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邓晶瑜的艺术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1:20
                                                   父亲邓晶瑜的艺术历程     
                                    (稿件来源:大江晚报2010年3月14日15版)
                                                                             (邓修全)
    上个世纪初,我的父辈们在上海以绘画谋生,父亲邓晶瑜在大伯邓格非的引领下,最早将掌握的西方画技系统地运用到戏剧舞台上,父亲创造性地通过绘制远、中、近景来呈现立体空间,使上海多家剧团、剧院舞台焕然一新,父亲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舞台单一简陋状况,由此揭开了中国舞台美术发展的第一篇章。
                                   饥寒交迫    一路辗转到上海发奋学艺
    1927年4月的一天,一辆火车抵达上海站,乘客下车后,一位姓张的乘务员打扫车厢,发现一位少年蜷缩在座位下,唤醒后得知他是安徽老乡。少年胆怯饥饿的眼神告诉他已饥饿多时,这位好心的淮北人立即到站外用饭盒买了汤圆,让少年吃完后将他从边门送出站外。这位少年就是我的父亲邓晶瑜,辗转多日到上海寻找以画画为生的他的大哥邓格非。
    父亲邓晶瑜1911年4月出生在繁昌县三山镇,5岁殇父,读了4年私塾后来到三山“姚恒大”布店学徒,受冻挨饿,饱尝老板欺凌。1927年3月,北伐军来到三山,老板将父亲锁在店内,自己携家老小外出躲藏。父亲在阁楼上看到北伐军宣传国民革命道理,设法逃出来,在店铺大门上画了一幅《老板欺压徒工丑恶真面目》的漫画。随即走到芜湖参加北伐军,因年龄太小未能如愿。又步行三日来到南京学兵学校招募站报考军校,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军事政变前夕,政局动荡,学校停止招生。
    父亲走到镇江才爬上火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大哥。大伯邓格非早年在上海关帝庙附近开了“格非画室”,颇有影响,既画人像,也绘制其他美术作品。大伯画画时,父亲就去观看,大伯也认真讲解。勤奋好学与绘画悟性,父亲短短时间内绘制的肖像就准确传神,很快成为大伯的得力助手。不久,大伯格非便要父亲负责绘画,二伯邓乐尔负责道具制作,自己负责业务联系与管理,形成一个家庭美术工场。
    二十年代末,西方油画、水彩画逐步进入上海。父亲常去观摩一些国外各种流派画展,精心临摹优秀作品,从中领悟大师所表现出的技法与神韵后,再将所见所思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
    那时的上海已成中外文化艺术聚集地,中国传统戏剧、西方文明戏纷至沓来。为争夺市场,增加票房收入,各戏剧团体、剧院都在布景灯光、服装上加大投入。上海演艺界一些知名人士看到大伯与父亲所作的美术作品,即刻邀请兄弟俩绘制舞台布景。父亲在大伯的引领下进入上海文艺圈,1938年前一直为淮剧以及虹口翔舞台、凤翔园舞台、沪西大剧院、民乐大戏院、长宁大戏院、东新大戏院设计绘制舞台美术。
                                        潜心实践    一项创新载入历史
    早期的舞台美术如同一张白纸,让年轻气盛的父亲毫无顾忌地尽情挥毫。父亲充分吸取大伯绘制舞美的经验,通过不断实践,在原有近景基础上,运用软景吊幕,绘制出客房公堂、金殿花园、山水树木等各种自然环境,创造性的发明以远、中、近融为一体的立体舞台美术,并一直延用至今。
    父亲采用在框架上蒙布后绘制近景,在平布上绘制中景,按轮廓裁剪后缝在网上,用纱布绘制远景,运用滑轮,依次平行将中景、远景一一吊在舞台上端,根据剧情需要放下,他充分运用纱布空隙大透气强的特点,采用透明与不透明颜料,通过对胶水浓度的调配,根据设计构思对远、中、近景逐一运用;近景用色厚不透明,远景用色薄而透明,景在灯光强弱照射下,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虚中有实,通过灯光变化,随剧情发展变换场景气氛,使演员表演与台下观众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剧情感染力。父亲这一发明,立即受到骆文宾、筱文艳、吴小凤、颜玉书、颜慧琴等当时上海著名演员与观众一致好评,得到当时舞美界陆阳春等同事们共同认可,大家纷纷前来学习观摩,迅速在行业中得到推广运用。父亲邓晶瑜创造的这一方法是对中国舞台美术的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中国戏剧舞台上原有单调、简陋的一桌两椅状况,为中国舞台美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地方志淮剧舞台美术史上有这样记载:“20年代末演出的《牛郎织女》时,邀请了画师邓格非担任绘景与装置。邓采用马粪纸制扎彩头,绘出各种小型景片,配以灯光的变化,亮出彩色照明,使淮剧舞台焕然一新。30年代演出了《西游记》《济公活佛》《封神榜》《彭公案》《施公案》《狸猫换太子》等大批连台本戏,光怪陆离的机关布景充斥舞台,用剪成纸人和兵器的“纱幕幻景”(类似皮影戏)表现空中飞人与神怪斗法的情景,曾引起观众很大兴趣,同时,也由此出现过片面追求机关布景,损害表演的倾向。”
