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题:全国几个主要省市的信息化战略 CIO俱乐部-计世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41:20
2006-3-28 10:45:37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新中国已经编制了10个“五年计划”。今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既是对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新发展,又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新起点。在2006年——这个“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如何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起好步,让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阔步前行,成为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面对战略机遇期,《纲要》为中国未来五年绘制了发展的“路线图”。 山东信息化:低调规划 力主创新2006-3-28 10:13:20相比于上一个五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属低调亮相,但“规划”中高唱的“自主创新”成为一抹亮色。

低调增长

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山东省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要达到29000亿元。
虽然10%仍然是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与山东省过去几年的发展势头相比,显然低调了许多。过去5年,山东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9438.3亿元,到2005年的18468亿元。5年之间翻了接近一番,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规划中所定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预计为10%,比2005年下调了5个多百分点。比过去5年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下调了3个百分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幅度较大的调整。

 山东调低经济增长预期与现在中央竭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不无关系。现在调低经济增长预期,无非是想在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山东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难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使用的问题,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待提升。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山东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能源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山东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在2004年首次超越了生产总量。也就是说,山东省成为了能源净输入省。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广东之后,媒体在分析广东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时就指出,资源方面的制约是重要因素。现在,同样的问题摆在了山东人面前。从一个能源大省变成一个能源净输入省,使山东人不得不考虑自己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摆在山东人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扩大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转变。山东的经济专家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山东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并不成问题,关键是增长的质量及带给人们的实惠。

 自主创新为要

 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山东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构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被提升到了更加显要的位置。经过多年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像山东这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丰富的经济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吸引人才不成问题;拥有多家如海尔、海信、浪潮等大型的高科技企业,产业聚集效应也初步显现。无疑,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将使省内的企业向所在产业链的高端靠拢,提高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率。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是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一方针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创新:在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在竞争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在合作领域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及产业化扩散领域的技术创新。要真正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必须抓住每一个创新环节,集成资源,突出重点。山东的企业界在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经验。

 依靠自主创新,济南钢铁集团在生产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模式,为钢铁制造业树立了楷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济钢集团的吨钢耗煤量从以前的1.2吨下降到现在的670千克,几年来仅节约的煤炭资源就达到了1800万吨,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20亿元人民币。

靠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创新。如果山东省扎扎实实地按照靠创新去拉动经济,在实际工作当中用智慧来回避或者消化资源这样一个弱项,用创新打破限制发展的瓶颈,相信山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步伐会更快,更稳健。

2006年,山东省将继续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而省内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为打造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遍地开花

 走访山东,你会有种深切的体会,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快速的融入新经济的浪潮中。寿光的蔬菜大户用上了轻薄的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查询蔬菜价格走势。威海荣成的乡镇渔业公司用上了网络发布系统,企业内部的渔业生产指挥调度、渔汛信息发布、海产品加工需求及销售信息同步共享;一进入龙口南山,就收到南山集团的欢迎短信,成为宣传南山旅游的新窗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极大促进了齐鲁大地的农民发挥地域优势,应用信息技术、普及信息化成果,走出一条用信息技术发展和改造传统农业,全面实现增收致富之路。2006年,山东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06〕3号),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基本构建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成较为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通信服务“村村通”向深层次推进,基本实现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精准农业、虚拟农业、农业专家系统、农情监测和速报、自动化控制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于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省6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

 “十五”以来,山东省对信息化发展就非常重视,“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向各领域深入渗透。在2006年2月的山东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省长韩寓群明确指出: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山东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要突出抓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要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是要立足自主创新,实现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在“十五”期间,山东全省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卫星和微波通信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规模和技术层次已经初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软件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实现销售额250亿元,年均增长58.5%,五年提高了10倍。目前,全省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50家,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软件企业有12家,其中海尔、海信、浪潮、中创软件等8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企业百强,形成了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青岛、烟台、威海、济宁软件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青岛、济南、东营、威海、烟台等被国家确定为信息化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济南市实施的并联审批信息化工程,有效推动了业务整合和行政提速。青岛市的信息亭,成为市民了解政务动态、查阅办事指南的主要载体。东营市搭建起“数字化东营”城域网,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信息化推进模式。烟台市提出了八项重点建设工程,其中电子政务工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威海市建立了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消除了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孙志恒厅长指出,山东省信息化发展已全面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目前山东信息化建设正进入多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浙江信息化速度质量并求2006-3-28 10:17:38新世纪以来,浙江经济步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GDP保持着两位数的强劲增势,人均GDP正跨入3000~5000美元的新阶段。但与此同时,“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等制约日益显现。“十一五”发展的关 键——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发展既要保持速度又要讲求质量,成了浙江人的共识。

