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孔子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47:33

也谈“孔子是什么?”

[9301] (2010-04-14)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读了伟达先生发表的“孔子是什么?”,也想说几句。本人虽然不是学者,但是阅读先秦儒家的著作也算比较深入了。

  伟达先生对于孔子的认识,有一部分我是认同的,但是也有许多无法认同的地方,甚至窃以为伟达先生误解了孔子的本意,或者伟达先生被后世的某些儒家著作所误导了。

  在“哲学孔子”一节中,伟达先生把“学而优则仕”归于“贪重功利”,这是不对的。在论语中“学而优则仕”是子夏说的,原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意思并不是说“学习好了就去当官,以便发财”,而是说“一个人当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去学习,以便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这样就能更好的当官了;一个人求学有了余力,就可以去当官,这样就可以造福更多的人了”。

  孔子周游列国,是想当官没错,但那是为了求财或者求地位吗?以孔子当时的声望,只要肯放下原则,谋个宰相的位置恐怕丝毫也不难吧。在孔子的观念中,当官从来都是有原则的,后人说先秦儒家是“从道不从君”,这在《论语》等先秦文献中有很多资料可供证明。

  在“政治孔子”一节中,伟达先生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解也和先秦儒家著作中反映出的思想相去甚远。君君,不是说君王就应该高高在上;臣臣,也不是说为人臣子的就应该无原则的听从;父父,不是说为人父的就可以掌控儿子的一切;子子,也不是说为人子的就应该无条件的顺从父亲。在《孝经》中记载: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为不通古文的朋友们解释下大意:曾参问:“您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话,我都懂了。但还有一件事不太明白,敢问: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称得上‘孝’了吧?”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当初,如果天子有善于进谏的大臣七人,就算天子自身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善于进谏的大臣五人,就算诸侯自身无道,也不会失去封国。大臣有善于进谏的家臣三人,就算这个大臣自身无道,也不会使其家业被毁灭。士人有善于进谏的朋友,就不会犯大的错误,会获得好的名声。父亲有善于进谏的儿子,就不会身陷不义当中。所以,如果遇到不义的事情,则儿子不能不向父亲进谏来阻止他,臣子不能不向君王进谏来阻止他。面对不义的事情,就应当进谏。如果只是听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称之为孝呢?”)

  所以,后人说先秦儒家的风骨是“从道不从君”,是很有道理的。

  在“政治孔子”一节中,伟达先生又引用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曾有很多人考证过,大多认为这是一个断句导致的误解(古文书写不加标点),比较主流的意见是这句话应该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做得来的事情,就让他们做,不要过多干预;做不来的事情,就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实际上,结合孔子一生的行为也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愚民政策”不可能是孔子的真实思想

  —— 如果应该“愚民”,那孔子一生的努力又是在做什么呢?不正是在试图让人民“不愚”吗?否则干嘛要“有教无类”?干嘛要“诲人不倦”?干嘛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后世儒家中的小人儒如此篡改孔子原意,无非是为了讨两根肉骨头,但是我们后人却应该努力探寻历史真相,而不应该把这个屎盆子扣在孔子的头上,我们总不能苛求孔子为什么不发明标点符号吧?

  伟达先生说“孔子认为掌权者皆为君子,但如果出了贪赃枉法的问题,那就是‘君子’堕落成‘小人’使然。”这又是冤枉了孔子了。实际上,在孔子之前,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完全是根据地位来分别的,比如《关雎》中“君子好逑”的“君子”,可不是指德行高尚的人,而是指贵族。恰恰是从孔子开始扭转了这种划分方式,而是改用德行来作为划分的标准。但是在《论语》等先秦著作中仍然有很多混用的情况,有时候君子指统治者,有时候指道德高尚者,阅读的时候必须注意区分,而不应该把这当作孔子歧视劳动人民的证明。

  而且,五四运动所推翻的“孔子”,并不是真正的孔子,不是那个“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的孔子,不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不是那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孔子,而是被董仲舒们劫持的,被硬拉成“三纲五常”代言人的孔子,是那个被朱熹绑架的,作为“存天理,灭人欲”祖师爷的孔子。如果是前者,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文化中,他都是贤者,都是圣人;如果是后者,连有良心的儒家学者都会唾弃。但是,能让一个人为他死后被篡改的理论负责吗?如果这样也要负责的话,那世界上包括傻子在内,都不会有任何一个好人了。

  伟达先生认为“心灵孔子”是导致孔子被推崇到“圣人”地位的原因,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孔子的被推崇,不是因为心灵,不是因为言论,而是因为行动。漂亮话人人会说,但是能够把对道义的坚持贯穿一生的行动的,不多见;能够在黑暗的时代,无尽的打击面前贯穿一生的行动,而又始终无愧无悔,会有几个呢?这才应该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伟达先生把儒学归于准宗教的位置,我觉得伟达先生未免太小瞧儒学了,宗教并不是多么高尚的一个指标,更不是人类心灵的必需品,历史上因为宗教而导致的大屠杀和种族灭绝还少吗?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信奉真正的儒学而搞大屠杀的。

  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到今天仍然应该是圣人,是因为他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发现了“人”的存在,并且一生都在为弘扬“人”的最高价值而奋斗。这才是孔子!

  至于把儒家思想和民主对立起来的说法,在深入的、不带偏见的了解了孔子思想之后,诸位读者自然会作出公断,所以笔者就不再另行论述了。

  北京·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