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镇域情(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10:31
赤溪镇域情(一)2009-10-16 18:45

赤溪镇情

赤溪镇古称雁乐里,又称安乐里,后改为赤溪至今。早在唐开成二年(公元831年),就有先民聚居于此。明、清代为十一都,含安乐、滩头、长源、赤溪、炉田、岭头、墙角、宣洋、谢洋、琴前、官岭、芹客、广教寺等村。民国初期赤溪乡属第二区,解放初期赤溪乡属第三区,1956年属霍童区管辖,1958年赤溪成立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赤溪区,1966年恢复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赤溪乡,1992年改乡为镇。

赤溪镇地处蕉城区北部,东与福安接壤,北与周宁相邻,南接八都、霍童、九都,西接宁屏路。东经:11925’20”~11933’50”,北纬2651’28”~2658’69”,镇域面积168平方公里。主要山峰9座,云连山、背连山、蛇岭山、牛垄山、大山、盖坪顶、尖峰顶、黄仙峰、南屏峰,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蛇岭山,海拔为1222.5米。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降水2300毫米,年均气温20.2度,台风2次,境内溪涧纵横,主要河流为雁乐溪,长6.6公里,年均径流量为1767.9万立方米。

全镇现有镇直所站单位18个,社团组织2个(议政中心、茶叶协会),区第十二中学在此。行政村26个, 254个村民小组,153个自然村,其中少数民族107户,473人。全镇总人口为24063人,其中男12992人,女11071人。

镇区面积约为0.32平方公里(479亩),常驻人口5000多人,其他较大的人口集中地为夏村,现有人口2354人,近年来新增的新村有岩坪新村、洋中新村、坑坪新村、琴田新村、南阳新村、榕树兜、岩头洋、文昌阁开发区,人口2000多人。

全镇总耕地面积为26582亩,其中水田17154亩,旱地9428亩,林地134895亩,有林地109084亩。主经济作物包括,粮食作物为水稻、甘薯。经济作物有茶叶、蘑菇、甘蔗、花生、茉莉花、反季节蔬菜,其中茶叶1.1万亩,蘑菇300万平方尺,居全区之首,有“茶乡菇镇”美誉;水果主要有西瓜、桃、芙蓉李、柚、枇杷、柑橘。企业主要有茶叶加工厂 22家,矿厂2家,2006年农业总产值6072万元,工业总产值13525万元,商业贸易额7341万元。

赤溪镇区西距宁屏路10公里,东距104国道13公里。村道通车里程约120公里,通车的村庄有26个,路面硬化86公里,简易路34公里。停车场1个。

矿产资源有铜(在禅地村,矿脉呈豆荚状产出,铜平均品2.32%)、叶腊石(在龟山一带,初步探明储量9.15万吨)、高岭土(在龟山一带,面积1.2平方公里,估算地质储量258万吨)、石英、花岗岩等30多种,水力资源2770千瓦,淡水资源 立方米。

赤溪镇文教卫生事业较为发达。有医院1家,卫生所站37家,从医人员36名;中学1所,18个班,教师70人;小学8所,56个班,教师116人。粗略统计,赤溪籍大学文化以上文化人数有504名。现有文化站1个。曾有剧团11个,戏种有闽剧、唱班、鼓乐队等。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民间歌谣有描述劳动艰辛的“福州传”、“采茶歌”、“长年歌”,描述爱情的“红莲歌”、“畲貌传”,描述人情世态的“戒赌传”等。独特手工制品有榨油坊、“染青”、土纸,红糖(已停产,但仍有制作工艺传人)、独特风味小吃八仙果糕。独特的民间崇拜有杨公八使。

赤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历史名人有举人颜朝喜、颜怀源、黄硕、黄邦教;贡生杨世禄、傅调梅、傅本章等。近现代文化人层出不穷,获教授职称的有傅则绍、傅明旺、杨海兴、傅树春等人。杨绍浩为我省著名中青年雕塑家。古民居有赤溪村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大古宅, 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红军会师曾驻此。黄田大古宅,建于明代,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阳谷宫,清朝嘉庆30年建,有戏台,面积700多平方米,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工农红军会师地点。桃源村吴氏木坊,1817年(清嘉庆22年)建,为表彰吴氏贞节而立,占地30平方米, 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有赤溪羊栏岗青铜时代遗址。有龟山禅寺遗址。寺始建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1年),五代闽王王审知建殿五间,宋朝雍熙二年赐额“雍熙禅寺”,明朝成化十年重建,清朝乾隆十六年修。据说鼎盛时期有僧众300多人,寺田1000多亩,民间尚有“一龟、二凤、三支提”的说法。目前,遗留1座后殿及残垣、残基、6个莲花池。