浙江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却人才济济,“浙商”是通行海内外的一张金名片。但是,当先发的体制优势不复存在时,当转型中的经济对其原有的经济模式提出挑战时,该如何继续保持竞争活力?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这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9%左右,到2010年达到2万亿元。

“十一五”实施七大工程

浙江“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规模与产业层次迈上新台阶并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协调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日益深化,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具体发展指标要求有8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交易额相当于生产总值的25%;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服务比例超过80%;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6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4户/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7%以上;全省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借鉴有关国际经验,突破资源要素的制约,主要有“硬突破”和“软突破”两种。就“硬突破”而言,要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必须改变当前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抢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软突破”而言,指的是增加资源要素的供给量,这需要浙江逐步调整现有的资源结构,利用新能源来扩大有效供给。

浙江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增两倍、两突破”,即全行业销售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两倍,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全行业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达到650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7.2%上升至10%;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由目前的12%上升至15%;全行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出口交货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左右;实现利税5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七大工程,即核心产业突破工程、主导产业升级工程、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创建工程、大公司大集团培育工程、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程、信息服务业壮大工程、应用电子崛起工程。

 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是:深入实施企业信息化,推进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和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扎实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加快关键业务系统建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公开和共享;推动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等信息化;统筹促进城乡信息化,加快推进城市、农业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化,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做大做强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

 浙江省的信息化工作虽然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信息化工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与“数字浙江”的宏伟目标要求相对照,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部分地方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加快建设信息化工作的意识不强,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从制造转向服务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十一五”期间该省将更加强调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适宜的增长速度将为优化经济结构留下空间。

来自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十五”期间浙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2.8%,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340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会减慢。”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宗英说,“更重要的是,9%代表着一个稳健的发展节奏,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面临新的考验。以去年为例,浙江省的大气污染比2000年增长了18%,水污染也同比上升了9%。但相关的环保治理费用增速远远低于上述增幅。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与尚未及时转型的政府职能之间的矛盾。进入“十一五”时期,这种传统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必须加以改变,政府也应该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面对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浪潮,自主创新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浙江省未来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全省产业结构这一战略性转向,无疑意味着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大力拓展“三产”发展空间,把服务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国内其他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浙江制造业虽发达,但服务业结构比重明显偏低。“短腿”往往意味着较大的增长空间。从现状看,浙江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先天条件: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发展金融保险业基础雄厚;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适合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旅游品牌;拥有宁波—舟山港、萧山国际机场等航运、航空枢纽,便于发展现代物流业;浙江省还有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房地产业……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石。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发展服务业的蓝图就是打造“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主攻”方向则定位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以及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在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浙江省还将鼓励杭州、宁波、温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率先打造服务业高地,以带动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浙江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未来五年,浙江省将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瞄准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创新成果,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努力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100个左右的驰名商标,逐步实现由初级简单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为主转变。

 结构优化的动力来自于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希望到2010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5%以上。
广东信息化结构调整是主调2006-3-28 10:24:59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成效显著,人民基本实现富裕安康,珠江 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但从国内外环境看,广东省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广东省经济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贸易摩擦纠纷日益增多,这些都不利于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形势下,国内地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广东省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继续当好排头兵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步伐,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增创广东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十五”:保持领先

