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和中国博士后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59:09

邓小平会见李政道
1979~1981年,我在李政道先生执教的美国哥伦亚大学做访问学者,那时由于我在哥大矿业学院冶金材料系,因此,很少有机会直接聆听李先生的教诲,但我从哥大其他教授那里得知:李先生是一位极具天才、十分勤奋的科学大师,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哥伦比亚大学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他在物理学的众多领域都做出许多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29岁就成为哥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31岁时他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先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李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为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先生不仅在哥大享有盛誉,受到全体师生员工普遍的尊敬,而且被全世界华人引为荣耀和骄傲。
1984年以后,我先后在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原国家科委和国家人事部工作,作为一名曾具体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多年来有幸能与创立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倡导者李政道先生频繁交流,经常向他报告工作,聆听他的指教。通过与他的直接接触,不仅充分验证了我在哥大访问期间对他形成的印象,而且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的爱国情怀、意气才华和治学为人的高风亮节,使我终生受益。
值此李政道先生80寿辰暨从事物理研究60年之际,我很高兴将我所见、所闻和所亲历的有关李先生为中国博士后制度所付出的大量辛劳和作出的突出贡献,简要作一介绍。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议人和设计师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一项能够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作到人尽其才和推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制度,它已经并将继续为推进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饮水不忘挖井人,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李政道先生的建议,亲自决策创立的。李先生不仅多次向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议,还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实行博士后制度的实践经验和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帮助我国设计了博士后制度,而且20多年来一直关心和帮助它的发展。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议人和设计师。对此,李先生总是十分谦逊地表示:“由于祖国当时的迫切需要,才使我有机遇成为建立中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议人。”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一贯关心祖国科技教育事业和年轻人才培养的李先生曾两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李先生在信中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培养自己的科技带头人。取得博士学位只是培养过程中的一环,青年博士必须在科研条件比较好、学术气氛活跃的环境里再经过几年的锻炼,才能逐渐成熟。因此,应在一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置特殊职位,挑选一些新近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那里从事一个阶段的博士后研究,以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探索、明确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鉴于“文革”后各地学院青年研究学者很少交流,而博士后的阶段更应鼓励流动,李先生经过慎重考虑,提出是否能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将流动的优点化成博士后制度整体的一部分。李先生的建议引起了中国国家领导人、有关政府部门以及科技界、教育界的重视,特别受到小平同志的直接支持和关怀。
1984年5月21日,邓小平同志专门安排与李先生会见,听取他的建议。在小平同志与李先生讨论“博士后”一词时,小平同志问李先生,既然已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已经很博了,为什么还要办博士后呢?李先生向小平同志解释:大学生是老师教学生,考试答案老师知道,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在硕士的基础上,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给研究生一个研究题目,可是老师并不知道答案,让研究生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如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认定研究生的结果是对的,研究生就可以毕业,老师给研究生的毕业学位叫博士。但是,真正作研究,必须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出来,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博士后与博士不同,博士一般只是按照老师选定的博士论文课题进行研究,而博士后可以参与或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自行选择研究课题。
那天,李先生还向小平同志介绍了1979年他在美国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中美联合招考中国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进展情况。当时,CUSPEA学生已有四届约400位,按计划还要再办若干届。前四届的学生,专业都与国家建设关系密切。这些博士将陆续回国服务,如何妥善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中国需要的高级科技人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成功,可以影响其他学科,也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参加祖国建设;如果处理欠妥,则会对派出人员将来学成归国的信心受到相当影响。
