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4:41


 


抽检浓缩的凉茶浸膏

  王老吉:一生嗜医建立凉茶王国

  在广州,凉茶的品牌众多,其中最早也最受广州人推崇的要数被公认为“凉茶始祖”和“药茶王”王老吉凉茶。据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药品市场总监贺庆介绍,古时岭南高温潮湿,很多人都发热,全身酸痛……当时人们只能用针灸、刮痧、拔火罐等土方法来治疗,疼痛难忍又刮得人身上一排排黑红血印,颇不美观。到了清朝嘉庆元年,广东鹤山乡下有个叫王泽帮(乳名阿吉)的中医,非常勤奋好学。他常常到罗浮山和鼎湖山等地向道长、山民们学习中草药知识,为了寻找一种可以清热解毒的药方,他每天天还没亮就上山采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煎熬的茶先苦后甘,饮后喉咙感觉舒服,于是他也招呼乡亲们来喝,喝后不久,有病的人慢慢有所好转,第二天再喝一碗,凡喝过药的病人都觉得症状越来越轻。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连附近的、邻村的都找阿吉取药。一年后,该地区闹疫症、暑瘟(现称流行性脑膜炎),可人们发现常饮用阿吉药茶的人不容易被传染,于是更多的人来找阿吉讨药茶喝。

  1828年,阿吉来到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今文化公园东侧)开了间小店行医,并销售用大铜葫芦煮的凉茶。两个半人高的葫芦状铜壶,一排青花粗瓷大碗,墙上串串累累挂着火炭母、水瓜壳等干草药,这就是早期王老吉凉茶铺的全部家当,卖的是“水碗凉茶”。

  王泽帮一生嗜医好药,从白云山采药归来,就在自己开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他的医德非常好,不分贫富,不摆架子,只求为人医病。于是,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的乳名———阿吉。后来他年纪渐大,阿吉变成了“王老吉”。

  王老吉为人看病时,发觉许多人都因天气热导致上火。于是,他又与儿子到白云山采回草药,精心研究,选定一剂凉茶药方,并在店里煲给病人饮用。由于王老吉凉茶配方合理,价钱公道,因而远近闻名,门庭若市,供不应求。1840年,王老吉凉茶铺便开始以“前店后场”的形式,生产王老吉凉茶包。当时,把药料切碎出售,使凉茶开始脱离“水碗”。之后,王老吉的三个儿子又分别在广州其他地方分设了“王老吉成记”、“王老吉祥记”和“王老吉远恒记”凉茶铺。这时,王老吉凉茶不仅畅销两广,而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也有销售了。随着许多广东人到东南亚等地谋生,也会顺便带些王老吉在身边备用,这样,王老吉便传入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后来,王老吉第三代又分别在香港、澳门设立分店并注册了“杭线葫芦”的商标。

  1938年广州沦陷,王老吉凉茶货栈全部被焚毁。王老吉经营者逃到澳门大兴街设店继续营业。抗战胜利后,他们回来广州,在海珠中路71~73号恢复生产。

  一年暑天,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整日奔波劳累,不幸中暑困热、咽痛咳嗽。随从人员请来名医开方,服药不见效果,病况日渐加重。于是,有人找到王老吉,王老吉开了药,果然药到病除。为此,林则徐登门答谢,并问及姓名与所用之药。王老吉如实回答:“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不禁感叹:“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王老吉听后,若有所悟,于是开设更多的店铺煲药卖茶。林则徐得知,即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上面还刻上“王老吉”三个大金字。

  1925年10月,毛泽东和家人住在广州东山庙前西街。有一天,他在家里同时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闲谈。毛泽东说:“我来粤后发觉广州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有很多王老吉凉茶店,‘王老吉’为何物?凉茶又是什么意思?”陈延年说:“我也不太清楚。本人从前苏联归国在广东工作,初时不能适应这里的水土,虚火烧不尽,噩梦夜夜生。后来,地方同志叫我饮了几次王老吉就解决问题了。王老吉大概是一种药茶。”两人说笑了一会,于是一起去喝王老吉。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28年。当时党的内外环境都很恶劣,残酷的斗争令毛泽东极度疲劳,他病倒了,周期性高烧,浑身酸痛,两脚无力。战友们把他抬到福建省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当年在广州时陈延年说的王老吉的故事,于是便要贺子珍去买王老吉。在福建哪能买到王老吉呢?贺子珍只好去请朱老总帮忙。好在永定县离广东不太远,通过党的地下交通站很快就把王老吉弄来了。在朱德、永定县委和苏家坡群众的关怀照顾下,毛泽东逐渐康复。

