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背后各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7:02:00

红绿灯文化

 

在德国,几乎没有人敢闯红灯,因为银行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倘若你闯红灯被警察发现,就会留下记录,而银行会马上收到这份“闯红灯”记录。今后,别人可以长期贷款,你却不行;别人的贷款利率5%,你却至少需要10%——因为你曾经闯过红灯,银行认为你是危险的人,对自己的生命不重视。既然你的小命随时不报,银行当然有理由让你尽早还钱。

在澳大利亚一次红灯的成本可不是一般的高!类似超速、闯红灯等违章,一般会罚款200澳元(约1200元人民币);也有类似于我国的扣分制度。而开车打手机也是不允许的,虽然这不属于恶性违章,但被警察发现也会罚款70~200澳元,怎么也得交400元人民币。

 

手机礼仪

 

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图书馆和讲座中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发短信时,浙江师范大学给学生们使用手机立了个规矩,这就是网上流传已久的《浙江师范大学手机礼仪》:手机响了,请在第一时间接听;请不要在教室、图书馆、会议厅、音乐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接打手机;正在与人谈话时要接电话,请说:“对不起,我先接个电话”;请视周围的环境决定自己接打手机的音量;请有风度地对待打错电话的人;在进入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公共场所时,请关闭您的手机或将手机至于振动状态;收到无聊、不健康的短信请立即删除,不要传播。

在英国一位名叫约翰·代特里奇的艺术家就建立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以反对手机吼叫为主题的内容,提倡文明使用手机。他认为很多人喜欢对着手机大声讲话,而且声音大得完全没有必要,不知不觉地把周围的陌生人都卷进了自己的私事之中。业内人士把这种现象称为“手机吼叫”。这种“手机吼叫”现象甚至制造了一种“痛恨手机吼叫”的亚文化。

早在1997年,美国著名的礼仪专家杰奎琳·惠特莫尔就在佛罗里达的棕榈滩创办了一间礼仪学校,向专业人士讲解如何在高级餐厅进餐,与商业伙伴握手以及正确接听手机。惠特莫尔的商业网络和用餐礼仪一直是该校收费最高的课程,最近一些商业人士却花费数千美元来到她的课堂上,听她讲述如何在公共场所用手机交谈而不会惹人讨厌。美国铁路客运公司还推出了限制使用手机的“静音”车厢,20%的美国餐馆作出限制使用手机的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童话秘密,有人使用手机时会换个房间,走到室外,甚至躲进厕所。芬兰就有脑筋动得快的家具业者专为这种需求制作名为“静悄悄”手机亭,里头有座椅,并以透明隔板隔音,一般设在机场或饭店大厅,传统属于公用电话的空间逐渐被手机所取代。甚至有一些图书馆也设立了手机电话亭,既不扰人,又能保证通话内容的隐私性。

 

吐痰立法

 

在人类历史上,随地吐痰在世界各国都曾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西方对于随地吐痰现象的高度敏感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但是当时英国产业工人的生活环境极为糟糕,导致肺结核大肆流行,后来很多年,肺结核一直是人类的主要杀手。到了19世纪,肺结核开始向世界大规模蔓延,光是伦敦和纽约就有5000万的带菌者到处传播肺结核病,全世界几乎有一半人接触到它,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此病。这时候,一些治疗肺结核的医生才逐渐发现:肺结核病菌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医学发现,使得当时的欧洲在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开始注意随地吐痰等公共卫生问题。

1886年,法国出台了全世界第一个禁止随地吐痰的立法。随地吐痰这个几千年来人类的习惯行为终于被定格为“不文明的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为了防止肺结核的传播,开始发起反“吐痰运动”。尽管后来也不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是,反对随地吐痰已经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习惯。

100年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又模仿法国的做法,把随地吐痰视为一种“罪行”,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不仅新加坡随地吐痰的现象基本绝迹,而且李光耀还因此在1994年获得了由美国颁发的“另类诺贝尔奖”。

新加坡对于随地吐痰的处罚包括教育、罚款、监禁、鞭笞等多种手段。不管是新加坡人还是外国人,在新加坡一口痰要罚款折合人民币2500元,而吐一块口香糖罚款会高达10000元人民币!不仅随地吐痰的人在新加坡不受欢迎,就连随地拉屎的鸽子在新加坡也是“违禁物品”。除了重罚之外,新加坡政府还将利用市民的羞耻心,把市民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等行为通过报纸、电视媒体曝光,冠之以“垃圾虫”的称号。如今,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城市花园国家。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汉城市政府决定对吐痰者处以大约300元人民币的罚款。后来虽然废除了巨额罚款的规定,但是人们也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大学生》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