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怒烧毕业证的酸楚和无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00:28

大学生怒烧毕业证的酸楚和无奈

2010-04-05 09:24:26  来源:大河网  【进入论坛】  已有跟帖0条

  近日,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视频中怒烧毕业证的小伙子叫郑克峰。他告诉记者,毕业5年了,他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下……5年间他无数次地投递简历,无数地被拒之门外,这些经历把他年少时美好的抱负和梦想都磨灭了。“我烧了毕业证之后,我的同学都说我是‘愤青’,但我知道至少我还保留一份清醒。”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郑克峰未曾预料,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会落在自己头上:“烧不烧毕业证,这是一个问题。”在毕业五年,求职屡屡受挫的情况下,郑克峰选择了将十年寒窗的结晶——毕业证付诸烈火,究竟这是清醒还是不清醒的举动我们很难断定,但至少,一张燃烧的毕业证照亮了诸多现实问题。

郑克峰为何要怒烧毕业证?背后的答案或许包含着众多大学生求学求职的酸楚与无奈。

中国的高校总是能紧跟国际潮流。1999年高校扩招,给许多中学生搭建了通往“象牙塔”的路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大学市场化、产业化现象愈发明显。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课程设置不科学,高校行政级别等级森严等因素严重阻碍我国高校的健康成长。大学成了“养鸡场”,只管把小鸡孵化出世,但如何让“小鸡”独立生存却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可怜后浪推前浪的大学生,十年寒窗,四载苦读,毕业弥留之际,仅携带一纸“证书”闯入社会。而后,任自己在社会的漩涡摇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终被社会撞击得头破血流,满身伤痕,而不幸跌入社会中下层。

鲁迅的笔下曾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做不了的时代,一个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昔日的“天之骄子”而今面临第一种处境。想做社会的主人却发现自己做不了,原因何在?除了高校的黔驴技穷,更有社会制度的设计缺陷与不公。不是自己不用功,而是敌人太强大。大量的“小鸡”涌入社会,社会容量有限而使“小鸡”饿肚子。社会制度尤其是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不公接纳不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要想不让更多的毕业生怒烧毕业证,除了高校的改良,还少不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科学设计。

当然,不能把责任全推给高校和社会。内外因结合的看问题才是科学辩证法的态度。如今的大学十分浮躁,学风浮躁,科研浮躁。连连爆出的教授、博士论文科研成果作假就是例证。少了狂风骤雨拍击的“象牙塔”成了多数大学生的“避风港”。不愿主动了解社会,走近社会;不愿通过知识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不愿加强与周围人的协作交流;不愿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能力,发展专长。以自我为中心,把大学当“温床”,这不得不说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毕业证是学生学习生活终结,学识能力达标的体现。可是,又有多少毕业证达到了这种标准呢?大学生怒烧毕业证不是冲动的行为,也不是“愤青“的举动,而是太多桎梏和生活现实的束缚不得已而为之,其背后承载着太多的酸楚和无奈。希望高校、社会、学生都能好好反思事件背后的原因所在。否则,有一天,毕业证真的会变成“废纸”,而且被毫不心痛的“怒烧”。

作者:李松林  近日,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昨日,记者见到了视频的上传者——28岁的郑克峰,也就是视频中那个火烧毕业证的大学生。郑克峰说,毕业5年了,他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下……5年间他无数次地投递简历,无数地被拒之门外,这些经历把他年少时美好的抱负和梦想都磨灭了。“我烧了毕业证之后,我的同学都说我是‘愤青’,但我知道至少我还保留一份清醒。”

  “80后”觉得书白念了

  一怒将毕业证烧毁

  手里拎着一个红色的布口袋,腋下夹着一个烫得变了形的矿泉水瓶,身上穿一件款式老旧的蓝色条绒西服,郑克峰就这样走到记者跟前。“我这件上衣是我最贵的衣服,当时花了127块钱,为了买这件衣服我还问了我妈好几次,我只有去应聘和重要的场合才会穿。”郑克峰说,他出生于1982年,是桦甸人,家中还有父母和弟弟。

