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损失厌恶”毁掉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0:40:19

等车的时候产生埋怨,还只是自己跟自己怄气。双方合作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克服“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往往就会坏事。

做生意讲究合作,做研究也讲究合作。一件事情,任何一方单独去做,都没有办法做成,双方合作却做成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可见,合作本来是互利的,共赢的。可是环顾四周,合作成功以后,双方吵架分手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甚至有“不合作还好,合作却合成了冤家”的情况。为什么本来是互利双赢的合作,却诱发双方成为冤家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上次我给大家说的“损失厌恶”心理在作怪,因为自己付出去的努力或者代价,自己总是记得非常清楚,合作对方付出的努力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固然也很享受,但总不是那么在意,总是显得评价不足。

所以,我劝大家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警惕“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大方一些,对合作对方的贡献不吝真正由衷的赞美,由衷地认识如果没有对方的参与,不会做得那么好,这样才能“可持续地”享受合作给双方带来的好处。要是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哪怕李政道杨振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都会坠入“合作合成了冤家”的境地。

大家知道,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物理学大师,于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并且不久就被吴健雄博士实验验证,遂于1957年10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本来是世界物理学界的一段佳话,更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非常富于成果,可是他们后来不仅分道扬镳,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公开决裂,逐渐发展到互有攻讦,成为国际学界和华人社会之憾事。分道扬镳的说得出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一定要坚持自己对于合作成果的贡献更大,特别是对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更大,导火线则是合作论文的署名次序,应该是李政道杨振宁,还是杨振宁李政道。

关于合作论文作者的署名次序,国际学界的多数做法,是按照作者姓氏英文字母的字典顺序排列,但是不这样排列的情况也不少。据李政道说,还在他们合作最早的一批成果出来的时候,杨振宁就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结果他们合作的论文,有些署名李政道杨振宁,有些署名杨振宁李政道。到1962年,他们合作发表了32篇论文,每篇都足以让一位学者在一些世界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获得终身职位。他们合作的成果,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之和。这也就是所谓“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

可惜后来出现了谁对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经挑起,就很难收场。李杨的决裂,实在是千古憾事。市侩一点说吧:合作研究做出了一个重要成果,却高估自己给对方带来的“好处”,低估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种“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前面说过,关于合作论文作者的署名次序,国际学界的多数做法,是按照作者姓氏英文字母的字典顺序排列,但是不这样排列的情况也不少。已经有统计研究证明,姓氏英文字母的字典顺序靠前的合作者会占到一些便宜。不过这主要出于“眼球效应”,而不是自觉的歧视。国际学界没有人会因为署名靠后就低估一位学者对相关论文的贡献,至少在台面上不会这样。问题是比如Debreu,Nash和Smith合作发表一篇论文,人们在引用的时候,往往只说是“Debreu等人”的论文,从而姓氏英文字母的字典顺序靠前的合作者给人的印象会比较深。这就是刚才说的“眼球效应”。

与国际学界的情况不同,我们这里则是制度性地歧视排列靠后的学者,第二作者的业绩,不及第一作者的一半。这就从制度上激励合作的瓦解,实在非常可悲。

不过有人说,李杨合作的最重要的那篇论文,署名次序是李政道杨振宁,从而诺贝尔奖的颁奖公告,也使用李政道杨振宁的次序。这却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不止一个人获奖,诺贝尔奖的颁奖公告,一定按照学者姓氏英文字母的字典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