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59:54
  

 北侠姜林之毛泽东诗词及书法艺术学习欣赏系列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臨江仙 贈丁玲    ——毛泽东

           (1936.12)

     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捲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 文小姐,今日武將軍。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咏水仙。此词牌有两种形式,这里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一种为六个字。

  保安: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在共产党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到达保安。

  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这首词通过欢迎丁玲同志来革命根据地继续革命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丁玲同志的欢迎和赞许。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        ——毛泽东       (1930.02)

       漫天皆白,雪裏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在行军的途中,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

 

        毛澤東《清平樂蔣桂戰爭》
              一九二九年秋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蒋桂战争∶蒋介石—桂系李宗仁战争(1929年2月)
            一枕黄梁∶唐沈既济《枕中记》之卢生。
            汀江∶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金瓯∶古喻国家江山完整无缺。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军阀战争,下阕主要写革命战争。前者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使人间充满了怨恨;后者为人民建成幸福的家园,使人民充满幸福的喜悦。前者必然失败,称王称霸统治人民的企图无法达到;后者节节胜利,人民翻身解放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终于实现。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建立自己的天下,并努力进行整顿和建设,祖国的万里河山才是完美的。        

 

 
               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注释】

  李淑一: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

  杨柳:杨开慧和李的丈夫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嫦娥:《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

  吴刚:《酉阳杂俎》称汉朝西河人吴刚,学仙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树高五百丈,刚砍过的地方立刻长好,因此他一直在砍。

  伏虎:指革命胜利。

  【题解】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泽东诗词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你所取的态度不适当,要改。大作读毕,感慨系之。李淑一词中有"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句,故此毛泽东上来就回答了烈士的去处的问题。

词的上阕写杨、柳两位烈士牺牲后,他们的忠魂上天受到月宫中吴刚欢迎的情景。下阕描写月宫嫦娥给烈士忠魂献舞及人间传来革命胜利消息的情景。

这首词在语言的运用上做到精炼准确,他的遣词造句可谓巧夺天工。作品不用“死”、“亡”、“逝”等词语,却用了两个“失”字,表明两位烈士的牺牲是巨大的损失,但没有表现出哀伤悲痛的情绪,而是抒发出一种怀恋悼念的深情。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悲壮苍凉,声情激越,在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风格独异。上片写的是大军驰过娄山关的情景。起首二句,仅仅10个字,便写出西风凄紧,雁声嘹唳,霜华满地,残月在天,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生动地点染了出来。而这两句,还只是设色、只是烘托。叠唱过“霜晨月”以下二短句,说在繁霜铺地的山道上,列队疾驰的战马发出了杂乱的蹄声;说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低沉而悲壮的音调。这就把急速坚毅地驰过娄山关的红军雄姿,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听吧: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看吧:长空、浓霜、残月、雄壮的马队、闪亮的铜号。色彩多么鲜明,声音多么清亮!于此务必注意:当时是大军直指向遵义,是在急行军,这些都是在急行军中听到看到的。这是从动中写静,实在极有神理。
       下片又倒转回去写大军正驰向娄山关的情景。径直指出:“雄关漫道真如铁”。在这里,“雄关”之“雄”,多么峭拔,“漫道”之“漫”,多么飘逸;“真如铁”之“铁”,多么凝重。“雄关真如铁”,虽实非浪语,而在红军面前,只是“漫道”而已。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何等气魄!真是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又是多么豪放劲健。读到这里直觉得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每一踏足都踩得山头在晃动。在字里行间,不仅歌颂了红军的顽强意志,抒写出人民的胜利信心;而且对敌人的鄙夷与蔑视,昂首遥望,无边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般;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这正是视险如夷,无坚不摧的红军战士的抒情。“苍山”、“残阳”,岂可等闲读作景物的描写吗?抑有进者,在这里明说的是要从头越过雄关,以及纵目所见,实际上却暗中含蓄着要从头部署长征大计,以及放怀所想。这意蕴愈探愈深,这味道愈品愈浓,真是郁郁葱葱,胜义无穷。 

 

    菩薩蠻 大柏地 (1933)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後複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艺术构思新颖独特,把景、情、事、理、人融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词的开头用七种颜色名并列,别开生面,丝毫没有堆砌之感,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雨后太阳光经水汽照射分解成七种颜色,形成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就象有人在天空中挥舞着一条彩绸。雨过天晴,山林如浴,天边一轮红日。风景这边独好,多么使人神往啊!

   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毛泽东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泽东重经大柏地时所作。抒发了革命胜利时的喜悦心情和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赞礼!

    我们这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一般是在素描纸或者宣纸以及油画布上作画,最多是一面墙的有限空间里从事艺术创作,我们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在几声“大师”,“大家”的称呼面前,飘飘然,找不到北了......然而在毛泽东面前,我们是什么,我们又算的了什么,他一出手就是巨人形象,持彩练当空作画,天地正神,王者之相,这种气魄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唐 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人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风尘日色昏”,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陆游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梅花,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

    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

    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

    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

    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 

     在陆游的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在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早已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