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能准确预测大清末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32:53

日本人为何能准确预测大清末日

探索·知史 2010-04-08 11:29:45 阅读377 评论1 字号:大中

1909年春夏之交,日本前首相、时任朝鲜统监的伊藤博文发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3年之内,中国将爆发革命。这位日本杰出政治家俨然就是一个精准的政治巫师:两年半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又过了4个月(1912年2月),大清皇帝宣布逊位,中国终于在一场流血并不严重的“革命”中,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日本预测大清末日

伊藤博文是在会见英国驻日公使窦纳乐时,做出这番预测的。当时,伊藤博文刚陪同大韩帝国皇帝,分两次巡视了朝鲜南方和北方,因伤风而回到日本,在濑户内海著名的道后温泉休养,而窦纳乐即将回伦敦休假。窦纳乐在甲午战争后到庚子事变期间,一直担任英国驻华公使,随后与驻日公使萨道义两人对换,因此,对东亚的局势相当熟悉和了解。被深深震撼了的窦纳乐,将这些会见情况都向英国外交大臣葛雷做了详细的书面汇报。

半年之后,已经改任日本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最后一次到访中国。他在拜会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时,再一次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伊藤博文说:“中国初办宪政,一切正在艰难,民意断难即恃,更不可妄恃强力。贵国现在热心主张收回权利,收回权利固属好事,然不知收回权利尤须能保此权利不更为他人侵害。若徒将权利主张收回,而不能实保权利,则旋收旋失,徒然无益。一切机关俱不完全,则尚非真收回权利。此次我系旁观之人,故特反复言之,尤愿贵国以后千万勿以感情二字作政治上之观念。”

伊藤博文还提醒说:“贵国土地辽阔,统一甚难,办理宪政,亦非容易。中央政府自不可放弃权利,然地面太大,亦易为人倾覆,我为此事,极为贵国忧虑。不怕贵国见怪,此事艰难异常,一时恐难办好。今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贵国政府防范虽极严密,然万一发生,于国家即大有妨害。”三天之后,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遇刺身亡,这段逆耳之言成为他对中国的政治遗言。

没有舵手的航船

在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对大清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表态支持、同时大捞好处时,日本是唯一泼冷水的一家。当时的日本,依然忙于消化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两大胜利果实,最需要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现状。日本人直白地表示:安定团结、循序渐进才是大清国一切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在政治体制上的激进变革,将令中国崩溃。尽管日本人主要为了自身利益,但日本人的担忧如同伊藤博文的预测一样,都在后来的历史中应验了:大清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打开了要求政权分享的潘多拉盒子,不仅没有成为凝聚民心的旗帜,反而成为社会分化、地方分离、族群分裂的加速器。

更为严峻的是,自镇压太平天国以来,大清政府为了应急而打开的放权闸门,难以关上,地方不仅在一般行政上获得了巨大权利,甚至也干预过问军事、外交等代表国家主权、理应掌握在中央手里的“禁脔”,历朝历代最为忌讳的“问鼎”,在大清国似乎成了普遍现象。在权威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中央虽对改革的节奏、步伐有着相当成熟的考虑,比如设定了预备立宪的时间表,但却不得不俯就民意的要求,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跑步前进。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种日益激进的改革民意,其实只是地方实力派或其他政治群体要求分享权力的幌子,“政治上垒”的手段取代了“政治改善”的目的,动听的宪政诉求异化成为争夺权力的新式武器。中央政府从公共领域的每一次撤退,并没有带来理想状态的“国退民进”,而是表现为“(中)央退地(方)进”,权力的运作依然是集权和专制,无非是集权者的尺码从中央的“XXL”(特大号)换成了地方的无数“S”(小号);甚至在不少地方和不少领域,表现为“白退黑进”,一些特殊小集团迅速占领了中央的权力失地,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政权“黑帮化”的倾向,大清国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力被日益削弱,地方自治运动与中国固有的“马铃薯”分离状态相结合,“绅权”极度膨胀,“土豪劣绅”就在这种改制和转轨的空当中蓬勃发展,并在今后的半个世纪中,史无前例地成为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的乡村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大清国这条“泰坦尼克号”没有了舵手,冰山还有多远呢?

有0人推荐   阅读(377)| 评论(1)| 引用(1) |举报 上一篇:史上最恐怖的“流感”狂潮下一篇:人类史上最恐怖的十大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