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报 中国并非19世纪末的德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3:22
欧洲人喜欢在亚洲投射他们自己的历史,并把那里目前的发展看作欧洲曾发生的事情的复制品。事实上,亚洲国家也鼓励自己这样做,东盟越来越像欧盟了。
试图破译亚洲外交未来,欧洲人面临“富人的惭愧”。 亚洲如今是不是在重玩欧洲19世纪末的均势游戏,而中国扮演德国的角色?或者南亚通过东盟的成长终有一天变成远东的欧盟?
这些比较并不中立,人们会发现把当今中国和19世纪的德国比较是在幸灾乐祸。从这种观点来看,亚洲现在可能在经济上干得不错,但等着瞧吧:崛起的民族主义、中国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渴望抑制中国的野心将必定阻碍经济的增长,西方的全球地位得以恢复。
但这种假定与现实并不协调。21世纪初的中国并不是19世纪下半叶俾斯麦的德国。中国人没有把自己看作是崛起中的新大国,而是复兴的传统亚洲势力。他们认为中国在重获18世纪末以前的地位和威望。
因此,中国人不像威廉二世的德国那样急于证明自己有多强大有力。从战略的层面,中国不是一股修正主义势力,而是“愉快的”、保持现状的势力。当然,台湾宣布独立是个例外,中国人会把它看作是开战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确实在重新武装自己,甚至进入太空军备竞争,但步调和比例反映他们新的经济繁荣。中国的根本大计仍然是经济,反映它的领袖相信政权长久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快速增长的延续。为此,他们需要能源,但他们不打算进行武力或外交冒险。
他们也不是要做慈善无私的大国,用他们新的力量和名声改善国际体系的稳定性。然而中国人的犬儒主义和自发的自私现在因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地位越来越受重视而有所减弱。世界认为中国只是在增强自信心。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冒不必要的险呢?
中非峰会的彻底成功;印度和日本之间的外交亲善;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民主同盟只能解释为中国新近重获地位的迹象。他们为什么要轻率行动危害这些真实和象征意义的收获呢?掌舵中国外交的不是俾斯麦和冲动的德国皇帝,而是相对谨慎和有能力的技术官僚。
事实上,威胁到该地区的稳定不是中国的过度野心或民主化的失败,而是中国的政权不能建立起法治。在1978年,中国领导邓小平把新加坡看作是资本主义优越性胜过共产主义的生动证明。在访问新加坡后,邓小平把“经济特区”引入中国南方。
但法治,即使是新加坡式的,也比贯彻资本主义要困难得多,而且法治的确实代表着以欧洲模式建立亚洲社会的主要障碍。20年前,建立亚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日本——亚洲最先进和成功但没有亚洲感觉的国家。此外,亚洲的其他国家怨恨日本醉心于这种差异。这种怨恨仍在,部分是由于历史恩怨,但日本人现在开始把自己看作是亚洲人,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在该地区发起的经济奇迹已经远远超越他们。
在欧洲,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以及民主政权的流行要求超越民族主义。法治之于当今亚洲等同于民主至于昔日的欧洲。不逐步实施法治,亚盟充其量只能是欧洲模式苍白空洞的拷贝。(原题:中国并非19世纪末均势游戏中的德国)(作者 Dominique Mo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