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文里的樱花情节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8:06
  
    


小儿科的我只是在这儿说说日本人文的特点和发展(一些大家有目共睹的事),以及个人的看法,不是不想来阐述什么,而是力不能及。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是一个大课题,与之相关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历史,艺术,文学,不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句话,一篇论文可以概括的。  

日本的人文气息之浓重,实在是很多国家和民族所不能及的。有很多老师喜欢将之归功为美国,欧洲文化对日本的积极冲击作用。私以为,这样说也不是很恰当。就像佛教发源于印度,基督教与天主教则最先盛行于犹太人和法利赛人中间,我们不能说别国国民信奉此教就是一种抄袭或者沿袭。  

谁又不是站在历史巨人的高度呢?  

所以就让我们来共勉一下吧,也请老师们指教。  


日本其实是一个有历史自卑感的民族。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永恒的,从日本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可以知道,当时的日本贵族以会写汉字,会说汉语为荣耀。一直以来,日本人都认为中国的唐朝是任何国家历史最高峰的楷模,尽管他们从不承认唐朝是中国的过去。  

影响他们最大的唐朝诗人,不是狂放的李白,也不是拘束的杜甫,而是尽量将忧愁藏在深处的平淡派(自定义)写手白居易。当然也许是有可能是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好翻译的缘故吧。不管如何,小日本们沉醉了,他们的贵族开始有意无意的做一些哀伤得近乎幽怨的和诗。  

于是,他们一边羡艳着唐朝的繁荣,一边自卑地附首称臣。而一旦有机会(清朝皇帝还在做梦的时候),他们便试图推翻面前的偶像,甚至内心充满了反虐的心理,以达到自身更好的生存的目的。  

他们现在对于南京大屠杀和侵华历史的否认,以及中国威胁论的执拗,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对过去的一种自卑,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恐慌,而这种情绪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潜意识中主导一切的因素。很大程度上这种行为正在渐渐葬送他们一直推崇的人文精神中“真(まこと)”。  



日本的地理(广义地理的意义不止包括地理位置)叫日本人忧伤。  

地图上的日本本土还不到一个指甲盖大小,可谓弹丸之地。四面环水,常常地震,还有大大小小的活火山。我有时想这个国家的人民活得好累啊,据说他们的小孩,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地震逃生课程。客观上讲,这也不难解释,他们为什么对中国这块大肥肉这么虎视眈眈。  

当然我们只说人文,不谈政治。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无限热爱,导致了日本人对死亡的盲目热衷与追随。但一直以来我们在日本近乎人格分裂的人文情怀面前,忽视了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对于生存的渴望。  



说起日本最美丽的景色,当然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风中樱花,空中飞雪。  

沉淀在日本的终年大雪,是每一个日本人血液里根深蒂固的情怀。霏霏扬扬的皑皑白雪,阴霾的天空,也许越是洁白无瑕的东西越是美丽的东西,就越是让人莫名其妙哀伤。  

而在日语中“哀(ぁゎれ)”与“美”是相通的。  

雪的短暂,是由季节和气温注定的,但人们却依然对此难以释怀。一如,在日本的大道小路上随处可见的樱花。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程度,远不止对于国花的尊重和热爱。在中国,相信大家从未因为牡丹花的盛开而享受过假日,开个牡丹Party什么的。而日本的一年一度的樱花祭,或是樱花大会,几乎是一个全民性的运动。  

媚春,樱花花开繁盛,美,自然不在话下。然,凋谢与死亡也在刹那间降临,一阵风过,樱花便消失在美丽的瞬间。即使是世间最无情冰冷的死亡,也被樱花,这种奇怪的植物诠释的干净,利落。再加上那个樱花冢中葬武士的传说,春色里便更让这种哀伤的植物被死亡赋予凄凉的色彩。  

曾经似乎有人写过《菊花与武士》,不过我觉得菊花并不能代表日本的另一种人格,虽然菊花也有秋意委婉的凄凉,但日本的哀愁不止于秋愁,他们的哀更在于阳光明媚暖风徐徐的春天。那是一种明知现在拥有但即将失去的恐慌式哀伤。          所以在日本曾经有过一种传说。说,十六岁的日本少女,会在自己最美丽的时候毅然选择放弃生命,为的就是留住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中国有“美人迟暮”的说法,但这样过激的行为恐怕也只有有樱花情节的人才做的出来。  

是谁说过:死亡,叫我们思考。  

日本的思考便是从死亡开始的。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和樱花的气质如出一辙,绝对的坚忍过后是轰然的死亡。看似坚固的城堡崩溃时会像一座倾覆的玻璃之城。也许越是强大不可战胜的东西,死亡就来得越是决绝,来得比它存在时更让人震撼。  

日本的地理和历史,导致了日本人民长久以来的忧伤。而日本的忧伤,导致了日本的人文。日本的人文精神,个人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忧伤。  



日本文学  

关键词:樱花,唯美,古典,物哀  

发展史:流失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影响日本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这本书我从高一开始读,一直觉得枯燥,直到现在才读懂。撇开它个中的朝政风争,觉得实在是一本更甚于《红楼梦》的书,那里面每一个人都洋溢着日本宫廷式的哀伤,命和运的哀伤,政治与爱情的哀伤。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明治维新时代基督教被禁止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这是一种叫人摒弃忧伤的宗教(纯粹的私以为)。  

川端康成老师是我个人十分喜欢的作家,喜欢上他的作品是一篇高中某张考卷上的某篇阅读,似乎是叫《花朵》?。洋洋几百个字的散文,真正的形散神不散,从黄昏的余辉到陶器上的纹路,没有一个字不透露着美,最终却流畅地表达出老师对日本现状的担忧。  

随后拜读老师的各类小说,《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睡美人》,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古都》。老师讲述了俩孪生姐妹相认的故事,以大量的华丽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京都的天气,佛寺,枫叶,樱花,竹林,山川,编织的情景,仿佛可以在文中闻到淡淡的菊花茶的味道。个人觉得这是一篇情节不怎么煽情,却又在看完之后忍不住叹息的小说,这不叫经典,什么叫经典?  

