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6:11
关于[鬼神、天命和中庸(一)]的字幕: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钱逊

  •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关于哲学思想方面的一些问题,包括就是鬼神、天命和中庸。
  • 我们先说孔子对鬼神的态度
  • 孔子的思想,有一个很重要的显著特点 ,就是他是关注人生 。他不关心人的死后和鬼神的事
  • 这个不仅是中国,孔子的思想特点,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特点 ,可以说也是中国,整个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 我们看看在先秦百家。百家争鸣的时候,各家各派 大概除了墨子他讲鬼神之外,其他都不谈这个鬼神的事,主要是关注现实的人生。所以关于这个死后,灵魂的问题、鬼神的问题 ,是不是有一个另外的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 ,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基本上并没有怎么去讨论 。这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 我们看《论语》里边,就有这么一章 ,说“子不语怪 力 乱 神”。说孔子,他从不说这四样东西,怪指鬼怪,力指暴力,乱指作乱了,还有就是神。所以孔子,他不讲这个。前面我们说,他不主张这个暴力 ,反对作乱。这是一方面。另外就是 ,他不讲这个鬼怪和神的问题 。
  • 还有一章说 ,子路问孔子鬼神的事 。就是季路问事鬼神 ,怎么来侍奉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你还没有能够把人侍奉好,你人事还没弄清楚,你怎么能去伺候鬼呢?子路就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 焉知死”。你不知道生 ,人生的问题你没弄清楚,你怎么能知道死呢?
  • 那么这个“未知生 焉知死”“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当然你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理解就是说,从问题的重要来说,那么现实人生的问题重于鬼神、生的问题重于死的问题。所以你应该首先应该关注人生,关注生而不是关注死。
  • 另外一种理解就是,从他两个问题的相关来说,生死是相通的。那么生死有关联 ,你不懂得生也就不懂得死。所以叫“未知生 焉知死”。
  • 总之就是说呢,孔子他所关注的中心点是在人生,不在于死,更不在死后的鬼神这些东西 。
  • 还有一章叫樊迟问知。樊迟就问孔子什么叫智慧,孔子说了“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 务民之义,这个之呢,是一个 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说务民之义,就是要使老百姓朝着这个义的方面走,让他走向义的道路,就是务民之义。那么 这是孔子说,你应该去做的事,然后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呢,保持一个敬畏。但是呢 又保持一个距离,叫敬而远之。 是吧 ?
  • 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就是敬 ,但是不信。敬而不信 ,既保持敬畏又保持距离。孔子说这就是智慧。那么这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你对你自己的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务民之义上 ,然后对鬼神采取一个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是你的智慧。
  • 这里 我们可以这样子来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因为 当时来说,从社会来说,普遍的人们是相信鬼神的。对吧?在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中国的殷商时期 ,曾经是所有大小事情都要经过占卜,他是相信鬼神,那么后来逐渐的淡了。但民间应该说,很多人还相信鬼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说 是吧,要把这个鬼神一棍子打倒 打死 。这些也做不到 ,在老百姓那里就接受不了。所以保持一个敬畏 ,不去说要批判了 要打倒啊。但是呢 你不要太相信它,真正你要干事,真正是还是要务民之义,还是要讲现实人生的问题。那么孔子说这就是智慧。
  • 我想这也确实是一个智慧 对吧?一方面他并不信这个东西,但是他又保持一种敬畏,这适应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同时呢 又保持一种距离 ,而把主要精力呢,不放在这个地方。这是 简单讲,他对鬼神的态度就是这样子。
  • 再就是说天命。
  • 天命就不一样了。这个孔子对鬼神是不信,是敬而远之。但对天命非常重视 。
  • 我们看孔子在《论语》里边,有好几段话说的天命。一段话说,君子有三畏。就是君子有三个他所敬畏的东西,叫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第一就是敬畏天命。小人呢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 侮圣人之言。那么他这是把敬畏天命和不敬天命,看作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 再看《论语》的最后一章,其中讲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最后一章里边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你要做一个君子,不知道命的话,你没办法成为一个君子。所以这是也是,他在最后一章谈到这个问题。应该说也是,说明命的问题很重要。
  • 另外我们很熟悉的话,就孔子讲他自己的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他把这个知天命作为他一生中间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而且这个阶段是在四十而不惑之后,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属于他比较到五十岁,他认为是比较成熟的一个阶段 。三十而立 刚刚走向社会;四十而不惑 经过四十不到五十他能知天命;再经过六十而耳顺,这个以后再说不太好理解。到七十当然一个最高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五十而知天命,应该是在他一生里边 ,他也认为是一个比较自己达到重要的阶段,也比较成熟的阶段 。如果你和这个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来说的话呢,那么 是不是说他到这个时候,他自己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了?那不到这个阶段还差一些。所以这个天命的问题,从这些地方来看,在孔子思想里很重要 。
