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学案下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5:26:38

哲学常识部分(上)
辩证唯物论
物质
意识
从实际出发、重视精神作用
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
主观能动性
哲学基本问题:物
质与意识关系问题
辩证唯物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物质与意识
(一)基本知识
关于哲学
(1)人类的两个基本活动是什么?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3)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关系是什么?
(4)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5)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即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8)唯物主义有哪些发展阶段,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9)唯心主义可分为哪些派别?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关于物质和意识
(10)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础是         及其
,                           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
(11)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包括       和     。
(12)什么是物质?
(13)什么是意识
(14)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什么?其中突出表现是
(15)”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所以,世界上没有              的事物,只有                的事物。
(16)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17)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8)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                           。
(二)重点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 高考真题
(07山东24)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
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07江苏12)2.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
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05广东17) 3.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05江苏31)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________出发。
A.实际     B.意愿    C.制度    D.主观
(06江苏26) 5.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06天津30)6.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06重庆) 7、某木地板销售商宣称,其所售产品是由总部在欧洲的一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国际知名品牌。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该产品的国际品牌身世纯属杜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工商管理部门立案调查,各地市场纷纷停售,不少消费者要求退货。该销售商发布虚假信息导致的后果表明
A、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事物
B、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C、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D、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
(07全国Ⅰ  28)8.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
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7全国Ⅱ28)9、图 6 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 图中画师完成的作品
图6
A.忠实再现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
B.完全是该画师丰富想象力的产物
C.摆脱原型的制约,实现了主体的创作意图
D.实现了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事实的统一
(06广东19)10.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06广东20)11.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07北京24)12、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如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如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一做法坚持的原则是
A.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07海南17~18)13、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2006年9月23 El,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孑己子标准像”,这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回答13-14题。
13、面对公布的“孔子标准像”.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表明
①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②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③“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④“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在今天如何对待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传统文化,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应该
①以全面肯定的态度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批判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④根据新时期的需要重新解读和构建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06北京 39(3))15、“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9)
(06天津39)16、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均为4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12分)
思考?(07四川38)17、 . ( 32 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2007 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材产增长情孔
1978年
2005年
2006年
城乡居民储蓄(亿元)
210.6
14051
161587
股票市值(亿元)
0
32430
(其中约1/3为居民持有的公众流通股
894.4
(其中约1/3为居民持有的公众流通股
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城镇
6.7
26.1
(数据暂缺)
农村
8.1
29.7
(数据暂缺)
材料二
《物权法》 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注:《肠权法》 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立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 l )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12 分)
( 2 )结合材料三,用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知识,说明《物权法》的实施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10)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D
D
A
B
C
D
B
9
10
11
12
13
14
C
D
D
A
C
B
15、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展现内容上,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选择,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展现方式上,大胆创意,精心策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并以此为指导,周密组织,科学实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6、(4)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要坚持全国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
③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7 . (共32 分)答案要点:
( 1 )① 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私人财产都有显著增长,客观上需要法律保护,《物权法》的制定是这一客观需要的必然结果。②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物权法》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合法财产,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 2)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②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物权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 《物权法》按照立法程序制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可见,《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因三者的统一。
(3)①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一般特征。
②《物权法》 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有利于维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07重庆39)18、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企业扩大对非洲的投资,积极扩大从非洲的进口。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苏丹能矿部各以50%股份合资建成的公司。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期间在考察该公司时指出,中苏石油合作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也促进苏丹建成了完备的石油工业体系,为苏丹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把本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出了贡献。事实证明,中苏石油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6)根据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谈谈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我国企业应如何促进双方互利共赢。(10分)
(7)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论观点,分析我国企业在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10分)
(6)①利用中非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性。我国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非洲国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双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②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我国企业在商品贸易基础上,在资本、技术、服务等方面与非洲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促进双方贸易平衡。
③优化中非商品进出口结构。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办厂,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以及制造业,由此扩大我国技术设备出口,提升非洲国家产品加工层次和技术含量,优化中非商品进出口结构。
④坚持平等互利。我国企业利用非洲资源,既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可为非洲国家增加就业岗位和财政收入、提升劳动力素质以及自主发展能力。
(7)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②中国企业在发展经贸合作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基于中非经贸合作实际的必然选择。
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非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④中非经济互补性强,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中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
(06全国Ⅱ39)16、(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面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冷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如何发展现代农业。(12分)
(3)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12分)
答案;(1)当地政府履行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4分)主要表现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树、鱼、豆”三大项目的科研和开发, 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4分)
(2)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3分)要依靠科学技术;(3分)要增加农业投入;(3分)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分)(若考生答“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等与设问相关内容,可酌情给分)
(3)①从实际出发,就是使主观愿望和认识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符合客观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4分)
②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本地区具体的特殊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考虑和制定发展规划,把普遍原则与特殊情况结合起来。(4分)
③当地政府在调查本地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了“树、鱼、豆”为重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原则。(4分)(如考生在其中某一要点上有深入分析或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主观能动性与规律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客观性的表现是什么?

