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GDP:衡量人类真实财富的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1:23

2010-2-4 9:03:45      中国经济导报
柯 文
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难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因为,物质生活是人类展开幸福追求的基础。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均收入远超过中国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国家,仍然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应对危机,摆脱痛苦,就是最形象的说明。
但是,经济增长创造财富带来的幸福是有限度的。当我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时,我们也在因环境污染失去儿时享受的世外桃源而痛苦,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人造财富,同时却也在不断毁坏自然财富,而且,这还导致资源价格进而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使人们面临更大精神压力。
因此,在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依归的发展模式下,如何衡量幸福的净财富的增加就成为人们面临的困扰。
为了衡量人类创造财富的数量,20世纪40年代,人类创造了迄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其核心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总量或社会福利,被誉为人类经济核算的一大革命性进步。
但是,自GDP指标诞生以来,对它的批评就没有停止过。批评者认为,GDP把为创造社会福利而付出的代价也计算在内,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福利或财富的客观价值,不能正确评价人们的幸福和真实财富。例如,许多生产活动造成了污染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毁坏,但GDP只核算了创造产品而产生的福利增加量,而没有核算污染带来的福利损失价值,更没有计算生态损失的价值。GDP看到的,只是财富或福利的“虚假”增加,而不是人类的幸福。
所以,我们需要有超越GDP的、平衡经济增长与人类幸福之间关系的新的发展理论,以及把人类幸福考虑其中的财富衡量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明,在中国目前阶段,仅有GDP快速增长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没有GDP的快速增长就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的现象,就全盘否定GDP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污染排放上升的事实。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减弱,初步统计表明,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8.7%的业绩,2010年中国仍将会实现较快的增长,资源环境问题的压力将会再次显现。这要求我们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既要解决好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更要解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2005年以来我国循环经济试点的实践表明,中国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新路,那就是循环经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运用资源消耗减量化、再使用与废弃物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减物质化,生产的清洁化,完全可以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测算数据显示,经由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4倍跃进”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再翻一番,而资源消耗只增加一半,污染物排放总量再减少10%、单位GDP能耗降低40%~45%,为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许可以使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大大减小,但是,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也面临经济核算和利益分配问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而循环利用废弃物有时在市场自由价格体系下没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难以计量到经济效益中去,这使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正确的市场评价。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者开始更加关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经济增长的环境与社会效应的理论与评估研究成果在增加。
彼 得?巴 特 姆 斯(PeterBartelmus)、马克?安尼尔斯基(MarkArielski)两位教授分别在2008年出版的《数量生态经济学》和《幸福经济学》的两部著作,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估环境价值和幸福指数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
在巴特姆斯教授看来,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生态效率,以环境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将会使人类有能力挑战环境极限,实现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安尼尔斯基教授则通过建造真实财富模型进行国民幸福核算和评估的方式,试图引导资本主义走向人性化、道德化、生态化。他相信,只要信奉原始感觉,回归人类善良本性,我们就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安尼尔斯基教授引用的莱亚德的忧郁令人印象深刻:人类大致上已经征服了自然,但是他们还必须征服自己。因为创造幸福比创造财富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