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与鲁迅的学生、著名作家萧军的世纪友谊--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1:53
萧军是鲁迅的学生、著名作家,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锦县)。1932年初,他来到哈尔滨后正式开始文学生涯,成为中共秘密组织所领导的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1934年6月,他来到青岛,与萧红一起编辑《青岛晨报》副刊,在此,他写出轰动文坛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1940年6月至1945年底,他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延安,担任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文协”分会理事、《文艺月报》编辑、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等职务。正是在这时,他有幸与彭真相识相知,留下一段感人的佳话。
初 识
1940年6月,萧军携妻女到达延安,定居在“延安文协”窑洞里。
从1941年7月起,萧军和毛泽东来往信件频繁,有时还直接到杨家岭毛泽东家去拜访。
1942年的一天,萧军去毛泽东家串门时,见到毛泽东正与人谈话,此人身材高大、体魄健壮、前额宽广。毛泽东一见萧军,立即微笑着介绍说:“这位是彭真同志,他原来的名字叫傅懋恭。”一边说一边在一小张宣纸上写了“傅懋恭”三个字递给了萧军,又向彭真说:“这位是作家萧军,东北人,就是写《八月的乡村》的田军。”
彭真早就看过《八月的乡村》,对萧军也有所耳闻,他紧紧握了握萧军的手,自我介绍说自己有许多化名,“彭真”是他在1937年参加全国党代会之后正式对外使用的名字。
彭真是山西人,萧军是东北人,两人虽然不是同乡,但却一见如故,越谈越亲热。彭真是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负责人之一,此时已调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后来,萧军常去看望他。彭真的朴实、正直、热诚使萧军视之为知己,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之后,1943年文协撤销,改成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作家们大都下放去和工农兵相结合,体验生活,走不了的也分散到其他单位继续参加整风。萧军仍住原处,继续写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1943年冬,萧军因为受不了招待所负责人的冷遇,一气之下带着临产的妻子和儿子萧鸣,到延安县川口区第六乡刘庄落户当了农民。
1944年3月3日,毛泽东派秘书胡乔木在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陪同下,来到偏僻的刘庄劝萧军回城。萧军深为毛泽东对自己的关怀所感动,考虑再三后回到了中央党校第三部。
恳 谈
当时,彭真已担任延安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校共分六个部,各行各业的干部分别进行整风学习。党校三部是文化人学习的地方,云集了许多文艺界的新老同志。
萧军从刘庄一回到延安,即特意前往拜访彭真,针对毛泽东在两年前力劝他“入党”的提议,首次郑重其事地提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意愿。
萧军还带去了他在刘庄写的日记,并把自己“为什么要入党”的那部分拿给彭真看。彭真看得很认真,看后特别高兴,觉得萧军在思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他知道,个性极强的萧军能够克服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散漫等缺点,有了入党的要求,是很不容易的。他在对萧军表示真诚的欢迎的同时,还恳切地提出:“党的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全党服从中央。你的顶头上司不一定比你的能力强,大多数人的意见有时候也不一定正确,你能够具体服从吗?”
彭真提出的这个原则性很强的要求,使得萧军有些犹豫。萧军考虑了一会儿,也同样如实诚恳地袒露心迹,毫不掩饰地说:“不能!如果决议对,我服从;如果我认为不对,我绝对不能服从,不能照办。谁要是命令我、支使我,我立刻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反感,这是我的弱点!难以克服的弱点!看来我还是不够党员资格,我还是在党外跟着跑跑吧,别给党找麻烦!” 就这样,萧军自己又撤回了入党申请。
彭真殷切地说道:“你什么时候想通了再来找我吧!我们永远欢迎你。”他期待着萧军更大的进步。
这是萧军与彭真之间的第一次较长时间的推心置腹的谈话。萧军一向认为,在值得自己信赖和敬重的人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而彭真对于萧军的态度,同毛泽东一样,除给予必要的关怀、爱护外,还需加以严格要求。谈话中,他既充分肯定了萧军的长处和优点,也极为坦诚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和不足,时不时加以督促,帮助他改进。
1945年4月,党校三部的整风学习结束以后,萧军被分配到“鲁艺”任文学系教师。
在东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调遣大批干部从延安出发,去各地区开展工作,建立革命政权。彭真被派往东北工作。身为东北人的萧军也被批准回东北工作。
彭真先行一步,萧军一家则在11月中旬随同周扬、沙可夫率领的“鲁艺文艺大队”踏上了奔赴东北的旅程。
临行之前,萧军去向毛泽东辞行。毛泽东对整装待发的萧军笑呵呵地叮嘱说:“希望你回到东北以后,能与彭真同志密切配合,协助彭真同志开展好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工作。”最后,毛泽东亲切地再三吩咐道:“听彭真同志说你有过入党的要求,到了东北以后可以再向东北局提出来,我们欢迎你!希望你一定协助彭真同志把东北的文化工作做好!”萧军连连点头,表示一定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去做。
途经张家口时,萧军遇到了彭真的夫人张洁清。张洁清见萧军夫妇和3个孩子缺衣少被,便特意送来一床鲜红缎面的新棉被。萧军抵达张家口之后本想立刻去东北,但因前方路上有战事,便暂在张家口停留。
1946年8月7日,《东北日报》刊出一则消息:“适应新形势需要,东北大学扩大规模”,宣布“鲁迅艺术文学院由《八月的乡村》作者、东北青年所熟知的全国知名的东北文学家萧军先生任院长”。为了尽快将工作开展起来,彭真派人专程到张家口接萧军。
