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网络使“两会”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南方人物周刊 2010-3-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1:44

电子报刊>>电子报>>人物周刊>>第203期

【观察】网络使“两会”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

作者: 何三畏 2010-03-25 18:07:35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人们会用网络语言给代表委员打分,对于无价值或错误的提案议案,绝不会给予稍许情面

“两会”年年开,作为中国现实政治的运行路径,其动员的方式、代表委员的产生过程、会议的程序和目标,都没有也一时不会变化,但是,你绝不能说,今年的“两会”跟去年的完全一样。事实上,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勃兴,“两会”已经不只是北京的盛会,它越来越成为全民话语运动。

北京在开着合计为5000多人出席的两个大会,而全国的公众在网络上开着更大的会。一个更新的变化发生在今年:微博首次“加入了两会报道”。这一新奇简捷的新闻体裁,帮助人们适时地、最大限度地了解到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新闻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在通过个人博客向公众传达信息,收集民意,形成互动。这些,都使“两会”变得更加“真实”。

最近3年来的“两会”,都不妨称之为“网络时代的两会”。前年“两会”前夕,温总理通过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的方式传达他的政治意图。而去年和今年,在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的调研和准备工作以后,他都在网络上去“预热两会政治”。没有什么比网络更便于政治家向公众直接喊话了。两小时之内,“自由民主”、“开放透明”和“公平正义”的政治口号,对“蜗居”中的青年们的痛苦的体谅,“调控高房价”的承诺,关于“有尊严”的生活的进一步定义,就传遍了全国,引导人们对“两会”的更大关心和盼望。

而网络世界也高度回应了总理的政治态度。除2月27日总理在线获得20多万个提问,其他中国最主要的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都做了同一门功课:“我有问题问总理”的问题征集。到两会开幕,多数网络获得的问题超过了20万条,形成一股“有规范”的举国性质的网络民意散步。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

基于目前的代表委员的产生机制,不可要求他们都能真实地理解他们背负着如此深切的民意重托。但是,在网络时代的传播和资讯世界里,如果他到了北京还有表述不当,特别是冲撞民意的言论,他也休想从民意的空档中溜掉。

设想一位代表或委员不开博,并且也成功地回避了记者,会上也不发言或者不发有个性的言论,表决器也只按绿色键(赞成),也就是说,他愿意“消失”在代表和委员的人流里,即便这样,他也不可能逃脱网络的检视。人们会用网络语言给代表委员打分,对于无价值或错误的提案议案,绝不会给予稍许情面。获得民意的赞扬,便相当于他的代表委员资格得到了网络的追认。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相当于公众通过网络对5000多人的大秀场进行了一次“事后票选”。这种票选虽然不可能淘汰任何人,不影响他明年继续成为委员代表,但他提出的无价值或错误的问题,却会准确地被清扫。

人们当记得去年“两会”期间,一位老干部被记者追问到“官员财产公开”的问题,他以反问的口气回答“老百姓的财产为什么不公开”的“事件”。根据记者的描述,这位官员当时的表现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官本位的傲慢,他是并不停步也不看记者边走边说的。但到今年“两会”,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大约不会再产生同样问题了,因为它已在网络上被PK掉了。

我们看到,今年相关官员说到财产申报时,出言是小心谨慎的,是忌惮触犯众怒的。这多少应该归功一年来以“让老百姓先公布财产”的官员为反面教员的“网络启蒙”。

网络时代的“两会”话语场,把代表委员们提交庙堂的国是,延伸到了全民讨论的范围。中国的3月,就这样成了全民联欢的节日。一个健康的政治必须吸收一个民族最高的智慧。但目前某些代表委员缺乏文化知识和公民意识。两会上传出的某些话题,低级得让国家蒙羞。

“50多年只说赞成,不发表任何别的意见”,分明是背弃一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今年又出它的姊妹篇:“因为太爱国而从来不投不赞成票。”这更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嘲弄,还含有了对别的代表的指控。

尽管这样,笔者仍然相信,只要开放网络政治生态,这样的“政治笑话”会迅速成为历史。网络使政治“变得更通俗”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如果未来不因某种严峻的情势干扰而中断,网络对政治进步的作用将是恒久而有效的。

http://www.infzm.com/content/4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