赤溪镇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优良,名木古树有红豆杉、桫椤等珍贵植物。珍稀动物有穿山甲、娃娃雨、虎文蛙等。

自然风光有瀑布百丈漈,在由知村。赤溪古有“壁立千寻”、“石牛望月”、“带水潮淙”、“南屏晚钟”等十景。还有尖峰顶山、金鸡岩、龙湫瀑布、马仙迹、九重溪、自然仙洞等景点,深藏幽谷,待人观赏。

赤溪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属镇辖区驻地,距城区56公里,南屏峰北侧。辖赤溪、尖山、橄榄丘、后门楼等4个自然村,4 0个村民小组,1067户,4162人(其中畲族20户,68人),常驻人口5600多人,外来人口2000多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206人,其中博士2(名字与学校?)人。耕地2510亩,农业以稻谷、茶叶、蘑菇、果蔗为主,林地8665亩,有林地5724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848.5万元。兼营运输商贸业,各种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157间,年销售值4000多万元,客车17部,货车2辆,拖拉机60部,年运输收入200多万元。有小学、中学,卫生院、老人会、人民会场各一所,医疗站4家,茶厂11家,其中赤溪茶叶有限公司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筑公司1家。

村内有百年以上榕树数棵。古建筑有赤溪大古宅(建于清乾隆年间,面积1632平方米,土木结构,三层楼房,96条大柱支撑120间。巫锡团厝、连兴座等大型民居。另有古祠堂五座,宫、大厅各2间,武圣庙1座。有古井4口(称牛乳井,一年四季水高出地面)。赤溪还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闽东红军会师地点,现保留多处当年红军写标语,有纪念碑1通。古遗址有赤溪羊栏岗青铜时代遗址,位于赤溪村西4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标本有石锛、夹砂红陶片等。传统工艺有雕刻,现有雕塑艺术家杨绍浩(在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任教),赤溪设有雕塑创作室。传统小吃有八果仙糕,现有工艺能人傅思添。赤溪还是武术之乡,有清末南拳(内文拳)创始人杨忠忱,现有武术传人杨挺雄、杨定华等人,杨挺雄获2007年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南拳(内文拳)冠军。

赤溪村 距城区56公里,南屏峰北侧,海拔110米。原有赤溪、岩头、炉头等自然村,现已连片,形成由上边厝、傅角、后门洋、巫厝里四个旧区和新高路、江滨路、堤边东路、南阳新村、琴田新村、文昌阁开发区、榕树头开发区、岩头洋开发区八个新区组成的集镇中心。全村1031户,4032人,常驻5000多人,外来2000多人,以杨、傅姓为主,1532年(明嘉靖十年)建村。村落呈椭圆形,房屋1206幢,其中新建735幢。公共建筑有村委楼、完小、中学、人民会场各一所,医疗站4家。耕地2113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尖山村 村旁山顶很尖,故名,在镇区东1.5公里。13户,42人,常住16人,房屋11幢,陈、傅姓。耕地163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后门楼村 村在赤溪村后门山上,故名,在镇东南1.3公里。3户,7人,常住3人,大部村民已迁入赤溪村,房屋4幢,傅姓。耕地101亩。通电、水泥路。

橄榄丘村 地形似橄榄,故名,在镇北1.6公里。 20户,8 1人,常住40多人,傅姓,耕地1 3 3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简易路。