9月21日,萧军到达哈尔滨,当晚就立刻去见了彭真。在彭真的委托和支持下,萧军在哈尔滨的各学校、机关、单位做了50多天60多场演讲,每次听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每天讲一场或两场,每次讲三四个钟头。在演讲中,萧军热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阐明民主政府的主张,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到了晚上,萧军就及时向彭真汇报白天演讲的情况,然后两人共同研究、分析,常常谈到深夜。后来,萧军把群众提出的几百个问题分门别类整理成详细的书面材料,复写了4份,交给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各一份,彭真一份,自己留了一份,作为党和民主政府进行解放区各项工作的参考。
萧军刚到哈尔滨时,东北局给他派了一个警卫员,被他当即谢绝了。于是,彭真便送给他一支手枪,还送给他一支派克牌钢笔随身用。
1946年11月10日,萧军离开哈尔滨去佳木斯东北大学“鲁艺”报到,担任院长。在佳木斯,他又为当地各单位机关学校举办了多次座谈会,做了多场演讲。通过分析当前的形势,思前想后,萧军还是觉得在当时由自己创办一家出版社更有意义。于是,他给彭真写去一封信,要求辞去“鲁艺”院长职务,回哈尔滨去创办出版社。
经彭真同意后,萧军辞去了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之职,于1947年3月21日,回到哈尔滨工作。4月间,彭真指示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凯丰资助萧军3两半黄金,开办“鲁迅文化出版社”,萧军任社长兼任“东北文协”研究部部长。5月4日,创办《文化报》并任主编。
在身边的共产党员们的善意批评和反复开导督促下,萧军终于于1948年7月间,向凯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信中这样写道:
凯丰同志:
多少年来,我留在党外,这绝非从任何个人动机出发,而是从革命客观需要出发——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几次和彭真、毛泽东以及其他同志谈到入党问题,我在坚持这看法的同时也觉得自己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因此拖到如今。
在我个人感到现在已是我走入共产党的时期了——主观和客观条件已经到了应该解决的时期了,因此我今天郑重提出,请求加入共产党,请你转达东北局,如何考虑给以回答。此信由舒群同志转达并托他口述一切。此致敬礼!
萧 军
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很快,萧军要求入党一事,由已经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彭真,向毛泽东做了专门汇报。8月,经中共中央、毛泽东同意,批准接受萧军为中共党员,并由东北局正式通知他:可以参加所在党小组生活了。
然而,风云突变。在林彪、高岗等人的授意下,萧军竟被莫须有地冠以反苏、反共、反人民的三项弥天大罪,在全东北解放区内遭受到旷日持久的点名批判。紧接着,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被停办,而他本人也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下放抚顺矿山“体验生活”。自然,参加党的生活一事也就泡了汤。
直到晚年,一提及当年“文化报”的事件,以及头上那顶戴了30年之久的“三反”帽子,萧军的心境就难以平静下来。他说,如果彭真仍在哈尔滨主持东北局工作,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至少,问题远不会如此“严重”。
彭真与鲁迅的学生、著名作家萧军的世纪友谊--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成克杰:一个高级干部的毁灭--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陆定一:任期最长的中宣部部长--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和国历史上的柯庆施--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共和国历史上的柯庆施--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重庆谈判戴的帽子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一生中六个重要的“九月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王明是如何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异军突起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一生中六个重要的“九月九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没被授衔的多面手军事家何长工--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八宝山——中共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和世界影坛巨星卓别林一段难忘的情谊--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王明是如何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异军突起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开创者和奠基者--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听华国锋谈几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听华国锋谈几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唐山大地震--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唐山大地震--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地方党委领导人资料库--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小故事影响大人物——中国古今社会传奇对毛泽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学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新闻- 房产、地产、民生的期盼--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