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0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0:03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2010.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I(选择题36)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腈(jīng)纶 择(zé)席 草苫(shān)子 一模(mú)一样

  B.掉色(shǎi) 膏(gào)笔 搁(gē)不住 叱咤(zhà)风云

  C.戥(děng)子 打的(dí) 拧(níng)毛巾 空(kòng)心吃药

  D.铜臭(chòu) 晕(yùn)船 一场(cháng)雨 窗明几(jī)净

  2.下面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挑捡 萎靡 留海 赔笑脸 B.屏障 蒜苔 托词 明信片

  C.帽沿 扎根 淬炼 大拇指 D.旋律 要挟 健全 三步曲

  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放手、放弃、放怀、放达…… “放”蕴含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②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 的轨迹。

  ③现在国有资产中既有国家直接投资形成部分,又有地方、部门投资形成的部分, 使现有国有资产的划分出现了很大困难。

  A.明确 嬗变 进而 B.明晰 蜕变 进而

  C.明确 蜕变 从而 D.明晰 嬗变 从而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明同学经过反复思考,终于解出了大家都感到棘手的数学题。老师赞扬他在学习上领悟到了千虑一得的道理。

  B.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想以含糊其辞的承诺诱导发展中国家承诺履行具体的义务,发展中国家则不愿接受空头支票。

  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据报载,金庸先生与各路武林高手论剑华山,中央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中外游人拍了许多照片,立此存照,留作纪念。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

  B.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C.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6.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7.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8.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 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 渠:他

  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

  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

  D.药不二贾 贾:出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其以我故为之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B.子何疑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不赂者以赂者丧

  D.乃今为儿女子所知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③④⑤ B. ①②⑤⑥ C. 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1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别具一格。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

  B.作者从“夫隐,自闭之义也”说起,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C.古人认为“隐”有大小之别,小隐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大隐 ”因为道行深,可以不诱于外物,所以可以隐在闹市。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 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II(非选择题114)

  
四、24

  
13.把第I卷文言文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3分)

  ②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3分)

  ③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两个小题(8分)

  天津桥①春望 雍陶②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

  注:①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南洛水上,因为洛水有“天汉之象”,从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桥得“天津桥”这一美称。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时,为那里美景所醉而建,在天津桥北,跨洛水之上,后被武则天重新修葺扩建。

  ①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任选3小题,6分)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淘潜《归去来兮辞》)

  ②舳舻千里,____________,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 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④子曰: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五、12

  
1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中心意思。不超过20字。(4分)

  “当你看见电视上那些气势磅礴,但又不知所云的广告,八九不离十就是香烟广告。”控烟NGO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教授说。从“利群”的“永远利于群众”、“让心灵去旅行”,“红塔山”的“山高人为峰”、“潮流来来往往,唯有经典恒久不息”,“芙蓉王”的“传递价值,成就你我”,“白沙”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到“黄山”的“一品黄山,天高云淡”。 这些烟草广告“气势磅礴”,以隐晦的语言鼓励人们吸烟,而这些广告都属于中国早已批准生效4年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所明确禁止的“直接或间接鼓励他人吸烟”的烟草广告范畴。

  17.你向亲戚借来一架照相机,在校运会上为本班运动员照相。某同学看这机子性能好,非要借去旅游不可。你认为这个要求不能顺从,但面对要好的同学,又不能简单拒绝,那么,你打算如何既明确又得体地回绝这位同学。请拟出你的“拒绝词”,字数控制在30—40字之间。

  18.我们在诗词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对象,为给出的上联撰写一句下联。(4分)

  滕王阁 天姥山 浔阳江 洞庭湖 橘子洲 都江堰 长亭 兰亭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文,完成19-22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大利) 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19.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1.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6分)

  22.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4分)

  ()阅读下文,完成19-22

  
红歌会:时代精神的彰显与期待 ( 有删节)

  新华社南昌10月28日电(记者陈建华、周伟、王以端)《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首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再一次唱响;一段段激昂悠扬的旋律在巍巍井冈回荡,把人们又一次带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2007年,江西电视台正式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举办中国红歌会,并获得批准。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江西电视台再次把红歌会舞台搭上了井冈山,并从8月起在全国设立了湘赣鄂、云贵川、晋冀鲁豫、陕甘宁、北京五大赛区。各地报名参赛者达1万多人,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多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当一位两岁半的孩童被妈妈抱着在话筒前,用不太清晰的口齿唱起了《小军号》;当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人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井冈山茨坪红歌会现场,神采飞扬地唱起《解放区的天》……电视机前的观众体会的,不是演唱者唱技的稚嫩和粗糙,而是歌声中透出的热爱和真情。

  进入今年红歌会决赛的三名选手分别是曲措、白马人组合、黄训国。一直离乡在外的曲措泛着泪花演唱了《烛光里的妈妈》,黄训国发自内心地讴歌《父亲》,白马人组合以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向陪伴他们一路走来的老师致谢。全场观众无不被那感人至深的歌声与真情所打动,一个个眼含热泪。

  77岁的老艺术家阎肃是红歌会的多场评委。他说:“我当过许多歌唱比赛的评委,但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上,我真的被感动了!”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

