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长城不乐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9:16
内蒙古区域内的长城状况不乐观 许多遗址已不见
2007年02月06日 14:15:2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翻越高山、穿过丛林、横亘草原、走进沙漠……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长城,在经历了海浪的洗礼,越过辽宁、河北等省后,进入内蒙古,开始了它最长、也最色彩斑斓的一段旅程。历史硝烟已吹散风中,金戈铁马只萦绕梦里,经过2000余年的风吹雨打,屹立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巨人”,现在是否安好?
长城的消失之痛:一方面,随着新的考古发掘,长城正在被一点点“拉长”,另一方面,已发现的长城正日益消损萎缩,淹没在历史尘烟当中“最新文物调查表明,内蒙古长城的里程数又有了新的突破牎”2006年严冬时节,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办公室内,所长塔拉十分兴奋地告诉记者了这一重要信息。
信息源自2006年内蒙古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在作为试点之一的阿拉善盟,考古人员新发现了5条汉代长城,使原本1.1万余公里的内蒙古长城骤增为1.4万余公里。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无论是汉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在这片土地上修筑长城。”塔拉所长介绍。正是这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内蒙古长城在全国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总里程数最长———占中国长城5万多公里的1/5还要多;修建朝代最多———不仅拥有秦、赵、燕等各北方诸侯国长城,而且拥有秦汉、北魏、隋、金、明等各代长城。
有关长城的最新发现将进一步加固内蒙古长城的重要地位,并进一步佐证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然而,新发现却令考古人员喜忧参半:长城虽然“拉长”了,但也发现其正经历着消失之痛,许多遗址竟活生生不见了!
2006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到的消失文物资料表明,在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尚在,如今已消失的居延边塞长城烽燧就达10处之多。普查人员在普查后记中痛心地写道:“这些烽燧址里可能埋有史料价值巨大的汉简,在破坏者眼里只像渺小的草根树棍儿,随风飘零了。”
据塔拉所长介绍,内蒙古长城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长度和修建年代的多样性,更体现在其学术研究领域的独一无二性。例如,内蒙古是秦长城与秦直道的连接处,将两项遗址放在一起研究,可以全方位准确地了解当年秦始皇如何运送兵力和给养,如何与匈奴作战。如果这里的长城毁坏了,将可能毁掉解开许多历史之谜的珍贵线索。
额济纳烽燧的消失仅仅是长城沧桑史中的一页,在内蒙古,几十年来多少长城遗址或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抹去,或毁灭于人们的铁锹、榔头和现代化机械下,已无法计数。前几年,呼伦贝尔在长城上挖鱼鳞坑,毁坏珍贵的金长城。而就在今年,内蒙古连续发生两起毁坏长城案件:包头市九原区兴盛镇二海壕村村民毁坏赵长城;内蒙古宏基路桥公司修建公路将乌兰察布市保存较好的明长城支线拦腰截断。有文物专家指出,内蒙古长城的保存现状也同全国一样:1/3基本完好,1/3残破不全,1/3不复存在。
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中国、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拟的。但与其价值和盛名不符的是,其消失速度和毁坏长度同样令人心惊。
长城的破坏之源:长城不仅有八达岭、山海关,更有绵延于崇山峻岭间鲜为人知的古老段落,它们虽贵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却正饱受着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夹击
长城是作为整体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但是一提起长城,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作为黄金旅游点的八达岭、山海关,而对大多数比它们都古老的内蒙古长城则知之甚少。自治区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内蒙古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城旅游。在长城沿途开放的近200个旅游点中,里程最长的内蒙古长城却很少在此列。内蒙古长城缺少名气,也缺少人们关注的目光,除个别早先被列入国宝单位的段落,如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等受到较多呵护外,绝大多数孤独地耸立在荒山蔓草间,经常遭遇破坏之灾。
“我们在阿拉善进行航空考古时,只能在空中将长城的烽燧一个个连成一条线,来判断长城的走向。”塔拉所长说。千百年岁月走过,阿拉善荒漠中长城的躯体城墙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作为烽燧的点。在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内蒙古,大自然对长城尤为残酷,风沙侵蚀使长城的躯体每一分钟都在瓦解。
不仅是环境的摧残,人为破坏也使内蒙古长城经历着一个又一个噩梦。曾有长城专家总结,对长城的人为破坏可分为取材性破坏牗挖砖取土牘、建设性破坏牗工农业交通设施牘、开发性破坏牗旅游过度开发牘和修复性破坏牗不遵循历史原貌牘。2006年底,记者跟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基建考古办公室主任任保其等人,来到被内蒙古宏基路桥公司毁损的乌兰察布市丰镇隆盛庄明长城处。长城矗立的烽火台在冬日斜阳的照耀下仍能显出几分威严,然而就在不远处,横穿长城城墙的那条笔直的柏油新路将其历史和沧桑感一扫而光。
让我们来看看这段长城被毁的时间表:2006年3月,兴和至丰镇的一级公路施工接近至明长城段;4月至6月,自治区文物部门多次与施工方交涉,并提出公路绕行、架桥、钻道的建议,始终未果;7月17日,施工方将长城推倒,公路穿墙而过;8月28日,内蒙古文物局依法对宏基路桥公司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12月,宏基公司上交罚款,接受处罚。
在长城损毁现场,任保其主任指给记者看。在距离公路穿过的地方,长城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均有一处很长的豁口,距离被损处都只有20来米,公路绕行完全是可行的事。是什么因素使公路偏偏选择长城的完好处进行穿越,是何种目的促使施工方不顾文物部门的警告执意而为呢?