    据了解,这是中国戏剧界涉及到舞台美术发展最早最具体的文字记载。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现代舞台美术的出现。根据这些资料,2008年12月20日,合肥晚报刊发了作家陈大良文章,称父亲邓晶瑜为“中国舞美艺术奠基人”。    父亲晚年偶尔也谈到在上海所经历的事情。父亲年轻时喜欢玩“石鼓子”,时常练练拳脚,一天,剧场在演出,不知何故,一班地痞流氓跑到剧院闹“场子”,演出中不断喝倒彩,扔东西,故意制造混乱后,跑到台上打演员,父亲从后台跑出来,仗着年轻气盛和平时练就的功夫,挥舞着一条长板凳,连续砸倒三、四个痞子,吓得其他地痞流氓不敢往台上窜,在众演职员联合阻击下,将这群人赶出了剧场,此后,大家都认为父亲有“功夫”。
                               画笔为剑   激励国人与日寇奋战    1937年8月13日,日本将侵略中国的战火烧到了上海,“沪淞战役”爆发后,空军阎海文奉命驾机轰炸上海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完成任务回途中座机不幸被敌人高炮击中,紧急跳伞时却落在敌人阵地,英雄阎海文用自己热血和对国土的无限热爱与日寇奋战到最后一颗子弹,行为感天动地,父亲了解到英雄壮举后,感慨万千,挥笔绘制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大幅油画《阎海文空军壮举》,激发中国人民顽强抗击日寇侵略。
    1937年8月14日,两颗炸弹炸到了父亲常去工作的上海大世界,昔日繁华的娱乐场所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废墟中死伤近千人,见此状,大伯格非与兄弟们商量,为照顾母亲,二伯邓乐尔留在上海,大伯与父亲返回安徽,他们贱卖了部分家产,与10多位逃难的男士一道携带着家眷租了一条船,从黄浦江经太湖驶向安徽。
    喜爱观察自然风光的父亲对太湖情有独钟,船进入太湖天没亮,父亲就从船舱爬到船头向远方眺望,朦胧中突然发现船后有船紧跟着,不一会,雾气渐渐散去,远处几条小船从左右飞快地向他们划来,是湖匪跟上来了,父亲意识到后,立即叫醒了所有人,要男人们都到船上来,将白衬衫撕开,包住头,裹着胳膊,装成伤兵,这一招,果然有效,没多久几条船终于围上来,看看都是“伤兵”,没啥油水,也就放弃了。
    1939年春天,国民党58师师长托人找到了大伯与父亲,要他们加入部队参加抗日,这些年,父亲在皖南创作了《文天祥正气歌》《日寇在广德的暴行》等大型油画,激励着将士与日寇拼搏。父亲那段时间在部队即绘制宣传抗日的大幅宣传画、油画,刷写大幅标语,还表演了《放下你的鞭子》《东北一角》等爱国节目。
                               民族大义引领着父亲艺术人生路  
    抗日战争结束时,父亲以患眼疾为由退伍,在芜湖二街开设《晶瑜画馆》,1946年他为芜湖市中山纪念堂绘制了巨幅孙中山先生画像。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后,芜湖军管会了解到父亲的绘画特长,邀他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初期,父亲在芜湖大街小巷绘制了大量反映党的政策宣传画和毛主席画像。他布置各种会场、展览,常常通宵达旦。安徽省皖南文联成立后,父亲担任常委、芜湖市青美联主委,1951年代表安徽省美术家出席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观摩筹委扩大会议》。
   父亲为芜湖、为安徽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1953年被安徽大学特邀教授美术课后,1959年安徽省艺术学校聘请他讲授舞台美术课。
    1964年父亲采用水纱布制作现代戏服装,在合肥、芜湖举办舞台美术改革成果展后,又推荐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舞台美术革新成果展览”,得到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典范”,受到文化部领导的接见、合影留念,并被文化部选派参加天安门建国15周年国庆观礼。
    文革中,父亲受到了沉重打击,他的绘画作品与许多舞台美术设计稿、历年收藏的绘画珍品皆毁于一旦。他一面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一面将生活的信心付诸丹青,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才获得彻底的平反。1983年父亲创作的国画《天都颂》在北京首都美术馆展出,国画《黄山云海》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
    父亲一生从事美术近60年,他的每一幅油画、水彩、年画、国画作品都充满了民族精髓与爱国激情,父亲设计绘制的《天仙配》《女驸马》《双丝带》等一百多部戏剧舞台美术作品,每部都体现出时代艺术潮流。
    父亲去世24年了,至今慈祥的面容却常在我眼前浮现,那是聪慧憨厚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一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邓修全 文/图 芜湖江边 (水彩画) 邓晶瑜创作于1952年1929年摄于上海1951年皖南美术工作者座谈会1965年在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5年在国家文化部与文化部领导肖万东、赵朴初在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