  
为什么从6岁的孩子到78岁的老人,他们都要登台?为什么在上世纪50年代打下过美国侦察机的老兵也要在舞台上放歌?为什么歌者和听众的眼里总是噙满泪水?为什么一个人歌唱竟引来万人合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歌之所以让人感动,首先是“歌红”。红色歌曲传递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对历史的缅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使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其次是“会红”,红歌会以群众娱乐的节目形式吸引着大众,把比赛变成了参与的快乐歌唱形式,从而唤起了百姓的热情,吸引了大众的参与。

  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说,红歌会的成功让我们有众多的意料不到:意料不到红歌也这样叫好又叫座;意料不到红歌让这么多人感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红歌会的“粉丝”当中,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江西吉安市第一中学的张蕤同学今年高考以699分的总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为了表达自己对红歌的热爱,他报名参加了今年的红歌会。他说:“井冈山养育了我,红色精神已注入了我的血液。虽然我唱得不好,但我爱红歌,红歌精神会让我受益一生。”

  一些业内人士在谈到“红歌现象”时认为,红歌会借鉴了当前颇受关注的“选秀”模式,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低俗,转而引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红歌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红歌的认识,在重唱经典歌曲的同时,节目组创人员从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以及电视的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使得红歌由“过时”成为时尚,以一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形式出现,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带给人感动。

  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随着红歌与红歌会日渐红火,昔日的红歌精神再一次被点燃。

  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网民在网上对红歌会的评价,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荧屏上的某些缺失。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收获的感动,无疑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杆。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喻春龙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众传媒承担着重要责任。传媒最重要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迎合;节目收视率不能靠低俗来换取,而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在大众呼唤优秀电视节目和文艺产品的时候,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

  19.文章开头一段属于新闻文体中的导语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分)

  20.文章用较多的文字介绍了人们参加红歌会的盛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21.“红歌会”彰显了怎样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期望?(6分)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红歌会的成功举办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怎样的启示。(4分)

  七、作文(60)

  
23.名贵的人参,普通的半夏,甜的甘草,苦的黄连,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药用价值。用人参治的病,半夏不能医;用半夏医的病,人参也不能治。请以“药圃无凡草”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论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C 2.A3.D 4.B 5.C(A并列不当,B成分残缺,D句式杂糅)

  二、6A (不能体现“人文精神”,与题干不符。)

  7 B ( A项,原文是“清明节的习俗”与“上巳节有关”。C项,原文是“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D项,“插柳”是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不是起源之一。)

  8 C (“踏青”和“招魂续魂”是上巳节的两项活动内容。)

  三、9.D(贾:价)

  10.A(A其:还是,B句末语气词╱兼词,C用╱因为,D却╱甚至)

  11.C

  12.D(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四、13.①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行”“语”“我隐者也”句式各1分)

  ②(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固”“所以”“子何疑焉”句式各1分)

  ③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文”“显”“ 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句式各1分)

  14.①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②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1分)采用了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分析2分) 15.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五、16.示例:指斥烟草广告是美丽的谎言

  17.示例:不是我不够意思,是借的时候人家说明不让转借才拿来的。咱俩不错,你可不能让我为难哪!

  18.示例:浔阳江头青衫司马慨叹天涯沦落 浔阳江边失意诗人聆听同心琵琶。

  橘子洲头意气青年立下豪情壮志。 橘子洲头/血青年指点茫茫江山

  长亭道上痴情少女泪别满天黄花。 天姥山上青莲居士梦游幻彩仙境

  都江堰口李冰父子大写天府的富庶 洞庭湖畔潇湘妃子泪洒岸边竹叶

  六、(一) 19.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2分)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与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相照应,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分)

  20.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1分)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1分)这些情节都充分表现了西西洛的善良、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1分)进而表现出小说的主题:超越亲情的爱,是更美好、更高尚、更可贵的人间之情。(1分)

  21.小说的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十分精巧。(2分)西西洛悉心照料并且为之悲伤落泪了五天的“父亲”竟然不是自己的父亲,得知认错了人竟然还选择了留下,明知不是自己的父亲竟然还以“父亲”称呼,都出人意料。(2分)“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总是凝视着他”,以及西西洛的善良和爱心都使情节发展又在情理之中。(2分)

  22.(4分)答:①你真是我的儿子吗?我怎么觉得你好像既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到底是我病糊涂了,还是你认错人了呢?真是你吗,我的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呢?(2分)

  ②谢谢你了,善良的孩子!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谢谢你在我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我就要走了,真不知道该怎样感谢你。回去吧,孩子,愿神保佑你,愿你幸福!(2分)(探究要符合小说的情理,如①处应表现病人狐疑的心理,②处应表现病人感激的心理。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二) 19.主要作用是:锁定了红歌会的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2分)为整篇文章定下感情基调;(1分)先声夺人,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0.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红歌会盛况,(1分)更深刻理解人们在今天渴望红色精神的迫切心情,(1分)突出红歌会引发的轰动效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分)

  21.红歌会彰显了一种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时代精神。(3分)红歌会表达了人们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创新精神的肯定。(3分)

  22.答案提示:曾经为时代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艺术作品不会过时,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它们的继承,(2分)在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有赖于其形式上的创新。(2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还是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本来是隐居的人,可是与外界隔绝的想法,恐怕与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