(3)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解放思想?为什么说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4)什么是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5)主观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有何区别?
(二)重点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不可改变和消灭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题组训练
课堂达标
1、 “两军对垒勇者胜”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B 客观规律性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C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
D 在同样条件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其效果会大相径庭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复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这样一句话:“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不切实际的幻想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4、上述经验从哲学上看就是要求我们(               )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4.有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了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段水,向上进行喷灌,向下滴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说明
A.人们能自觉的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人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
A.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
B.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C.既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6、“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不能听从规律的摆布”对比,正确的认识是(          )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说法是唯心主义
7、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一做法的理论依据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自然规律是客观的,要以科学态度尊重它;认识上的规律是主观的,要发挥革命精神赖把握它
8、规律客观性集中表现在(        )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规律不能改变、创造和消灭
D、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9、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         )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它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C、物质运动过程终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态度,从哲学上讲是
①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
②只承认客观条件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强调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④强调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后作业
11、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12.关于条件,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条件不具备,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具备了一定条件,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
B 条件具备了,人们就能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 人们按规律办事,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无用的
D 规律的存在并且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而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条件的,是受物质条件制约
13.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洪水无情”或“细水润田”。这说明
A  人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自然规律有好坏之分
C  自然规律是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D  人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1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
(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8分)
〖答案〗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拒绝这一进程。②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和利用的。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趋利避害,促进自身发展。
〖解析〗本题以经济全球化这一热点为设题背景,考查考生对规律客观性及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理解能力。紧紧抓住已知原理,思考相关的原理细节作为答题的基本层次,而后结合材料按照层次展开分析,整理思路,组织答案,本题可解。
高考真题
(05江苏)32.“揠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回答29—31题。
(05全国2)29.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    )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5全国2)30.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    )
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
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
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07广东)33.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
(07重庆)39、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鼓励企业扩大对非洲的投资,积极扩大从非洲的进口。我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苏丹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苏丹能矿部各以50%股份合资建成的公司。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期间在考察该公司时指出,中苏石油合作既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也促进苏丹建成了完备的石油工业体系,为苏丹合理利用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把本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出了贡献。事实证明,中苏石油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6)根据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谈谈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我国企业应如何促进双方互利共赢。(10分)
(7)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论观点,分析我国企业在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哲学依据。(10分)
39、答案要点:
(6)①利用中非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和经济上的互补性。我国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非洲国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双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②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我国企业在商品贸易基础上,在资本、技术、服务等方面与非洲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促进双方贸易平衡。
③优化中非商品进出口结构。我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办厂,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以及制造业,由此扩大我国技术设备出口,提升非洲国家产品加工层次和技术含量,优化中非商品进出口结构。
④坚持平等互利。我国企业利用非洲资源,既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可为非洲国家增加就业岗位和财政收入、提升劳动力素质以及自主发展能力。
(7)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②中国企业在发展经贸合作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基于中非经贸合作实际的必然选择。
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非面临的共同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④中非经济互补性强,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中国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
(06全国1)38.(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  2002—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工业应该采取的措施。(12分)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答案要点
(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②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3)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原理
具体分析两类联系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
发展的原因、状态、途径和趋势
普遍性原理
特殊性原理
矛盾主次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形而上学
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一、联系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联系?
