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成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3:09
古诗词中的用成句

李文明


摘 要: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被后学者引用,在文学创作中造成了一种用成句现象。本文把此类例句分类整理,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作家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所谓用成句,就是在诗词创作中,把别人或别诗作中的一联或一句诗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1)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古诗十九首一)
       长恨皆欢浅,各在天一涯  (唐·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2)泉上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唐·张佑《惠峙》)
       叫声和雨细,山色上楼多  (宋·杨万里《送客既归晚登清心阁》)

    (3)时情因客老,归梦入秋多 (唐·李成用《待旦》)
       故人经乱少,归梦入秋多 (宋·林京熙《客意》)

    诗词借用成句情况有三 一是两人所写的诗句完全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决不是抄袭前人的诗句,因为他们长期浸淫在古人集子太久了,当他们遇到相同的精彩场景或灵魂底层悸动,此时情景与古人们心意相通,于是乎,激情流于笔下,于不知不觉中写出了与古人们相同的诗句或趁势使用了古人的句子。

    (1)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 (唐·殷光藩《喜雨》)
       天外海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2)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唐·牟融《陈使君山庄》)
       飞絮游丝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 (宋·方岳《题八士图》)

    (3)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杜甫《所思》)
       行边使客引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唐·张藉《京州词》)

    (4)身着青衫骑恶马,东门之外无送者 (唐·张藉《伤客行》)
       身着青衫骑恶马,日行三百未嫌迟 (宋·王安石《戏蔡天启》)

    二是两诗之中的字数略有增减。这种增减,或是减头去尾,由七言变为五言,或由五言变为七言,或是在一句诗中变换一个字,但我们在阅读时,在后者的作品中总能找出前人作品大致相同的影子,我认为这依然是借用成句。李白在《秋浦歌》中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元好问在《寄杨飞卿》中则有“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的诗句;在同代诗人中欧阳修写下了“饱食杜门何所事,日长偏与睡相宜”的诗句,苏轼则说“半脱纱巾落纨扇,日长惟有睡相宜”;唐代牟融唱出 “醉后不知明月上,狂歌直到夜深回”,陆龟蒙则吟诵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三是两句涛虽然变化略大,但诗意却极其相似,这虽归为用成句的范围,但更准确地说应是化用前人诗句。古诗词的用成句,最标准的应是借用一联才算是成句,不应只是一句,但笔者总是认为,一首诗的空间太小,能借用前人一句诗用在本作中,已经不算太少,故前文所举事例皆是一句诗,现举一些上下旬都基本相同的例子:

    (1)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欢乐极兮衰情多 (汉·刘彻《秋风辞》)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衰乐何其多 (唐·杜甫《美陂行》)

    (2)何事晴窗来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客 (宋·苏轼《韩仲勉子文》)
       何日睛窗来笔砚,一尊相属要从容 (宋·黄庭坚《和高仲本喜相见))