  “我2005年从湖北职院毕业,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我当年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说话间,郑克峰无奈地苦笑着,毕业5年了,他摆过地摊、卖过羊肉串、打过零工、还当过代课教师,却始终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郑克峰说,这些年他投递了无数的简历。“找工作太难了,我没有背景,家里很困难,又不是名牌大学,所以每次投递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

  今年1月26日晚上,郑克峰悄悄将毕业证烧了。“要毕业证没有用,很多地方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我这几年的大学就是白读了。”

  将视频传到网上

  不为作秀想发泄

  “我家住的是平房,一家人挤在一铺炕上,我父母每天早上4点就去摆摊,夏天卖菜,冬天卖鱼,每天回家都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郑克峰说,他烧毕业证的事父母不知道,而是自己悄悄在屋里烧毕业证时,用手机将这段视频记录了下来。

  烧毁毕业证的第二天,郑克峰将这段视频在网吧内传上了网。“我不是想作秀,更不是博得同情,我就是想发泄心里的压抑和无奈。”

  “父母从来没有因为我没找到工作,在家当肯老族责怪我,但我受不了,在家呆着的时候我就去市场帮他们卖货。”郑克峰说,今年3月16日,他再次从家里出来,来到长春找工作。在桂林路附近他租住了一个公寓,120元钱每个月,屋内一共8个人。

  为求职住在天桥下

  难忘代课教师经历

  毕业5年了,让郑克峰最难忘的就是在广东当代课教师的日子。“正好有一个老师回家生孩子,我就帮她代课,等6个月后她回来我就失业了。”郑克峰很喜欢那些孩子,虽然代课教师一个月只能赚1200元钱,与广东当地的正式教师比起来少了好几倍,但他很满足,因为其中1000元他还要寄回家里。“我每个月就花200块钱,能省就省,你看我的袜子都是带着补丁的。我没太多要求,能有份工作就行,记得大学毕业后和同学一起去广州求职时,因为那边小旅馆最便宜的也要六七十元钱,我干脆住在天桥下。”

  因为家穷没工作

  处俩女友都“吹了”

  郑克峰说,他曾处过两个女友,第一个女友去他家看了一眼后就跑了。“她说没有20万块钱和房子就不结婚。第二个女友去我家因为我父母没给她见面礼和红包,也吹了。”

  郑克峰说,毕业证没有了,但是他心中还有梦想。“我晚上去帮人卖发卡和钥匙链去,至少我可以赚点钱暂时维持生活。白天我还要去找工作,或许哪一天幸运能降临在我身上。”

  如果有钱想盖楼

  免费给“蚁族”住

  郑克峰说母亲身体不好,她经常说向往南方的天气。或许这就是郑克峰毕业后到南方发展的原因,他说希望有一天能在南方落地生根,将家人接过去享福。

  “大城市的生活太虚幻了……”郑克峰说,在广州、上海、北京那样的大城市里,有很多去追梦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得很苦。“外表光鲜,其实一个月赚的钱什么都不够。如果我有钱了,就在大城市里盖上两栋楼,隔出小间让来追求梦想的‘蚁族’们免费住。” 

怒烧毕业证后的路又该怎样走

2010-04-05 03:19:00 来源: 金羊网-新快报(广州)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邓为

近日,在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视频中那个火烧毕业证的大学生对记者说,5年间他无数次地投递简历,无数地被拒之门外,这些经历把他年少时美好的抱负和梦想都磨灭了,一怒之下他把毕业证给烧了。(4月4日《城市晚报》)

新闻跟帖里,面对怒烧毕业证书的举动,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迁就于毕业证书,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能力,反而是一种懦弱。而同情者则表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没有较高的学历和过硬的文凭,找到理想的工作,实在是一种奢望。

让我们看看这个火烧毕业证的大学生的求职经历吧,“2005年从湖北职院毕业,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我当年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毕业5年了,他摆过地摊、卖过羊肉串、打过零工、还当过代课教师,却始终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投递无数简历却都石沉大海的遭遇,让他产生了五味杂陈的无奈感:我没有背景,家里很困难,又不是名牌大学,所以每次投递的简历都是石沉大海。