(2)联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
(3)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4)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5)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因果联系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6)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
(7)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
(二)重点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是普遍的,又是客观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要探求其原因和结果。②要求我们要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及预见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或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
【原理内容】②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有时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人与客观联系的关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三)高考真题
(05北京35)1.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图10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05广东18)2.1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05广东23)3、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05辽宁16—17)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在很多其它领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学。回答4-5题。
4.混沌学深化了哲学因果论和规律论的原理,它更深刻地表明         (    )
①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②普遍联系实际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联系
③看似随机、偶然的现象背后是有其规律的     ④规律是必然联系,因此混沌现象无规律可循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从哲学上看,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相关的旧的科学理论,是由于它(    )
①能更广更深地反映客观规律       ②能反映旧理论不能反映的客观规律
③创建了更普遍的客观规律    ④推翻了关于客观规律的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06广东17)6.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06江苏l 1)7.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06全国Ⅱ29)8.科基蛙是生活在大洋洲热带地区的一种青蛙,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生物“和平共处”,但“入侵”夏威夷大岛后却打破了那里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明这个事例的哲学道理是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在联系系统中的作用是确定不变的
②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特殊的可变的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07广东22)9.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07海南21 22)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通过对当时已有的几何学知识的搜集、鉴别与梳理.以其独创的公理化方法,完成巨著《几何原本》,使零散的知识由此系统化为演绎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创新。回答10、11题。
10.欧几里德实现原有几何知识的系统化,说明
①事物本身的联系具有系统性
②联系的系统性根源于主观创造
③事物之间的系统联系是自我呈现的
④科学理论是对事物联系系统性的创造性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欧几里德的成功表明
①知识创新需要对已有知识的扬弃  ②知识创新是已有知识积累的量变
③知识创新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④知识创新需要与旧知识彻底决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07江苏10)12.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07四川32)13、下列选项与图8漫画体现相同哲理的是
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②唯利是图,贪得无厌
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④事出有因,因必有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05全国Ⅱ38)14.(2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内外。
(1)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12分)
(2)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12分)
(07全国Ⅱ40)15、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 2 中国玉米产需表                     单位:10000
年度
产量
年度总需求
需求结构
饲料消费
食用消费
工业加工
其他
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
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
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
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
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
2006
13000
13400
10000


600
(6)根据表 2 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10 分)
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2006 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7)运用唯物的辨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10 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A
D
C
A
C
A
D
A
C
A
C
c
15.(60 分)答案要点:
(6)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从 2001 年至 2006 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7)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思考?(05全国Ⅲ38)16.(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材料二:2003年我国钢年产能力已经超过2.5亿吨,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05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有关资料显示,新近投资的钢铁项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
材料三: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
(1)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钢铁业投资过热的原因。(10分)
(2)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1分)
(3)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11分)
答(1)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和自身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 ②通过市场可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市场调节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 ③目前,钢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就是市场本身固有缺陷的表现。 (2)答①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必须履行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②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③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是我国政府工作应把握好的重大问题。面对当前钢铁业过热带来的问题。政府应该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使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符合实际情况。(3)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保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③对政府来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07天津39)17、材料四
材料五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9)依据材料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及其意义。(6分)
(10)结合材料五,从哲学角度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的原因。(10分)
答:(9)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10)①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滨海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滨海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整体经济质量得到提升。
③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滨海新区抓好各类产业,使整体功能得到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是静止?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5)什么是发展?
(6)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二)重点原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于是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高考真题
(06全国Ⅰ29)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05江苏34)2.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状态的简单重复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数量的增减        D.事物位置的变更
(07江苏9)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
2
3
A
B
A
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基本知识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
(2)如何理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如何理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为何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如何对待机遇?
(6)如何对待顺境、逆境?