    在古诗中如七律最多八句,五言绝句仅为20字,在这极短的空间里,古人们不断地引用前人的成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其中原因不外乎四:一是同代人的互用成句,主要是他们或相熟相知,或阅历相同,或文风相近.如唐韩促《懒起》,“懒嫌罗衫窄”一诗,其意与李商隐《拟沈下贤》,“千二百轻鸾,春衫瘦着宽”极为相近。李商隐与韩的父亲是同事.且是韩的长辈亲戚,韩自幼在李的眼前长大,其熏陶亦深,前人曾说:韩诗继承了李沉郁顿挫律对精切的文风。二是被引用者的文气大,名气大,其文流传广远,后学者多.像前例中的汉武帝、杜甫、张籍、苏轼等。或为帝王或为诗圣.或为名士大家,其文其诗,被后人顶礼膜拜.学其行止,师其诗文,长年浸淫,皆已入脑入心,故当面对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感情、同样的事物时,他们心意相通,信手挥毫,于不经意中在诗中嵌人他们的成句。三是作者艺术造诣的等同亦能对同样事物描写出相同的意境。李白和杜甫是祖国的诗坛上最伟大的天才,他们常通过对万古常新的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同时.他们的胸襟是阔大的,他们的气概是豪迈的.他们或以天马行空般的精神风貌,或以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是何其相似之乃尔。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唱出“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杜甫则在《旅夜书杯》中高吟“星垂乎野阔.月涌大江流”。四是诗人们的际遇相似,在发古人之思时,其用辞用意不免相同,也可理解。陶渊明因无法施展他济世的抱负,且叉不为五斗米折腰,低吟一曲《归去来辞》,挂袍而去.为历代文人称道,尤其是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在咏诵这个主题时,又岂能不一样。杜甫先唱出“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接着高适园心中不快也唱出“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那悲愤深沉的李商隐也用嘶哑嗓子吟出“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词是从诗发展出来的,宋词中借用唐诗成句的很多。小山词《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句,被古人誉为“干古不能有二”的名句,可这二句词的老家却能从五代诗人翁宏的五言诗《闰怨》中找到,但由于晏几道在《临江仙》中配置得当,就显得通篇和协,而在翁的《闺怨》则是有句无篇。古人在作诗时,此时情景,感觉到某人的某句,甚至自己的旧作中某句诗,在此时更加贴田,就趁势拿来。宋朝晏殊在《浣溪沙》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词,精警工整,被后人誉为“天然奇遇”,非常有名.简直是千古绝对,自己非常得意.不嫌复用,可这二句词,源于他本人七言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的第三联,但原诗没有该词出名。

   (1)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苏轼《满庭芳》)

   (2)流水歌声去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郑谷《和知乙秋月伤怀》)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宋代词人不仅以诗人词,而且也以文人词。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句,文引《三国志》“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齐,喟然叹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陈亮《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一词有:“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此词文引三处:《左传·哀公十四年》“鲁为齐弱久矣”、《论语·述尔》“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沦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等等,不一而足。

    唐诗化意是宋词的最大特点。宋词中化用唐诗的例子很多。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全词用典,化用唐杜牧二首诗的诗意;周邦彦的(西河)及《满庭芳》除集成句外,就有四处化用唐诗;朱孰儒的《减字木兰花》全词化用唐刘禹锡、崔护、张泌、自居易、杜甫等人的诗意。如果将时间再往后推,清人吴梅村的《临江仙》化用唐人的诗句就更典型了。唐人油蔚《赠别营妓卿卿》一诗:“怜君无那是多情,枕上相看直到明。日照绿窗人长住,鸦啼红粉泪纵横。愁肠只向金阐断.白发应从玉寒生。为报花时少惆怅,此生终不负卿卿。”在龙榆生编订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有清人吴梅村《临江仙》一词与油诗相同:“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依然绰约掌上轻,灯前才一笑,偷解砑罗裙,薄幸潇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姑苏城外月黄昏,绿窗人去住,红粉泪纵横。”在该词中.有三句化用油诗.但我们再仔细读该词,仍觉眼熟,原来吴词又与唐人杜牧的《遣怀》诗联在一起了,杜诗云:“落拓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谈起小杜该诗,耳边仿佛响了宋人的慢曲中,还有人在低吟浅唱杜诗意,谁,乃山抹微云君秦观也(教苏轼戏称)。这位以“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厉惨叫而声震北宋词坛的婉约派中宗,在《满庭芳·山抹微云》词中下阕前二句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正是化用了杜牧的诗意。当我们的思绪还沉浸在秦词浓郁的伤惜离别氛围中,目光所及其上阕最后一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时.目光又瞪圆了,耳边又响了隋文帝的诗:“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原来这秦学士不仅善于化用唐诗,而且还会袭用隋诗。但这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就是秦观在化用杜诗时,用词尤其轻灵,而在引用隋诗时又恰如其分:在恋人离别时.寒鸦、斜阳、流水、孤村,此情此景何其萧瑟,心情又是何等的悲凉,不禁使人想起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仔细品味,在秦词中仍不难找出江淹《别赋》的影子。

 

作者简介:李文明(1956一),男,安徽濉溪人.淮北卫生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