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声音]宫铃:一个网络 两个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6:33

 作者:宫铃(网名“胡同台妹”,新浪评论专栏作家。台湾资深媒体人,有丰富大陆媒体经验。两岸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我跟微博乃至大陆互联网的渊源,在于我从这里观察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大陆。许多网友刚开始加我关注时,我感觉大多是为了好奇。一个台湾人、台湾女性在这里开微博,跟她聊聊天吧,看看她说些甚么。

  在微博,我沿用了我为自己在先前博客取的笔名——胡同台妹。台妹在台湾人的概念里就是对女性的统称,衍伸出来还有台妈、台姐,因为张震岳“我爱台妹”这首歌,我以为年轻网民应该都可以理解胡同台妹,就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台湾人,但我错了。先是有人把这个台,联想为“坐台”。对此,其实我很愤怒。使用胡同台妹这个笔名已经两年多,还是头一次有这种情况发生,甚至有人认为我就住在胡同里,我没那么富有,住不起四合院哪!对我而言,胡同就象征着北京,也是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这个笔名对我的意义是深刻且不凡的。因为我的姥姥就是从“北平”的胡同去到台湾。而她对我诉说的,就是胡同的种种。被人以这样的质疑与询问,对我的情感是很大的伤害。然而这样的质疑似乎就是大陆互联网的特色之首─直接、而无论对这个陌生可能的伤害。

  在用字遣词的直率里,我感受更多的是凶恶的语气。回想起04年第一次到北京,我总感觉身边的人都在生气、都在骂人,而感到恐惧。在网络上彼此看不见面孔的交谈、文字没有表情,于是当口气化为文字,那样的凶恶就更加刺伤我了。因为坚持使用我热爱的正(繁)体字,我曾无数次被凶恶的质疑,为什么不能入境随俗。有意思的是,当我宣称自己是新加坡人故而使用正体字,却能立刻获得谅解,但台湾人的身分就不行。我不禁想,包容,原来不是对同胞的?

  多年以前,在台湾刚开始使用msn时,就已经发现,当语气的抑扬顿挫可以帮助讲话表情消失后,文字的交谈增加了误解的可能性,我曾在八、九年前就主张:该是推广网络规矩的时候了。接着msn有了图释,加上人与人之间的约定成俗,“喔、呀、呵呵”等等就成为了润滑剂。因此细心的朋友们应可发现,我习惯性的在回复评论时,开头常用:“呵呵!”

  另外,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了。当我惊喜、愤怒时,必定会用许多的惊叹号!当我不确定时、提出一个反思的观点时,必然会使用问号?然而这样的习惯却不是大陆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因此误解就时时产生了。

  台湾人有个小习惯,至少我身边的朋友们是如此。在msn上、或是通电话时,我们必定先打招呼并询问:现在是否方便通话?并且一开始就自报姓名。我实在无法习惯,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就是msn一跳出来,以一种近乎命令式的口吻开始说话……

  此外,男性网民、甚或是所谓的名人都惯于在文字中加上些不文明的“语助词”。而为文间流露出对女性的贬抑,更是让人难以承受。好似这互联网是男人的世界,女性勿入,如果入了,“您就忍着点吧”。

  再来就是习惯性的下意识回复,让我经常为之气结。微博是片段式讯息,因为几句话、或是某些文字看在眼里不舒服,于是骂爹骂娘的太多了。很多已经很熟悉或是爱护我的网友常跟我说:“台妹,不要理他们,大家生活得太压抑了,就是上网来发泄的。”我非常感谢这些热情朋友们的劝慰,我也相信,这些骂爹骂娘、粗鄙凶恶的网友,在现实生活很有可能是另一番面孔。但我不解的是,因为互联网的隐匿性,所以“发泄”,难道被发泄者就活该倒霉?又或是我是否可以假设,当有一天这样的人没有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时,就可以杀人放火?

  或许我想得严重了,也或许发泄完了,这样的人就会归于平静。但如果我假设的这些或许不存在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层次的来说“让别人不舒服有违慈悲”,如果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率性而为,那么是不是就会发生冲突、乃至战争呢?

  如果互联网让世界变平,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颗体谅、尊重别的心将成为必要条件。我常询问身边的朋友们,这网友有这么大恨必须要用这样凶狠恶毒的语言吗?如果说,互联网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却因为其隐匿性造成伤害的加速扩大与流通,我们还有资格使用这工具吗?

  很真诚的说,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我并不常记得我是台湾人而这里是大陆,一个互联网应该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应该和善相处。你有用互联网的权力、我有、他也有,身为现今世界公民的我们,应该无须制定甚么“网络规矩”的教条来规范我们,我们应该可以也必须规范自己,平和、宽容的看待他人的意见与声音,温文有礼的发表意见,而不是“辩论”以一种置对方于死地的心态、或是“老子不爽今天就是来发泄”的心情,凶神恶煞的对待他人。

  如果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或许我们该回头问问自己,我们的道德与行为,是否只是停留在十五世纪甚或更早的“原始人”?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