北墘村 村处赤溪村北面山墘,而得名(又说名八贤村,因村中曾有八个贤人而得名),在镇东北1.5公里。原11户,42人,章姓, 2004年前先后迁入赤溪村,村废。

满蕉冈村 山冈上盛产蕉树而得名,曾称满周艮,在镇东1.6公里。原7户,23人,2000年前先后迁入赤溪村,村废。

坑楼村 村有三条小坑,故名(又名半坑楼村),在镇南1.5公里。单座楼,原2户,11人,钟姓,2001年迁入赤溪村,村废。

黄田村委会 因始祖姓黄,妻田氏,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南5.2公里,雁乐溪西侧,海拔50米。15个村民小组,332户,1800人,常驻人口近1000人,有部分村民在广州、上海、新疆等地经商、种植蘑菇,现有大学学历人口49人,博士黄军生,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黄姓,1392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08幢,其中新建203幢。耕地1413亩,主产稻谷、茶叶、果蔗、花生,林地5410亩,有林地3840亩,林业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476.6万元。生产资料及日用商店9间,年销售值约360万元。医疗站2家,村委楼、完小、老人会各1所。

村内有500多年榕树2棵。古建筑有建于1422年(明永乐十九年)的宝峰庵,庵域内有石牛望月、状元斋、华岩洞等景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明代古宅一座,土木结构,三座透后。清乾隆时期民居1座,土木结构,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内设石砌暗道。长1.2公里的明代石砌水渠1条。宫、祖厅、祠堂各一间,古井10口。曾产红糖,现仍有黄孝程、黄家积等多个制作工艺传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出过进士、清道光十二年出过举人。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秋竹坪村,村有一片秋竹,故名,在镇西南4.8公里。单座楼,黄姓,1976年迁黄田居住,村废。

坑坪村 地势平坦,故名,在黄田村西南2公里。单楼独户,黄姓,1965年迁霍童居住,村废。

桃源村委会 兴居始祖种一株桃树,后桃树不断繁殖成林,故名。又传古时华山圣母娘娘桃花洞中的香炉飞往此地得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1.4公里,坪冈山南侧,海拔95米。8个村民小组,218户,973人,常驻600多人,有村民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经商、务工,还有村民出国新加坡、英国。现有大学学历人口6人,其中教授1人(何学校?吴育财)。以崔、吴姓为主,明代中期建村。村落长方形,房屋160幢,其中新建120幢。耕地965亩,主产稻谷,茶叶、果蔗、西瓜。林地578亩,有林地533亩,林木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405.8万元。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30万元。村委楼一座,完小1所,医疗站3家。古树有百年樟木、榕树各1棵。村里有始建于847年(唐大中元年)的广教寺遗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槽5个),建于1815年(嘉庆20年)的吴氏墓道1桩。古建筑有1817年(清嘉庆22年)建的吴氏木坊,保存较好。祠堂3座,大厅1间,古井5口。历史名人有宋天顺丁丑年朝例大夫崔克明,清嘉庆年间岁进士吴承敕。部分村民信奉华山圣母。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龙腰楼村 山形似龙,村在山腰上,故名,在桃源村北,路程4公里。1984年迁桃源村居住,村废。

溪园村委会 因溪两边均是田园,故名。1958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北2.6公里,尖峰顶山西南侧,村委会驻麦房村。辖黄家岭、咸坑、时前洋、溪园、麦房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7 2户,7 2 1人,常驻400多人。有村民在上海经营钢材,出过大学学历人口4人。耕地982亩,主产稻谷、茶叶、生姜、果蔗,林地7874亩,有林地6944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65.8万元。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值约15万元。医疗站、教学楼、村委楼各一所。古树有500多年榕树2棵。古建筑有宫、大厅各一座、旧磨坊5个。有信奉李太白的风俗。

溪园村 因溪两边均是田园,故名。在镇西北3公里,尖峰顶山西南麓,海拔260米。52户,233人,常驻60多人,黄姓为主,1615年(明万历43年)建村,从霍童兴贤村迁入。村似鼎形,房屋33座,其中新建1座。耕地9 3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简易公路。

麦房村 古时村有麦房,故名,曾名槟树坪。在溪园村西1.2公里,24户,95人,常住50多人,房屋23幢。黄姓。耕地7 3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黄家岭村 村有1条山岭,是黄家人铺的,故名,在溪园村西,路程2公里。10户,60人,常住30人,房屋15座。黄姓为主。耕地5 0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简易公路。

