两岸交流渠道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先前期望的两岸交流往来的主要通道地位将难以达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管道的人流量、物流量会较先前下降,事实上随着限制性政策的放松与解除以及两岸两地交流的推进,“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管道的人流、物流规模都在显着增长。

  其三,随着 两岸全面“三通”与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合作面临更宽广的空间与更多的机会,新形势下台湾当局甚至两岸当局的注意力可能集中于两岸整体性的交流合作。因此,新形势下虽具“五缘”优势,但却处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外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可能被置于两岸交流合作的主潮流之外,可能会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
 
  总之,两岸关系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台优势与作用将发生较大变化,需要并可以重新定位对台角色与作用。 


    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对海西经济区对台优势与作用的影响

  就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地位与作用的影响而言,可以归结为两个效应:一个是全面“三通”带来的“替代效应”,一个是直接“三通”带来的“增长效应”。总体而言,在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即将实现的新形势下,增长效应将大于替代效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优势必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对台作用的潜力可以进一步开发。
 
  所谓“替代效应”,就是指由于两岸全面“三通”,大陆其他省市得以获得两岸直接交流的权力与机会,两岸交流将有更多的直接管道,海峡西岸经济区“试点直航”与“小三通”在 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将相对下降。但这种基于“分流”而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有限的, 因为:在没有全面直接“三通”的现况下,基于交流的需要与当地的综合性竞争优势,台湾早已与大陆各地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非高度集中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区;在人员、贸易、投资往来方面,基本上都是通过第三地间接实现的,也并非高度依赖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直接管道。事实上,由于政策限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的潜力特别是人员、货物往来方面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所谓“增长效应”,是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将随着两岸直接“三通”而得到提升。首先,两岸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发挥的一个制约因素得以消除,对台交流与合作有望迎来蓬勃发展的局面。其次,两岸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意味着“试点直航”与“小三通”政策限制被解除,海峡西岸经济区“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的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规模水平必得以进一步提升。此外,两岸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意味着闽台之间将开通更多的直接双向交流管道,双向交流的规模、广度与深度也必将因直接交流管道的增加与经贸政策松绑而得到提升。

  总之,随着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与经贸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试点直航”与“小三通”这一直接交流的管道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可能会相对下降,但“试点直航”与“小三通”的绝对规模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经济网络不畅与经济腹地狭小的弊端逐步克服,在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发挥的诸因素逐步解除之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作用的潜力必将得以进一步发挥,对台交流与合作必将在更大的规模与更高的层次上得以展开。

    仍需发挥海西经济区的对台优势与作用

  新形势下,一方面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有望成为两岸关系的趋势与主题,但与此同时,台湾分离主义问题、两岸政治关系上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两岸社会的各种差异依然存在,两岸之间的猜忌与误解多而互信与共识少。这些必将对两岸整体层面的制度性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的步伐形成相当程度的制约,构成两岸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重大挑战,并可能在新形势下更加突显。

  因此,两岸需要有一个彼此磨合与相互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利用有效的措施,逐步化解两岸交流、合作与一体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摩擦与矛盾,增强两岸的互信与共识,从而促进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的制度性交流、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推进两岸社会全面融合,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基础。一个可行途径与方式就是在有条件的两岸次区域层面先行先试制度性合作与一体化。

  显然,这一方面继续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利用其与台湾具有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关系与优势,做好先行先试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 进一步发挥对台优势与作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新形势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角色与作用设想
 
  从进一步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优势与作用、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推进两岸和平统一需要角度看,新形势下,除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自身可在现有条件、政策及对台优势基础上勇于开拓和创新之外,中央可将改革开放、区域(两岸)合作、国家统一三个目标任务统一起来, 整合构建起一个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区域(两岸)合作、促进国家统一的平台。当前可参照20 世纪香港、澳门回归前将深圳、珠海特区建成开展对港澳工作先行区的做法,应当在两岸临近的有条件的次区域层面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两岸一体化先行先试区”,力争在构建“两岸共同家园”、维系“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中先行先试,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两岸一体化先行先试区”作为改革开放、区域(两岸)合作与对台政策的试验区,通过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人员交流等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与对台政策以及相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先行先试,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成两岸制度性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的试验示范区 ,成为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渡区以及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与试验区,从而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继续起到探索、试验、先行、示范的作用,并起到“以闽连台”的作用。特别是,通过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精神文化纽带、和谐共处纽带与通道连接纽带,使之不仅成为两岸交流、合作、一体化的试验区与核心区,而且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朝着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密切、更加便捷的方向深化发展,加速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并起到面向东南亚、连结海峡两岸、带动海峡西岸、辐射华东华南、促进台海和平、服务两岸发展、推进和平统一的作用。