  王老吉凉茶最早是以凉茶铺里的水碗茶形式销售,后来增设了王老吉茶包供应。为了方便服用,适应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于1970年进行了剂型改革,制成浸膏粉冲服,1971年经广州市卫生局批准,投入生产,定名为“凉茶晶”,并以“冲服凉茶”为名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由于冲服凉茶存在味苦、易吸潮、水溶物多的缺点,1987年再次进行了工艺改革,以蔗糖为辅料制成颗粒状冲剂,定名为冲服凉茶(颗粒),并以“王老吉”为商标。

  位于江村大桥旁的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期都弥漫着一股草药味。成批成批的中草药经过现代化的清洗、搭配后,集中送到数个3~6立方米的大锅里煮,场面蔚为壮观!经过几道严密的工序,凉茶被制成颗粒、液体等各种形态。在包装车间里,包装机器“喀嚓!喀嚓!”飞快运转,一粒粒凝聚着广东凉茶文化的凉茶颗粒被迅速封口、打包,运往全国各地,走向世界。

  黎卫山:悠悠廿载街坊情

  下午4时,从菜市场走出来的黎伯手拎新鲜肉菜,准时来到员村新街的“黎卫山凉茶铺”,这是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凉茶“老字号”,附近不少居民都是喝着店里的凉茶长大的。店主何先生一见到黎伯,立即从摆放着“中草药凉茶”的大壶里倒出一杯,黎伯放下两块钱,拿起杯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两人默契得犹如事先排练过一样。黎伯擦了擦嘴巴对何先生说:“阿婆今天没来啊?”何先生笑了笑说:“她今天在家带孙子,过几天才能来。”

  几乎每天黎伯买完菜都要来这里喝上杯凉茶。渐渐地,店里无论谁看铺都知道每天下午4时左右,黎伯都会到店里来,黎伯不用开口说话,他们就自觉地为其倒上一杯“中草药凉茶”。“喝了十几年,哪天不喝就不舒服。”黎伯哈哈大笑起来。

  黎伯口中的“阿婆”姓陈,经营了26年传统凉茶小铺的陈婆婆见证了广州凉茶铺的发展。“我老公叫黎卫山,我们的凉茶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家祖传三代都是行医的,而他本人14岁开始就上山采草药。”讲述当年一家人生活窘迫,靠凉茶铺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的艰难,陈婆婆忍不住两眼泛泪光。

  “我们是1981年开这家仅7平方米左右的凉茶铺,当时我和老公及三个女儿,一家五口就挤住在凉茶铺的阁楼里。当年没有药材批发市场,每天早上,老公吃过早点就带上一把锄头一把刀上白云山和龙洞一带采草药。而我每天早上4时多就要摸黑起床,把草药洗干净,分别放到两个大锅里熬,当时我们用的是煤炉,通常都要熬两三个小时。当时,一些对凉茶配方有兴趣的店主都会根据中药特性,悉心研究配方,也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适合各类人群饮用的新品凉茶。每个凉茶店的配方不同,口感和功效也有差异。”

  黎卫山的凉茶真材实料,价钱便宜,逐渐在街坊中获得良好口碑,甚至出现了排队买凉茶的盛况。回忆起凉茶铺门前排起长龙的一幕,陈婆婆流露出兴奋的神情。“当时来‘帮衬’(粤语:光顾)的街坊越来越多,我们用的还是传统的水碗,不像现在用一次性杯那么方便,而且用煤炉煲得也慢,所以经常出现排队等凉茶的情况,尤其是夏天和过完年的时候,来喝凉茶的人更多。”当时,陈婆婆的凉茶铺里没有桌椅,顾客来买了凉茶后,通常都是三五成群地蹲在店铺门口边天南地北地聊天边喝凉茶,小店铺也成了附近街坊休闲交流的小聚点。每次看到茶客们谈笑甚欢的情景,陈婆婆都感到很欣慰,因为她的凉茶不仅给街坊们带来了健康,还带来了欢乐。

  黎卫山因病去世已多年,陈婆婆一人独立支撑起整个家,那段日子,三个女儿每天放学后都根据从爸爸那儿学到的草药知识上山采草药。多年以来,尽管生活艰辛,但陈婆婆经营凉茶铺一直都恪守着两个原则:一是根据祖传秘方确保真材实料;二是每天早上开炉煲草药,确保每天的凉茶都是最新鲜的,这也为陈婆婆赢得了众多忠实的熟客,“肥佬、白头佬、钟叔、阿赖……他们都是我们店的老熟客,喝了十几年……”有的街坊虽然后来搬到其他地方住了,但还会专程开车回来喝她的凉茶。“每次见到他们,我都好开心,我们之间更多的是街坊情。”

