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校只是一场不公平交易! - 加糖咖啡屋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1:13
我与母校只是一场不公平交易!
2007-01-15 16:55:58
大中小
如今一些高校也确实让学生失望:学费越来越高,老师越来越不负责,就业率越来越低,教育功利性越来越重……感情是产生于细节的,如此细节,怎能让学生对母校产生感情?
当学生还处于启蒙教育期时,家长们便早已将金钱、分数、学习促成了“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兴趣、亲情这些“人性种子”被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而高等教育时期就更是变本加厉了,奖金、推优保送、就业率等这些赤裸裸的“物质纽带”成为维系当今高等教育系统的“钢筋铁骨”。
在高额学费征收上,学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不过是一场强制性的交易。在教学质量上,也只不过是一场质次价高的交易。
现在不论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跟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不要说教学生做人,就连最基本的教学都很难保证质量。
过去的大学生对母校有感情,是因为对老师有感情。现在的学生回母校就是为了同学聚会,甚至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不会邀请当年教过他们的老师。大学生对自己母校越来越冷淡,很可能就是跟老师有关,因为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在大学里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
大学教育已非义务教育,拿钱读书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免费上大学仍念念不忘,实在是对大学教育的误读。自己和母校“只是一场交易”并没什么,关键是,在这个交易中,双方都应明白自己因何交易、交易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各取所需,而不是感激或抱怨谁。作为学校,一味涨学费榨取学生,是违背交易规则和市场道德的;而作为学生,如果抱着一种功利目的上大学,显然也是选错了交易对象,如果想就业,那就去技校学一门手艺比什么都快,又何必苦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呢?
母校应该是一种情感意象,一种教育人格的象征物。我们对母校的感情正源于其带给我们的“母性”感受。当母校丧失母性,无异于教育丧失灵魂。功利性教育不仅让大学主体精神残缺,也形成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情感残缺:连母校都不爱的人,等于根性断裂的一群,这样的人又如何回报社会和人类呢?
当有大学生轻蔑地声称“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而已”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至少在不少大学生心目中,“母校”这个最能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良心的高贵称呼,已经危如累卵——它唤起的再也不是大爱无边的感念,而是痛彻心扉的哀愁,或许还有恨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在的大学生潜滋暗长的对“母校”的轻薄之情显然并非他们刻薄寡恩,而是当今的大学实在让他们爱不起来。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大学学费一年年水涨船高,而负责任的老师却越来越凤毛麟角——他们为科研项目忙得如火如荼,为走穴赚钱忙得热火朝天,但他们的课却上得一次比一次索然无味,来去匆匆,似乎不想在学生身边逗留哪怕一分钟。
当商业文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大学校园的时候,学校的根性和师德的品质不费吹灰之力就被俘虏了,毫无还手之力。就此,以传播知识、锤炼情操为己任的大学,变成了市场经济的忠实拥趸——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被迅速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克拉克·克尔“大学的用处”的金字招牌闪耀于大学的门楣之上。
“自己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这话固然一针见血,但其实也不准确。但凡“交易”,必须平等而互惠的。然而,大学生们与母校的“交易”谈得上平等而互惠吗?大学们与母校就学费问题、课程质量问题、师生关系问题乃至就业问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吗?没有!所以,准确地说,“母校”与学生是在进行一场不公平的交易,是一方擅权独断,一方低声下气的较量。如此“母校”,如此“交易”,我们没有理由不反对,没有理由一谈“母校”就背过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