(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二)重点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的促进作用,尽量抵制和削弱不利条件的不良影响。
(三)题组训练
课堂达标一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是
A.矛盾
B.内因和外因
C.内因
D.外因
2、内部矛盾是这样推动事物发展的
A.通过支配外部矛盾             B.矛盾双方相互斗争,使双方地位发生变化
C.通过支配次要矛盾             D.内部矛盾作为新事物最终战胜旧事物
3、对外因应这样认识
A.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B.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外因
C.外因有时与内因联系不密切          D.外因作用有时会超过内因
4、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表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5、“酒香也怕巷子深”,这种现代经营理念
A、忽视了内因的作用                   B、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C、承认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否认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一天,一只乌鸦看到一群白鹅在河中洗澡,心想:怪不得白鹅的羽毛这么洁白,我若天天洗澡,也必定会变得雪白。于是,下决心每日来河边洗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乌鸦还是乌鸦,身上还是黑的。乌鸦之所以不能洗成白的,是因为(      )
A.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乌鸦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洗白
B.乌鸦羽毛是黑色的,这是客观规律,不能改变
C.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D.乌鸦的方法不对,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7.古人云:“玉,虽有美质,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既为万代之宝。”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外因是事物变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D.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地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8、有的同学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身上。考上“重点”学校就喜形于色,进入一般学校就悲观失望,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认识(      )
①否认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经过量变达到质变  ③否认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否认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课堂达标二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些说法共同表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10、下列说法中强调内因作用的是
A.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C.顺境中的道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得是不屈不挠
D医术高明的医生将危重病人抢救脱险
11.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此有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机遇是内因,个人成长首先靠主观努力   B.机遇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C.机遇具有必然性,意外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D.机遇具有偶然性,突如其来不可避免
12.“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体现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C、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  D、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13.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加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从哲学上看,这样做是由于(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C.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D.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14.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一论断:
①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②肯定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 ③肯定了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否定了内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据报载,通过对东北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32%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异常、厌学、想出走等。分析表明,家庭环境是造成孩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可见(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C.有时外因也能决定事物的发展   D.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课后作业
16、扶贫工作中的“造血”和“输血”的关系;国企改革“苦练内功”与“改善外部环境”的关系;个人进步中的“自我努力”与“成长环境”的关系,体现了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17.2006年,重庆人民在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抗旱救灾,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精神是万能的,意识可以改变物质    ②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物质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⑤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      B.②④⑤      C.①④      D.①③⑤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正式投入营运。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建设者和各方面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几代中国人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意识对青藏铁路的建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9、青藏铁路的修建是国家从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一盘棋”思想的落实。这说明了
A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
B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优化
C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0、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中央政府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主要依靠天津自身的力量和加强区域合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采取有力措施给支持和帮助,简述其中的哲学道理。
高考真题
(2006北京)21.随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正成业务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国安全问题解决得好可能惠及别国,反之,则可能殃及他国,国家安全在一事实上程度上显现出“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以下选项中一上述特点无关的哲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 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07江苏)22.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财改、科技项目等方面的扶植力度有些地方逐步脱贫致富,但少数地区仍未走出困境.这个现象说明
A.对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B.外因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
C.内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变化的根据
D.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
(06全国1)23、(7)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
B
A
B
C
C
B
C
B
C
B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D
D
B
A
B
C
A
A
C
20、⑴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依靠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实现更大发展。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必须把争取国家的支持与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有力地促进新区实现飞跃发展。
23、(7)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2)量变引起质变的得两个表现都是什么?
(3)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             开始的,而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         实现的
(4)量变是质变的    和      ,质变是量变的              。
(5)为何说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6)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一个什么过程?
