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现代化三部曲与中国的未来(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1:29
金灿荣:现代化三部曲与中国的未来(上)作者:金灿荣来源: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来源日期:2010-3-21本站发布时间:2010-3-21 7:49:37阅读量:1054次

   南都编者按:现代化进程五百年,但是追溯它的源头的话就是七百年,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工业化就是两百年,而西方体系全球化是一百年历史。对这个我们现在还生活于其中的现代化历史阶段,金灿荣教授梳理出“现代化三部曲理论”:人的解放、思维重构和社会结构合理化为现代化的第一步;然后以经济的工业化为标志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城市化、教育现代化、政治参与、现代法治等为第二步;以西方体系转变成一个全球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为第三步。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中国历史和中国的崛起,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华文明,对国际局势走向,对中印现代化未来比较,对毛泽东革命的认识等,会有些新的见解。《现代化三部曲与中国的未来》就是金灿荣教授对人类现代化进程及中国未来转型的深刻思考,因为篇幅原因,分为上下两篇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神曲》标志着西方现代化基因出现

  现代化是我们现在还生活于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我试图用自己的眼光,以真实为优先标准,对现代化做一个梳理,梳理的结果就是一个“现代化三部曲理论”。人的解放、思维重构和社会结构合理化为现代化的第一步;然后以经济的工业化为标志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城市化、教育现代化、政治参与、现代法治等为第二步;以西方体系转变成一个全球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为第三步。

  我特别强调的是,现代化的第一步是特别艰难的,因为有了这一步,后面两步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样一个强调和其他人的一些观点是不一样的。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中国历史和中国的崛起,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华文明,对国际局势走向,对中印现代化未来比较,对毛泽东革命的认识等,会有些新的见解。

  我把现代化当作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加强,或者说人从自然环境中摆脱出来的自我解放进程的第三阶段。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的解放经历了三个时期,新石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摆脱环境的制约第一步是人会有意识地制造火,有比较复杂的语言,有手工制作的陶器,这就是新石器文明。人类解放第二步有三大指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这就是农业文明。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文明是第三步。

  为了描述的方便,我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虽然现代化比工业化复杂得多。研究现代化就是研究工业化的来龙去脉,截至现在主要还是以西方为标本,因为它源自欧洲,我们只有把这个标本解释清楚了以后,才能运用到别的案例去。

  现代化的基因是从西方出来的,标志是但丁的《神曲》。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北部,出现了商业共和国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和生活形态,导致一些先进的思想比较容易在那里产生。我个人认为《神曲》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人类开始用世俗的眼光看天堂、看地狱、看人间,看待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因为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生来就是服务于某一个神,属于某一个宗教,那个时代的战争可以被准确地称为是“诸神的战争”。这是现代化的萌芽,人的觉醒,从神的奴仆走向世俗的个人,但这个毕竟是旷野中的零星的呼喊。

  第一部曲:人的觉醒和社会结构的重组(15世纪-18世纪)

  现代化真正启动的标志我把它放在地理大发现上。这意味着整个西方社会已经具备了一种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具备了这样的气质。原来是一个基因,少数人的想法,到了地理大发现时候,整个社会已经充满这样的细胞了。所以说现代化基因的出现是七百年,成为整个社会的内在动力是五百年,工业化就再晚一点儿,基本是十八世纪后期,就是英国开始出现工业化,然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凯歌行进。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西方列强开始殖民天下,西方体系开始成为一个全球体系。现代化进程五百年,但是追溯它的源头的话就是七百年,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工业化就是两百年,而西方体系全球化是一百年历史,这是我的分析的时间框架。

  3R阶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法国大革命

  按照这个框架,我把十五世纪末开始到十八世纪这段时间都归到同一个阶段,也是我认为三部曲最重要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人的思想的全面觉醒和社会结构的重组,老的结构的解构和新结构的重构,主要是包括人和社会。这是为后来的工业化做准备,工业化是为西方体系全球化做准备,所以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

  为了简便起见,我把第一个阶段叫做“3R阶段”。第一个“R”是R 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里有个核心的东西就是E nlighten-m ent,叫启蒙,我把启蒙放在文艺复兴下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文艺复兴表面是把希腊和罗马文明重新拿出来,实质是人类现代理性化,这个导致了现代科学和现代制度的出现。这个过程充满了血雨腥风,比如说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这些巨人,用个人悲剧为代价冲击传统概念,试图用更符合我们常理的知识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文艺复兴大概前后延续了两百年。

