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6:24

高考综合考文综复习•政治

经济常识

前言

1.       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常识》主要讲述与我国公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3.       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第一,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概况,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方向;第二,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做有经济头脑的人;第三,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

一、             商品和商品经济

1.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

2.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8.         货币的职能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9.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0.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11.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2.     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发行事宜。人民币的主币单位是圆(元),辅币是角、分,采用十进位制。

13.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

14.     正确对待货币:(1)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有的特征。(2)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货币的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贪污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4)正确对待货币,还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15.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6.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7.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     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集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5.         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8.         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9.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0.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最终原因)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7.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8.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9.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20.     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1.     宏观调控的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2.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             企业和经营者

1.         市场主体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2.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3.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4.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持有股票的人)的入股凭证,使股东取得股息(股东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5.         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

6.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首先,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8.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企业兼并破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0.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11.     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12.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和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有企业的领导机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13.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企业经营者,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14.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者既要有完善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国有企业经营者,1、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2、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3、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15.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主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有人称它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企业经营者经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的竞争,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             产业和劳动者

1.         国民经济由三大产业构成,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2.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用他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示。

3.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总值的货币表现。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准。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1、农业是我国人民的衣食这源和生存之本。(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2、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3、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4、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5.         在我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局面的根本途径。1、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2、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3、需要建立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上。4、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6.         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作用表现:1、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2、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3、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7.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中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物质基础。作用表现:1、工业不断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技术装备在我国,的大力振兴支柱产业。2、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工业为满足人民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5、工业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8.         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9.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不适应其他产业发展的要求。

10.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具有现实意义: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11.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的义务表现出来的。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劳动,并在享有劳动权利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不负时代赋予的重任。

12.     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3.     劳动者依法履行的义务包括: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4.     所谓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所谓劳动合同制度,是指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
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1、平等自愿的原则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2、协商一致的原则 3、不是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定的原则
订立劳动合同的法定程序1、签订劳动合同书 2、鉴证劳动合同书
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1、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2、可以增加劳动者的竞争意识和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15.     社会保障制度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1、既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1、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2、是增加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3、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16.     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首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为适应未来社会,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17.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五、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       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国民收入的分配用于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2.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是: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因有所增长;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和物质构成相一致;3、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4.       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预算是国家基本财政计划。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

5.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财政支出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教育、科学、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6.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或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7.       财政的作用: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经济的发展;3、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财政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源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才能流畅,根深才能叶茂。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8.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9.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10.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1.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12.   我国的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收的作用:在我国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3、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3.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都是违反税法的表现,应付法律责任。

14.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是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又必须以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所以,公民必须自觉依法纳税。 其次,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作为纳税人,应该把为国家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再次,每一个公民还应该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学会以纳税的高度责任感来积极关注监督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行行为。

六、             银行和储蓄者

1.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2.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1、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经理国库。4、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3.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法人)

    我国主要有五大国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4.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专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5.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2、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政治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3、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6.         支票是由出票人签发,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信用卡是银行发给资金信用情况较好的公司及有稳定收入的个人,以便利其购买商品或取得服务的信用凭证。

7.         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8.         我国现阶段的债券主要有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国家建设债券,金融债券,以及公司债券。他们是国家或企业集资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9.         公民的存款储蓄具有重大作用:1、为国家积累资金,资源现代化建设;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     我国的商业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职能: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来补偿自然灾害或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为企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七、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         商品服务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构成的。

2.         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强迫做不成买卖,自愿才能达成交易。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实价,秤平尺准,童叟无欺。作为市场交易灵魂的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3.       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第一,坚持市场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第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第三,按照市场交易原则,把法律、法规、契约等形式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       服务市场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第二,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5.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6.       家庭消费包括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等方面。

7.       在商品服务市场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8.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和组织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消费者协会、大众传播媒体。

9.       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经营者协调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营者对于违反法律规定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10.     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首先,要坚持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的原则,即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在注重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再次,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要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人民的传家宝。困难靠艰苦奋斗去克服,胜利靠艰苦奋斗去争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靠艰苦奋斗去创造。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就是一步艰苦奋斗的历史。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光荣的过去,也不会有美好的将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在21级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以至几代人艰苦创业。即使将来实现了现代化,国家富裕了,这种精神也永远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法宝。

1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使产品的生产过程真正完成;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消费将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根据世界市场的內容可分为商品市场(有形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服务市场等类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当代世界市场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3.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它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个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它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有力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2)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3)它实施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