(7)由于                                             ,当我们想要保持事物的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        原则。
(8)由于                                               ,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就要                 。
(9)既然事物的变化始于                                   ,我们就要             ,
(10)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     量变——        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二)重点原理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2)【原理内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方法论】要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
(三)题组训练
课堂达标
1、发展表现为                状态。
A.运动和静止              B.量变和质变
C.事物的前后相继          D.前进和曲折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表现在
A、量变是事物在数量、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不显著的变化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是物理变化,质变是化学变化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寓意是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D、生命在于运动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代名言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B、量变比质变更重要,没有量变就没有发展
C、任何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5、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结构调整”之所以对经济发展有效的主要哲学依据是
A、数量和程度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6、老子云:“图(注: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注: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
③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让分分秒秒凝结成一次次成功的感动。这意味着
A.成功源于时间的相加
B.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D.付出总有回报,努力就会成功
课后作业
8、广东自古以来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9、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这里的“升化”、“飞跃”,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一种
A、量变    B、质变     C、内因      D、外因
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此回答10—11题:
10.《通知》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中部的“自动”,东部的“拉动”,更要有国家的“启动”。这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B.要善于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捕捉中部地区发展机遇的能力
C.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强调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帮助和支持
D.要做到内外因相结合,构建中部与东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11.《通知》认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部地区的崛起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要求我们
A.重视量的积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部崛起
B.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中部崛起充满信心
C.重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准备解决一切矛盾
D.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2.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引用了西楚霸王(项羽)本可以凭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却怕落下“不义”之名而丧失机会的典故,告诫人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这一典故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13.11月27日至29日—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06年经济工作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也可引起质变
C、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
高考真题
(05北京26)14、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动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4.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    )
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5江苏29—30)时下,补钙广告布满银屏,给人以钙能预防和包治百病的错觉。而医学专家指出:“补钙要因人而异,且补充过度有害无益。”据此回答15-16题:
15.“补钙要因人而异”,从哲学上讲就是要
A.重视外因的作用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16.钙“补充过度有害无益”,启示我们要
A.坚持适度原则    B.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增加量的积累    D.抓主要矛盾
(2006年北京25)17.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在钢铁、水泥等行业显现。推动这些行业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控制新增产能,支持优势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任务。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说有
①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③要注意重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④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07北京35)18.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
①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变化
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变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7广东23)19.“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07江苏16)20、“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D
B
A
C
B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C
C
A
D
D
B
B
21.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曾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书中写道:“一个农夫当他看到他的驴驮着东西愉快地走时,他继续一量一量地不断增加它的负担。终于驴子担负不起这重量而倒下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这个故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2)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农夫的做法错在没有认识到质变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没有正确认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没有把握好度。
事物发展的趋势
(一)基本知识
(1)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即为何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道路是曲折的?
(3)事物发展的途径是什么?
(4)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即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是什么?)
(二)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通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对新事物应积极支持、扶植。
(三)题组训练
课堂达标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A、变化发展的              B、前进的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曲折的
2.前进性是指:
A.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总的方向是前进的
C.事物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前进的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的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表现为
A.直线上升            B.曲折的但没有反复的趋势
C.跳跃式发展          D.在曲折中的前进和上升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最终会实现发展是因为
A.有矛盾的存在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新事物不可战胜          D.主要矛盾决定的
5、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   D、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6.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A.新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B.旧事物总是竭力扼杀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C.人民群众对新事物始终是难以理解和接受
D.任何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迂回曲折的
7、从矛盾角度讲,曲折性是因为
①矛盾的客观性                             ②矛盾的复杂性
③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变化呈反复性           ④新事物力量弱小
A.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后作业
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在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回答9-11题:
9、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而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因为:(   )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伟人的所有意识都具有绝对正确性
C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在一定和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
10、胡锦涛指出,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与时俱进,因为:(   )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③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征途上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有过许多风险和挫折。这说明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事物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12.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B.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
C.新事物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D.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13.一切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是指:
