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是“穷鬼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1:51
“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这是一首流传于广州民间的农历新年习俗歌。当中提到一个特别的日子,就是“穷鬼日”了。
      旧日广州人每逢年初三,认为是“赤口”,是不能去拜年的。他们会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火灰送出家门。更有甚者会把废旧的家具以及大件头的器物烧掉,再把灰烬倒入珠江河。这些,被旧日广州人视为“送走穷鬼”。
      其实“穷鬼日”,并非广州特有。在广东的许多地区,如客家、潮汕都有。在北方,也有分布。这些地方的“穷鬼日”都集中在春节前后。不过,各自具体的日子有所不同,风俗也有不少差异。
广州人的“穷鬼日”又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源于古代的中原。至迟在南北朝时期“穷鬼日”就已经出现。关于“穷鬼日”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文学家李邕《金谷园记》中一段:“高阳氏(又称颛顼或帝颛顼,是继黄帝以后又一个杰出首领)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交代了“穷鬼日”的来由。时人韩鄂所撰的《岁华纪丽》一书中又写到:“孟春晦日(即农历每月最后一日),甫聚行乐,送穷。”可见,“穷鬼日”初时还没有固定的日期。后来,“穷鬼日”最终被确定在正月廿九,时有《图经》载:“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那时候,过“穷鬼日”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习俗,时人姚合有七绝《晦日送穷三首》为证:“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时韩愈《送穷文》中,甚至提到"结柳作车,引帆上墙。"的具体“送穷”方式。
      而到了宋代,该日子仍然很流行,在《全宋词》一书中有首词人巴淡的一首《临江仙》,又名《送穷鬼词》:“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只明辉辉,内里更有筵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是时,“送穷”的时间又出现了变化,有人把这日定在正月初六(今天北京仍保留有正月初六“送穷鬼”的风俗)。宋代吕希哲《岁时杂记》谓宋“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蒸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中“人日前一日”一句足以证之。
      到了明清,也有关于这日子的记载。明人陈耀文 《天中记·晦日·送穷鬼》:“ 高阳氏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穷鬼。”清学者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但此时流传于各地的“送穷”风俗已出现了很大差别,集中表现在“送穷”的时间和方式上。
      随至今天,“穷鬼日”已经渐渐淡出广州人的生活了,相信不会再有人在那天把焚烧过的东西倒入珠江,但年初三打扫卫生的习俗还是被继续保留下来。不才在此,不过是旧事重提,聊以与看官等共娱矣。
本文源自广州本土网:http://www.gz106.net/thread-41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