  第二个“R”就是Reformation,宗教改革,标志就是马丁·路德提出的“九十五个疑问”。先有人的觉醒,试图用人的眼光和理性看待事情,用符合人的经验常识的知识体系来解释事情。到了十六世纪的末叶,就有了马丁·路德的新教,他对教皇地位的质问和基督教神学的质问,产生了新教精神、新教的运动和学说体系,标志是他在科隆大教堂的大字报。第二个“R”,Ref-ormation的出现,主要是内在思想已经崛起了,但是外在的束缚还在,所以要打破这个束缚。这个外在的束缚主要来源是天主教,整个中世纪欧洲是两个国度并存,一个天国,一个世俗王国。附带着讲一下,欧洲当时的政治结构按照中国传统学说,就是道统和法统分离,教皇掌握了道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掌握了法统,这样一个结构就比较适合城市的新兴阶层,为它们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空间。

  资本主义精神出现以后,恺撒归恺撒,上帝归上帝,就要冲击天主教权威。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相互对立。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来讲,在这过程当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体系,那就是民族国家体系。两方国家停战,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在德国的一个小城威斯特伐利亚,签了一个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确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国家拥有了一个过去没有的东西:主权。这个权利对内是绝对的,对外是平等的。

  三十年战争非常惨烈,结果是新教获得生存空间,并且出现了一批独立的新教国家。然后就是新教大发展,现在新教的派系非常多,加尔文派、浸理会、路德派等等,但不管什么派,新教有共同性,特别强调世俗工作的成功化,在世俗的工作中获得成功,你才能获得上帝的选择,把工作能力抬到很高的地位,对发财致富给予肯定,这一套新教伦理催生了现代的资本主义思想。

  Renaissance和reformation两个时间是有点交叉的,Renaissance早一点,人的内在解放后立刻就感到了束缚,要打破束缚以后,立马就来到了R eform ation。有先后,又有交叉。

  第三个“R”就是Revolution,标志就是法国大革命。总之,3R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进入现代历史的关键阶段,耗时300年,极其残酷,但具有空前的历史作用,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决定性阶段。

  法国大革命的伟大意义

  法国大革命是在这个意识形态兴起之后,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所必需的社会进程。当然为什么选择法国,有它的内在原因。一是跟法国的地缘位置有关系。资本主义起源于亚平宁半岛,第二波就是来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由此崛起了,进而到英伦三岛。就是到了大西洋沿岸和英伦诸岛之间的时候,法国就具有了特殊的优越地位。它处于资本主义浪潮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海陆复合,内陆又比较大,地理位置和规模决定了它是一个接受新思想比较优越的国家。

  另外一个原因是高卢人比较骄傲,他们对哈布斯堡王朝是不满意的,当时的哈布斯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庭所在,法国要崛起,它就要和它对着干。它的国家利益决定了要接受对它有利的思想。这个矛盾正好发生在黎塞留这个老先生身上,他是当时天主教在法国的最高领导人,红衣主教,但是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国家利益至上”,为了法国他什么都可以干,可以背叛他自己的信仰,反抗教廷,支持新教国家。

  还有当时法国出现了专制主义,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专制主义,使得法国迅速削平了中世纪的封建,一些小城邦都被它干掉了。削平了这些封建城邦之后,导致法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同时,法国还面临一个外部压力就是英国,这是另一种地缘压力。英国已经实现了光荣革命,是一种改良方式,然后工业化开启。英法是千年的对手,所以给法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新教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地位以后,资本主义就在法国起来了。资本主义起来了就推动了nation state,就是大法国的概念,早期的民族主义就会支持法王统一法国,为什么那时路易十三、十四父子能够先后继位,一以贯之,因为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支持它。

  民族国家在当时可能是最适合经济发展的,民族国家形成以后,三部曲中的革命这套逻辑就启动了。因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社会里面原来就有细胞了,现在外壳也有了,于是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在法国社会里扩展,所以第三等级就上升了,贵族开始没落了,新兴的商人出现了,第三等级不再是完全的穷哈哈的“无套裤汉”了,第三等级地位提高以后要求提高政治权利。政治权利得不到满足之后就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是历史逻辑。然后通过法国大革命之手把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撒播到整个欧洲。

  于是一种资本主义精神的,以民族国家为外壳的,社会结构得到重组的国家在欧洲普遍出现。它传播的路径就是拿破仑战争。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拿破仑的崛起,也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冲突,导致战争。法国正好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拿破仑,其征战史称“拿破仑战争”。拿破仑也是一个历史的工具而已,虽然“拿破仑战争”最后失败了,但还是把很多意识形态推广到了欧洲,这就为后来整个欧洲的工业化奠定了思维结构基础。回过头去看这个过程很残酷,很漫长,充满了内战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征伐和抵抗。

