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被忽视的墨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53:54

不可被忽视的墨子  

《诗经》这本诗歌集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变风变雅”的诗歌表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危机。所谓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正风正雅的诗歌反映了西周兴盛时期的状况,对西周礼乐制度是一种肯定和赞美,而变风变雅的诗歌则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阶级矛盾,以及礼坏乐崩的现实。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它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思想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与这种优良传统并存的还有一种“奉迎统治阶级的奴婢思想”。它表现在春秋时 邹鲁缙绅 先生的活动中。西周被犬戎灭亡后,其文物典籍丧失贻尽。而周武王当年分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同时赐予鲁国众多西周文物,这样,春秋时西周文物就尽在鲁矣。而缙绅先生就是掌握这些文物的人。春秋时,西周礼制虽遭受破坏,但贵族在各种社交场合,以及祭祀等活动中,仍需要用礼仪来充门面。而这些礼仪只有缙绅先生们通晓。这样,这些缙绅先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成了为贵族充门面的工具。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缙绅先生们所讲授的礼仪已经完全教条化、形式化,与内容相脱离。孔子出生于鲁,他 和缙绅 先生有什么关系现在不得而知,但其研习了西周文化则是可以肯定的。孔子对缙绅先生所传授的教条化了的西周礼仪大加挞伐,提出了循名求实,也即是“正名”思想。孔子将缙绅先生们传授的这种儒术(即教条化的西周文化)发展成为儒学。墨子也出生于鲁,跟随儒者学过儒学,但史书上说,他嫌儒学太重繁文缛节,就脱离儒学,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子对以西周文化为根基的儒学非常精通,他批判性地继承了西周文化和儒学,将中国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历史发展到战国初期,地主经济在很多国家占据了主要地位,地主阶级也取得了国家政权。这些地主大多是过去的贵族,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无法立即摆脱氏族宗法制的影响。政治上,管理国家的人员基本上仍是氏族贵族,外来者极少;经济上,贵族地主作为一个整体,限制其它阶级在经济上的权利,尤其在工商业方面。这样,贵族地主势力在这时已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战国初,各国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变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削弱旧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经济上,鼓励民间私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使更多的平民阶层进入政府,从而发展国家的力量,这在客观上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国之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就导致,在国家内部,地主阶级之间的兼并斗争不断发生;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战争也此起彼伏。此时,周王室只成了一个在政治上和其它国家平等的小国,对各诸侯国没有任何影响力。控制中国的,是七个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其它小国是这些国家的附庸。这七个国家即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都实力强劲,有着广大的国土和不菲的人口,修建有大量的城市。国家规模远超过过去。西周初建时,每个国家就是由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控制的乡村组成。  

墨子是这样来描述这个社会的:“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国内贵族内战),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人君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今之贱人(平民及下层人民),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交相亏贼(相互攻击)……”在墨子的描述中,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激烈的,下层人民的生活是糟糕的,许多下层人民沦为强盗。墨子把这个时代视为一个危机时代。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墨子认为,这些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人与人不相爱。所以,他提出了“兼爱”说。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利益等同于自己的利益,“爱人身若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这样,人与人就不会争斗了,社会就和谐了。这种兼爱说,比之孔子提出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更进一步了。那么人与人怎样才能相爱呢?墨子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统治阶级。  

墨子对当时的贵族极尽攻击,指出他们是最丑恶的反动者:他们不令人生,反令人死;不令人富,反令人贫;不令人治,反令人乱;不令人善,反令人恶;不令人安乐,反令人悲苦。墨子指出正是因为贵族阶级的腐化堕落,才导致了人与人相争相贼,从而引起社会危机。所以,墨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任用贤人,——即“尚贤”,只有贤人才能造就一个“兼爱”的社会。这就要求打破宗法政治,国家政权对外开放。墨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才能,不论是何出身,不管是自由民,还是工商业者、奴隶、家奴、农民,都可以做官,而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贵族也应该“贫之贱之”,不让他占据高位,享有厚禄。这就是“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在墨子看来,大多数贵族是没有才干的。墨子出身于下层人民中间,他站在下层人民和平民阶级的立场上,对贵族阶级和宗法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否定。这是墨子最光辉的思想之一,在这方面他超越了孔子。  

要打破宗法政治,必须对宗法政治所依托的天命观进行批判。按照西周的天命观,贵族的统治权是上天赋予的,宗法政治是天意的表现。贵族阶级正是利用这种思想来麻醉人民,要求人民安于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墨子对西周的天命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即他的“非命论”。  

墨子的非命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天命观的实质,他说,天命观是统治阶级创立的,是用来欺骗老百姓,以利于自己的统治的(“暴王作之,穷人术(述)之,此皆疑众迟朴”)。他从多个方面批判了天命观对社会的危害,比如他说,对于天命观,如果官吏相信了,就不会尽职尽责,农民相信了,就不会勤于耕种;官吏不用心政事,国家就会乱,农民不努力耕种,国家就要贫穷,这是在害天下之人。(“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是贼天下之人也。”)相对于天命观,他提出了“强力论”,就是说富贵是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先天规定的。这里,他显然是作了战国时期新兴阶级的喉舌,而对于靠宗法关系获取富贵的贵族提出了批判。他的强力论表现出自由竞争的思想。  

对天命论的批判是墨子最光辉的思想之一,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这也是历代统治阶级不愿提墨子的主要原因。  

墨子批判了天命观,提出尚贤论。那么,哪种人是贤人呢?  

墨子认为,贤人“其为政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也就是说,贤人就是那种有兼爱品质,能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人(不是只为贵族阶级谋利)。  

下面,我们对墨子的学说进行简单小结。  

墨子认为人与人只要相爱,即兼爱,社会就能够实现和谐,阶级矛盾就能够消除。在这方面,墨子显然没有意识到国家本身就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只要有国家存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始终是不一致的。所以,兼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墨子的尚贤思想则是进步的,他要求打破宗法政治,让其它阶级参与国事。历史也正是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墨子在此发出了官僚政治的先声。  

下面我们再对墨子的非命说进行一点补充。墨子否定了天命,是不是说,他就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天有意志,是个唯物主义者了呢?不是这样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墨子还不可能达到唯物主义者的程度。他也相信天是有意志的,但他心中的天是和自己的思想相适应的,也就是说,他依照自己的思想改造了天命观中的天,他创造了自己的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这是墨子的“天志说”。相对于天命观,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以后的进步思想家基本上都是按照墨子的这个路子来改造“天”的。他们把社会的进步趋势当作天意。  

“非命说”和“兼爱说”,是对西周天命论和道德论的否定。孔子没能摆脱西周礼乐制度的束缚,墨子完成了这个使命。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毫不留情地批判统治阶级,为被统治阶级说话的思想家。  

对现存秩序的否定,弘扬进步思想,正是知识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