李先生向小平同志建议,为他们在国内创造一个回国后能够继续深造的环境。同时,国内毕业的研究生也需要这样的环境。因此,可否在国内先选择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设立十几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试点,这样可保证人才流动,使其学有所用。将来几百个站、几千个站,将使全国青年学者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深造,产生新的活力。
小平同志对此建议表示赞赏。他说,博士后对他来说是新事物、新名词,他第一次听到。成千上万的留学人员回来是很大的问题,现在对回来的人不晓得怎样使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很好,他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以后各行各业都可以参照这个办法。建10个博士后流动站太少,要建立成百上千的流动站,形成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
李先生十分了解,当时祖国还处于“文革”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科技人员在科研条件、生活状况及其相关的体制上均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他深深感到那时实行博士后制度,还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为博士后们创造比较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妥善地为他们解决好科研经费、住房、编制、工资、户口、家属安排、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一批具体问题,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为此,李先生向小平同志建议由国家拨专款,建造一批博士后公寓,专供博士后使用;建立博士后基金,资助优秀博士后开展科研活动;建立博士后日常经费,为博士后科研、生活提供必要的费用保障。此外,李先生还建议,博士后期间的编制不纳入各单位,以避免当时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普遍超编、不能容纳新人的困难;本单位培养的博士不能利用这项新设立的制度,进入本单位设置的同一学科的流动站;博士后在站期满后必须离站,形成必然的流动,同时将可保证博士后公寓能为在站博士后交替使用;博士后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实行户口随博士后本人流动的办法;鼓励青年博士向国外第一流学院竞争博士后职位,允许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再次到国外做博士后,以保持与科学前沿的接触;博士后站不宜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也应精选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设站试点等等。
小平同志对李先生的这些建议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并当即表示,“国家要拨款,看准了就要行动,主要是先定点,定了点后就拨款,明天就批,无非是盖房子,买些必要的设备。”小平同志还责成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尽快予以落实。
1985年7月16日,小平同志再次会见李先生。小平同志首先向李先生了解落实博士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当李先生向小平同志说,博士后每人每年日常经费仅8000元,需增加到1.2万元比较合适时,小平同志马上说:“就这么定了,1.2万元。”李先生没有想到小平同志会如此爽快地决定此事,立即站起身,走到小平跟前说:“我要代表这些青年的科学家谢谢您。”小平同志摆着手亲切地说:“是我们要感谢你。他们是我们的娃娃。”随即,小平同志谈到了人才问题,他指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办什么事情都要有人,我们现在就是缺乏人才,在好多事情上缺乏本领,各个领域都如此。”小平同志还说:“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有几万留学生在国外,这是财富,要争取他们回来。我们要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一个是搞博士后的方法,一个是特区、开放城市招聘留学生的方法。把他们吸引回来,还要想更多的方法。”
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注下,流动站建议很快得以落实。就在小平同志会见李先生的当月,中国国务院就正式批准了原国家科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流动站的报告》,李先生提出的关于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议的主要内容和他为博士后制度设计的框架以及他所提出的各项保障措施,均已写入《报告》及与其相配套的博士后政策规定文件中,这标志着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亲自决策下正式创立。
呕心沥血,不断推进博士后工作健康发展
自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以来,李先生一直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顾问。在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过程中,他始终非常关注博士后事业的发展。每当博士后工作取得一些发展,他总是深感欣慰,充分加以肯定,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当我们工作中遇有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们指点迷津,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他还经常与青年博士后们谈心,以切身体会向他们讲解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和治学方法,鼓励他们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出力,为民族争光。
中国博士后制度在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蓬勃发展,显示出非凡的生命力。李先生每年都听取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博士后工作发展情况的报告,经常参加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会议,与各位委员共商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大计。他多次深情地表示:每当他看到有那么多政府部门的部长、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一次又一次热心地为博士后的成长制定规划、出谋划策、研究问题、协调工作;了解到许多部门相互配合,制定出那么多有利于博士后工作、生活和成长的政策规定;看到合作导师们对博士后的精心指导和密切合作;看到博士后们那么努力地工作,在博士后期间就取得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看到博士后工作人员为了给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竭尽全力地为博士后妥善安排住房、工作、职称评定、家属随迁、子女上学等很多具体问题,甚至还千方百计地为每个博士后家庭提供当时十分紧缺的煤气罐,以减少他们必须经常搬运煤球的辛劳等等,他总是深切地感到,祖国为博士后真是做得十分周到、无微不至、细致深入。李先生不止一次地在许多场合满怀激情地说:祖国在21世纪在全世界的前景和地位非常光明,祖国留学生在美国许多研究生院中成绩都是最好的,祖国的领导人和政府又这样重视青年人才,这样热心地为青年人才服务。他确信,正如很多人所说,从前科技上大部分是犹太人的世界,将来大部分必定是中华民族的世界。