咸坑村 周宁咸村溪支流通过村一坑,故名。在镇北1.7公里,茶园山冈东麓。村落工字形。7户,25人。耕地6 2亩。

时前洋村 村在溪园宫的田洋上,称神前洋,后方言衍为今名。曾名畲前洋,在溪园村西南1.4公里。3户,8人,房屋8座。胡姓。耕地3 0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洋中新村 由其他村搬迁而来形成的新村,在溪园村南,路程2公里。48户,150人,常住150人,房屋30幢。汤姓为主。耕地300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坑坪新村 村一马平川,故名,在溪园村西北,路程2公里。28户,110人,常住90多人,房屋20幢。温、傅姓,1993年建村。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路。

炉坪冈村 此处过去是炼铁炉的山冈坪,故名。在镇西北3公里,茶园冈山东侧。原2户,8人,1997年迁入洋中新村,村废。

后岛山村 村在溪园麦房后,名叫“后脑山”,后衍为“后岛山”,在溪园村西,路程3公里。原37户,204人,温姓。1996年先后迁入坪洋新村,村废。

洋头园村 位于田洋的上头有园,故名。在镇西南5.5公里,赤南公路北侧。村落长方形。15户, 56人。耕地面积5 7亩。

坑里芬村 坑里花草常年芬香,故名。在镇西南5.5公里,赤南公路北侧。单座楼。1户,2人。耕地1 2亩。

由知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称村委会。在镇西北1.8公里,尖峰顶山东南侧。辖由知、长冈、界院、百丈漈下等4个自然村, 7个村民小组,1 4 0户,654人,常驻250多人,大部分村民已迁赤溪村,有村民在广东、上海经营钢材、南杂店、种草莓,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847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3136亩,有林地2718亩,林木有杉、松,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68.7万元。商店1间,年销售值约2万元。医疗站1间。古建筑有亭1座、宫2间,供奉林公忠平王。

由知村 传说古时村中出个姓游的知县,故名游知,后衍为今名。在镇西北1.8公里,尖峰顶山东南侧,海拔330米。20户,96人,常驻14人,傅姓。村落呈椭圆状,房屋13幢。耕地272亩,林地500亩。通电、电话。大部分村民已迁入赤溪岩头洋开发区。

长冈村 村在长冈山上,故名,在由知村北1公里。33户,185人,常住110人,村落一字形,房屋19幢。傅姓为主。耕地289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简易路。

界院村 古时有个和尚在此建院,后改建别处,村名改院,后方言衍为今名。在由知村东1公里。8户,32人,房屋25幢。江姓。耕地2 7 5亩。通电、电话、水泥路。原有大部分村民已迁入赤溪岩头洋开发区。

百丈漈下村 村位于禅地百丈漈的下方,故名,在由知村东北,路程2.2公里。3户,21人,常驻5人,其余迁赤溪。

南阳新村:1996年因山体滑坡,由广家垄迁往20多户,100多人。

岩头洋开发区:由知、界院迁入,1997年开始规划建设,现有16户,100多人。

过岔垄村 村在一个山岔的田垄里,故名。又名广家垄。在由知村北1公里,原56户,267人,傅姓。因山体滑坡于1995年迁长岗、赤溪南阳新村,村废。

尖峰下村 村在尖峰顶下,故名,在由知村北2公里。原独楼, 3户,12人。1995年迁往长岗村,村废。

亭冈村 村在山冈上,有凉亭,故名,曾名二亭,在由知村东0.6公里。原 2户,7人。1995年迁赤溪村,村废。

大坪村 村中一块较大的坪地,故名,在由知村东1.5公里。原 7户,19人,杨姓,1995年迁赤溪,村废。

后坑浿 村在山坑后有一条水浿,故名,在由知村东北2公里。原独楼, 2户,7人,1995年迁赤溪,现无人居住。

冈头楼村 房子建在山冈头,故名,在由知村东2.8公里。原 2座楼, 2户,15人。1993年迁赤溪,村废。

茶园村 以种茶叶为主,故名,在由知村东0.5公里。因茶园荒废, 1 9 7 9年迁过岔垄村,村废。

横山村 村庄横建在山腰上,故名,在由知村西0.3公里。傅姓。1 9 8 4年迁过岔垄村,村废。

王家山村 王姓迁居,故名,在由知村西北0.5公里。原住2户7人,邱姓。1 982年迁王家岭,村废。

楼坪村 村建在坪中,故名,在由知村东北1.5公里。原2户,6人。1986年拆迁广家垄村,村废。

西

西坑村委会 村在赤溪西面,有一小坑,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北4.6公里,古风顶山西南侧,村委会驻六斗村。辖溪坪、六斗、里坑、楼后、宫冈、外西坑、后厝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30户,586人,常驻180人,大部分村民已搬迁至赤溪村,出过大学学历人口1人。耕地790亩,主产稻谷、茶叶,林地9195亩,有林地4867亩,其中毛竹600多亩,林业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18.6万元。日用商店3家,年销售值约3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电站1家。村后有一岩洞,称“仙洞”,为风景点。有400年树龄古松6棵。村里有造土纸传统工艺,现有制作能人黄美昌、黄景明等。