 “十五”期间,广东省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网络规模容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广播电视增加创新优势,全面推进现代化。到2005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实现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试播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息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子商务持续发展,将由大的跨国公司向中小企业扩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也将有较大发展。 在教育、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文化生活日益结合,信息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显著提高,信息化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全省电子政务信息化框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强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财税信息网络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快公安系统信息化建设、建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公益性信息库。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一五”: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

 “十一五”时期,广东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信息产业强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巩固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突出发展消费类电子,加速发展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全面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加快信息领域立法进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建立现代、新型、公平的教育体制。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和综合改革。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广东省“十一五”时期的十大主要任务之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为了实现目标,广东省必须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2010年,全省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保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数字福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2006-3-28 10:33:06“十一五”是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福建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规划中说,“十一五”期间,要坚持陆海联动,以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突破口, 以科学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形成海岸、海岛、近海、远洋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把福建建成特色明显的海水养殖、海洋制造业、滨海旅游以及海洋科技创新和教育基地,使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建设数字福建是全面推进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福建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十五”:数字福建启动

 

 《福建省“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中提到:“十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紧紧围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力加强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十五”规划目标,基本形成福建省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体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取得重大成果。社会领域信息化逐步拓展。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出台了一系列的信息化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论证审批机制,信息化管理工作逐步规范。

 

 《专项规划》总结,福建省在信息化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公共网络基础设施低层次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发挥应有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政务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体落后于全国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区域信息化建设不平衡等。

 

 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在认识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落实不具体,措施不到位。二是在体制机制方面。阻碍信息共享和流程整合创新的瓶颈尚未完全突破,促进信息系统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全省信息化管理等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三是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严重滞后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存在不足,信息安全整体防范技术仍处于较低层次。四是除了厦门等少数设区市外,大部分市县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薄弱。五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导致福建省信息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整体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

 

 “十一五”:靠海洋强省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发展时期,数字福建建设将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任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设模式,推行共建共享,促进集成应用,加强功能开发,实现从重点推进省级信息化建设到省级深化应用、市县(覆盖社区和农村)加强建设、从自建自管到一体化建设、从系统建设到资源开发、从政府为主推进到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技术驱动和资金驱动到业务驱动和制度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全方位转变,以建立适应新形势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专项规划》中提到:“十一五”期间,福建面临的形势包括:

 

 一、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数字福建提出了新要求。“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省的中心工作。它要求强化“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要求各项工作要积极融入,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要求发展强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建设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要求为“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建设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因此,“十一五”期间,数字福建要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任务,通过广泛、深入、持续地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着力构建立足福建、连接两洲一台、拓展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空间,突破发展瓶颈;积极发展依托优势产业和港口资源的对外开放、互联互通的电子商务,促进要素和产业集聚;深化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电子政务建设,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促进自主创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赋予数字福建建设新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自主创新。它赋予数字福建建设三个方面的新内涵。

 

 一是信息化建设要突出公共服务,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求,以社会公众为首要服务对象,并以便民利民、界面友好为设计和建设原则。二是信息化建设要为实现协调发展服务,“十一五”期间,要特别加强市、县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统筹配置信息化资源,促进信息化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最广泛的普遍服务。三是信息化建设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促进知识、技术的扩散与自主创新,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减少有形资源的投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非物质生产,发挥信息资源对传统生产要素的节约、替代和拓展的作用,突破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对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专项规划》提出:“十一五”数字福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通过全面部署和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广泛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网络体系和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民信息素养普遍提升,信息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健康的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信息化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实现协调发展。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期,福建要努力实现以下具体发展目标:

 

基础网络设施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电子政务技术体系和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经营水平普遍提高。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信息资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动力。

 

 据《专项规划》内容,“十一五”期间,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任务,围绕“公共行政、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文化强省、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等方面,福建将重点实施“五一○”(五项主要任务,十类重大工程)信息化发展战略。

 

其中,主要任务包括:

 

 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构建区域自主创新网络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坚持协调发展、普遍服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围绕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发挥福建省文化特色和海峡地缘优势,大力培育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壮大信息资源产业,构建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领域的公益性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电教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的信息数字化处理,增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服务能力。加强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聚,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福建省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