李先生还帮助我们总结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实践经验,他说祖国的博士后制度既借鉴了国外博士后制度的经验和许多基本做法,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即由国家投资兴办和组织实施;坚持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统一规划,逐步扩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证博士后制度顺利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博士后工作比预想的发展更快、更好;选拔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更着眼于培养使用高水平人才,同时也是为年轻博士在找到较为理想工作前的一个良好过渡。
李先生多次与博士后们座谈交流,常常听他们讲述科研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参加他们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各项联谊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每次座谈,李先生总是给他们鼓励,反复强调博士后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十年、二十年后,即将来的世界科技领袖相当多数将是华人,其中一部分应该就出在你们之中。李先生经常勉励博士后们,要十分珍惜国家在财力还不充足的情况下为博士后创造的条件;要发扬民族的精神,团结的精神,为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加倍努力地工作。针对博士后提出的问题,李先生还以切身体会讲述了一些治学方法: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学力,恰当选题,难度可以稍大于自我估计的能力范围;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围绕科技事业的发展来选题。各学科之间要进行交流、渗透,互相支持,开拓视野。要加强在站博士后间、同时也要加强出站博士后间及其相互间的联谊活动和学术交流。
博士后制度在中国发展很快,最初计划每年招收250名,1996年一年内就增至1200名,20年后的今天每年新招博士后就有约6000多人。迄今为止,中国已招收博士后达3万多人,其中有约2万人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亦从数、理、化、天、地、生等理学类基础学科,逐步扩大到理、工、农、医、哲、法、文、经济、教育、历史、军事、管理等12大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的覆盖率达97.7%。博士后流动站在全国覆盖的地域也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带向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延伸。博士后制度现已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数量达到1363个。对此,李先生欣慰地表示,20年前他提出的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各项建议和一系列关于博士后流动站的构想,不仅都一一得以实现,而且都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祖国的博士后流动站比较面向更多的研究领域,并且因为注重流动,祖国的博士后制度更富有生气。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不光没有博士后制度,而且人事制度上的流动也受限很多,而建立起博士后制度后,有了一系列推进人才流动的举措,包括博士后的家属都可以随博士后调动户口、工作等,很好地让博士后名副其实地流动了起来。他说,“把‘流动’二字做得这么好,中国是唯一的国家。这是小平先生和中国领导人关心和支持的结果,也是中国政府许许多多相关部门的领导、各界人士以及众多热心博士后事业的实干家们齐心努力的结果。”我们这些直接负责过博士后工作的人员心里十分明白: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每一步发展,一系列博士后政策和制度的提出,以及为博士后们创造的许多工作、生活和成长条件,都是在李先生精心策划、指导和直接帮助下不断进行和落实的;李先生为中国博士后事业所倾注的心血和付出的辛劳数不胜数,难以一一叙说,用“呕心沥血”加以形容,恰到好处,因此,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健康发展和所取得的成果也与李先生为之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重要里程碑
为加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199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首先批准在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建立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实施企业与博士后流动站单位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试点工作。接着,又陆续在大庆油田等企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药理测试中心以及深圳、佛山两个城市建立了几种不同类型的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越来越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企业,成为博士后事业新的生长点。