在那个时期,日本正值明治“文明开化”时期,受到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可以说,同样是受异文化的冲击,我们被开放“改革”了,而这个一直以来习惯在夹缝中生存的民族却将异文化驾御得相当出色。  

又或许没有老师的出现今天的日本文学将是另一个样,我们将再也读不到拥有十足日本味的作品。因为与老师同一时代的作家们,如龙之芥(《所罗门》,《河童》,《竹林中》作者),永井荷风(《地狱之花》作者),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明暗》作者)等,他们的作品中古典文化已经被有遗弃的迹象,取而代之的已经是推理和心理刻画,或许老师的出现挽救了日本的某个时代,却阻挡不了古典文化的继续流失。  

在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安朝的风雅和《源氏》的物哀,一如老师自己曾经强调的。很多人因老师前期的作品《水晶幻想》,《感情的装饰》等受乔依斯意识流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而喜欢将老师归为日本新旧文化的承前启后者。如果说老师是日本古典唯美文学的维护者,那么老师之后的三岛则是略显血腥却又冷艳的极端派。  

他们两人的出现,正印证了樱花情节中的凄凉之美与壮烈之死。  

日本终于开始迷茫了,老师和三岛的死无疑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力不从心。  

大江健三郎则将人与性,社会,政治结合在一起,此时的人们无法寻觅到自己的自身意义,他的作品中透露了一群渐渐迷失本土人文的势力的萌芽。虽然运用了大量加缪式的存在主义意识流的心理分析,但他的作品中依然可以觑岘一丝专属日本的痕迹。  

然而80年代安部公房,村上春树迅速崛起。在村上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嗅不到任何日本气息。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村上从《且听风吟》开始,对时间,存在与否从未休止过。之后,村上在《寻羊》,《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中对卡夫卡永远地顶礼膜拜着。
        私以为放弃本土人文精神的美与哀是一件不明治的事情,真要看村上这样的作品还不如去看原始的卡夫卡。  

日本文学至此,终于让我失望。  



日本电影音乐  

关键词:流行,古典  

发展史:统一  

日本的电影巨擘,当仁不让数黑泽明。  

一个导演自身的修养关乎他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大家都会看到张艺谋,就想到“中国特色”,“传统”与“农村”这三个词语联系在一起。而徐克似乎就等于“侠”,王家卫永远是“小资+意识流”的电影作者。  

同样,黑泽明的电影中的日本武士精神被体现与升华,我们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总是看到浓重的色彩(这一点被很多人借鉴,包括张),简单铺设的情节,甚至很多片子的故事本身是广为流传的传说,如:《乱》。而高明之处就在于将恶俗变不俗,《乱》中那张被扔到悬崖下的佛主像和昏暗的天空,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归到无尽的哀伤中。  

可以说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源氏》的物哀,宫廷式的哀伤,对命运和人生的冷静思索。《所罗门》,《影子武士》等无一不是如此,在浓重色彩中继续哀伤这个日本人永恒的话题。  

日本的能剧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相当排斥的东西,难以想象那些观众和演员是如何在木偶似的动作和蜗牛似的节奏中找到了艺术和美感。倒是三弦琴的声音更吸引人一些。  

在日本的过去,漂亮的穷苦女孩常常会在年轻时去当艺妓,或是一些热爱音乐的人都会去学三弦琴,少了几个欢快音律的三弦琴音可以十分完美的表达《樱花》这样的曲子,清清淡淡的忧伤在思念中荡漾。曾经有一部电影《春琴抄》(原作者:谷崎润一郎)专门有三弦琴的描述。  

说起那部电影,实在叫人难忘。电影本身倒没什么闪光之处,故事却让我大吃一惊:主人的女儿是一位漂亮的盲女,与照顾她的男仆暗生情素却又被盲女的高傲而抑制,他们一起切磋琴艺,一直相互维持着微妙暧昧的主仆关系。后来盲女遭到爱慕者的袭击被开水烫伤了脸,害怕被男仆看见,于是男仆在盲女揭开纱布之前刺瞎了自己的眼睛。  

看到这里很多人又会像看到《失乐园》一样擦冷汗了,有很多人说这是一种病态甚至变态的爱恋,而事实上这种病态是他们骨子里的樱花情节所产生的一种衍生物。这或许就是他们理解中的爱情给人的伤害吧。  

现今的日本流行音乐可以说是集合了古典与流行,当中杰出的优伶之一滨崎步就是最好的体现者。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正如中国的歌手会将中国特有的元素二胡,京剧等融合到流行元素里去,日本的音乐创作人也喜欢将复古的东西放在流行中,几乎每一位优伶都演绎过樱花。  

复古与流行的完美结合,是日本文学所沦陷的。但文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音乐却是关乎全日本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的表达最好的途径不是文学,而是音乐,电影,美术。所以不难理解女子十二纺在日本能大行其道。  

暂时写到这儿,也许今后又会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