  “两岸一体化先行先试区”可以包括两岸经贸、文化、政治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等广泛领域。两岸经贸一体化先行先试方面,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两岸经贸一体化先行先试区”,赋予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在包括两岸产业合作对接、两岸经贸自由化、两岸经济一体化等内容 广泛的领域先行先试,积极促成“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旨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形成休戚与共的两岸经济共同体, 实现两岸社会经济一体化,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两岸文化一体化先行先试方面,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两岸文化一体化先行先试区”,围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认知系统(学术、出版、新闻信息等领域)、民俗信仰系统(妈祖文化、保生大帝、宗教等领域)、规范系统(教育、伦理、法律等领域)、表现系统(电影、电视、戏剧、音乐等领域),率先与台湾深化双向交流融合。旨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 ,形成相互认同的两岸文化共同体,实现两岸社会文化一体化,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两岸政治一体化先行先试方面,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 有条件的特定区域设立“两岸政治一体化先行先试区”,率先赋予台湾同胞“国民待遇”,积极促成“闽台共同生活圈”的形成与发展,在台胞的投资、兴业、生活、交流、甚至参政议政的各方面实践中,全方位培养两岸同胞一家人的意识与对和平统一的认同感。旨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处纽带,形成“两岸共同家园”以及关于和平与安全的共识及其合作机制与组织,探索实践“一国两制”、融解两岸政治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可行路径,实现两岸社会政治一体化,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海西最大汽车产业基地崛起 奔驰将批量生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20 12:23:03  

  中评社北京7月20日电/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青口投资区的“福建戴姆勒汽车”7月底将正式投产,届时,当地生产的奔驰车将批量生产上市。青口汽车城正逐渐成为海峡西岸最大的汽车产业基地。日前这个汽车城正式更名为海峡汽车产业城。 

  1996年,海峡两岸最大的合资汽车项目——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落户青口后,大量台资汽车配套生产厂商纷至沓来,青口汽车产业链开始逐步延伸和完善,成为海峡西岸承接台湾汽车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东南汽车购销两旺,生产订单充足,汽车产量达2.85万辆。 

  新华网报道,东南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力争使整车月产量达到1万辆。这样的信心,完全基于青口完善的汽车生产配套服务。目前青口为东南汽车服务的配套厂有130多家,一级配套企业46家,其中有36家是台资独资企业。 

  目前,青口投资区已建成投产的企业有219家,其中有台资成分的企业121家。“2008年青口投资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亿元人民币,其中75%的产值由台资企业创造。”青口投资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黄晓阳说。 

  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对国际汽车巨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项目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底,由福汽集团、德国戴姆勒和台湾中华汽车三方合资组建的福建戴姆勒汽车公司落户青口,总投资2.08亿欧元,主要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20座以下轻型商务车,并从事相关零部件的设计、生产,规划年产6万辆,初期年产4万辆。 

  戴姆勒汽车落户青口后,美国英提而汽车配件公司、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荻原株式会社、泰国山友集团等世界著名汽车配套生产企业也纷至沓来,青口汽车产业集群逐步成形。 

  据介绍,目前青口生产的汽车配件除满足本地汽车企业需要外,还大量供应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青口正积极筹划申请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不少汽车配套生产厂家都有意落户青口,其中不乏国际知名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系统等核心配件生产企业。
福建4大城市人事调整 蕴含深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1 08:46:43  

  中评社香港6月11日电/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委组织部长于伟国今天赴厦门履新,兼任厦门市委书记,并拉开闽省新一波高层人士大调整的序幕。