起初,我们对将博士后制度推向企业看不太准,我们便向李先生请教。李先生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思路和做法。他指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是博士后制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建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新机制;有利于促进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和产生出更多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成果;采取有条件的企业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博士后,这个办法很好,有利于保证培养博士后的质量。他还指出,国外不少著名企业早有招收博士后的经验,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他鼓励我们继续并稳步扩大试点,不断完善相关规定和政策。这使我们深切地感到,李先生不仅是一位非常注重实验物理工作的出色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大师。随后,我们很快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博士后工作试点的通知》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使企业博士后工作逐步发展。目前全国已设立了13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覆盖了国防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冶金、机械、建筑、化工、煤炭、电力、交通、地质、测绘、农、林、轻工、环保以及宏观经济、金融、商业等行业,博士后制度已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
不辞辛劳,千万百计为博士后创造条件
随着博士后规模的迅速扩展,原先国家拨款建造的博士后公寓以及博士后基金、博士后日常科研和生活经费款项已严重不敷使用,急需不断增加投入。为了请求国家增拨上述经费,李先生到处奔走呼吁,并曾多次给国家和有关部门领导人写信,甚至为使博士后们能够用上煤气罐,他都亲自登门拜访有关领导部门,到处宣传培养和使用博士后的重大意义。使李先生非常欣慰的是,他的每次请求都一一得到批准和落实。
为了加强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管理,广开基金来源和便于同国内外各种基金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及更有效地利用基金,1989年李先生又建议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他亲自为基金会设计了基金筹资办法,并亲笔书写成文。小平同志在基金会成立前夕又亲笔为基金会题写了会名,充分体现了他对博士后事业和博士后的亲切关怀,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基金会在国内外的影响。1990年5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正式成立,从那时起直至今天,李先生一直担任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由于基金会的成立和有了李先生亲自设计的资金筹集办法,大大调动了捐赠者的积极性。在基金会成立前后就收到了共计数百万元人民币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基金的短缺。
1994年由于国家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博士后科学基金所拥有的外汇面临全部结汇的问题,而基金会提供给博士后的外汇资助是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主要用于他们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从国外购置一些小型仪器、材料和图书资料等。在当时苦于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况下,李先生又写信给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先生,恳切请求继续保留基金会的外汇账户,使这一问题作为特例圆满地得到了解决,从而保证了博士后基金的外汇资助金的继续发放。李先生为祖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所投入的那种不知疲倦和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令我们十分敬佩。
当前,中国博士后事业方兴未艾。李政道先生殷切希望在继续发展和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使祖国的博士后制度和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健康、茁壮的成长。
赤子之心,殷切期盼祖国博士后事业再创辉煌
中国博士后制度已经建立21年了。李先生2005年回顾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和蓬勃发展的历程,兴奋地说:“博士后制度在世界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祖国的博士后制度始创于1985年,虽然起步晚,但已形成独具特色和相对独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一项对祖国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成就。李先生对祖国博士后制度未来的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李先生强调,在回顾和总结20年来博士后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再向前看20年。到2025年,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局面,我们的祖国将会发展成什么样,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如何适应这个发展,博士后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负起什么样的责任等等,都是值得思考的。”
就此,李先生对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和博士后们提了两个问题:
第一,科技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可是,我们也必须考虑,什么是由于这变化而引起的将来?以世界汽车的高速发展及相应产生的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为例,祖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与此同时石油进口已突破亿吨大关,发展汽车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也十分严峻。李先生希望博士后不仅要研究解决其中许多相关的技术问题,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相应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建议。今后20年,对博士后制度,我们要格外保护它、爱护它、关心它和发扬它。祖国的博士后制度该怎样发展,必须遵循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扩大博士后的队伍,提高博士后的质量,是今后发展的关键。随着祖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士后的国际化也应提上日程,可以从祖国的港澳台做起,这是提高博士后质量的重要步骤,祖国有五千年灿烂文化,文化的交汇可以创造新的概念,也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源泉。中国博士后的国际化对中国、对世界科技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博士后在这样的发展中肩负着重任,要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以中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确立国际化的目标,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跻身世界一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原创技术,实现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欣欣向荣的理想。