A.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4.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在回答这些悲观论调时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古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悲观论者
A、忽视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   B、看到了新事物的发展趋势
C、不懂得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没有看到质变是量变的积累
15、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北京申奥成功,举国同庆,然而中国人也体味过申办第27届奥运会失败的苦涩。这说明①事物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③意识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从现在到2008年仍然是“法理台独”的一个危险期.陈水扁表示要不顾一切地去制定“新宪法”。
16.陈水扁的言论会给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祖国统一大业严重受损.由此可见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等重要
17、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要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②有创新精神       ③把握事物发展主流
④把事物如实看承变化发展的过程    ⑤按客观规律办事   ⑥正确对待挫折
A.上述说法都正确                 B.⑤是错误的
C.①不属于发现问题范畴           D.② 属于主观,而发现只是客观事物的发展
18、基因技术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基因研究越深入,人们对基因成果的解释也越来越多,而且观点和结论迥然不同。有些人认为,基因可以用来医治顽症,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无疑是人类的福音,意义不可估量。有些人认为,基因研究将带来法律、伦理的一系列问题,基因技术会使社会陷入混乱。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的观点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9分)
(2)对基因技术的发展前途,你有何认识?(7分)
高考真题
(06天津31~32)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回答19-20题。
19.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
A.等制成盆景时卖出             B.在价格最高时卖出
C.等结出更多豆子时卖出           D.在能够卖掉时卖出
20.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07江苏8)21.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D
C
A
B
B
A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C
A
D
C
D
B
A
D
B
B
17、(1)矛盾具有普遍性,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基因技术的发展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是科学发展中的支流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但也不能忽视它。(9分)
(2)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基因技术是一种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经历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7分)
(06四川)39、材料四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图11 中国与创新型国家在科技诸方面的比较
表2  中国与B国GDP及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比较
(6)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2分)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8分)
(7)运用发展的观点,依据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事实,论述我国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10分)
(6) ①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②在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造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7) 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②科技与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我们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赢得主动权。
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④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06重庆)40、材料四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7)运用经济常识归纳材料四中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10分)
(8)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10分)
)1财政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和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发展。2金融措施。通过增加信贷投放,为增加农业投入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3价格措施。通过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4土地经营管理措施。长期稳定,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民增加对土地等方面的投入。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8)1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4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循序渐进,坚持适度原则。
(07北京)38.(32分)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 “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答为“第一曲线”。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图10
(1)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11分)
(2)结合经济常识,分析下列案例中企业是如何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化的。(12分)
某市素有“中国锁都”之称。近年来,铜、锌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该市销具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变以模仿为主的制造式艺,使用新型、便宜的人工合成材料,使产品种类不断推陈出新,销售是持续上升。
分析:
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只是一个中型集团企业。1992年,该公司任命新总裁。他敏感地意识到无线通讯产品在全球将有巨大的市场,果断决定放弃和压缩电缆、电视等原有的核心业务,集中资金和人力生产移动通讯产品,适时的业务转变,使公司成为全球无通讯市场的佼佼者。
分析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开辟“第二曲线”的问题。当前,中央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和盲攀比GDP增长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中央政府需要有效制约地方政府的行为。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央政府能够约束地方政府的依据(9分)
38.(1)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保成新事物的成长。
(2)①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②任用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正确预测市场,顺应需求变化。(从专业化生产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③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
④实行股份制,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3)①从国家结构形式看,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
②从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看,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服从国务院统一领导。
③从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看,民主集中制要求地方安排社会事务必须以服从中央为前提。
(07全国1)40、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5)~(6)小题。
(5)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8分)
40(60分)答案要点:
(5)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治条件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4分)
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的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人微言轻是否迁都决策的根据,体现了随客观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4分)
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区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的决策根据,体现了普遍联系实际的观点。(4分)
(6)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3分);“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下分重要的道理。(5分)
(07天津)38.(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欣慰。免收学杂费成为继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曾是农民看病贵的真实写照,而今形成的农村初级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健康有了“保护伞”。
“关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十一五”开局之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51亿元,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谱写了一首民心歌、和谐曲。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12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一、二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11分)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你应该为此做些什么?(3分)
38.(36分)
(1)①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②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党和政府的关系。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务院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①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增加财政支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②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3)①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构建和谐社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坚持发展的观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解决民生问题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有不断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4)围绕公民义务列举具体做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三、矛盾的观点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什么是对立?什么是统一?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客观性?
(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什么?表现是什么?
(4)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地位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什么?