  文汇报引述权威消息透露,除作为海西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厦门行政首脑变动之外,福建省委日前还通过该省三大重点城市高层人事调整方案,即:福建省副省长苏增添被推荐兼任福州市委副书记、福州市长人选,现任市长郑松岩拟转任省长助理;漳州市长李建国被推荐为泉州市委副书记、泉州市长人选,现任市长朱明因年龄原因将不再担任泉州市长一职;漳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冬被推荐为漳州市长人选。

  消息指出,此波系列人事调整预料将于近日先后宣布或履行。 

  政情人士指出,福建在国务院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若干意见”后仅一个月,即大手笔进行该省四大重要城市行政首脑的调整,蕴含深意。 

  分析人士认为,海西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后,福州、厦门、泉州作为海西三大中心城市,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海西发展的强劲引擎,对其党政主官的要求亦不同以往。除了年轻化外,还需更丰厚的基层领导经验、更大的魄力以及更全面的综合素质。 

  强化组织保障 重视综合素质 

  涉及今次人事调整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4个市,经济总量占到福建省的48.75%。按照国家对海西发展目标的要求,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因此这4个市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分析相信,福建省此波人事调整,将强化该目标实现的组织领导保障作用。 

  今年54岁的于伟国无疑是此波闽省高层人事调整中最受关注的一位副省级官员。于伟国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央部门工作12年后,又在地方磨砺了14个年头,是少有的具备中央、省、市三级工作经历的副省级官员。 

  厦门新书记 中央地方历练丰 

  据记者观察,两岸关系自去年起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于两岸前沿和海西龙头的厦门市作用更加凸显。上月初原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转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后,其接任人选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政情人士分析,于伟国为人低调,工作务实严谨,既有宏观战略眼光又擅长人力资源运用,勤于沟通学习。 

  自1995年以来,他参与了厦门经济特区起飞发展过程的领导指挥工作,对厦门的发展历程了然于胸,相信这些对于推动厦门在更高平台上发展将大有助力。 

  副省长兼市长 提升省会作用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波调整中,由副省长兼任福州市长在闽省历史上也是首次。 

  拟兼任福州市长的现任福建省副省长苏增添现年55岁,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分析人士指出,福建省今次调用富有经济工作领导经验的苏增添副省长兼任福州市长,反映出对这一省会城市在海西地区的作用寄予厚望。照此布局,福州市委书记以及市长分别由省委常委及副省长兼任,将极大提升强化省会城市的“领头羊”作用。  【CNML格式】 【大 中 小】 【打 印】  从海西到海峡的经济畅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1 00:05:59  

海西经济区未来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演化为海峡经济区,促进闽台地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电/在福建举行的首届海峡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应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快两岸在金融、高技术产业以及基建等领域的合作。中国证券报发表韩晓东、王婷、金士星的文章称,还有专家提出,海西经济区未来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演化为海峡经济区,促进闽台地区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努力先行先试 

  文章称,根据国务院日前出台的《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经济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将允许在一些重大改革措施上先行先试。 

  福建省交通厅厅长李德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两岸实现“三通”以及福建实现“小三通”,未来福建将加快厦门、泉州、湄洲等开放口岸建设,积极探索两岸货运直航和滚装客轮发展。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堂杰则对记者表示,未来将强化海西经济区与台湾高技术产业的合作,重点包括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 

  对于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海峡经济区高层研讨会上表示,海西经济区要争取在金融方面的先行先试政策,近期两岸金融合作需要谈判和突破的方面包括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尝试人民币与新台币的计价结算,发展对台离岸银行业务,鼓励台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海西合资或设点。 

  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许振明则认为,两岸要开放金融合作,首先应加强区域性金融交流,双方应在金融机构相互准入、货币管理、金融业监管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有别于香港金融业擅长直接金融创新,台湾金融业的优势在于间接金融发达。 

  许振明认为,未来发展两岸区域性金融合作,应明确双方互设机构条件,如出台放宽设立时间及资本额限制等优惠措施、建立区域金融监理体制、开放两岸银行相互承做新台币和人民币业务、开放货币清算机制等。 

  业内人士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将根据《若干意见》,研究推动建立两岸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支持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对于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则需等到时机成熟后再择机推出。而是否选择一定区域设立自由贸易区以及金融特区,目前仍在研究而未有定论。 

