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36:2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及东亚文化圈的“孔子热” 持续升温, 最近中国还专门投入巨资拍摄了电影《孔子》。毫无疑问,孔子及其学说对中国人和文化影响巨大,不知孔子就是不知中国的过去、现在以至未来。

  但孔子的思想学说到底应如何与现代价值观接轨演化?对当代中国人来说, 这似乎仍是一个相当说不清, 道不明的问题。

  有趣的是,中国大片《孔子》与美国大片《阿凡达》由于上映挡期接近,还展开了一番文化对弈。有人认为《孔子》推崇权威和秩序,而《阿凡达》则充满了反叛与抗争的意味。实际上呢,孔子是推崇“好人政治”或“君子统治”的权威和秩序,对《阿凡达》里面所描述的对外征服与暴戾压迫也一定会持反对态度的。

  笔者以为,现代人认识孔子不妨采取分析的态度,从三个层面加以入手:哲学孔子、政治孔子、心灵孔子,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孔子及其学说的特色、影响和局限。

  首先,孔子是个哲学家,但偏重于社会、文化与教育哲学;自然,逻辑与科学哲学等并不是孔子的强项和主要兴趣所在。孔子哲学特别关注社会秩序、结构和关系,即如何把个体的人有效融入并组成一个大社会,如何造就一个和谐、稳定和大同的社会。

  孔子认为将个体与社会融合的最佳手段是通过教育,于是他不仅自己为人师表,也由此为整个中华民族奠定了一个重视教育与学习的良好基因。但也是由于孔子教育人的目的过于“社会化”,同时促成了“学而优则仕”那样贪重功利的人生取向误区。

  再者,孔子还是个政治家,他曾经从政多年,特别希望把自己的政治哲学和理想付诸实践。孔子极其重视统治的权威,英明和秩序,把古代周朝模式当作“理想国”来追求。

  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统治者是真命天子,能洞察秋毫,知人善任,体恤民情;而百姓应该严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礼教纲纪,老老实实,安居乐业,服务社会,那就接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同境界了。

  孔子相信“上智下愚”,即掌权者有智慧;而普通人是愚昧的,所以必须令其守规矩。由此,也就有了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观点。后代儒学又依此发展出“刑不上大夫”等原则。

孔子认为掌权者皆为君子,但如果出了贪赃枉法的问题,那就是“君子”堕落成“小人”使然。

  与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体系及实践对比,孔子的政治价值观及主张明显是相当落伍的,因为他对人民的权利和力量,个体的自由解放,及人的发明探索能力等,很少认知和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以现代“民主和科学”取而代之, 其主要出发点就在于此。

  如果孔子仅是个哲学兼政治家,他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和传统中达到如此高位。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还由于他对人的心灵和心智修养颇有洞见。再加上中国文化缺少宗教传统,儒学便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准宗教”式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孔子重视心灵修养,有助于启发人的心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积极的方面;但孔子“从心入手”的目的毕竟不是鼓励自主选择,而更多是为培养主动地遵从。孔子不否认制度的强化力量能使社会稳定,但更主张官员和百姓的心灵认知与主流统治价值自觉接轨,即所谓“以德治国”。

  儒生不喜欢秦始皇,主要是这位开国君主把打天下那一套拿来治国,经常以力强迫人,而非以德教化人,于是秦朝的暴政便难于持久。

  以后的主要王朝,为了维护和延续统治,都全面采取了儒学的“攻心”之策,也使得封建传统成为中国文化长期的“集体无意识”,由下至上的民主治国价值观因此还有长路要走。

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