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格物致知刨根问底,寓教于乐幸福实验 · 广州读本 广州名片 · 20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7:34
[广东实验中学]格物致知刨根问底,寓教于乐幸福实验
日期:[2010年3月23日]  版次:[GA12]  版名:[广州读本 广州名片]  稿源:[南方都市报]     

 

    省实的学生视野非常开阔,有国际视野,心态也很开放。

    1964年7月,省实第二届新制五年级毕业班共32人聚集在平山堂前拍下了这张毕业合照。

    资料图片

    省实培养的7名院士的头像矗立在绿化广场。

    德政楼的对联阐释了省实的人文精神。

    这就是梁实秋于1938年曾经住过半年的平山堂。

    老校区的木棉花又开了。

    在广州看见世界

    让世界看见广州

    GZ

    广州名片

    名牌学府系列

    总第131期

    侯选名片130期

    广东实验中学

    提名辞

    广东实验中学声名显赫,办学史可上溯至明末科举贡院,其前身为1888年创办的广东格致学堂,现为直属省教育厅的著名重点中学,全国现代技术实验学校。

    索引

    广东实验中学,人们常简称为“省实”。是直属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前身是1888年设立的广东格致学堂,至今已经有122年。

    跨越百年校史,省实人“格物致知”的探索求知精神却始终一脉相承,建校以来,鲜有一所中学像省实一样,走出了邓锡铭、黄耀祥、钟南山等七名国家院士,多年以来中、高考状元辈出。

    现场传真

    作为广州的老牌重点中学,省实这几年已经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原来位于中山四路的校本部为初中校区,目前有2000多人。而新建的高中校区则坐落在荔湾区龙溪大道,此外还有天河校区和顺德校区。

    老校区钢筋水泥之中的一片“绿洲”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金色阳光洒满校园。红棉如火,白兰飘香,绿荫环影书声琅……”正如校歌所唱咏的一样,一踏进中山四路这个历史最悠久的校区时,抬头便望到3月里怒放的红棉,高大笔挺的白兰树,操场边上的百年古榕,带来如沐春风的愉悦。尽管周边的高楼大厦已渐渐把这边校区围成一个“天井”,但在这片弹丸之地,却依然保留着一份难得的书卷气息,可以说是钢筋水泥之中的一片绿洲。

    省实的老校址历来就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早在清代这里已是“贡院”所在,每逢乡试,广东、广西的秀才都赶来参加考试,而贡院对面就是孔庙、番禺学宫。现在与老校区一路之隔,最著名的是农讲所、广州图书馆,往越秀中路一侧,还有“东平大押”的青砖炮楼。南面便是中山图书馆、鲁迅纪念馆、省博物馆等,可以说是广州丰厚的人文、历史沉积的腹地。

    平山堂梁实秋曾在这里住过半年

    说起省实,不少老校友都会提起平山堂。从越秀中的校门进来,右手边红墙尖顶的小楼,就是省实当年颇有名气的标志性建筑。

    “学校历史最老、社会影响最大的建筑就是平山堂”,41年前毕业的老校友潘放明回忆说,当时不少毕业生都会在平山堂前、老榕树下拍毕业照。

    在革命时期,平山堂曾见证过不少重要的历史事件。1925年8月,毛泽东就曾到省实(当时名为“附中”)演讲《工农政策》。平山堂前的大操场上聚集过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成为广州历次学生运动的集结所。

    与平山堂结下不解之缘的,则是著名散文家梁实秋。1938年1月,梁实秋应中山大学聘请,迁入当时为教员宿舍的平山堂,居住有半年之久,其所写的《平山堂记》亦成为名作之一。当在海上漂了16天之久的梁实秋,带着妻儿住进平山堂“以半截薄板隔成三块”的“二房一厅”时,感慨“得此大为满意”。当时“楼上为教员宿舍,约住二十余家,楼下为附属小学,学生数百人”。

    在风雨飘零的岁月,梁实秋在《平山堂记》写道,“别以为平山堂不是一个好去处,当时多少人羡慕我们住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其时,“平山堂旁边操场上,躺着三五百男男女女从山东流亡来的青年学生,有的在生病,有的满身渍泥。我的孩子眼泪汪汪地默默地拿了十元港纸买五十斤大米送给他们煮粥吃。那一夜,我相信平山堂上有许多人没有能合眼。”1938年6月,梁实秋离开平山堂,远赴台湾。

    确实,从1922年建起的平山堂,经过60多年的岁月,在1990年已被鉴定为危房,因此拆掉了礼堂及原西边课室部分,仅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也重修成红墙拱窗的模样,仅有墙上嵌着“平山堂”的灰檐,还能依稀找寻出历史的留痕。

