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职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50:34
据史书记载,在人类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这个世界没有战争和冲突的时间只有58天。

他们是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他们是战争的见证者,他们将真实残酷的战争客观地报道给世界各国的人民。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这样评价他们:“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目的就是让我们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
罗伯特·卡帕:“战地摄影之神”——用生命拍照的人
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1913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17岁时就立志要做一个摄影家。从德国的柏林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到柏林的一家通讯社的暗房工作,后来由于受纳粹的压迫,他辗转去了巴黎,在巴黎做摄影记者。由于恋人达娜在战场上被坦克轧死,憎恨战争的卡帕,决定用镜头揭露战争。
1936年,西班牙内乱爆发,卡帕奔赴西班牙战场,在硝烟弥漫中拍摄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共和国战士之死》《西班牙战士》《阵亡的一瞬间》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共和国战士之死》。卡帕拍摄的照片往往无焦距,无闪光,可以说无摄影技巧,他正是以这种裸露的真实,向人们揭示战争的本来面目。
1938年,卡帕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四亿人》。
1944年6月6日,他跟随美军在法国西岸登陆。在炮火连天、血流成河的诺曼底登陆反攻战中,卡帕像战士一样勇敢得近乎疯狂,在流弹乱飞、尸体遍地的海滩上,他用颤抖的双手拍摄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组图。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1954年,已经41岁的卡帕又来到越南战场,跟随法军进入了红河三角洲热带丛林,拍摄了最后一组作品《越南的悲剧》。
5月25日,卡帕不幸触雷身亡。
伊冯娜·里德利:阿富汗战场上第一个被俘的英国女记者
伊冯娜·里德利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她生于1958年,是《伦敦周末快报》的首席女记者。世界上只要有枪炮声的地方,就活跃着她的身影。
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开战,塔利班政权驱逐了所有阿富汗境内的外国人,为了寻找新闻,里德利得到报社的认可后,决定铤而走险,乔装成穆斯林妇女进入阿富汗。
9月26日,她头戴纱巾,身着长袍,骑着毛驴,试图从巴基斯坦边境进入阿富汗。在边境接受检查时,她的金发碧眼引起了塔利班士兵的怀疑,将她拦下。里德利下毛驴时一不小心,采访机从身上滑落,塔利班士兵将她驱逐出境。
里德利没有放弃,9月28日,她再次准备穿越边境,在距边境还有20分钟路程的杜尔巴巴地区被抓住。这次,她没了上次那么好的运气,被塔利班政权指控有间谍嫌疑,将被判处死刑。当里德利表示了自己的记者身份后,得到的答复是,如果其记者身份能够证实,将会被释放,但在这之前,她必须在监狱里呆着。
里德利在阿富汗被俘的消息由她所在的报社传回英国后,一片震惊。10月8日,也就是里德利被俘10天后,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她终于被放回伦敦。
库尔特·肖克:离死亡最近的人
库尔特·肖克出生于1947年。他做过许多的职业,在学校里,他是橄榄球明星,因学习出众,进入牛津大学深造,与克林顿成为校友。毕业后,他从过政,做过地产生意,当过地铁公司的老板,更新奇的是,他还做过赛车手。
1987年,40岁的库尔特突然宣布要做一名战地记者。1990年,他加入了路透社,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由于他及时精彩的报道,他成了路透社最中坚的力量。认识库尔特的人都说他在战场上有一股子拼命的劲头,哪里最危险,哪里的战火最激烈,他就往哪里去。波黑、海湾、东帝汶、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斯里兰卡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2000年,非洲国家塞拉利昂突然发生骚乱,接到消息后库尔特立马飞赴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5月24日,库尔特与他的三名路透社同事一起上战场采访,在距离弗里敦80公里的地方,他们被革命联合阵线的人误认为是敌人,开枪射击,库尔特头部中弹,当场身亡。
吕岩松:与死神擦身而过的幸运儿
吕岩松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1989年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1996年他被派往南斯拉夫做驻地记者。
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了对南联盟的轰炸,考虑到安全问题,吕岩松从《人民日报》记者站搬进了中国大使馆,同时搬入的还有《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夫妇。
5月8日凌晨5时30分许,北约美军部队向中国大使馆投射了五枚导弹,那晚在大使馆的四名中国记者中,只有吕岩松一人幸免于难,许杏虎夫妇和邵云环都在轰炸中牺牲了。吕岩松与妻子互相搀扶着从使馆逃出来后,立即用手机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回国内,为中国政府制定外交策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后记
正是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从战争最前沿传回的报道,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让人们随时“跟踪”世界上每一场战事的最新进展:如伊拉克战争中巴格达上空的火光和炮声、沙漠战中美英联军的坦克和战机、伊拉克儿童遭空袭受伤的惨状,这些报道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目光和思绪,激发起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随着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威力愈来愈大,战地记者的危险性也愈来愈大。战机从头顶掠过时雷鸣般的轰隆声,导弹划破天空时刺耳的尖啸声,更不可预知的是,被不知从哪里射来的子弹击中自己身体的“噗嗤”声……这些,都是每一个在前线的战地记者随时可能遭遇的厄运!
战地记者都要经过严格的生存训练,教官是经历了炮火硝烟的退伍老兵,他们教导战地记者如何使用防弹衣和头盔,如何躲避子弹,遇到生化袭击时应该采用什么姿势保护自己。战地记者除了配备新闻采访器材外,还得携带生化防护服、防毒面具、手套、口罩、消毒剂、急救箱和过滤饮用水的装置,以便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交战双方必须遵守《日内瓦公约》中所规定的条款,尽可能保护战地记者等非战斗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者: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