第二,现在世界上的危机不仅仅是现在和将来经济上的关系,而且和过去的民族历史也密切相关。20年来祖国的发展非常惊人,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为什么最近20年会忽然改变?他认为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文革”后祖国的人民把精力都放在向前看上,不去清算旧账。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小平先生提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小平先生说,宜粗不宜细,不搞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小平先生还说,我们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祖国上下一致,一心一意求发展。祖国近20年经济就翻了两番、四番以上,祖国人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面貌就有了根本的变化。可见,小平先生不搞争论、向前看的观点多么正确。我们要推广小平先生不搞争论、向前看的精神,也能够使全世界不搞争论,使全世界都向前看。这样不光是祖国的科学技术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也能使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和各项事业都迅速发展,他希望博士后今后能肩负起这一部分很重要的历史责任。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向李政道先生反映,博士后并非学历,但博士后们非常珍惜一生能有博士后这样一段经历,并希望在他们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后,能够取得一份证明其博士后经历的证书。李先生不仅赞同,而且欣然命笔,为博士后证书设计了一幅寓意深长的精美图案:在一个博士帽的背景下,展现出巨帆出海的形状,其风帆由英语博士后两字,即Post Doctor的第一个大写字母P和D构成,这P和D又正好组成象形的中国文字“后”和“追”的字形,它展现了中国博士后奋起直追,在学术的海洋里攀登科技高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姿,象征着博士后在前进和成长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后来居上。李先生设计的图案寄托了他对博士后的殷切期望。
李先生在参加清华大学庆祝实施博士后制度20周年大会的演讲中寄语博士后,再次勉励博士后们要勇攀科技高峰。李先生演讲中说: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足以概括整个宇宙了,我们明白的物质仅占整个宇宙的极小部分;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简化归纳”,把物质分解成分子、原子、电子,把生物分成基因等,来了解宏观物质;但21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就算你明白了基因,你也不明白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路,变成“整体统一”地来看物质、看世界。他一再感慨“天外有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至今还未完全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他希望中国的博士后们能抓住机遇,大胆探索,迎接新挑战,冲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一21世纪科技的潮头浪尖。李先生还说,美国科学家在狭义相对论、量子论等理论处在上升的时候,抓住了这个“最高的浪头”,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这些理论的浪头现在已经过去了。如果中国科学家能在下一个浪头来临时抓住它,那将会引领新世纪科技的发展。最后,李先生赋了一首藏头诗鼓励中国年轻科学家:“祝贺中华青年,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必能居上。”随后,李先生还指向这4句话的头一个字,向大家解读:“这首诗还应该这么读,‘祝博士后,后辈必能居上’。”
李政道先生在他80寿辰和从事物理研究60年之际,一往深情地说,独具特色的中国博士后制度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年已耄耋的李先生还深情地表示,愿继续为祖国的博士后事业尽“微薄之力”。他热忱地祝愿祖国的博士后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再创辉煌;祝愿祖国的博士后们在博士后期间及其今后一生的经历中取得更好的成长,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衷心祝愿尊敬的李政道先生健康长寿!祝愿他在一生所钟情投入的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作者为国家人事部原党组成员、专家司司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原委员、办公室主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原秘书长。本文已收入《祝贺李政道教授80华诞文集》,本报发表时经作者删节。)
相关新闻
·                                叶企荪:工资比毛泽东还高的科学家 恋爱失利而终...
·                                杨振宁撰文:《李政道传》有多处失实
·                                求答“钱学森之问”: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即将举行
·                                《李政道随笔画选》:架起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                                李政道:祖国现在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
·                                李政道上海交大发表演讲 称诺贝尔奖只是“浮云”
·                                李政道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我相信祖国会胜...
叶企孙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李政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