5.         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其目的在对成员国组织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际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

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国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7.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8.         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使世界市场商品的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的重要手段。

9.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扩大开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扩大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扩大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①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我国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接轨,让所有企业都参与国际高水平的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0.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世界贸易。

11.     对外贸易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动贸易、国际技术贸易。

12.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13.     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

14.     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15.     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16.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

17.     (1)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2)       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力,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

(3)       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4)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之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因为:

(1)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

(2)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5)       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6)       平等互利,就是国家不分大小,不分贫富与强弱,无论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又和差异,都应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

(7)       平等互利既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平等互利要体现贸易上访的地位平等和权力相同,在贸易协定中不能有损一方主权的要求;同时要体现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交易的商品价格也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确定,不允许不等价交换的发生。

 

 

哲学常识

前言

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虽然体现了人的本质能力,但人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观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方式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5.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6.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7.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8.       形成正误意识的原因:a.客观—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制约;b.主观—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心理因素不同。

9.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是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的原理。

10.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2.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3.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14.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5.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6.    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二、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有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的意义(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       整体(系统)和部分(要素)的关系的意义(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6.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7.       哲学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

8.       把握发展概念的注意点: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误区:凭先后、新旧、强弱、速度快慢、成熟与否、名称、旗号)。

9.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10.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   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是不能被指定、修改、废除,它是客观的。 规则与规律也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12.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联系,这表明它具有客观性,规律又叫做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3.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实事求是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出发于“实事”,着眼于“是”,而用力于“求”。这就是我们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地位: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体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态度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意义: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4.   解放思想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三、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       “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不等于任意事物与周围事物都有矛盾)。

4.       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没有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5.       正确对待矛盾: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

6.       矛盾的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有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7.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就要对自己一分为二;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8.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基本点统一起来,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

9.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0.    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1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危害极大。

1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区分和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

14.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从空间、时间上看)。

15.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学会可学的工作方法。

16.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17.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18.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

20.需反对的三种倾向: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不抓重点,不顾其他,搞“单打一”。

21.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23.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

24.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由重点的亮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四、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         内因、外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内因,对外开放是外因,坚持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

4.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5.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事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6.         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7.         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骨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8.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9.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根本原因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旧事物区别与联系C.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A.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B.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毁新事物。C.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10.      在学习事物发展前进信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顺境于逆境

11.      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五、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的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

4.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5.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6.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7.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8.       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认识要不断的深化;认识要不断的扩展;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9.       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10.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析的作用:分析各要素是研究整体或过程的基础。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的要求: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从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11.   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综合的作用: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综合的要求:综合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

12.   分析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的综合。

13.   合理想象就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科学规律,发挥人的思维潜能的一种思维能力。合理想象在人类的认识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向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具有思维基点的独立性、思维过程的求异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三个主要特征。

六、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各种形式的历史唯心主义都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6.       千差万别的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通过检验,并被实践证明符合上述要求时,才能说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认识对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应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7.       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价值选择。

8.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9.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不一致的情形也常常发生。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10.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第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11.   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因此,应该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第二,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第三,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4.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不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它对个人、对社会均产生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危害极大。

15.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七、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1.       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其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2.       “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的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3.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4.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方面。

5.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6.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作为唯一的寸;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即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7.       实现人生价值需社会提供一定客观条件: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8.       实现人生价值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9.       正确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贡献和索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贡献是索取的基础和源泉,索取是贡献的保障,不能用一个方面去否定另一方面,更不能只讲它索取不讲贡献。

10.   反对拜金主义

(1)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万能,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是人生目的。

(2) 我们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必须反对和抵制拜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首先,应该承认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观的重要物质保证。

  其次,还要看到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

  再次,更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总之,我们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的腐蚀,使自己健康的成长起来。

11.   反对享乐主义

(1)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定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

(2)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是错误的

  第一、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同等起来。

  第二、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

  第三、它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12.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3.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属于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5.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16.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想源于现实,高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17.   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八、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生产实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第二,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基础。

4.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进步。

       第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第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强大动力。

5.         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这种作用大体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科学实验建立科学理论,进而指导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另一种方式是,由科学实验中获得应用型成果,直接用于生产活动中。

6.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最终目的是把理认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人们实践。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部分是劳动群众。

9.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10.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标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11.   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由青年学生特点所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

12.   青年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要求:青年学生应坚持把读书学习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把学习间接经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青年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改变。

13.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