这样的小伙子,不可谓不努力,吃的苦也够多,等待他的,不是命运和希望之门的悄然开启,而是一次次失望和挫折。以至于他把自己没有找到稳定工作归咎于:没有背景、家里困难,又不是名牌大学。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心态转变,比找不到工作更让人揪心。

 

当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怀揣不甘向下的梦想奋斗和拼搏时,社会有必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向上的通道。遗憾的是,这样的通道在很多时候是如此逼仄乃至险峻。尽管他所抱怨的“没有背景、家里困难”未必就是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但谁又能否认,这些原因,不正是我们社会上求职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吗?

其实,对于大学生或者其他的劳动者来讲,“摆地摊、卖羊肉串、打临工”都不可怕,如果这是能够改善命运的成长路径的话,那些社会底层的追梦者未必会有诸多抱怨。而让人不安的是,当向上的通道日渐堵塞,不甘向下的梦想被迫枯萎,成长、进步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海市蜃楼一样的奢侈品,“火烧毕业证”这样的冲动和义愤之举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本文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  

“大学生怒烧毕业证”揭示的经济症结

2010/04/05 00:0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李星文

  今日社评

  近日,各大网站上流传一段“贫困大学生无奈火烧毕业证书”的视频。日前,《城市晚报》记者采访了视频主角——28岁的郑克峰。他说自己毕业5年了,摆过地摊、烤过肉串、当过代课教师、睡过广州的天桥下,5年间无数次投递简历都没有结果,“我烧了毕业证之后,我的同学都说我是‘愤青’,但我知道至少我还保留着一份清醒。”

  同网上众多怪异或者妖气的视频不同,郑克峰绝不是在搞哗众取宠的“眼球艺术”,他的心中的确郁积了太多的失望和疼痛。看看他所从事过的那些职业,还有他两任女友的告别方式,就可知社会中存在的无形铁壁对一个贫寒大学生的挤压和封堵有多残酷。更可叹的是,郑克峰的故事绝非他一个人的遭际,一大群人都跟他有着相似的命运。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2009年全国有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率为87%。截至2009年底,加上往届未就业大学生,至少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而如果把那些因为某些高校追求漂亮就业率而“被就业”的大学生算上,待业大学生的数字只会更多。

  “大学生就业难”作为一个话题,早已失去了新鲜感和“震撼力”,它所牵动的社会现实却越来越沉重,而且时不时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媒体上,让人无法视而不见。关于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至今还有两种说法甚为流行。一说是大学生们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甚至以“啃老”为荣。然而,一份以上海大学生待业群体为调查对象的报告显示,“好高骛远”是一种普遍的误读,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理性。另一说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跟社会需求脱节。这一论调也似是而非,大学本科以基础理论教育为主,专业方面学的主要是基础知识,要想在就业后胜任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磨炼和再造。从历史来看,专业不对口是常有的事,跟就业的难易没有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是高学历人才供给和智力岗位需求之间有落差。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为什么会有明显的缺口?这就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说起。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说法,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包括七个环节: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其中“制造”是单独的部分,是硬的生产环节,算是“1”;而其他部分是软的生产环节,算是“6”。在国际产业分工的现有格局中,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1”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占据了“6”的位置。“1”处于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有三大特色:第一浪费资源,第二破坏环境,第三工资不高。“1”的环节大量需要产业工人而不是高级白领,所以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用武之地。

  显然,如果中国产业结构中“6”的部分做大做强,服务业的比重大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就会好转。所以,那些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零打碎敲的政策虽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这需要国家的战略决策和鼎力推进。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一定不能谋得可心的白领职位,也没有资金和能力去白手创业,倒真的不妨考虑从事带有蓝领性质的工作,然后积聚内力,待时而动。当然,这样的退而求其次不存在什么“摘下花冠”的意义,而只是出于生计的需要,只是曲线自救的策略。其实很多大学生早已明白其中道理,他们要么降低身段实现了就业,要么有意识地待业修行为未来投资。总之,面对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停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