(6)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
(7)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重点原理
1、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坚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5.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由于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占支配地位,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由于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办事情必须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办事情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②由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次要方面,要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三) 高考真题
(05北京25)1.北京农业在借鉴全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依靠大城市辐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从而走在全国前列。这说明(   )
A.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C.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外因通过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05江苏35)2.“居安思危”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外部环境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C.联系是绝对的、五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05辽宁18)3.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05全国Ⅰ32--33)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回答4-5题。
4.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    )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
④互联网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这是由于                    (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05全国Ⅱ27)图5是一幅题为“招商热”的漫画。
6.漫画“招商热”除了讽刺某些人办事不从实际出发,
还批评了他们没有                      (    )
A.抓主要矛盾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发挥主观能动性
(06广东18)7.手机、互联网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扰,如“信息焦虑症”。上述材料表明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B.矛盾具有必然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06江苏12)8.“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06江苏13)9.下边的漫画表明
A.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B.前者是教条主义,后者是经验主义
C.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D.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对成功者的足迹,有人视为路标,
有人视为框框。
(06江苏28)10.江苏华西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华西村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吃透两头”就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就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这没体现了
A.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C.综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                   D.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06全国Ⅰ30)11.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06广东22)12.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包括融通善变的广府文化、精美细腻的潮汕文化和乐天豪放的广东客家文化。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通过岭南文化表现出来
B.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存在于岭南文化之中
C.岭南文化存在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之中
D.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
(06广东23)13.目前,废旧家电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其实,经过分门别类、集中处理后,废旧家电可以变成铜、铁、铝和塑料等资源。这表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看问题要抓件事物的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07全国31)14.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说明
A.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已经变化
B.民生问题作为次要矛盾制约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C.解决民生问题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D.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07广东25)15.“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07广东26)16.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07广东34)17.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07海南19~20)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回答18-19题。
18.“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②产业的合理布局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07全国Ⅱ30)20.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07天津28)21、.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若血虚有热加黄连。“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            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                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07天津30) 22、下列成语中与漫画《人市之梦》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D.审时度势  趋利避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06北京38)23、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了效率的提高,常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适时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制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1分)
(07山东28)24、(3)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07重庆38)25、(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
(1)分析说明材料蕴含的主要经济常识。(10分)
(2)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10分)
(3)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12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D
A
D
D
B
A
D
C
C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D
C
C
D
A
C
B
D
B
C
23、①效率与公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
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
②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③要全面地看总是。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4、(3)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昔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25、(1)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②政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摊点设置,调节经济活动。
③上海市政府出台《导则》,设置和规范摊点,发挥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优势,既有利于实现自谋职业者的就业权利,又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摊点问题既涉及城市形象又涉及民生问题,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一定对立。另一方面,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存在统一性。塑造城市形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也要和利于维护和塑造城市形象。
③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3)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上海市政府尊重民意,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摊点市场进行调节和监督,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上海市政府的做法,贯彻了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的原则。上海市政府在处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摊点问题时,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制定《导则》,依法管理。
(07全国Ⅱ)39.(3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用经济常识分析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0 分)
(2)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3 分)
(3)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要意义。(9 分)
39.(32 分)答案要点:
(1)它可以减轻农民看病负担,提高农民福利;可以改善部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引导农民树立互助共济和风险共担的意识。
(2)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农民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党和政府有责任通过相应政策和措施解决农民的“看
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包括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两个方面。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四.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一)基本知识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     、     的观点看问题,认为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        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      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      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       ,是否承认事物的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二)重点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三)题组训练
1.形而上学的最根本观点是
A、否认事物之间的矛盾性   B、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C、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D、把事物的变化发展归结为外部力量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是否承认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因为①唯物辩证法以唯物论为基础  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③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辩证法  ④唯物辩证法如实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选项中属于形而上学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的是
A、公有制必须纯而又纯,不能有一点私的成分
B、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良好,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5.从根本上说,形而上学是与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
A、形而上学使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违背了唯物主义根本思想
B、形而上学即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是从主观出发看问题
D、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下列看法,符合辩证法的有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B、和谐就是美和善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7.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联系表现在
A、辩证法是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的
B、辩证法本质上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对应
D、没有辩证法就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
8.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关系是 ( )
①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就是矛盾双方的联系  ②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③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由于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改变,从而构成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表现在: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
D、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0.有的同学“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这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适度原则
1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③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2.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而结构调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结构调整得好,在改进供给的同时,将有效地创造需求。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全册教案 学案下载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 人教版高中高三政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高考复习教案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哦)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4(还有1,2,3哦)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上册全册教学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上册全册教学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三数学上册下册全册复习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三生物上册下册全册教案,高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