  未来或推海峡经济区 

  文章称,5月15日至22日于福建举行的首届海峡论坛,共吸引了8000多台胞参加。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朱立伦在海峡论坛大会上表示,本次论坛在两岸经贸发展上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希望未来两岸能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研究探讨如何用新观念、新产业来带动海峡两岸经济的新发展。 

  “海峡经济区是一个比海西经济区层次更高、更有意义的概念,也是建设海西经济区的必然目标。”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闵榕认为,海峡两岸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产业对接互补的需求,构建海峡经济区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有效载体。特别是两岸刚刚实现“三通”,有条件使海峡经济区成为大陆对台贸易的桥梁和通道,成为链接内地与台湾经贸的中转区,产业互动的衔接区、物流营运的枢纽区、中介服务的结合部、科教交流的重点区以及人员往来的大平台。 

  福建省发改委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闽台经贸合作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条件成熟时,可构建惠及两岸同胞的海峡经济区。拟合后的海峡经济区2005年经济总量已达38923.17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1.4%;人均GDP为3595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其经济总量已大大超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显然是未来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任玉岭认为,未来在催生海峡经济区的工作中,必须按照“促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要求,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制度。除了以金融业改革为龙头外,还应拓展台商投资区的数量与范围,充分利用“三通”做大相关业务,促台湾对大陆部分商品进台解禁。 

  文章最后强调,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尽管前景良好,但福建目前仍然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洼地”,未来在基础设施、区域整合以及产业升级等方面仍需迎头赶上。而海西经济区乃至海峡经济区的建设,一方面需各方面政策细则的不断细化,逐步激发经济潜力,另一方面则仰仗于未来两岸政治局势的稳定,以及稳固的经贸关系与经合机制的建立。 
福建泉州筹建全国最大台商投资区(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4 11:09:51  

以泉州洛秀组团和张阪片区为主体的泉州台商投资区,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图为洛秀组团城市核心区规划模拟图。文汇报图   中评社香港6月14日电/中央提振海西政策赋予福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重任,涉及此地台商投资区增扩区利好被视为提速引进台资力度的重要推手。文汇报记者近日获悉,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已上报国务院相关部门核准,面积由原来规划的56平方公里调整到116平方公里,将建成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

  据透露,调整后的泉州台商投资区区域规划覆盖泉州整个洛秀组团和张阪片区,未来以生物、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引资主导。目前,分区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局部片区还做了城市设计、概念规划、市政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十余项规划编制。记者注意到,规划区域毗邻年设计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的泉州港口秀涂码头,目前正积极争取台湾航运巨头长荣集团投资参建,未来区港联动前景看好。

  打造第三大台资聚集区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泉州市484家台资企业申报缴纳各项税收近两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四成。有关人士分析指,尽管数量上台资比例并非最高,但企业规模、资质逐年显着提升,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间权威部门表示,该投资区原先规划只考虑工业发展用地,未考虑配套、港口、保税物流等发展用地。为统筹产业规划布局、完善生产要素配套,更好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泉州市决定扩大投资区范围。

  泉州市政府已编制了《泉州市泉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将重点引进台湾石化、机械、信息、纺织、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并确定到2015年,引进50家台湾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台资40亿美元。

  经济人士评估认为,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外向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重要中心城市,配合国家赋予台商投资区在引资、税收、土地租金等方面更为优惠的政策,未来泉州引资通路会更顺畅,极具潜力成长为与江苏昆山、广东东莞并重的大陆第三大台资聚集区。

  台湾石化专区产值2000亿

  据记者了解,总投资额60亿美元,毗邻该台商投资区的泉港区“台湾石化专区”日前揭牌成立,今年9月将正式签约,计划2020年前建成以炼油、乙烯一体化,以及石化中上游原料产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级石化基地,达到年炼油量2,400万吨、乙烯裂解300 万吨、中下游产品100万吨的规模,预估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

  另有消息称,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石化业近期有望再获重磅投资。泉州市官员对本报证实,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有意投资100亿元新台币在泉州投建润滑油厂,不过泉州方面更希望台中油与大陆中石化合资在泉港石化专区投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中石化方面对这一建议相当有兴趣,希望双方的进一步商谈能很快促成。”泉州市高层官员乐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