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学者秋风:对“中国的城市化其实是政治性的过程”作四点补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55:10

知名学者秋风:对“中国的城市化其实是政治性的过程”作四点补充

类别:深度调查  作者:南都播报 原创 浏览量:108 发布时间:2010-01-15 15:42 手机看新闻 编辑此文

此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南方都市报立场。

摘要:

  秋风:谢谢南方都市报和中山大学,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广州听大家对农民工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因为我自己就是在家上班,所以也没有任何机会和资源做任何实证调查,我看一些报道,针对农民工和城市化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看法,这些看法也不一定对。

  今天上午听了黄教授的报告和郭老师的报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在北京准备一个发言稿,这个发言稿题目改成《一个中国有过城市化吗?》。我前一阵子刚写一片文章,在经济观察报《中国有过市场化吗?》是针对国进民退现象提出一个疑问,我觉得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我下面讲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是不是有过真正的城市化?

  上午的时候黄教授已经讲过了,从一般意义来说,城市化能够增加财富,提升社会的文明水准,但是就像黄老师上午说的,城市化所带来这些收益,比如说财富或者文明,整个社会中的配置是由各个群体权利,这种模式来决定的。而这个权利的配置是由各种制度来决定的,这些制度决定了城市化进程一些模式特征,特别重要的是由此形成的城市的性质。这种城市的性质决定着人口的福利的改进程度,以及特别重要就是这些福利在不同社会群体中间的配置,甚至决定一个国家文明的性质。这个是我基本的理论前提。

  上午我听黄教授的报告,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或者立论的依据,中国的城市化其实是政治性的过程,我完全认同这个看法,而且愿意做一些补充。我们去观察中国所发生的城市化,通常讲的城市化,其实可以看到两个过程,一个过程就是黄教授所描述的,政治主导的,或者权力主导的,政府推进的城市化过程;同时也能够看到另外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上午由经济或者由市场所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更恰当的自发的城市化过程。对这两个城市化分别做界定,其实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不是城市化,而自发的进行城市化过程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也不是城市化,这个是我基本的看法,下面我会解释。

  这个解释基本理论预设,我们去看现代的城市,我写过很多文章,要从历史上分析城市化,要分清楚城和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在欧洲中世纪时代,还是在中国古代,比如说明清时期,城和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城是统治的中心,而市才是自发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聚集中心。在现代意义上城市,欧洲所看到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基本上应该从市发展而来的,这个是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我认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市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城市,才足以能够作为现代文明的载体,否则的话如果是在权力控制城堡里面,不可能有现代的工商业,不可能有自治,当然也不可能有现代的文明。

  我们在中国看到过去60年,其实大部分城市都是由行政权力制造出来的,中国关于城市发展已经建制最基本的制度框架,所有的城市都是有行政级别的。什么样的行政级别,决定城市规模是什么样的,不可以预制,像帝国时代一样,所以会看到中国城市规模以及发达的程度其实跟行政级别是完全对应的,没有一个例外,是一个副省级的城市就是有副省级的规模,是一个地级市就会有地级市的规模。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明我们中国过去官方的城市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包括上面提到鄂尔多斯市坟墓城市,还有在浙江开会,看到浙江省长兴县巨大城市公共建筑,以及荒芜人烟的广场,都可以说明城市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这个可以解释黄教授上午讲的,在这样的城市人口密度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一个县城建几万平方米广场,一下子就把县城人口密度稀释了。这个是我要讲官方城市化。

  其实可以关注到另外一个半城市化,这个广东的朋友最熟悉,现在东莞这些地方所发生的,在我看来都是半城市化,还有浙江温州等,在这个地方生长出中国现代工商业,他们替代了比如集中在东北,集中在北京这些地方原来的国有企业。他们构成了中国奇迹一个主要的发动机,但是这些地方工业包括技术、人口高度密集,但是他们没有变成城市,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就是我把它称之为所谓一个“半城市化”他们完成工商业的聚集,包括人口的聚集,工商业的聚集并没有演变成完整意义上有公共生活,有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在这个地方要么是农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视野,当然也没有现代所谓的治理结构,甚至也没有现代市民的心智。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制度约束,在中国要建立一个城市需要行政来审批的,行政如果不批准你是一个城市,就不能够留下足够的税源来进行公共基础建设。在珠三角很多工厂就是建在乡村地区,土地不是国有的,按照中国的说法不是国有土地就不可以建城市,城市必须在国有土地才可以建造,诸如此类这些制度约束,实际上都使得中国最现代的或者最重要的工业区,其实工业业区,商贸区不能够在现代工商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城市。

  中国城市化一个是伪城市,另外一个是半城市,基本上可以论证中国没有一个健全的城市化。关于半城市再做一点论述,也是回应上午两个报告,我自己有一个看法,其实这些城市主要是因为人口的主体就是所谓农民工,他们行为模式以及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的心智都是很特别的,蔡禾老师这本书里面有很详细的描述。我想说一点,提出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就是这个社会,所谓农民工事件,半城市这些主题他们的生活最大的特征,在我看来就是分裂或者是分离,我概括了四点,第一点生产和生活的分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空间上的分离,在东莞打工,实际上他想象这个生活可能很多比如要在湖南进行,在老家进行,工作场所和获得收入的场所,期待中以后生活在空间上的分离,这个分离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农民工消费率是比较低,因为他实际上不在当地消费,想象预期要拿这笔钱回老家消费,比如存这笔钱到老家建房子,可能那个房子不住,但是一定要安排建这个房子。

  第二点是时间上的分离,这个是农民工制度最残酷的一面,让所有的农民,农村中最精英的群体在年轻的时候出售青春,到年纪稍微大一点就回到乡村,然后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就像秦老师给我们介绍黑人家园制度,制度建设初衷年轻出卖劳动力,再回到农村自生自灭,这个也可以解释储蓄为什么会比较高,因为他要为储蓄一笔钱。

  第三点是劳动身份或者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分离,劳动经济身份,其实是一个产业工人,但是社会身份或者自我角色期待,还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而且他没有办法,不敢想象自己可以转化成一个市民,所以他的基本生活模式,价值观念以及销售的模式仍然是一个农民式的消费模式。这个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消费率是比较低的。

  第四点中国社会因为农民工群体的存在,从而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大规模家庭破碎化,历史文化影响会非常巨大,其实已经很严重了,历史冲击力,文化上的冲击力,社会上的冲击力,可能未来200年我们都会感觉到这种冲击力。中国社会结构可能因为农民工这个群体存在,已经基本上被摧毁了,所谓人作为文化一个载体,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健全的载体,我认为这个后果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我想未来中国要为我们现在这种中国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所谓农民工群体为这个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这个代价其实会损害所有的人。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