六斗村 古时此地六丘田面积六斗,故名。在镇西北4.6公里,占风顶山西侧,海拔520米。40户,150人,常驻人口100人。黄姓为主,建村500年左右。现有房屋30幢,其中新建1幢。耕地89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简易路。

宫冈村 古时山冈上有一座宫,故名宫冈,在六斗村西0.2公里。 5户,19人,常驻3人,房屋9座。黄姓。耕地4 0亩。通电、电话。

溪坪村 村在溪边坪地上,故名,在六斗村东,路程3公里。18户,54人,常驻36人,房屋9座。黄姓。耕地9 3亩。通电。

里坑村 西坑有里坑、外坑,村在里边,故名,在六斗村东北0.2公里。21户,73人,常驻20人,黄、胡姓。耕地1 5 2亩。通电。

楼后村 村建在山楼后面,故名,在六斗村东北,路程1.3公里。8户,24人,常驻15人,房屋2座。黄姓。耕地30亩。

外西坑村 西坑有里外之分,在外为“外西坑”,故名,在六斗村西南0.3公里。15户,60人,常驻2人,房屋3座。黄姓。耕地45亩。

后厝村 在七埞冈村后面,故名。在六斗村西北0.1公里。 1 0户,36人,常驻4人,房屋7座。黄姓。耕地1 3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简易路。

柚树兜村 村边有一柚树,而得名,在六斗村西北0.3公里。原7户,21人。因山洪暴发,1994年全村搬迁至六斗村,村废。

笊篱冈村 山形似笊篱,故名,曾称济篱岗,在六斗村西0.5公里。原1户,3人。因无法耕作,1986年搬迁至桃源,村废。

七埞冈村 古时山田一条算一埞,山冈有田七埞,故名,在六斗村西北0.1公里。房屋4座。因生存条件恶劣,1978年迁六斗村居住,村废。

牛垄头村 放牧牛羊的山垄,故名,在六斗村西北0.4公里。原1户,4人。1 9 4 5年房屋被国民党匪徒围剿烧毁后迁六斗村居住,村废。

界止坪村 村在与周宁分界线的坪上,故名;在镇西北3.8公里,占风顶山北侧。1户,3人。耕地7亩。(暂无法收集到材料)

小坛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98年成立村委会。在镇西南4.5公里,赤邑公路西北侧。5个村民小组,90户,580人,常驻24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5人。耕地531亩,主产稻谷、茶叶、芋头、甘蔗,兼营家禽养殖,林地1800亩,有林地1000亩,林业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101万元。日用商店5间,年销售值约9万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古树有500多年榕树一棵。古建筑有祖厅、神宫庙、祠堂各1座,清嘉庆12年建石桥一座。名人有黄仲贵,1936年参加红军,2007年6月逝世。

小坛村 因村下有一个溪潭,故名,潭方言音为坛。在镇西南4.5公里,赤邑公路西北侧,海拔70米。70户,510人,常驻240人。黄姓为主,从黄田村迁入,建村300多年。村落呈方形,房屋200幢,其中新建25幢。耕地376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龙路村 进村从一条田垄上经过叫垄路,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小坛村北1公里。20户,7 0人,常驻40人,房屋26座。孙姓。耕地1 5 5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芹格村委会 以驻地村为名。1958年成立大队,1 9 8 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7公里,松林子山东北侧。辖天山、芹格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64户,638人,常驻350人,约一半劳力在广东等地经商、务工,有大学学历人口1人。耕地992亩,主产稻谷、茶叶、芋头,林地1500亩,林业以杉、松、毛竹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00.5万元。日用商店4间,年销售值约10元。医疗站、教学楼各一所,茶厂1家。有百年古榕2棵。

