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记录我们的历史(南方都市报 2010-4-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9:42

记录我们的历史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20   版次:RB15   版名:大家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4-20
作者:王笛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 王笛

    2003年,纽约曼哈顿的中央车站出现了第一个公共录音亭———这便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口述史计划的开始,称之为“故事团”(Storycorps)。

    “故事团”在全美的一些枢纽地段,像地铁站、购物中心等地,提供录音设施,邀请南来北往的人们进入录音亭或在流动录音车上,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持续10年,收集上百万普通美国人的记录。这些故事的录音,将被永远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成为美国最大的口述资料库,给后人留下美国普通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的珍贵原始记录。我们可以想象,在50或100年后,这些个人生活的真实如实记录,将是多么难得的资料。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 PR )配合这个计划,每周五的清早都会选播一个录音故事。这些年来,我在开车去学校的路上,也陆陆续续听了不少,有夫妻之情、有子女父辈关系、有新移民的打拼、有成果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他们具有不同年龄、种族、职业、阶层、出生地、家庭背景,录音多是夫妻、父女、祖孙、朋友等两人的对话,深情流露,表达感恩,领悟人生哲理,故事感人肺腑,令人唏嘘,触动心灵。

    这个计划的发起者称,“在美国,普通人的故事至关重要,这亦是‘故事团’的初衷。”对参与者来说,他们所讲的故事,是他们“想给世人留下的记忆”,展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这个计划就是要“人们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使全美国的人有机会进行心灵的交流。据报道,美国有上千万人收听这个节目。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普通人自己记录故事的珍贵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1762年在巴黎圣塞弗伦街的印刷所打工的一个叫尼可拉·孔塔的学徒,在百无聊赖之余写下了他们虐猫的恶作剧,两百多年后就不会有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的罗伯特·达顿教授的杰作《猫的大屠杀》,如此引人入胜地揭示了法国下层人的生活、信仰和大众文化。

    我们中国自来不乏历史记录,以有最完整的历史记载而引为自豪,但关于普通人的经历却稀缺得很。过去我们书写的历史,无非是帝王将相、英雄的权术谋略。即便是今天的史家们,仍然钟情于精英和宏大的国家叙事,对普通人的经历是不屑一顾。

    可悲的是,即使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历史也可以很快被扭曲或遗忘。有时与国内来的留学生聊天,发现他们中很多对稍微遥远的事便不甚了了,甚至对60年来人民共和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竟茫然,大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遗风。

    我有时想,中国人最重视历史,但可能又是最善于忘掉历史的人群。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告诫人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但战后已经60多年了,当亲历者一个又一个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竟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把他们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当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时,我们发现甚至没有一个哪怕是最粗略的名单,没有进行受害者全面调查的这个哪怕是最基础的工作。战后犹太人锲而不舍地对二战悲惨经历的收集,虽然已经无法知道被屠杀的准确数字,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至少上百万的受害者都是有名有姓,使那些试图为纳粹洗罪的人无法抵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中国经济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现在是不差钱,如果可以花12亿去写一部大清史,那么拿100亿来抢救抗战的历史,也不能说是太多的。

    看来,我们不能奢望正统的史家为我们普通人撰写历史,所谓“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样的名言,充其量也不过是政治家的一种政治表达罢了。为保存真实可信的历史,为什么人民不记录我们自己的历史呢?

    现在正是全国讴歌60多年来辉煌成就、国家叙事占据中心的当头,我们普通的老百姓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个人叙事,用录音笔或用纸,把我们自己这60年来的酸甜苦辣、真实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留给后世?说不定将来的什么时候,中国国家图书馆也要收藏呢。

    (题签:吴瑾)

    ◎王笛,学者,著有《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等,现居美国。

http://gcontent.nddaily.com/b/cc/bcc3a047fe706bac/Blog/2eb/75fb25.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10-04/20/node_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