  从法国革命开始欧洲社会就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底层革命合法化,打破社会秩序,而且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根本改变整个社会。当时的整个欧洲,受法国革命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拿破仑征服过的国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普鲁士后来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因为太远了,对俄国的影响也有限。

  总之,我用了一个极其简单的3R框架对现代化的第一部分做了上述归纳,这个部分的实质就是人的觉醒和社会结构的重组,为后来的工业化做铺垫。但实际的历史过程要比这些复杂得多。这三个“R”交叉进行,是最难的一个过程,完成以后,现代化顺理成章就进入了第二步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部曲:人力的解放与现代化的肇始(18世纪-20世纪初)

  工业革命一般认为是起源于英国。在英伦三岛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它的技术表现就是瓦特的蒸汽机,它的社会表现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把农民赶出他们的地,迫使农民成为农民工,具体的生产形式就是由工场到工厂,生活方式的变化就是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居住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工业化和第一个阶段的主题不同,英伦三岛的工业革命,欧洲人看到它的生活水平上升,自然就学。这个是模仿的过程,因为他们的宗教、文明基础、发展程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来讲学习过程是相对容易的。

  我整个三部曲的解释框架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第一阶段的困难和伟大意义,后两个阶段在我看来是相对容易的,尽管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其中。十九世纪工业化在欧洲和北美凯歌行进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德国工业化的黄金期是在统一之后的俾斯麦时期,政府集中推工业化,效果非常显著。当然,不那么集中推,它也能实现,跟着走就行了。

  美国与欧洲的工业化推动大众参与政治

  在美国工业化是这样的,刚建国的时候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汉密尔顿的工业化道路,一个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农业立国路线。美国人做了很聪明的选择,在价值观念方面取了杰斐逊的思想,在产业方面取了汉密尔顿的思想。如果美国观念上取的是汉密尔顿的思想,就是弱肉强食的思想,这个国家就会变得非常混乱,就是另一个拉美。如果美国人在产业上坚持农业立国,那美国今天的经济就不会这么强大。事实是,美国在观念上采取了杰斐逊的哲学,强调中产阶级的价值,道德的重要性等。有人形容托马斯·杰斐逊为美国的孔子,他也非常强调伦理,强调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这导致美国立命的哲学是杰斐逊的,行动的哲学是汉密尔顿的。这个为美国的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的工业革命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到1814年的时候开始启动,那时原来的经济循环被打破了,原来就是三角贸易,从非洲运黑奴到美洲,非洲的黑奴到美国生产,生产出的产品运到英国,然后工业品从英国回到美国。但是第二次英美战争导致欧洲的工业品来不了,农业品出不去,于是就迫使美国人发展它的工业。但是美国工业化的大规模的推进是南北战争以后。现在回过头去看,工业化在英国开始以后,然后在西欧北美的凯歌行进,它好像一个洪水自发地漫出去、溢出去的过程。这和前边讲的3R不一样,前边是有很多堤坝,那个过程需要动用很多的人力,是个很残酷的过程,到了工业化,堤坝已经被铲平了,一旦有个成熟工业化的体系,它们又同在一个文明体系当中,它自动就接受了,好像没有特别的政治博弈过程。

  工业化从英伦三岛开始然后蔓延到西欧北美,即大西洋两岸,基本内容刚才我们都已经点到了。人的居住方式从农村零散的村落到城市集中居住。生产方式从工场到工厂。然后在nationbuilding,就是国家建构方面,开始接受一个nation state,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然后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出现了著名的现代民主,Publicparticipation,大众参与。在英国大众参与的标志应该是在1848年谷物法通过以后,实现男性选民的普选权。美国的代议制民主比别的国家早一点,一般认为美国的代议制民主是从1789年选举华盛顿当总统就开始了,当时有16万人投票,纳过税的白人男性,占总人口的4%,虽然我们事后看4%这个数字好像不是很大,但是当时这个民主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后来实现成年男性普选,这个和欧洲的是一样的,但工业化推动大众参与这个逻辑在欧洲表现得更清楚一点。

  人们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民族国家意识出现。为了适应工业化,就需要加强现代教育。传统的教育就是中国的私塾,希腊的学院制,Instructor,导师制,这种产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人的教育制度是不适应现代化的,现代化需要批量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大批地生产知识产品。所以城市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大规模的公立教育机构就建立起来了。