  如今,年近70岁的陈婆婆因为要帮女儿带孙子,无法天天在凉茶铺里呆着,平时就由女婿何先生照看店铺。但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即刻返回到凉茶铺里收拾打点。她说:“开了20多年的凉茶铺,哪天看不到老街坊,心里就不踏实。”

  近年来,新式的凉茶连锁店越开越多,但何先生也坦承,在凉茶铺的装修和经营上他们的店铺确实有点落伍,如至今店铺还没有一块正式的招牌,一直保留着开店时写在店铺墙上的几个毛笔字。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也在不断为店铺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新元素,如安装上煤气炉,将传统的水碗改为一次性杯子等等。

  “品牌连锁店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我们现在也正在为这家小小的凉茶铺做发展规划,希望有一天也能将它发扬光大。”作为经营凉茶铺的第二代,何先生对凉茶铺的前景充满憧憬。

  据了解,目前广东凉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本已经提交文化部,如果一切顺利,凉茶有望在今年与前不久全国公示的501个项目一起,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东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透露,广东凉茶此次是以“补报”的特殊身份呈交文化部的。去年下半年,广东向国家文化部呈交了75个项目竞逐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39个入选推荐项目。当时75个项目中,并没有广东凉茶,但近日有关方面人士指出,以凉茶的价值、特色、影响而论,完全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广东迅速开展相关工作,在国家文化部的支持下,短期内便完成了“补报”。

  其实在去年8月,凉茶已经成为广东省第一个“食品文化遗产”。由多位国内知名的文史、文物、中医药、食品工程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此殊荣授予凉茶,同时认定其中的33个配方及其专用术语符合文化遗产标准的要求。此举也是国内首例对食品配方与术语进行文化遗产认定。

  专家的认定结论指出,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服用无剂量限制,且无需医生指导。

  广东凉茶品种十分丰富,王老吉、黄振龙、金葫芦……各地都有自己的强势品牌。广东凉茶认定为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后,极大提高了凉茶的文化形象,整个凉茶行业的产量一年间便从30万吨增加到100万吨。

  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具有保健功能的凉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喜爱。只不过,医生们表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喝凉茶,凉茶口感苦涩,药性偏寒,不根据每个人身体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喝凉茶“去火”,结果有可能对人本无益反害。比如年老体弱、体质虚寒、气血两虚者都不适宜饮用。另外,给幼儿喝凉茶也要适度,不可过量。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的林丽珠教授指出,广州人喝凉茶与岭南人的体质,以及岭南地区的水质、地理环境、气候都有关系。人们觉得自己“上火”了,首先想到的是喝凉茶“去火”。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火”也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凉茶可有效去“实火”,却对“虚火”无能为力,甚至“助纣为虐”。例如造成牙痛的原因可能是“实火”盛,也可能是“虚火”盛,“实火”者喝凉茶可减轻牙齿疼痛,但“虚火”者喝了凉茶不但不减轻痛楚,有可能还越喝越疼。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体质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人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缺乏运动、应酬繁多,再加上环境的日益恶化,很容易引起全身的“亚健康”症状:浑身无力、头晕眼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没有食欲等等,而这些“虚热”症状,已不能再用传统的过于寒凉的凉茶来祛除,所以喝凉茶也应该根据各自的体质和病症来进行正确的选择。

  小孩子是否适合从小就开始喝凉茶呢?对此,林教授表示,幼儿也可以喝凉茶,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凉茶。如今的孩子经常吃洋快餐,容易出现尿黄、大便干结等情况,给他们喝凉茶可有效“去火”,但不能选择过于“霸道”和“苦寒”的凉茶,如含有苦参、大黄、黄连等成分的凉茶就不适合幼儿饮用。孩子可以喝药性温和的凉茶,如金银花、夏桑菊等,既可清热,又不伤脾胃。

  林教授说:“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适合’就是‘保健’,也就说凉茶所能起到的保健作用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凉茶带来的保健作用,或者认为喝很苦寒的凉茶就能达到快速‘去火’的效果。年轻人多数都是‘实火’,而年老者则以‘虚火’为主,所以老年人体弱者不能喝凉茶,而应注重滋养肝肾。因此正确喝适合自己体质和病症的凉茶才会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