记者拨通宏基公司代理律师冀红新的电话后,得到这样的说法:“文物部门不让继续施工,停工对业主压力太大,贷款利息每天都在扣除。”“架桥,根本不可能牎一座桥要几千万元呢牎”另据业内人士透露,公路走直线距离,正好穿越长城的完好处。公路每一公里造价都极高,绕行会带来经济损失。原来执意而为是因为经济利益驱使。据了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文物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和勘探。而这条公路从设计开始便从未通知过任何一级的文物部门,而是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步进行施工。尽管文物部门给予他们《文物法》规定的最高级别的罚款,但算一算,接受罚款确实比改道绕行或架桥钻道都来得“划算”。
其实,像这样在经济利益面前放弃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例,在内蒙古屡见不鲜。2006年,自治区上马开工的基本建设项目很多,但是,按规定与文物部门正式签订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合同书的建设单位才有20多家。
长城的希望之光:以法律的名义保护长城,以资源的高度调查长城,长城的保护正呼唤民众的自觉意识,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长城是个大地形文物,陈列于半个中国。”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的表述准确地概括出长城的特性,也指出了长城作为中国最重要文化遗产,多年来却得不到有效保护的客观原因,这也正是内蒙古长城保护困难的问题所在。
“一万多公里长城,仅凭自治区文物局负责执法的文物处6个人,如何能监管得过来。”王大方说。自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次长城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以来,内蒙古的长城保护工作开始艰难起步,但时至今日,人员不足、资金短缺依然困扰着保护人员。800万元文物保护经费中,仅仅能切出1/10用于长城保护。“受经费制约,我们基层执法人员只能是哪儿出现问题去哪儿,日常监管根本无法进行。”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长李兴盛道出了基层监管的重重困难。
多少年来,围绕长城保护存在许多说法:一方面,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却可能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再加之其他原因,90%的长城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一方面它虽贵为国宝,另一方面却连长城的真正“家底”都没有摸清,许多长城段落并未被人们所认知。尽管如此,2006—2007年的两件大事,却使人们看到了长城未来的希望之光。
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的《长城保护条例》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某一项具体文化遗产发布的行政法规,不仅规定了长城所在地方政府必须把长城全部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还规定了每段长城必须确定保护机构、设立长城保护标志、建立长城档案并划定保护范围。而对于地处偏远的长城段落,《条例》特别规定地方政府或文物部门可以聘请长城保护员对其进行巡查、看护,调动当地老乡充当长城保护员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内蒙古的清水河县等地都有所采用。王大方曾评价其为“穷办法,却也是好办法”。有关专家说,长城是一条线,保护要在“线”上做文章。此次《条例》将保护员这样的方式提高至法律的要求,对于彻底改变长城管理的“真空”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一件大事则是于今年开始实施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作为里程最长的省区,内蒙古是调查的重中之重。”承担此次调查任务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塔拉所长说。据悉,调查将不同于以往文物普查只统计长城年代和位置,是要对历代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乃至自然和人为环境都要进行准确系统的记录和研究,彻底摸清长城“家底”,以利于更好的保护。“甚至连我们都没有想到国家会起用‘资源’调查这样的提法。作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长城实则与草原、矿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塔拉说。
长城保护正在开启破冰之旅,就在《长城保护条例》实施后的几天内,承担一家地方铁路修筑任务的辽宁春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主动与文物部门联系,并在文物部门的建议下,对原本穿越赤峰一处长城的施工图纸更改为打隧道通过长城。“《条例》让我们腰杆硬了牎”文物保护人员说。
然而,长城保护仍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觉醒,经济可以改变生活,文化却可以影响世界。“长城不能再为经济建设让路,相反,经济建设应该为长城让路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呼吁。据悉,“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经济将迎来更快速的发展期,人们对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清醒认识,将是决定未来长城依然屹立于这片土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