    新校区社团活动活跃程度堪比大学

    比起中山四路狭小的老校区,位于芳村的高中部新校区则显得气势开阔得多。

    新校区从2005年起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扩大了3倍,达到7万平方米左右,目前有学生3000余人,校门前的路也因省实的“落户”命名为“省实路”。一走入正门,便见着视野开阔的喷水池和绿化广场,邓锡铭、黄耀祥、范海福、蔡睿贤、姜伯驹、岑可法、钟南山等7名院士的头像矗立其间。

    校区楼宇以红白为主色调,不着声息地与老校区的风格遥相呼应、保持一致。新校区除了设计先进的体育馆、图书馆、游泳馆等一流的硬件设施外,还有天文台、模拟生态室等。正是午休时间,身穿统一校服的学生三两成群走过,有的“书虫”则端坐在广场的木椅上看书。

    往教学楼,随处可见张贴着密密麻麻的各种活动海报,有跆拳道、有戏剧、有辩论,活跃程度堪比大学,校园社团文化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据学校的周老师介绍,每天下午5点放学后,才正是各种社团活动开始热闹的时段。

    省实的社团多、活动多,几乎已经成为一大特色。学校大型社团有12个,其中艺术类包括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戏剧团等就有6个。很少学校创设戏剧团,而省实的戏剧团却还一直要求原创,省实戏剧团是广东唯一一所中学获得过全国的“国星奖”,并到过金色大厅表演。2009年,省实舞蹈团在国际青少年舞蹈比赛中拿到了8个单项冠军,一个团体冠军。今年4月,省实队还将第三次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保加利亚的世界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这些骄人的成绩都与省实活跃的社团文化紧密相连。

    名人堂

    冼星海杰出音乐家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音乐之路却在省实奠下基础。1918年,冼星海入读岭南大学附中(今为省实),在这里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并参加乐队担任小提琴、单簧管演奏员,还担任指挥。

    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运动。在他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数百首作品,影响最广的有《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等。

    钟南山抗SARS领军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1955年7月从当时的“华师附中”(省实的前身之一)高中毕业,9月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79年赴英国进修。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SA R S的领军人物,始终奔赴在医疗最前线,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唯心

    “重”不压人,学而有乐

    我们这一代人,在读书求学阶段大多都被“重点”二字困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家长到老师,无不是为着你杀入“重点”而吹号鼓劲、保驾护航。大多数人回忆起校园时光,都会觉得压力最大、最为吃苦的是中学阶段。

    初中时老师告诉我们,“考上了重点高中,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大学校门”,好不容易到了高中,为了挤过那道独木桥,压力却是翻倍儿地增长。校园之事,无非是上课、复习、考试之类的,日夜沉浸在题海中,就像车轮一样重复着乏味的生活。

    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升学而考,为了“重点”二字不断搏杀。因为“重点”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一旦成功闯入,代表着你比别人拥有了更优质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因而失去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和自由。在多年之后,我们回头再想,能记得的都不过是考试如何辛苦,练习题如何多,除此再无其他趣事可说,不免也有些小遗憾。

    是的,读书上学再辛苦也应该有些快乐的、轻松的、愉悦的事可做。走进省实的校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单纯干净的笑容、落落大方的言谈,这些不是身在名校就能拥有的自信,更多在于学校营造的良好氛围,带给学生阳光、开朗的心态。

    省实作为广州老牌的“重点”名校,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压力可想而知。不过在某种意义上,省实学生却可能比其他重点学校的学生更快乐一些。

    很多人说“省实学生既能读书,也能玩好”。这与学校一直提倡“全面发展”,培养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总以为“中学哪有时间搞这些啊?社团都是大学以后的事”,省实却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在中考、高考与发展素质教育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学校创造一种氛围,老师鼓励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社团,在社团中“好好玩”,从而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无疑是值得学习的教学模式之一。对于扛着巨大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言,不用“读死书、死读书”,是多么庆幸的事。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可惜并不是很多中学能真正做到。如果老师、家长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再把学生的视野囿于课本与应试,中学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有趣。

    “以课程为平台,以社团为依托,以竞赛为磨炼”,鼓励学生在应考科目之外,在科技、艺术、体育方面发展特长,是一种开放、多元的教学观念。就如郑校长所言,“人才不是单一的,可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考700、800分,但如果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依然能成才”。如果在中学教育阶段,就能提倡这样丰富、多元的价值观,不仅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也更利于为社会创造更多积极、健康、全面的人才。

    史记

    1888年广东格致学堂设立,为广东实验中学的前身。1910年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训广东、广西的教员。

    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师范学堂改为广东大学附中、附小。

    1952年由岭南大学附中、中山大学附中、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合并成华南师范学院附中、附小;随后分出华南师范学院附中(石牌)和华师附小。

    1960年-1987年在华师附小的基础上改设广东实验中学,其间几经改名。

    2010年9月广东实验中学在美国洛杉矶创办的美国分校将正式开学,开创国内中学“走出国门办学”之先河。

    对话校长

    ◎发言人:郑炽钦广东实验中学校长

    “格致”精神培养出最阳光学生

    广州名片:省实前身是“广东格致学堂”,如何理解“格致”二字?