芹格村 因古时周宁芹村有人居此地,称为芹客,后方言衍为今名。在镇西4.3公里,松林子山东北侧,海拔200米。1 4 1户,61 2人,常驻350多人,孙姓为主。村落呈梯形,房屋98幢,其中新建35幢。耕地889亩。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天山村 古时为烧炭的山场名炭山,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勤格村北1公里。1 5户,5 6人,房屋12座。孙姓。耕地1 0 3亩。通电、电视、电话。

冷水壑村 村里有冷水壑,故名,在芹格村西北,路程2公里。原3户,10人,房屋2座。孙姓。因交通不便,2001年迁入芹格村,村废。

坑里岔村 村在山坑的岔头上,故名。在勤格村南,路程4公里,原7户,27人,房屋5座。黄姓。因交通不便,1998年先后迁入东边村、小坛村,村废。

大坛村委会 村前一条溪,溪中有个潭,原名为大潭,后方言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西,路程7.5公里,赤邑公路北侧,海拔160米。7个村民小组,165户,618人,常驻人口350人,出过大学学历人口8人。黄姓,1514年(明嘉靖年间)建村,从霍童坂前迁入。村落呈梯形,房屋110座,其中新建50座。耕地943亩,以农为主,主产水果,果树主要有芙蓉李、蜜柚、黑李、枇杷等。有林地2531亩,林业以松、杉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252.3万元。日用商店8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医疗站3家、教学楼1座、农场1个。村边有一棵红心松木,径1.3米,另有300年以上榕树3棵。古建筑有明代古民居4座,清代10余座,清初石砌城墙残迹。通电、电视、电话、自来水、水泥路。

洋头园村 位于田洋的上头有园,故名,在大坛村西南1公里。原15户,56人,房屋11座。黄姓。因土地不适合种植,2005年已搬迁至黄田村,现无人居住。

坑里芬村 坑里花草常年芬香,故名,在大坛村西,路程5公里。原单座楼,原 1户,2人。黄姓。因交通不便,2000年搬迁至东边村,村废。

宣洋村委会 片村宣洋命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东6公里,尖峰顶山西北侧。村委会驻新厝下。辖宣洋、利洋里、填洋等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06户,1159人 (其中畲族2 9户,1 3 1人),常驻600多人,有村民在闽北、广东、上海、北京经商、务工,出过大学学历人口4人。耕地1701亩,主产稻谷、茶叶,水果有桃子、柑橘,林地11065亩,有林地7771亩,林业以松、杉、杂木为主,2006年农业经济收入305.7万元。日用商店10间,年销售值约20万元。村委楼、水电站各一座,小学1所,初制茶厂1家。村里有百年柳杉1棵。古建筑有祠堂2间,宫1座,光绪27年立“官禁乞丐”碑一通。

宣洋村 原有自然村新厝下和宫兜,现已连片,在镇东6公里,尖峰顶山西北侧,与福安交界,海拔480米。231户,677人,常驻300多人。江、黄姓为主,1741年(乾隆六年)建村,江姓从宁化县上杭迁入。村落集中,房屋89幢,其中新建房屋38幢。耕地1292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利洋里村 处于宣洋里边,故名,曾称利洋,在宣洋村西南0.5公里。35户,187人,常住110人,房屋38幢。林姓。耕地204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水泥路。

填洋村 建村时土方是由人力填起来的,故名,在宣洋村东2.7公里,老区基点自然村。4 0户,295人,常住160多人,房屋34幢。陈、詹姓。耕地205亩。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简易路。

企刀山村 因山势陡峭似直立的刀(方言陡即企),故名,在宣洋村西2公里。原11户,63人,黄、傅、颜、陈姓。1996年迁入宣洋村,现无人居住。

水尾村 在宣洋村溪水尾部,故名,在宣洋村西5公里。原 7户,20人,雷姓。1996年迁入宣洋村,村废。

后塔村 村小房少建村后倒塌,故名,后方言衍为今名,在宣洋村西2.5公里,老区基点自然村。原5户,1 3人,崔、颜姓。1996年迁入宣洋村,村废。

棉头石村 因建村挖出很多石头,形似棉桃,故名,在宣洋村西南2.6公里。原14户,5 3人,钟、雷姓。1996年迁入宣洋村,村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