  城市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工厂化达到一定程度,现代民族国家达到一定程度,现代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有现代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它也是充满了矛盾的,所以在欧陆有著名的1848年革命,它和法国革命不一样,它有很强的阶级斗争性质。所以这个时候,新的社会结构,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爆发了,就有了1848年革命。那个就是典型的阶级冲突,阶级冲突在现代大众参与出现以后是必定要出现的一个过程。

  原来是你们大众都别参与,就是皇帝说了算,D ictatorship,独裁,贵族说了算,贵族制,罗马共和国这样的,但基本上都是精英在管,跟你下边是没有关系的。然后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开始出现大众参与,老百姓开始发言了。但是一开始发言还是充满了tension,紧张,就是谁有多大的发言比例还是不清楚的,而且这个也不是法律能解决,它是一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问题,它就用另外一种革命———1848年革命来调节这种紧张。巴黎公社也是一场革命,就是那个Pub-lic participation出来以后的阶级冲突。现在中国有一帮人思想简单,他们基本上是不动脑子的,认为大众一参与就好了,大众参与也是有很多问题的,就是说有钱的、没钱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有强力的、没强力的,他们之间还要调整关系,这关系也可能表现为革命,1848年、1871年革命都是这个调整过程中的一部分。等这个社会大众参与,这个紧张调整到一定程度以后,法律的调节才起作用,才会出现相对合适、稳定的现代法治。不是说现代法治规定好了才有政治参与,而是先有政治参与,后有现代法治的。这是一个流血的、残酷的过程。大众参与不是马上就解决了民主问题,而是还有一个阶级冲突和法律调整过程的。总之,建立一个适合大众参与的现代法治国家是非常难的,耗时费力。欧洲的历史事实是,现代民主、现代法治是工业化的结果而不是工业化的前提。现代好多人说只有民主建立后,才可以实现现代化,这个正好说反了,历史事实正好是反过来的。

  现代化的两种模式: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

  迄今为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模式,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未来中国也许会提供第三种模式,但现在还没有成型。英美模式,从政治学上讲,它的基础是个体主义哲学,比较强调个人的积极性;从管理学上讲,它充分发挥了个人效率,个人效率最大化;在经济哲学上表现为比较强调市场,政府要少管,充分发挥私人企业、市场的作用;在政治实践方面强调比较相对纯粹的民主参与的价值;社会层面强调大社会小国家。英美之所以能推这个模式,是因为它资源条件比较好,英国是日不落帝国,美国有广袤的北美大陆给它做这个实验。

  德国模式是现代化后来者比较容易走上的一种模式,强调组织效率。一般认为现代德国是两个人创造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和政治家俾斯麦。李斯特推动了北德关税同盟,让松散的德国联邦成员在经济上变成了一体化,把基础结构凝聚起来,对外搞贸易保护主义。俾斯麦在李斯特的基础上把德国搭了起来。不管这两个人作用怎样,他们有一个共性,在经济上都强调政府干预,贸易保护主义,政治上强调开明威权主义,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比较强的,个人的价值在于为国家服务,强调大国家主义。通过这一系列行动取得的效果是朝野同心,在朝的政治精英比较团结,承担保护民众的责任,在野的民众很服从,这个效率叫组织效率,没什么资源,但它有组织效率。这个是德国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讲,英美模式的普适性是比较差的,它的资源条件太例外了。两种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效率不同,一个强调个人效率,一个强调集体效率。从后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德国模式的影响更大一点,在东方,日本学了德国模式,国家干预非常强,出口导向,无论是政治管理还是社会管理,国家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所以日本模式基本上就是德国模式的东亚版。在西方,斯大林模式也是德国模式的翻版,但它走上了一个极端的道路,极端以后它的毛病就尽显了。

  到十九世纪末期,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就是西欧和美国,包括被美国带着跑的加拿大,以及脱亚入欧的日本。这时,我们现在讲的西方中心主义才真正形成。在这之前还不明显,西方虽然对伊斯兰世界还有优势,但是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象征的伊斯兰世界直到19世纪初还在向东南欧的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西方的优势基本上是在十九世纪后期形成的。英国诗人拜伦,《唐璜》的作者,他1826年跑到希腊去参加抵抗运动,很快被打死了,这个事实本身说明阿拉伯世界十九世纪初还在扩张。真正的西方对阿拉伯拥有全面的优势,对中国拥有全面的优势还是在十九世纪后期。这个时候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西方中心主义,这个西方中心主义又和帝国主义结合起来,于是开始了西方中心的全球化。帝国主义确实是一个特殊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规模还比较小,国内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到一定程度逐渐形成垄断,垄断以后国内市场就吃不饱了,原料也吃不饱了,这时候开始搞帝国主义,向外扩张殖民地。