    郑炽钦:“格致”即“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发现事物的真理。这种强调通过实验探索来追求真理、知识的精神可以说是省实精神所在。我们强调“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也是把实验性放在首位。

    既强调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的能力,更强调动手实验的能力。理科是“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我们更注重探索性的实验,最重要是学生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而不是单单通过演示性的实验论证结论就可以了。如历史、政治等非理科,则强调“动脑和动口”,通过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辨性、明辨是非的能力。实际上仍然是和“格致”精神相联系的。

    广州名片:与其他中学相比,省实的学生最大特点是什么?

    郑炽钦:省实学生一是喜欢刨根问底,很有探索精神,有时甚至会钻牛角尖。经常学生追着老师问问题,可能今天老师说服不了他,第二天又继续追着老师问。二是注重全面和综合素质培养,我们提倡文理通融,文科生理科也不会很差,理科生文科也好,总体上综合性比较好。

    三是学生视野非常开阔,有国际视野,心态也很开放。这是很少中学学校会有的一种特点。我爱省实,但我们同时也知道其他学校有什么优点需要去学习,博采众长。另外学生有开放的、阳光的心态。全省曾有行风评议团带队来学校调研,表示去了那么多大学、中学,最阳光的就是省实的学生。

    开放的心态延续至今

    广州名片:学生这种开放的视野和心胸,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郑炽钦:首先是老师能敞开心胸和学生交流,其次是有“开放”的传统在。省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学校,中山四路的校址就是以前的贡院,对面是番禺学宫、农讲所、孔庙。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公派的留洋幼童就在景堂院学习了3-5个月的A BC,然后到美国留学。直到1873年总共四批120人都在这里学习过,里面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也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留学可以说是省实的一个传统,直到现在,省实到国外读书的学生特别多,有一年出去的就有60多人,这也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特长

    广州名片:省实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尤为成功,不仅中考、高考状元辈出,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也屡获大奖,这是如何做到的?

    郑炽钦:学生要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教学理念。人不可能什么都学得很好,但可以学得更多。不是说读高考的书,其他书就不读了。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特长。我们说身体要好,所有的学习都要有一个好身体去保证,健康排在第一,所以要有体育特长。

    另一个是艺术,人活得快乐,幸福指数更高。第三是科技特长,只有靠科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体育、艺术、科技至少有一个特长。

    一般人觉得高中学习很紧,怎么有空搞这些?这和时间统筹有很大关系。一是学校的课程排课,另一个是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效率高了,补课就没必要了,就有时间去踢球啊、参加活动啊。省实老师注重研究怎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一句话叫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省实的老师都比较擅长这个。这个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排课是宏观上分配时间,课堂是最关键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课外补充,可能那么多学生不是每一个都好,一些学生跟不上,老师课后都会帮他们进行义务的辅导。

    我们提倡不应该把升学率排在首位,光追求升学率可能一两年有用,但对学生长期发展不利,表现就是上到大学“没后劲”。升学率跟全面发展有一定矛盾,但也是能够统一的。省实毕业生往往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学生社团中表现活跃。

    学·位

    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

    ●发言人:陈健广东省人民政府副总督学、广东省教育督导室主任

    从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广东格致学堂到今天的广东实验中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爱国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了广东实验中学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在应试教育仍然困扰着全社会的背景下,广东实验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坚定不移地实行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不仅学科教学成就斐然,长期保持着98%以上的本科入学率,而且,在国际、国内体育、艺术、科技各项竞赛中,群星璀璨,成绩骄人。学生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绩,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大批优秀人才走出国门。今年在美国创办的广东实验中学分校,亦开创了国内先河。

    广东实验中学始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教育实验、创新的典范学校,甚至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迪和经验。

    校友录

    毕业快一年了,但有关母校的一切还历历在目。省实精彩纷呈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激动人心的元旦晚会、中秋晚会、歌唱比赛,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社团,点亮了我的高中岁月,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从不同的维度体味人生。

    更难忘的是母校的育人文化:各科老师在课堂上时而谈天说地,教你放眼世界;时而苦口婆心,教你做人道理。

    ———陈嘉琪,2009年高考状元,目前在香港读大学一年级。

    我住在学校对面的芳草街,当时上学过条马路就是了。虽然毕业已经41年了,不过现在时不时还会回来游泳、到处逛逛。每次一走入学校,就觉得特别亲切。连树木都没变,当年的大榕树一棵都没少,对我来说都很熟悉。

    “文革”前的几年校园生活是最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都很好。那时的图画课、音乐课都在平山堂上,教室却在科学楼。我记得英语老师教我们很多英文歌,现在我还能哼几句。

    那时上省实已经是很值得自豪的事,那时老师教给我们的都是真才实学,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受益终身!直到现在大家都很感恩母校,每次校友聚会时,从海外回来的都一大批。

    ———潘放明,1963年入学,是省实的“老三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