  • 还有一章,就是子罕的第一章是这样讲。说子罕言利 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讲利。罕就是稀罕了、很少 ,与命与仁 。这个“与”是一个赞许的意思 ,赞同和这样的意思。与命与仁 ,就是他赞同仁赞同命。赞同命和赞同仁,这样说的话 ,就是孔子思想里边最重要是两个东西。一个仁。现在大家都认为,仁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一个内容。那么命是和仁并提的。他与命与仁。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一个是仁 一个是命。
  • 当然最近也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说呢,这句话不能那么断,不能说子罕言利 与命与仁 ,他怎么念呢?他念说 子 罕言。他说孔子很少讲的是什么呢?利与命与仁。这个与就是和的意思。孔子所很少讲的有三个东西,利和命和仁。那么他就说,这三个东西都是孔子很少讲的。有这样一种解释,但是这样的解释看起来,和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孔子的《论语》的思想就不太一致。他孔子说少讲利,这是大家都理解的,是大家可以看得到的 。可是说孔子很少讲仁,这就很难理解了。仁是他最中心的思想 ,在《论语》里边 讲了一百多处呢 是吧?很多都是学生弟子问他仁,怎么能说他很少讲呢?所以看来呢,还是那样一个解释比较符合实际。就是说子罕言利,他利很少讲。但是他赞同命和仁 。
  • 那么他为什么那么重视这个命?为什么不知命就无以为君子?他讲的命,所谓的知天命究竟什么意思?这个命究竟指的什么,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个命就是规律。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到这个时候,能够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也有人说这个命就是大道,他经过前面这么多年,他自己的学习、修养 ,他把这个大道都掌握了,融汇贯通 。这样他就可以自己的内心就完善,能够合乎大道的要求,就与自身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付外界,这就叫知天命。就是他把这个大道能够整个的搞通了,这叫知天命。
  • 他这些讲法,看起来似乎也有道理。你懂得了规律 ,他就可以应付一些大道融汇贯通了,可以应付各种事情。看起来好象有一定的道理 ,但细想起来呢,恐怕都不能够说通。因为规律这个概念是近代以来的,这样一个现代的一个概念,古人他没有规律这个概念 。所以很难说,他讲知天命就是了解了规律。事实上 在那个时候,就拿现在的眼光看这个规律,他当时也不可能达到。这样一种认识客观规律的,这样一种地步,接着说大道的问题,如果我们从当时《论语》里边来看呢,恐怕也不一定能解释清楚。因为如果是大道,他为什么不直接讲,了解了这个道呢?他很多地方也讲道,志于道啊等等。那么为什么他另外还要加上天命这么一个概念?天命和道有什么区别呢?那么这个问题怎么来理解 ?我想这个问题,理解的天命的问题,有一个方法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看一看《论语》里面记载了一些事情。就是孔子他自己他在什么情况下,他来谈这个天命?在这种情况下,讲这个天命,对孔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论语》里边有些材料,就从《论语》本身 ,孔子自己在谈命的时候,他的环境、他的背景和他的心态。从这个中间我们去看,他讲的天命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个呢,可以说也是我们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方法。
  • 我们前面也提到过,要从当时所处的环境,设身处地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讲?他这样讲是什么含义?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拿现在的观点 ,现在我们知道要认识规律,拿这个东西套过去。 不是这样。
  • 那么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在《论语》里边孔子谈到命的一些地方、一些内容。
  • 一条叫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这讲到命。
  • 公伯寮,当时一个大夫。子路也在那当官。他就到季孙,鲁国那个当权的季孙那里,去说这个子路的坏话。但是说子路坏话 ,当然对孔子有影响了。那么另外一个人子服景伯呢,知道这事了,就去告诉孔子。告诉孔子说,这公伯寮在那告子路的黑状呢 ,在那说他的坏话呢。然后就说孔子,如果你对这个公伯寮,需要我帮忙,给你去解决这个事的话 ,我现在还有力量 ,凭我的力量我还能把他杀了,抛尸街头示众。他想帮孔子的忙,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呢?
  • 孔子回答说,“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就是我的道可能会行的通,这是命。“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个道如果行不通,这也是命。也就是说我这个道 ,行得通 行不通都是命决定的。“公伯寮其如命何”,公伯寮他能把命怎么样呢?意思就是说如果命中注定,就是这个命,这个道可以行得通。公伯寮你想阻止,你也阻止不了,不管你做什么你阻止不了。如果这个命果然行不通,这也不决定于你也不决定于我 ,而也是决定于这个命。所以说一切决定于命。“公伯寮其如命何”,你能把命怎么样呢?这是一段。
  • 再一段子畏于匡。当时他在匡的时候 ,被匡人包围很危险。那么孔子就说了,说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 当匡人把他围起来,他很危险。孔子怎么说?他说这个现在文王已经不在了。因为他讲的这个周礼嘛!但是他的文化不是还在这吗?他说天如果他要把这个文化,把他断绝、“丧斯文”,那后死者不得于斯文 。那像我们后来的人 ,我们也就不会能够接触这些东西,也不会还能够了解这些文化了。但是天如果还不想把这个文化丢掉、结束掉,那你匡人能把我怎么样?意思是我现在所以能够在这传这个道、讲这个道,因为天还没有想把这些文化丢掉。如果他想丢掉 我早也看不到了。但现在天还没有想把这个文化丢掉,那么我在这讲这个。你匡人你能把我怎么样?这又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