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六条基本经验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41:25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六条基本经验   日期:2010-01-25 10:30 作者:万宝瑞 来源:农民日报         

《姜春云调研文集——农业农村农民卷》读后感

  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姜春云调研文集》,与读者见面了。《文集》之二——农业农村农民卷,尤其为我们农业战线的干部和群众所关注、热议和好评。我能够有幸阅读《文集》有关内容,感到受益匪浅。这个由调查报告、文章、讲话和研究成果结集的文集,深感字里行间透露出春云同志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挚爱、敬重,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执着追求,对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思考,使人感受尤为亲切、深刻。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1995~1998年),我国农业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粮、棉、油、林、牧、渔、乡镇企业、村级经济和农民收入得以全面发展。据统计,1995年至1998年,我国粮、棉、油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分别由1994年的8902亿斤、86.8亿斤、398亿斤,增加到1998年的10246亿斤、90亿斤、46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21元提高到2162元。尤其是粮食,连上了三个台阶,于1996年提前4年实现了中央确定的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万亿斤的目标。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抑制通胀、稳定经济、支持工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世纪末开始的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归功于广大农村工作者和亿万农民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中央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姜春云同志,参与了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并做了扎实有效的组织实施工作。《农业农村农民卷》收入的147篇文稿,是这一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和经验总结,集中回答了为什么我国农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根本就是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和路子,并付诸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条基本经验和做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把农业放到经济工作的首位 针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市场经济出现的某些“重工轻农”,以致农业弱化、停滞不前、出现萎缩的苗头和倾向,经过调查研究,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实施强化农业的战略举措,包括进一步确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优先发展农业”、“一把手负责”,实行粮棉肥地区平衡和省长负责制等。并以此战略、方针、原则,统一各级党政领导的思想和行动,把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农业投入、科技兴农和扶持措施等落到实处,从而使我国的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自1995年,全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连年大幅度增长,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调研文集强调,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绝不是主观随意的决定,而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其弱质产业特点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只有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持续稳定增长,才能适应国家工业化和城乡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保障。这是一条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解决“一高、一低、一重”问题,有效调动、保护、发挥农民的积极性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短缺,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推动1992~1995年全国物价总水平分别上涨6.4%、14.7%、24.1%和17.1%。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资价格高、定购粮价格低、农民负担重(一高、一低、一重)”,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受挫。通过调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措施:(一)调控降低化肥等农资价格。农资价格水平总体下降,使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体的生产费用支出,由1995年占37.6%回落到1996年的16.8%。(二)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从1996年新粮上市起,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定购平均价格每市斤提高0.15元,并允许地方在此基础上上浮10%,大体上每斤提价0.22元。(三)狠抓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效调动、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全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连年大丰收。文集“三农卷”对此作了清晰的记述和生动的概括。实践证明,深化改革、落实政策、保护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 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都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1998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这一时期提高农业增长科技含量的主要对策:(一)种子工程实施有大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上下联结、横向贯通的良种繁育、供应和推广体系。1998年,全国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四大作物种子统供面积达到10.35亿亩,占种植面积的75.1%。(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大的突破。以“丰收计划”实施为例,这一时期全国共推广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的十大技术为主的适用农业技术257类,新增农业产值700多亿元;培训各级各类科技人员100万人次、农民4亿人次。(三)农业科研攻关有大的突破。到1998年9月,“九五”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项目,通过鉴定成果176项,其中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个,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4300万亩。尤其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优质油菜的育种技术和产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农科教结合有大的突破。1998年,全国约90%的乡镇和54%的行政村举办了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恢复和发展。1998年全国共有农技推广机构5.9万个、农技推广人员39万人。农技站、兽医站、农机站等基层专业技术服务组织,为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面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实践中,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创造了农工商、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千家万户,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增产增值增效的优越性,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这种经营模式,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山东诸城县试验成功后,逐步扩展至全国各地。90年代中期加大了推行力度,加快了发展进程。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8个省区市的统计,至1998年底,有各种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30344个,联结农民3900多万户,实现总产值4902亿元,利税476亿元,户均收入增加800多元;同时“龙头”企业还带动全国1/4的农户实现了不同程度增产增收。实践证明,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工农差别的现实途径。有关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轨迹、巨大贡献及其基本经验、做法,在文集“三农卷”中有详尽的论述和概括。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挖掘中低产田的增产增效潜力 我国有20亿亩耕地,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适当开垦宜农荒地,以增加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90年代中期,全国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幅度增加投入,扩大开发范围。到1998年,农业综合开发扩展到全国1336个县(区、市)和205个国有农(牧)场(不包括已经中止开发项目的农牧场),共改造中低产田2.52亿亩。项目区基本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11年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54.4亿斤。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比非项目区高260元。这为实现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有效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和农民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到1998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到620.64亿元,是1995年的2.8倍。同时,广大农民积极投工投劳,每年冬春农闲季节都有上亿劳动力在各自的所在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建设高产稳产田。这几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大中小并举、防涝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在抓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大搞多搞小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小流域治理、坡地改梯田、平整土地、种树种草,修建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小栏闸、小水电,成效一年比一年好。到1998年,全国共新建各类水库200多座,整修堤防8.6万公里,万亩以上灌区33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0多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800万亩,治理盐碱地2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1.8万平方公里,解决了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生态条件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保障了农业连年丰收,又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而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要害,从上述六个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这些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取得功效的举措,不仅对当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翻阅文集“三农卷”,深感文稿内涵丰厚、立意高深、观点鲜明、文字朴实,是寓实践性、理论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综合研究成果。 (作者为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