  第三部曲:人脑的解放和工业文明全球化扩张(20世纪初至今)

  西方因为现代化的成功首先实现工业化以后,拥有了对非西方世界的绝对力量优势以后,再加上帝国主义结构,开始全球扩张。如果没有后者,它向外扩张的动力也会小一点。只有统一国内市场以后,人们才去关心国际市场。西方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个东西一结合就形成了殖民战争。殖民战争存在分赃不匀的问题又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殖民化把很多国家从石器时代一下子带到工业时代,中国则是从农业时代被西方和日本用鞭子打,抽着耳光赶进入到工业时代,虽然残酷,但符合恩格斯讲的恶的历史规律。他们要追求利益,就迫使你们摆脱原来的文明状态、生存状态,把你们的资源变成我的资源,就是在这个残酷过程当中,把工业化从欧美向全球推广出去了。

  这就到了三部曲的全球化阶段。二十世纪的全球化,我想有这么几个动力,首先是知识本身,知识有扩散的本性,知识如水,水会溢出去,只要是工业文明取得了优势,就一定会有人学的,学习是人的天性,知识的扩散的本性就决定了西方发源的工业文明要向全世界扩散。第二个逻辑是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这种扩散。第三,西方的内部矛盾给了别的世界以活下去的空间。自十九世纪后期西方中心主义产生以后,经历了一战、二战、冷战,这都是西方的内战,只不过对象不同。前两个是西方核心部位的战争,后面那个是西方边缘地带的战争。苏联和美国在十九世纪都是属于西方范围的,但相当边缘化,相当于西方文明大家族的两个长工,长工崛起以后,拿出了斗争的气魄,欺负了主人。不管怎么讲,它是属于一个大的西方范围,是西方家族的内部冲突,这个冲突是帮助第三世界发展的,如果他们团结一致,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是没有活路的。这个是西方文明,它的矛盾性、斗争性很强。总之,二十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是第一次西方中心主义出现以后必然会有的一个进程。

  第三部曲也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一战二战冷战是现代体系的一个躁动和调整时期,整个世界在1914-1945年这30年中曲折反复,调整转移,世界现代化体系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美国开始引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1945年后,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共主,而另一个现代体系———苏联体系与之并存发展了45年。双元体系解体后,新的体系至今还尚未最终确立,到今天已经呈现了多元现代体系的特点。

  这个过程应该讲是两个,一个是扩散的过程,一个是内部更新的过程。西方在按照很自然的经济规律在自我增长,但是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了增长的边界,包括内部的阶级矛盾,包括他们之间的分赃问题。西方用了很多办法来解决,一个是外向的战争,后来发现战争不行,就开始内部的改良。他们有失败的地方,就是外部的战争和内部冲突,也有成功的地方,就是内部的提升和改良,我们要肯定的是后者。

  工业化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到二十世纪结束的时候,现代化的最新技术标准和十九世纪末是不一样的,工业化有蒸汽、电力、信息网络三个阶段,在十九世纪后期进入电力时代,在二十世纪后期进入信息时代,这属于西方技术改进层面。然后是治理,二十世纪西方真正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参与,可以讲西方民主进入社会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出现的,在十九世纪后期一般民众的参与实际上是比较少的,二十世纪后期才取得巨大的进步。然后是观念,应该讲现在的观念更宽容,人们对国家中心主义有一种新的理解,现在对个人自由的理解比十九世纪末期要宽容得多。

  这是二十世纪全球化的一个脉络,西方国家内部在二十世纪出现了重大变化,当然这个变化过程是非常残酷的。二十世纪的全球化导致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散,大量扩散以后有成有败,与十九世纪相比,工业文明在全球的地理范围更大。这个当中最成功的应该还是中国所在的这个东亚地区,日本先行一步,然后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跟上,现在中国大陆跟上。其他非西方世界,非洲、拉美、印度、阿拉伯在物质层面应该说也是大大提升了,但是它内部自我产生现代化制度和知识的机制比不上东亚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现代文明,包括迪拜奇迹等,主要是用资源换来的,用它家里储藏的宝贝换来的。

  金灿荣:著名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学教授。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著作有:《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