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社论:和平发展框架——一个中国的两个版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40:40

联合报社论:和平发展框架——一个中国的两个版本

作者:联合报社论   发布时间:2010-4-8 16:15:59   

大陆全国政协通过“政治决议”,其中提出:今年要推动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有些观察者认为,这是北京在两岸关系上致力于“由经转政”的兆头;若与“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经济框架”相对应,政协所提出的这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俨然是一个呼之欲出的“政治框架”。 

  要谈两岸政治关系,首应注意“一个中国”这个概念在近年来的演化递变。两岸政治关系近年来最重大的变化,即在北京当局从“旧版的一个中国”移变至“新版的一个中国”。 

  旧版的一个中国,是指“中华民国消灭的一个中国”,亦即认为必须先消灭中华民国,始能有“一个中国”;新版的一个中国,则是指“中华民国存在的一个中国”,亦即认为维持中华民国存在的现状,仍是“一个中国”。 

  旧版与新版的核心差异在于:旧版认为“一个中国”的问题未解决(因为中华民国未消灭),新版则认为“一个中国”的问题已在解决中(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从胡锦涛的一段重要谈话,即可看出从旧版向新版的递变过程,下文括号内文字为本文的演绎,胡锦涛说:一九四九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承认分裂分治),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即使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亦即“一个中国”已在解决中,而非未解决,这也就是“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再者,“大陆”与“台湾”是对等的“同位概念”,“中国”则是中立于二者之上的“上位概念”,这是“屋顶理论”);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实(再次承认分裂分治的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也见之于台湾现有的规定和文件(认知到中华民国的一中宪法,亦认知到一中各表)。以上这段论述,可以视为胡锦涛“和平发展”理论的精髓,其中由“旧版一个中国”向“新版一个中国”的移变殆属清晰可辨。

  再从几十年来北京主轴论述的变迁,也可看出旧版的淡出与新版的淡入。最早的“老三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也就是说,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改变的主轴论述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此一“原则”已经超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铁杆主张,因此“一个中国”就有了多元及弹性定义的空间。再接下来的移变是“维持现状”、“九二共识”、“和平发展”,其潜台词则是“一中各表”。从以上北京主轴论述的流变,也可清晰地看出从“旧版”到“新版”的递嬗。 

  我们不愿对现在是否已是谈论两岸“政治框架”的适当时机作出武断的评论,因为拟议中的“政治框架”的内容究竟为何,其实是衡量谈论时机是否适当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北京认为,这个框架将建立在“旧版的一个中国”之上,那么此时当然不宜,而恐须等到中华民国被消灭以后再说;但倘若是建立在“新版”之上,则如前引胡锦涛语,其中应当颇有讨论空间。 

  北京当局从“旧版”移到“新版”的脚印是历历可见的;但这些脚印显现的进退犹豫亦是有目共睹。过去,中南海一直持守“中华民国消灭的一个中国”的旧版,即使中华民国明明未消灭,仍要片面宣告“中华民国在一九四九年已经灭亡”;然而,毕竟北京当局的脚步现在走出旧版已有相当距离。不过,再回到前引胡锦涛的重要谈话,虽然句句透露“现在进行式的一个中国”、“屋顶理论”、“认知到中华民国的一中宪法”、“一中各表”,却是欲言又止,欲进还退,少了画龙点睛的一笔。 

  两岸关系若要“和平发展”,或用本报《元旦六论》系列社论的语汇来说,两岸若要“从合理的过程到改善之目的”,北京当局必须在“中华民国消灭的一个中国”,与“中华民国存在的一个中国”的新旧两个版本之间,作一明智抉择。 

  为何有此说法,经纬万端,限于篇幅,只举两个理由。理由之一:在北京的思维中,常将疆、藏、港、澳、台视为同一性质的问题,却不能认知台湾的特殊性。例如:北京的“一国两制”可以迟滞香港直选特首,但除非诉诸武力,难道有可能教直选总统的中华民国,回过头去接受北京官派特首的“一国两制”?理由之二:台湾的民主政治已经深入人心,北京对台湾的沟通对象,其实不是国民党或民进党,而是全体台湾人民;如果北京不能面对中华民国,如何能教台湾人从“中华民国是一部分的中国”的认同之中,进而认同自己为“中国人”?又如何谈“一个中国”? 

  台独是两岸关系的难题。台独今日在台湾社会仍有政治市场,主要的原因是北京“旧版”的阴影仍在,而“新版”的手法又不够明快俐落。试想,直到去年高雄世运及台北听奥,才打破观众持国旗的禁忌,类此种种,皆是极度伤害台湾人民感情的事。北京应当知道:台湾人民若不能先从“中华民国是一部分的中国”中得到尊严与利益,其他的“一个中国”论述皆是空谈。这也就是我们全力主张筷子理论、杯子理论与屋顶理论的原因;而且,若能朝“主权共生/治权双赢”的方向思考,这应当也是“基础最坚实、支撑最有力、内涵最丰富”的“两岸政治框架”。 

  北京应当作出抉择:“一个中国”究竟要待“消灭中华民国”始能解决?或是在承认并维持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上(如东西德互为“非外国的国家”),使“一个中国”成为已在解决、并可待发展的工程? 

  大陆智囊章念驰指出,北京现在面临的情境,已从“危机管理”转向“机遇管理”;在“放与收”和“予与取”之间,要大开大阖,勿重蹈覆辙。此说颇具深意。我们认为,若为当前的两岸机遇作一定义,那就是:从“旧版中华民国消灭的一个中国”转向“新版中华民国存在的一个中国”,亦即“一中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